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让孩子拥有一颗开花的心

 MouseHappy 2011-08-05

让孩子拥有一颗开花的心

——浅谈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宜昌市十一中  田翠国

 

当我们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感到茫然无措的时候,坐下来,安静地读一读李老师送给我们书——《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先生著),会发现收益多多。这本书站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制高点,从语文课程的制定、教材内容的选编、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过程的优化等角度,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们天天在思考,课课在实践,一定有许多独到的真知灼见,在这里,我仅就最近所上的两三节课谈一谈我肤浅的思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合理性,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更加轻灵。

面对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揣摩感悟、准确解读。不仅如此,按照王荣生先生的观点,一线教师还应该站在研究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内容的高度,积极参与到制订课程内容的实践中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怎样教”的问题,更要思考“教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做到目标明确,胸有丘壑。而现行的语文教材并不象数学、外语那样每课都有明确的重难点,每课都有可以直接参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少语文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当老师难,当语文老师更难,当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难上加难。

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深入海底的水手,就不难采摘到深藏在每一篇课文里的珍珠;只要我们做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就不难发现,让每篇课文都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优化能力、提高素养的不二法门。

(一)低一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土地的誓言》一课的学习是有难度的。一是因为本文的语言虽然酣畅淋漓却不乏深奥难懂之处;二是因为本文的“爱国”主题虽然明确,却因为学生已远离战争环境而难以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情感,引发情感共鸣。二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学习表达的技巧。为了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放MTV《我的家在松花江上》,激情导入,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写作的背景。

(二)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在充分指导朗读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放声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朗读课文。

比如:回忆时用赞美语气;被蹂躏时用低沉语气;发出誓言时用高昂语气。此时,学生时而读得低沉悲愤,时而读得回肠荡气,时而读得高亢激越,可谓声情并茂,情感奔放。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学生已于不知不觉中沉浸到课文中,与作者发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给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用作批注的形式完成如下三下方面思考(作者笔下的土地是怎样的?“我”到底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一句话谈一谈作者对土地的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哪些语言最能打动你、为什么”等为契机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从语言表达的技巧、情感表达的方法等角度品味语言的魅力,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二)巧一点,让课堂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巧妙接轨。

出现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都德的佳作。编者将该文选入此单元的目的,意在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神圣情感。同时,在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会舍其枝节,而直取主干,用一个问题统揽全篇的教学——本文有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弗朗土和韩麦尔先生,你更喜欢谁,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合理的依据。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并且随时记下自己第一时间的阅读体会,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读后心得,生怕冷场的我,却遭遇了一节火爆热烈的常规课。

学生们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有的说:“我喜欢韩麦尔先生,因为他身上涌动着爱国的强烈情感。他为了纪念最后一节课,特意穿上了绿色的礼服,以显示他对这一节课的重视。”有的说:“我喜欢韩麦尔先生,他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在钟声敲响的时候,他的脸色突然变得惨白,表明他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亡国之痛,他下课的手势,他哽咽的语气,他惨白的脸色,使他的形象刹那间高大起来,讲台上的他就像一座丰碑,深深地矗立在世界人民心中。”还有的人说欣赏韩麦尔勇于自责、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恰恰证明了他人格的伟大。

但更多的同学说喜欢小弗朗土。因为他不仅是一个贪玩、调皮的学生,还是一个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孩子;他虽然不太懂事,但也有强烈的自尊心,这说明他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更为出彩的是,很多同学说,小弗朗土之所以成为我最喜欢的人,是因为他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的许多精神特质让人钦佩:比如他对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变化,由敬畏到同情,由同情到理解,最终和韩麦尔先生一样,在最后一课这个特殊的舞台上,由一个不谙世事、不明国耻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少年。他的转变过程真实自然,带给学生格外真切的感动。

在这节课中,由于目标明确,学生们学得轻松、说得热烈、品得到位,让我体验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无穷奥妙。

(三)精一点,明确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颗开花的心。

《木兰诗》出现在七年级下册,我想编者的意图绝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乐府诗的写作手法,而是要让学生在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知“花木兰”这一超越国界、跨越时空的奇特女子身上那种独有的千古魅力。因此,我将该课文的教学目标锁定在三点上: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运用质疑、、论疑、解疑的方法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内容,了解作品情感;

2、运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乐府诗跌宕起伏、语韵优美的韵律之美和用语典雅且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之美。

3、在充分诵读、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以《我看花木兰》为题当堂作文,及时给学生提供独到的抒写阅读体验的平台。

作文本交上来的时候,我看到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态势——他们的文章有深度、有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里,我摘录其中一篇,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赞花木兰,赞她的奇特神勇之美。她是孝顺的,身为女儿身,却自愿远离闺阁替父从军;她是勇敢的,像男儿一样远离家乡征战沙场;她是高尚的,战功赫赫却不求功名不做尚书郎唯愿回家乡。她是一个不平凡的神奇女子!

我赞花木兰,赞她的平凡真实之美。她是平凡的,夜夜织布,日日勤劳,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普通女孩;她是真实的,身为女子的她也有追求美的愿望,一卸下凯甲便当户理红妆、对镜贴花黄,这是一个多么真实而可爱的女子啊!她与普通的女子别无二样,同样追求着美,也同样热爱着生活。

我爱花木兰,不仅因为她孝顺爱国,也不仅因为她勇敢坚强,更因为她拂去神秘面纱之后的真实可爱、质朴淳厚!”

看着刚刚踏进中学大门的七年级的学生,就写出了这样极富个性、颇具冲击力的文字,我不仅感受到了来自于学生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当一名语文老师是忙碌的、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满足的,因为,当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语文教学的时候,学生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地成长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开花的心,是她们让春天永远停留在我们的心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