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资消灭中国品牌的“四大狠招”

 梦泽赤子 2011-08-05

 2010-12-14

  专业人士深度分析——外资并购“四大狠招”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熊猫、活力28、小护士等一批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名牌,先后在海外资本强势并购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少数“幸存”下来的民族品牌,也远不复当年之勇。

  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市场行为,本无可厚非,吸取境外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秉持的积极态度。然而,正如那句在“入世”之初,中国人就熟知的名言所说:“参与国际竞争,好比‘与狼共舞’”。这意味着我们在“开门笑迎四方客”的同时,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一味地“投怀送抱”。

  一个接一个被吃掉

  “民族品牌不仅是企业的,更是民族的。没有民族品牌的崛起,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很难说真正强大。”对于民族品牌的重要性,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并购律师李建平在近日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正因为对民族品牌抱有深切的感情,对并购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李建平律师投入精力最多的领域之一。他告诉记者:外资针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方针”主要包括“控制、吞并、垄断”,而在具体手段上,外方最常使用的有四招。

  第一种手段,李律师称之为“斩首行动”。他解释说,“斩首行动”通常目标直指行业龙头,“并购完成后,外资一般会以种种理由将中方的品牌搁置,然后利用中方的渠道来大力推广自己的产品,使中方品牌逐渐丧失生命力,进而达到取而代之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加净。美加净诞生于1962年,曾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化妆品品牌,多年创下行业第一。1990年,已经进入了巅峰的美加净为了配合吸引外商的政策,和上海家化的另一个品牌露美一起被合资,外资方是联合利华。美加净被折价1200万元投入合资企业。然而,合资后外方并没有信守承诺增加投入,反而减少了对美加净的宣传。

  1991年,美加净的年销售额一落千丈,从前一年的2.5亿元跌至600万元。曾经的“第一护肤品牌”仿佛一夜蒸发,而联合利华旗下的“洁诺”则在市场上突飞猛进。

  上海家化不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品牌逐渐萎缩,经过多次谈判,1994年,上海家化花费5亿巨资收回了美加净,而此时,它已奄奄一息。

  第二种手段是“拖垮蚕食,争夺大股东地位”。李律师告诉记者:“通常,跨国公司会凭借自身优势,利用中方急于招商引资的心理和行政压力,提出种种不平等条件,如:坚持与中方企业的优质资产合资(企业最具核心技术和最赢利的部分);要求控股、独资;压低中方股权估价;控制企业经营权等。”

  签订霸王条款后,外方会步步紧逼。先是合资并掌握控股权,然后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之后,再提出“增资扩股”建议,迫使中方出让全部股权;然后再“神奇地”使独资公司恢复盈利。

  1988年成立的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多年里一直是全国电池生产行业的翘楚。而进入中国的美国吉列公司,却长期无法打开局面,其市场份额不及南孚的10%。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2003年,南孚电池已占据中国电池市场半壁江山之时,南孚却突然被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了,舆论一阵哗然。

  原来,早在1999年,正值南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南孚电池的股东们以南孚69%的股份作为出资与多个外资投行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

  其后,南孚一度出现巨额亏损,不堪压力之下,南孚随即向外方股东出让了股份。到2002年时,外方股东对南孚的控股达到了72%。令南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控股南孚的外方股东居然将持有的全部南孚电池股份出售给了美国吉列公司,并从中狂赚5800万美元。2003年8月11日,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大半个中国市场唾手而得。

  第三种手段是瞄准中国庞大的中低端消费人群,通过并购处于品牌链下端的本土成功品牌,大举占领中国市场

  我国著名护肤品牌大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成立于1999年的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是由北京市三露厂股份制改造而来。这家有着20余年品牌历史的国有厂家,凭借着其大众化的价格、过硬的质量,在中国工薪阶层中享有广泛的信赖。

  2008年7月30日,美国强生公司用2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大宝。尽管今日,大宝依然以它亲切的面貌活跃在老百姓的视野之中,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民族品牌。强生借收购大宝,牢牢抓住了中国的中低端市场。

  第四种手段是大搞地方政府公关。李律师解释说:“外方利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弱点(冗员、缺乏资金、需要技术升级等)以及急于招商引资的心理,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然后通过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施压,达到合资的目的。”

  政府和企业都要摆正心态

  有专家提出,政府引导错位,尤其是部分升迁心切的官员为了通过“加大招商力度”,提高自己的政绩,把我国一些优秀的品牌企业拱手让予外人,是导致我国民族品牌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过去吃过不少亏,但中国人也长了经验和教训。随着中国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的并购活动也将日趋科学和成熟。比如2008年,我国出台的《反垄断法》,就说明我国政府在对待外资并购的问题上已经日渐成熟。

  对于部分一心想攀上“洋亲”的民族品牌,著名营销专家张桓告诫说:“我历来不赞成企业尤其品牌商标所有权被外资收购或者合资,外方看中的往往是我国的市场和企业的渠道资源,而并非想跟我们一起永续经营国产品牌。”

  企业家如何应对外资来势汹汹的并购潮流,李律师提出建议:“并购也好,合资也罢,都是纯粹的市场行为。企业是否接受并购,须由双方共同协商达成。对于恶意并购者,我们要留心眼,如果一个企业在提出并购时,对攫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和排除同类产品的竞争表现出强烈意愿,被并购企业要保持警惕。”


分页:上一页 1 2 3 4
来源: 环球人物作者: 李婧
 
 
        原以为中国式的合资悲剧导致中国本土品牌消失的悲剧已经过去,但最近的多次收购案、合作案证明,中国品牌被收购愈演愈烈。从高压锅、饮料到食品业,概莫能外。难道中国企业只有贴牌的命?

外资在中国大收购有几类情况。

一是被收购的企业开门揖“友”,比如汇源果汁,既然可口可乐愿意斥资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公司,在产品营销、物流等成本方面遭遇瓶颈,还不如及时套现为上。强撑下去,有可能企业分文不值。汇源现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卖出当时的高价。

笔者接触的很多企业家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把企业做大的最大目标就是套现,而不是成为百年老店。不管内资外资,谁出价高就卖给谁。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民企生存环境不仅不见改善,反而日趋艰难,各个行业的玻璃天花板越来越厚,在煤炭等行业如过街老鼠,产权得不到保障,退意更浓。

2月22日出版的《新世纪》周刊发表题为《上海铝棒出口“走私”案争议》一文称,在上海海关的打击铝棒出口走私专项行动中,有7家公司被刑事立案,12名相关人员人员被捕,包括万向集团旗下的万向资源有限公司。海关的文件存在争议,争议毫无用处,有几家涉案企业身处绝境。连万向这样的知名民营企业都涉身在内,其他民营企业自然噤若寒蝉。有时候找外资或者把自己包装成外资,就是为了寻求一把法律的保护伞,应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同时还能享受外资优惠政策,这是政策内外有别的必然后果。

另一种企业家则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成功MBO,前有娃哈哈,后有双汇。典型的如宗庆后,虽然宗庆后先生一直强调 “民族企业、民族品牌绝不能对外资开放”,但最早时为了厘清产权,不得不借重外资达能。

双汇的曲线MBO至今还在发酵。在此过程中,高盛、鼎辉以及神秘的海外基金纷纷登场。3月3日《关于香港华懋集团有限公司等少数股东转让股权的议案》在股东大会上遭否决,而此次交易却在2009年上半年已经交易完成。可见,有时候借重外资,是为了让原本国有或者集体企业成为企业家、高管们自己的企业。既然国内难有公开的转让渠道,就依靠国际资本操作者。

第三种情况是共同赚钱。如复星集团和凯雷集团2010年2月24日在上海联合宣布,双方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全面的战略合作。复星国际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之一,连续4年名列中国民营企业纳税总额首位。旗下拥有医药、房地产开发、钢铁、矿业、零售及战略投资等业务,而凯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企业之一,旗下管理4大类共60多只基金,资产规模超过879亿美元。这两家巨鳄联手,是为了在股权投资与人民币基金等领域获得更大的收益。

作为开始,复星与凯雷将共同设立并管理具有联合品牌的人民币基金,投资于高成长型企业。首期基金规模为一亿美金,复星和凯雷亚洲增长基金各出资5000万美金。另外也将很快面向中国国内的LP募集新基金。

企业家们并非个个都是“卖国贼”,但企业家们肯定个个都想赚钱,而且希望赚来的钱是自己的钱。因此不难理解,一方面企业家对外资入侵,对政府某些部门与一些消费者的“崇洋媚外”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外资,与外资若即若离,关系暧昧。在牛根生的万言书中,典型地反映出爱恨交加、受尽委屈的情绪。最终,还是国内企业帮了他。

仅仅靠发改委、商务部否决并购案是不可能阻挡外资的侵袭,更不可能抑制一心想嫁给外资的内资企业。只有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只有想尽办法改良中国的营商环境,外资在中国的大收购才不会成为内资主动的投怀送抱行为。

如果环境不改善,外资的大并购会激起民粹主义,外资的强大会与权贵结交,中国品牌消失,中国的工人永远在贴牌的流水线上轮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