分享

乌拉街的文字解说

 卓尔爸爸 2011-08-02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
  
  吉林乌拉古城位于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旧街村美丽的松花江位于松花江东岸,南距吉林市70华里。三面环山,一面濒水,分内、中、外三道城墙,愿四隅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夯土筑成,用土皆为挖护城河而来,故有“开河背土筑古城”之说。
  内城称王城,周长788米,只有一座南门,城高4米。中城周长3532米,城高4米。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外城周长约7040米,外城城高5米,也有四个门,三道城均略呈梯形。在古城内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宋时期的铜镜、铜佛像,还有明万历年间的铜火铳。
  乌拉街还是满族发祥地之一。从1727年吉林乌拉设置永吉州,迄今已有260余年历史。由于它的设立要早于吉林市,因此在民间流传着“现有乌拉,后有船厂”的说法。
  相传乌拉街最早的古城始建于公元8世纪。东北的靺鞨粟末部(满族祖先)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了地方政权,称渤海国。为了抵御契丹人的入侵,在乌拉街旧街西北一公里的粟末水江畔(松花江),构筑一座城池,称为宁江洲。从近期出土的大量文物看,在“海东盛国”的渤海时期,乌拉古城是一座人口众多、非常繁华的城池。由于水患和战乱,古城先后进行了三次搬迁。
  公元十世纪,辽灭渤海,古城遭到严重破坏,又屡遭水患,昔日旧城已成泽国。公元十二世纪,金灭辽后,于金天德年间(1150—1153),金完颜亮下令在旧城东南江边,再筑新城,称“乌拉洪尼罗城”(乌拉:满语为沿江;洪尼:满语为要塞,即沿江要塞城)。
  公元十三世纪,元灭金,在东北设立了“海西宣慰司”、“海西右诚”等若干管理机构。当时,包括乌拉古城在内的松花江中下游的女真人归海西右丞管理,故称“海西女真”。
  公元十四世纪,明灭元后,随着海西女真人的南迁,首领纳齐布禄在金州城(今永吉县土城子乡)自立扈伦国,下辖四部(乌拉、辉发、哈达、叶赫),统称海西扈伦四部。明景泰二年(1451),契丹人脱脱不花领兵三万侵扰辽东,第四代国王都尔机率众出逃,扈伦国解体,从此,扈伦四部各自为政。明嘉靖四年(1562),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部在纳齐布禄六世孙布颜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重修洪尼罗城内城新建一座小城,称紫禁城,城内建筑了宫殿。在城外又筑一道套城叫外罗城,原“洪尼罗城”改称内罗城。传到第十代,满泰、布占泰兄弟时,乌拉国已成为强大的部族国,明万历年间,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在今辽宁省新宾一代逐渐崛起,企图征服女真各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打败扈伦四部、长白二部(珠舍理、纳殷)、蒙古三部(科尔沁、锡伯、挂勒察)共九部三万人组成的联军,势力逐渐强大。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进攻乌拉,在富尔哈城(今乌拉街南)布占泰兴兵三万迎战。距百米,努尔哈赤“舍马步战,矢交如雨、呼声震天”,乌拉兵大败。努尔哈赤一举攻占乌拉古城。宫殿被焚,万人被杀,布占泰只身逃往叶赫,子洪匡自刎,乌拉遂亡。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称汗,并誓师告天,兴兵反明。统一东北后,乌拉古城称打牲乌喇,民间称大乌拉虞。
  清顺治十四年(1657)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为皇室提供祭天、祀祖及生活用品,如东珠、鲟鳇鱼、松子、人参、貂皮等。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二十七日,康熙帝率皇子及诸王大臣,从吉林乘船冒雨前往大乌拉虞,一住就是七天。在这里打鱼放船,检阅乌拉水师舰队。并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松花江放歌》。乌拉古城的内城中,还有一夯土筑的高台,长约50米,宽约28米,高7米,俗称白花点将台。登台环视城外,山川平畴尽收眼底。
  康熙二十九年(1690)在土台上建三霄殿俗称“娘娘庙”一座,殿内供奉云霄娘娘、碧霄娘娘、琼霄娘娘。传说庙内有深洞,洞内有地道,南通龙潭山,北通凤凰山。
  光绪十九年(1843),又经乌拉总管赵云生倡捐重修娘娘庙,并在土台前建成二层圆通楼,重檐歇山,雕刻细腻,造型精美。并从北京运来铜佛像多尊。
  土台前是60级青砖台阶,台阶下有一座三孔桥,桥下有一双靰鞡(鞋),传说是镇城之宝。1947年解放乌拉街时,娘娘庙圆通楼毁于战火。现土台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土台下是中学。
  乌拉古城在清代就是著名风景名胜之地,有诗为证:“古有城池近水边,中存旧迹代相传。百花台阁留余址,三宝佛尊不计年。数仞危垣俨岭阜,千秋老树拂云天。当时建造人何在,风景依稀后胜前。”
  乌拉街不仅历史悠久,它的富饶美丽也是久负盛名的。乌拉街的白小米、鲟鳇鱼、蜂蜜、松子等,在清朝时一直是皇家的贡品。这里土质肥沃,特别适宜白菜、大蒜的生长,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因此出产的大白菜,颗大、心满、脆嫩;紫皮大蒜头大而丰满。早在1950年,乌拉街就被指定为吉林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每到白菜收获的季节,到这里来运白菜的汽车,接踵而至,络绎而去,那种沸腾的场面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满乡的土地养育着满乡的人民,而满乡的人民又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打扮得更加美丽可爱。今天,如果你登上牛山之巅,鸟瞰乌拉街大地,一幅绝美的图景会展现在眼前:蜿蜒多姿的松花江,像一条银色的玉带,给乌拉街村镇划出一道自然的疆界,棋盘似的方田、笔直的乡间公路、参差的村庄、一条条防风林带,点缀着坦荡如垠的冲积平原。
  现在,乌拉街还有杨屯大海猛古文化遗址、清真古寺、后府等古迹,还重建了保宁寺,以及新开辟的雾凇岛满族民俗村。
  白花点将台
  从吉林往北走七十华里,就到乌拉街。乌拉街是明代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的所在地,是“满洲”最古老的都市之一。清朝时曾在这个地方设过总官衙门。城池就在乌拉街北侧,当地居民管它叫乌拉旧街。
  乌拉旧街的城池,是平地上垒起来的方形土城。城池分为外、内、中央三层。外部城叫做外罗城(外城),内部城为里罗城(内城),中央部为紫禁城。
  紫禁城里有一座一丈五尺高的高台,东西十三丈,南北六丈。居民管它叫作白花点将台。传说公元十世纪后梁年间,在渤海夫余国和涑州以北(现德惠市)的契丹人多次侵扰涑州北部地区(乌拉街一带),渤海国郡王三女儿白花公主文武双全,主动请缨,并筑高台,亲自点兵布阵,一举击溃敌军。从此称白花点将台。还有说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女儿白花公主,在乌拉街屯兵时筑此台,白花手下还有“八大铁头”非常勇猛,现永吉县三家子还有“巴里铁头坟”。总之,无证可靠只能作为传说罢了。
  古城的东、西、北侧城墙,尚较稳固,南部城墙已大部分被破坏。紫禁城只有一个南门,西面临松花江支流,城墙上长着老树,风景格外雅观。登上点将台可眺望四方。高台上还有一座庙,这庙叫做三霄娘娘庙,是乾隆年间修建的。平地高台有用砖砌成的台阶六十多级。庙内有个洞,深洞里有一条地道。据传说,南通龙潭山,北通凤凰山。这些传说虽然没有依据可查,但它们可以使我们想到,古时龙潭山城与此城是有密切关系的。
  乌拉故都及“烽火台”
  在吉林市北有一座古城——乌拉街,在辽、金时代,它是宁江洲的洲治。明朝时代,在这里建立了乌拉国(国王姓纳喇氏),他和叶赫、辉发、哈达四个小国,总称之为扈伦四部。他们常常联合起来,抵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侵略。但它们终于被清太祖一个个地击破而遭到灭亡。
  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秋9月间,太祖起兵攻陷其沿江的五个城(吉林城就是当时其中的一个),接着又攻陷其肘腋下的“金州”(就是乌拉街附近的“金珠站”)。第二年的旧历正月乌拉国就灭亡了。国王布占泰逃往叶赫国。
  因为乌拉街曾经做过吉林的首府(做过洲治及首都),早先人们都把它叫做“大乌拉”,而把吉林城叫做“小乌拉”。
  乌拉街旧城是一个三重方形的土垒,外城的周围约七里多,有四个门;内城周围约五里,南面、东面、北面各有一个门,紧里头的宫墙周围约二里多,仅南面有一个门。
  现在在城里头已经找不到当年的什么遗物,尽可以找到一些带有布目纹的灰色瓦片、陶器片及瓦当等物。
  在江的西岸,在九站迤北,从“头台子”起,沿江一带,每隔十里或六七里就有一座土台子。台高有两三丈(当年一定更高一些),周围有一百多米。登台上一望真是江天如画,风景悠然。而且各台之间,彼此瞭望,毫无阻碍。据传说:这是当年乌拉国的“烽火台”。它可以和沿江各城彼此互相呼应,使用警备敌人的。
  乌拉街“三府”
  “萨府”——为萨英额的宅府。萨英额,汉姓张氏,字吉夫,满洲正黄旗人。其宗祖由京调吉林为正黄旗佐领,传五世至萨英额。清道光元年(1821),萨英额任吉林将军衙门堂主事,后升任西陵工部郎中。曾于公务之余,撰修《吉林外记(纪)》。他有感于“天下府、州、县莫不有志,胜京有通志,黑龙江省又志又有记。吉林为我朝发祥根本之地,并无记载,岂非阙典”,打算撰修吉林方志。当吉林将军富崧岩命他作记以后,他便“‘退食之暇’,搜罗采访,集腋成裘”。清道光四年(1824)《吉林外记(纪)》成书。“它随文采不足观,而事必证实,言皆有据。并考志内载,略其所详,详其所略”,使之初具一部地方志的体例和规模。
  “魁府”——乌拉街“魁府”位于乌拉街镇“十字街”东,1958年,曾为乌拉街公社招待所。是清代二进四合院建筑。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均以“风火山”与前座相连。
  最早的“府邸”主人为王魁某(当地称为“魁大人”),故称其宅为“魁府”。王魁某光绪元年(1875),出征伊犁,颈后受重伤,“觐见”光绪帝并受到褒奖,晋升为副都统,赏赐金银,修建府邸。“魁府”实为元配夫人建造。王魁某来居很少。王魁某后升任张家口都统,74岁死于任上。
  “后府”——乌拉街“后府”,位于乌拉街永康路南,1958年后曾为农机修造厂东院。为打牲乌拉总管、三品翼领云生的私人府邸。因乌拉镇中有“东府”“前府”,即“总管衙门”“协领衙门”在先,故称云生私宅为“后府”。后府主体建筑为二进四合院,大门朝东。朱门高阁,正门外高悬“坐镇雍容”一匾。花墙将前后两院隔开。前院有“竹林轩”(书房),并有“西花园”。
  建筑精细宏伟,显示出主人居高位的显赫身份。
  云生,姓赵,字奇峰,打牲乌拉正白旗人。“其先人由京总管内务府分驻乌拉,遂世居焉”。云生的祖先是汉人。据《永吉县志》载,云生幼时聪敏。稍长博览群书,尤谙满文,以太学生人署充差。先后担任过笔帖式、仓管、翼领等官职。在采珠中,云生“规划周详”,自松花江上游至黑龙江瑷珲,“上下数千里,舟行暮宿,巡历河口百余日,采珠如额,循例呈进”,显示出其干练的才能,遂以采珠有功而“觐见”清帝,并于光绪六年(1880)任乌拉总管,官至三品。光绪二十年(1894)调伯都纳(今松原)任副都统,次年死于任所,卒年73岁。
  乌拉街令许多文人墨客瞩目。成多禄——吉林三杰之一曾写下怀古诗文:“虎踞龙蟠拱上京,当年友长此间争。狼烽已靖孤城在,乌拉犹存四部名。断垒十重摇树色,大江三面走秋声。老来别有兴亡感,不向西风诉不平。
  将军冢与故侯门,玉爵金鱼话旧恩。一自素波悉弟子,独留芳草怒王孙。宫禾踯躅遗民泪,塞树飘蹇宿将魂。且喜白衣宣召少,此乡端合老梅村。”
  乌拉圆通楼
  在乌拉街满族镇,有一著名古迹圆通楼(现已被毁)。圆通楼原名灵官阁,始建于1893年7月,竣工于1896年7月。由打牲乌拉总管赵云生监办。
  圆通楼建筑格局为正方形二层翘檐斗拱庑殿式。上层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尊铜铸佛像。庑额竖书“圆通楼”,楹联为木质阴刻。一层供奉泥塑的地藏王,东西两壁是彩画的十殿阎王。楼门横额是黑底金字正书“苦海莲青”,楹联为木质阴刻,上联“历千劫不坏身大地莲云开法藏”;下联“度一切众生苦清天花雨现真王”。楼外两侧置《重修圆通楼碑记》两通,前两侧有胡仙堂、禅房。这些庑额、楹联、碑记均系清末拔贡成多禄撰写之真笔。楼前设有圆形铸铁鼎炉一座。鼎面花纹精细,铸有“康熙二十九年监制”字样。楼前有70米长、5米宽的青砖甬路,甬路南首是三间山门。三霄殿西侧筑一凉亭,名曰“乐贤亭”。昔日香火颇盛,每年旧历四月十八、二十八举行庙会时,热闹非凡,善男信女成千上万。1947年解放乌拉街时,娘娘庙圆通楼毁于战火.
  
  乌拉街清真寺
  乌拉街清真寺是吉林地区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位于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做礼拜的场所,也是穆斯林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麦加创立的。中国最早传入伊斯兰教是唐永徴二年(公元651)。
  伊斯兰教每年都在清真寺举办三次大型活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为圣纪节,这一天是穆罕默德的诞生日,也是他的逝世日。
  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是尔代节,也称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教历九月为斋月,到十月一日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活动。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也称献牲节。据传阿拉伯人先知易卜拉欣老年无子,祈求安拉赐给,不久果然生个儿子,一天,易卜拉欣梦见安拉叫他杀掉儿子献祭,天亮刚要动手,安拉又遣使牵着一只黑头白羊命他宰羊代替,从此,这天就定为献牲节。
  乌拉街清真寺坐西朝东,大殿是长方形宫殿式的阁楼,青砖青瓦,北廊五间,南廊三间,对厅三间。正殿悬挂一匾额上书“德维教化”,是当年居住在乌拉街古城的回族人集资兴建的。
  明嘉靖四十年(1562),西海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哈达、辉发、乌拉)的乌拉部首领布颜征服诸多小部落在乌拉建国自称贝勒(国王),国王传至布占泰时开始衰败。明历四十一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率兵攻克城池。大清建国百废待兴,这时由关内河北、山东陆续迁来一些汉人和少数回族人,他们和原乌拉古城女真人后改称满族人一起居住在荒废的旧城内,从事着农耕、畜牧业、捕鱼、个体手工业等。
  清顺治皇帝进北京后,为了保证皇宫大内的生活必需品,在全国国设立三个朝贡衙门,其中之一就是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采集东珠,捕捞鲟鳇鱼及人参、貂皮等贡品,并建筑了乌拉新城。在招募牲丁时,在山东河北又招进部分回族人,以上就是现在居住在乌拉街的回族人的先祖。由于回族人全部信奉伊斯兰教,为了方便集体活动做礼拜,就集资修建了乌拉街清真寺。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清真古寺被毁,院内光绪年间立的“康熙赞碑”也不知去向。该碑光绪乙亥年仲秋所立,是仿北京牛街清真寺的“康熙赞碑”所制,内容如下:
  圣谕:“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七十二门修仙成佛,诱真归邪,不法之异端种种生焉,既往不咎,再违犯者斩。汉诸臣官分职,时享君禄,按日朝参。而回逐日五时朝主拜圣,并无食朕俸,亦知报本而汉不及于回也,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虚报回民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也,钦此钦遵”。
  据传康熙三十三年四月,有人密报朝廷,北京牛街清真寺回民要谋反,康熙的亲自微服私访,只见寺内正在向穷人舍财物,欢度尔代节,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不但没有谋反迹象,还在做善事,遂降圣谕,此圣谕被回民刻在汉白玉的石碑上,立于北京牛街清真寺内。以后各地一些清真寺也都仿北京牛街清真寺立碑一块以效后来,被称为“康熙赞碑”。
  1984年对清真寺进行重新维修,新建寺门一座,黄琉璃瓦盖顶,门上方镶嵌初建清真寺是遗存的琉璃精美壁画,正门上书“清真寺”三个金字,大殿为单檐歇山、青砖青瓦的仿古式建筑,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四周建有围墙,院内广植花草树木,在大殿南侧立有两碑,一碑是重建的“康熙赞碑”,一碑为“清真寺碑记”。其内容如下:
  “乌拉自古形胜,南接龙潭,北通风阁,遥望东山江环三面,满清初定,回民北迁,集居乌拉街南,始建清真古寺,时光流逝,世事沧桑,随时代之寒暑,遭‘文革’之浩劫,清真寺只落得大殿空旷,满目荒凉,岁至乙亥欣逢盛世,乡老众议选贤任能,筹捐劝募,维修圣寺,重续信仰之教仪,振兴民族之精神,历时半载工程方竣,重修围墙朝迎旭日,新建大门夕接晚霞,油画讲堂,窗明几净,彩绘大殿金碧辉煌,院栽松柏,庭植杆兰,双碑对峙,影壁迎风,清真古寺又一新焉,此举修葺,功著千秋,宜后人有所观,故勒石以记之。”
  乌拉街保宁寺
  保宁寺坐落于吉林市乌拉街镇旧街,乌拉古城东北面,是一占地10000平方米的宏大庙宇群。
  保宁寺原名保宁庵,即乌拉旧街关帝庙,也称“老爷庙”。相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为二进院落,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门为一青砖青瓦单檐式建筑,共三间,中间为山门,两侧是马殿,东殿内有泥塑赤兔马和马童,西殿内有泥塑大白马和马童。进山门左侧是鼓楼,右侧是钟楼。通过宽3米,长25米的砖铺甬道,就是正殿,大殿上方悬挂“严疆保障”匾额,殿内供奉关圣帝君,两侧供有龙王、药王、苗王、虫王、牛王、马王、火神等。殿前的木架上放有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东西配庑各六间,为禅堂、客房等。
  第二进院落,正殿悬挂“便是西天”匾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如来佛、两旁是托塔李天王,金吒、木吒等,东西各有配殿1间,东配殿是土地祠,西配殿内供的是“十不全”(施世纶),东西配庑各3间,为胡仙堂、讲经堂。
  整个庙宇建有青砖围墙,山门外南50米建有戏楼3间,戏楼上悬挂“春秋遗鉴”匾额,每年春秋祭祀,连续数天唱大戏,甚是热闹,直到1958年拆除。山门外还有8米高的两根旗杆,每逢阴历初一、十五和庙会期间,都要挂长条黄旗,黄旗上绣有黑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庙内还立有一石碑,是同治十年(1871)所立。该碑记述的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那就是“马傻子”共乌拉街,关公显圣的故事。“马傻子”叫马振隆,奉天省奉化人(今吉林省梨树县),清同治五年(1866)拉起队伍,由奉化打到伯都那(今扶余),又占领了阿拉楚克(今黑龙江省阿城),后直奔乌拉街准备进攻吉林。途经溪浪河正是半夜时分,忽见灯火通明,兵马无数,关公挥舞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率部来杀,马傻子见状大惊失色,不战而逃。这时镇守吉林的将军德英正带队准备迎战,忽闻马贼已跑,深感意外,到溪浪河后听百姓述说“关公显圣”的故事,返至乌拉街即到关帝庙拜祭,只见关公骑的赤兔马浑身还在冒汗,遂将此事如实禀报朝廷,慈禧大约,以同治皇帝的名义御赐金匾一块,上书“严疆保障”悬挂关帝庙大殿之上。
  保宁庵多年来一直是乌拉街最大的庙宇,也是香火最旺盛的寺庙,每逢庙会人山人海,烧香许愿的、唱戏卖艺的热闹非凡,直到“文革”寺庙被全部拆毁,石碑被砸坏。
  拨乱反正后,寺院开始恢复,寺庙名称保宁寺,庙址扩大到10000平方米。院内的大雄宝殿坐落在高0.8米的水泥台基上,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殿,重檐歇山,黄琉璃瓦覆盖,房顶上是金色的二龙戏珠,卷檐斗拱上有形态各异的脊兽,殿前8根红柱支撑着前部,前廊下是彩绘的山水,红墙红窗红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由8栋粗大的红柱擎住整个大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是十八罗汉,大殿内还有一舍利佛塔,据说塔内是四川成都青静上师的舍利子,青静是全国著名的佛教上师,于1999年辞世,塔内还有珍贵的经书多卷。
  寺院东面有伽蓝殿,内供关公圣像,店内墙上还有彩绘二十四孝图。
  院内两侧有药师殿,内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旁边还有地藏殿,供有地藏王、胡三太爷、胡三太奶像和去世的居士信徒的灵牌位,院内还有念佛堂和客房等,整个寺院呈方形。 [本帖转自:照片中国(国内最大老照片.社区)] http://www./bbs/viewthread.ph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