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信息论:一种信息时代的新宇宙观(之一)

 昵称1919377 2011-08-05

唯信息论:一种信息时代的新宇宙观(之一)

(2007-03-16 13:49:37)
分类: 唯信息论原理
          唯信息论:一种信息时代的新宇宙观
                       沈新曦/文
 

    提要:唯信息论是来自世界东方的新哲学,它倡导信息时代一种新的宇宙观:信息生成宇宙,宇宙是一种信息的演绎过程。信息是世界的生元,它来自母宇宙族群的模式基因并在N(0≤N≤7)阶的动态演绎中彰显为宇宙的整体和一生。信息0阶是元信息,信息1阶是维序和超弦,信息2阶是物质和能量,信息3阶是生命,信息4阶是心智,信息5阶是心智星球,而未来的信息6阶是心智星系,信息7阶是心智宇宙。唯信息论哲学就是爱人类,它告诉人类:地球是一个会思维的泛生命,宇宙是信息N阶的和弦。人类只有建立先进的星球理念才能够避开面临的凶险,走向世界大同,让心智地球与宇宙一起和谐成长。

    关键词:唯信息论;宇宙观;信息;信息哲学;信息时代

                           (一)
                哲学的信息转向与唯信息论的诞生
 

    哲学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密码。一部哲学史也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在不同发育时期精神密码的演绎史。人们已经发现,哲学的发展曾经历了从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转向”——现代“语言学转向”的演变过程。哲学的多次转向标明了人类社会精神密码的变易轨迹,这种变易无不可以从人类社会的文化变革中找到根据。17世纪以前,西方哲学所热衷的是形而上学,关注和探求世界的本原或本质以及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那时的哲学家纷纷试图解开长期缠绕在人类大脑里的与“存在”有关的一串串问号。

    历史进入15世纪之后,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西方的天空中闪烁着,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这些人类史上永恒的群星占据了那段历史的区间,灿烂的星光照耀着人类踏上一个成长的新里程。17世纪西方兴起的那场科学革命,水到渠成地解放了哲学,也推动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从此,哲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热情投向对知识的关注,他们所探究的是主体自我与客体世界之间的关系,哲学的发展进入到认识论阶段。

    20世纪初,分析哲学蓬勃兴起,其理论锋芒直指哲学思维的起点,因而极大震撼着传统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哲学的基根。分析哲学认为,传统的本体论问题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命题只是一种词语的游戏,不能提供给人们以关于事实的任何知识,真正有意义的只是命题之间的关系或命题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哲学所看重的是更有效使用语言——一种表述知识的工具,它以一揽子命题关系取代了传统认识论关于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此后的这一段时期,哲学不再像以往那样关注知识的起源、人的认识能力和限度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等问题,而转向对语言的意义、本质以及语言的理解和交流等问题的研究。于是人们认为,分析哲学的出现标志着哲学新的一次转向——“语言学转向”。基于语言学转向的哲学认为,只有抓住文本自身的内在意义与表达形式存在着的分离和背反,才能帮助我们找到认识世界的途径。

    如果说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从分析哲学发端,那么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就是这一转向的漫延。在后现代哲学的世界里,语言和文本才是唯一的实在。后现代主义人文精神以反科学主义、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为宣言,高高扬起反传统的大旗,宣扬新文化经验,传统哲学的世界在一场解构中裂解成无数的碎片,以本体论为基础的传统的元论述灰飞烟灭,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现代思想权威分崩离析。从此以后,哲学就沦入后现代乱世,草莽英雄起四方,主张新异的理论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哲学的后现代世界充满多元性和随机性,支离破碎地散落着一个个由无限多文本承载着的各自独立的局域世界。

    一般认为,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又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的基本特征则是从探求“本原”到探讨“知识”,最后转向研究“意义”——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都放到文本和语言的层面上进行考察,希望通过文本的探究和语言的分析实现对世界和知识的澄明。

    然而,对20世纪哲学所做出的“语言学转向”的推断却有失于短浅。应该看到,语言既是知识的工具,也是信息的前端,是信息本体中直接与人类认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那一部分。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虽然在表面上是转向语言,但在本质上却是转向逻辑的信息。语言乃是一种以工具思维为本质的信息体系,它与人类的认识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而也就十分自然地成为认识论哲学向信息论哲学转向的登陆海滩。如此看来,20世纪初的轰轰烈烈的所谓哲学“语言学转向”,在本质上乃属于“信息论转向”的一个前奏阶段。我们的新认识是,分析哲学的诞生开启了哲学“信息论转向”的历史新阶段。众所周知,前奏曲毕竟不是乐章的整体。20世纪哲学的信息论转向是一曲雄伟的乐章,而20世纪初出现的语言学哲学研究只不过是它的一段清新的前奏曲。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是20世纪的现代物理学的丰硕年成,以及席卷全球的信息浪潮催生了哲学的“信息论转向”。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继问世,历史的天空掠过一串振聋发聩的霹雳,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古堡在雷电风雨中动摇。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接踵而至,人类社会被推进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从相对论的数学推演到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奇观,从个人计算机到全球互联网,从细胞DNA信息到人类基因组,从网络结构和计算机建模到虚拟实在和人工生命,信息的力量正在迅速刷新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也激烈涤荡着人类的思维世界,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信息的地位。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密码,进入信息时代的哲学必然出现从“认识论”向“信息论”的转向,其指向的疆域也将随着信息浪潮的激荡而扩展到各个领域。一种代表时代的哲学精神正在不期而至——它就是基于信息论的新哲学。新的哲学必将重塑人类的精神理念,全面引领信息时代的未来走向。

    我们的信息时代从信息技术革命肇始,又必将因时代精神的革命而走向高潮,而时代精神的革命又必须以时代哲学的革命为先导。信息时代召唤一场哲学信息革命的兴起,人类需要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信息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必须突破以往任何一种思维范式的局限,才可能建树起一种信息时代的精神理念,当担起引领时代未来走向的重任。

    在20世纪的一些哲学家看来,在物质和精神这两员贵族之外,还有一个叫做“信息”的骄子,它完全可能成为第三颗明星。此时的哲学已经开始折射着来自这颗明星身上的非凡的光芒。中国人研究信息哲学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黎鸣的《信息时代的哲学思考》(1986)和邬焜的《哲学信息论导论》(1987)就是这一时期中国人对信息哲学思考的代表作①。国外哲学界在信息哲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牛津大学的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他在2002年《元哲学》杂志上发表过《什么是信息哲学?》的文章,被认为是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信息哲学”的概念②。

    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内特曾经指出:“信息的概念有助于最终将心、物和意义统一在某个单一理论中。”为回应时代的召唤,寻求心、物和意义的大统一理论,笔者提出一个全新的“唯信息论”哲学思想。唯信息论将是世界性的信息哲学潮流中的一个流派,它为哲学的信息革命带来现实的希望——人类不但需要,而且可能实现哲学精神的信息转向、信息整合、信息解放和信息统一。

    那么,唯信息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是怎样解释我们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唯信息论摒弃了传统的信息定义,认为信息是生成宇宙的生元,而我们的宇宙则是信息的演绎过程;继而阐释了信息的演绎历程——从信息0阶到信息7阶逐一阶进——这种信息阶进过程就彰显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信息0阶是来自母宇宙的元信息,信息1阶是封卷的维序和超弦,信息2阶是物质和能量,信息3阶是生命,信息4阶是心智,信息5阶是包括人类社会与生物圈在内的心智星球,而信息6阶和7阶则是未来的心智星系和心智宇宙——这信息演绎和阶进的阶次就是“信息N(0N7”(注释:http://blog.sina.com.cn/u/4c71208b010007u3)。

    唯信息论哲学的宗旨在于兼容、整合和统一既往的哲学观念,鼎新和创建一种真正属于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为人类建立宇宙和谐、价值自知的生存和发展理念提供哲学依据。唯信息论的核心就是“信息N论”,“信息N”体现了唯信息论理论体系的宏大、宽容和富有和谐美感,在以后对唯信息论的论述中,我们常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信息N论”。

    唯信息论哲学是自然本真的哲学,它穿透种种包装和躯壳,向人们直接昭示世界最自然最本真的生生之元——信息。它向人类揭示,信息生成世界万物,世界唯一的实在就是信息。

    唯信息论哲学是兼容和谐的哲学,它以宽宏的框架兼容了物和心,兼容了因信息而生成的一切,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生命、心智、文化、星球、星系和宇宙——它们都在信息N阶的框架里实现了关系的和谐。

    唯信息论哲学是生命亲和的哲学,它指出,人类与宇宙都是信息的生成,人类与宇宙因共同的信息性而原理互通互涵,本性相亲相和,人类的价值与宇宙的发育生长信息性地紧密相关。在唯信息论看来,那些把人与宇宙看作分离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的心和物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宇宙是一种秩序模组的自主演绎过程,人类同其他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一样,是宇宙秩序模组中的一个个小小的相互关联的有序子模组,它们的心智演绎本来就是宇宙发育成长的信息动力因素。未来的宇宙也必将发育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超心智”的泛生命。唯信息论希望唤醒人类对自己终极价值的自知,从而确立一种与宇宙秩序模组演绎相协调的价值取向。人类必须与我们的星球,我们的银河系和我们的宇宙一起和谐成长。

  【续文:(二)信息是什么?http://blog.sina.com.cn/u/4c71208b010007sj

参考文献:

① 邬焜:《信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第1版。

② 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什么是信息哲学?》,刘钢译,载于《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