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衡制单位‘分’考查

 昵称7432691 2011-08-05

元代衡制单位考查

发表时间:2011-6-13 14:38:42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

 

  作者:陈金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摘要】 通过对《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中衡制单位使用情况的考查,认为在元朝初年,衡制单位并存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同时文献中的衡制单位的使用有时是出于笔误。进而说明,对古代方药文献数字化过程中,按机械对应的方式将古代文献中的衡制单位强行统一地折算成某一固定值的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

  【关键词】 元朝 方剂 药量 度量衡 分

  在中医学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的今天,有一些传统的、基本的问题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地对待。如果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必将为中医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埋下隐患。本文仅对《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中的衡制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查,以求说明将古代方药剂量转化成现代剂量时,进行简单的一次性替换的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1]一书,题为吴蒙斋先生著。查《中国医籍考》,吴恕,号蒙斋,元初至元(12641294)中钱塘人。该书系《李氏活人书括》及《吴氏伤寒活人指掌图》两书汇合为一。李氏即李知先,为南宋陇西人。李氏书的内容是以歌诀形式收括病症。通过对书中衡制单位的使用情况的考查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元代衡制单位的含义。

  铢制与钱制

  书中记载:然秤有铢秤者,有字秤者。铢秤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字秤以四字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卷四·炮炙煎煮法酌准料例)根据这一记载,当时称量药物的衡制单位系统中,在两以下存在着两个体系:两;字。同时,也说明《中药大辞典附编》中对的解释[2]是错误的,并非产生于用铜钱对散剂的抄取中,而是一个有明确含义的重量单位。因为从开元通宝以后,制钱的正面多为四个字,而每个制钱重为一钱,所以古人(主要是宋金元时期)以四分之一钱为一字。《古今医统大全》更是明确指出:一字者,即今之二分半也,如一钱有四字之义。二字者,即今之半钱,为五分也。”[3]但这里所讲的并非是该书中唯一的含义。

  上面引文中虽然仅指出了为四分之一两这个含义,我们可称其为铢制分,如卷五的百七八方:泽泻一两一分就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存在另一种含义的。卷五的百二五方中有:生姜一钱二分半,此并称,且出现于后,可称之为钱制分,其含义与明清以后的分相同,十分为一钱。因此,在《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含义的衡制单位的混用情况,这是在对该书进行药量考查时所必须注意的。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在一书之中同时存在两种含义的情况在元代方书中较为常见。如《世医得效方》中有一首麻黄升麻汤麻黄(去节)、升麻各一两一分;黄芩、芍药、甘草、石膏()、茯苓各一两。”[4]114显然,此方中一分当指四分之一两而言,若为十分之一钱即百分之一两的话,似难与两并称。而在同一书中还有一首沉香降气散香附子(炒,去毛)十两;沉香四钱六分,不见火;缩砂(去壳)十二两;粉草()三两。”[4]40其中的分属十分之一钱无疑。

  又如《御药院方》一书中,有一首柴胡栝蒌根汤柴胡(去苗),一两三分;黄芩(去黑心)、人参(去芦头)、甘草(炙,锉)各三分;栝蒌根()二两。”[5]114此中的铢制分,等于四分之一两。更有意思的是,在方剂麝香散中则特别标注:麝香,一分系一钱内十分中一分”[5]601,即钱制分,这恰恰说明了元代医药行业在使用衡制单位记载药量时,钱制分铢制分两种含义容易混淆的局面。

  二钱半七钱半使用

  在南宋及元代方书中,经常使用二钱半七钱半两种药量标示方法,实际对应的是一铢制分和三铢制分,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与钱制分相混淆,同时也说明了南宋及元代医家在使用这一衡制单位时较为谨慎的态度,但有时不小心还会出现误用的情况。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之五中的百四十方白通汤中,干姜的剂量为三分一字半,笔者认为,这一写法当属笔误,应为三钱一字半。作此判断的依据有三。

  第一,若此处的铢制分,则干姜的量约为3/4两加1.5/40两,相比较而言,一字半过轻,似无必要写出。且铢制单位与钱制单位也不应混用。

  第二,若为钱制分,则干姜的量约为3/100两加1.5/40两,极不合理。且因为单位从大到小排列的习惯,绝无写在前的道理。

  第三,从该书作者对于仲景方剂量的认识讲,书中有过两次讨论,均认为张仲景方中的剂量当依三取其一的方法进行:《卷四·活人书括论升合分两》:张公度辨次仲景伤寒论云,沈存中……其重一两当今之六铢。愚……一两用二钱半恐太少耳……分两当用今之法(下为双行小注),每两计活人书用三分之一,谓如今之两折古之三两也。三说不同而小异,故两有之。《卷四·炮炙煎煮法酌准料例》:伤寒方内所载衡量皆依汉制,与今之轻重浅深不同者,盖随时更变不可拘也。若古方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草二钱,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以今用之,无乃大甚乎!若以汉之五铢钱秤较,加以二倍,颇与今数合。后世以古之三两为今之一两,则仿佛也。若桂枝汤,用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即今之一两,甘草二两,即今之六钱一分半,水七升,即今之二升三合半,庶可适中。如大陷胸汤,虽三取其一,亦似不伦。

  而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书中其他的张仲景方多以上述引文中三取其一的方式进行变化。从此方来讲,其中干姜的量若为三钱一字半(0.3375),则非常接近《伤寒论》白通汤原方中干姜的量一两的三分之一(0.3333)

  综上所述,《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向我们揭示了元代,特别是元初时,衡制单位在实际使用中的混用和错用情况。可见,正是由于古籍中这种复杂的实际情况,不针对具体问题对衡制单位的具体值进行认定,往往要出错误。在中医学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从原始信息的准确性要求出发,要尽量减少对古代信息的错误解读,避免使用简单的一次性替换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蒙斋.校刻伤寒图歌活人指掌[M].刊本.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附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63.

  3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78.

  4 王育学等校注.世医得效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440.

  5 ·许国珍.中医珍本丛书·御药院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1146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