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工识玉

 博如大海 2011-08-04

辩工识玉

  (2010-11-18 15:28:55)
标签: 

杂谈

分类: 玉器

                辩工识玉

 

漢代玉器学习资料一_清风明月_新浪博客 - smq194600 - smq194600的博客 寻朋觅友话古玉

 

   工就是指玉器的雕琢工艺。做工,可以有雕刻技术、抛光技术、钻孔技术等几个方面。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做工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做玉之时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有人这样认为,玉器“造型是宏观、纹饰是微观、做工是显微”。要辨识一个时代的做工,就要有足够细腻的心思,才能观察到留在玉器边边角角等隐蔽位置的痕迹。我们所要寻找的,正是这些时代的痕迹。

    民间流传的仿制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最多的是仿良渚文化玉器,而且大都是些琮、璧等大型玉器。一般来说,良渚玉器上常见的做工痕迹是切割和钻痕。良渚玉器的切割工艺很粗糙,以玉璧为例,边缘不甚圆整,两个璧面也不是很光滑,常会留下切割的痕迹。仿制品大都边缘圆整,璧面平滑。良渚玉器的钻孔是对钻的,在孔内璧会留有螺旋状的台痕。仿制品大多是一面钻孔,如是对钻,台痕也是呈漏斗状而不是螺旋状。良渚玉器上常有纤细繁密的阴刻线,这也是仿制品不易模仿的。前者线条如发且断断续续相连,刻划的有些毛糙,到首尾的两端线条更为尖细。而仿制品的线条则较粗,且连续比较平滑。    商代的典型刀法是双线阴刻,其特点是:巧妙地在两条阴刻线中形成一条阳纹,是阴阳线同时发挥出刚劲有力的作用,消除了只使用阴刻线的单调、感,使整个图案的变化曲尽其妙。而后代的仿制品,两条阴线相配总是达不到协调,不是完全显现不出阳纹,就是太突兀,阴刻线和阳纹的融合搞不好。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产生发展带动了琢玉工具的变革。雕刻技术更进一层,阴线、阳线,粗线、细线,单线、双线,支线、曲线,都可以非常娴熟的运用。雕刻的线条干净清晰。这一时期钻孔为一面钻,孔通体是一致的,无一头大一头小之分。

    汉代最突出的雕刻工艺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汉八刀”采用单撤刀法,起刀轻、落刀重,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有力。“游丝毛雕”的细刻线则细如毫发,似断似续,弯曲有度。后代人模仿这两种刀法,大都不得要领。“汉八刀”的刚劲简练和“游丝毛雕”的纤细隐逸都是后人达不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刀工又起了变化,逐渐趋于精巧密丽,但在古拙雅致上不如殷商时候。

    唐代多浅浮雕,刀法较为圆润,在纹样四周平地起线,采用的是似凸实凹的表现手法,立体感很强。同时,唐代还大量的使用细密的阴刻线,表现动物细部的特征,有很强的写实感。像表现动物的腿毛的时候,喜欢用密集的阴刻线,刀法稳健,纹丝不乱,雕刻出来很有质感,栩栩如生。

    宋代在延续前代雕刻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深层立体雕刻,有“枝皆剔起、叶皆有脉”的写实感。还有一种在玉器上雕刻细字的刀法,字形匀净有力、细如毫发,皆为一次雕刻而成。

    元代的雕刻比较粗犷,但又粗中有细。粗的浑厚有力,细的又细如毛发,但细部雕琢不甚在意,在某些器物的纹饰细部、内壁、底边等深细层次做工粗糙,刀刻深重,往往还有管钻的痕迹。

    明代出现了双层镂雕,它能在玉器的上下两层雕出不同的纹饰。基本上来说,明代的刀法是比较刚劲有力,线条分明。但它只注重外部结构而不注重细节加工,磨工较差,在细部的处理是十分粗糙的,铊痕钻孔不加修饰,因而有“粗大明”一说。

    清代的雕刻技术已经是精益求精了。线条精工;注重细部雕琢修饰,抛光度很高。但这时的线条雕刻比较软,没有前代的刚劲之感。

    做工可以说是玉器工艺的骨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做工特点,下刀轻重、线条粗细、弯曲方向、打磨程度、钻孔技术等对于每个朝代甚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就算一件器物被模仿的再惟妙惟肖,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在雕琢做工中,总会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

 

一、老工与新工的不同之处

    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2、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3、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
    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
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5、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7、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 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二、关于“游丝毛雕”

    游丝毛雕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战、汉时期。

    “游丝毛雕”又称双钩碾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有了铁器的使用和脚踏砣子的发明,便有了“游丝毛雕”。其特点为:雕工线条细如毫毛,若隐若现,跳刀不断, 碾法婉转流动,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在使用“游丝毛雕”雕刻玉器时,其阴刻细线条形若游丝,刻线细如毛发。如用放大镜观察,这种线纹是用一种非常尖细的坚硬器物在玉器上进行雕刻,若用力不均,会出现叉道和若断若续的“跳刀”。到汉代“游丝毛雕”达到高峰。

     “游丝毛雕”—— 是战国到西汉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凡是战汉玉器精物上都有刻线细如毫发的“游丝毛雕”。此种特点在战国晚期就出现,但普遍应用则在汉代,汉代后失传。

    宋、元、明时亦有出现,但线条又深又粗,而无“游丝毛雕”和“跳刀”感。这两者之差别是今天识别汉或汉以后玉器的重要标志。

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璜 

    这时一块战国仿春秋出齿玉簧,作工是浅浮雕,刀工是战国晚期出现的游丝刻,有卷云纹三角卷云纹虺纹,并在纹饰里隐藏了肢解龙纹,这种纹饰是春秋中晚典型纹饰。

 

 

 游丝毛雕工

 

 

战国黄玉游丝毛雕工次生冰裂纹

馆藏玉器高清图片资料
[转载]博物馆藏玉器高清图片资料
附:和田玉毛孔

辩工识玉

 

上边是真皮真毛孔,下边反之 。真正的毛孔看上去很自然,分布自然错落有致深浅均匀看上去很自然.下边的假毛孔是用强酸腐蚀出来的,毛孔深浅不一,皮色也太鲜艳.而且很干另外皮下有暗绵,真正密度好的籽料是很难上色的...

辩工识玉

 

上边的图是真毛孔 下边是强酸腐蚀出来的

 

辩工识玉

左上是真毛孔 左下也是真毛孔 其他为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