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祖先—明朝儒家贤相刘珝

 黄金屋书坊 2011-08-06
 

    刘珝,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人(今山东青州市阳河镇阳河村),生于明宣德元年(1426 年)五月二十五日,卒于弘治三年(1490)三月六日。他精通儒学,科举入仕,曾为皇帝讲学多年;他官至户部尚书,入内阁参预政务,担任宰相十年之久;他擅诗文、好读书,著述颇丰,有《古直文集》、《青宫讲义》传世;他事亲至孝,忠厚传家,后代人才辈出。所以,刘珝死后,弘治皇帝御制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刘珝,作为一代儒家贤相,是青州最重要的历史名人之一。


    青州市阳河村我们刘氏家族,原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刘珝的七世祖刘八公(族谱记世为始祖)是元朝的一位能征惯战的大将,官至滁州路(治所在今安徽滁州市)总管。元朝灭亡,刘八公带领全家从原籍江苏下邳县刘马庄来到青州阳河村避难。阳河村,居于青齐沃野的中心,风光秀丽,经济繁荣,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刘氏家族在这里安居后,耕读传家,很快成为地方的望族。

   刘珝在祖父刘良佐、父亲刘昺的教诲下,自幼苦读诗书,锐意进取,八岁能文,十九岁乡试中举。史载:刘珝一表人才,“丰姿秀伟,望之俨然”,面部生而有“丞”字文,善相面者预测后当为国家辅相,且有将相风度,每临大事而不惊。史传赴考途经淄河,正值河水暴溢,童仆、鞍马俱被洪水冲走,而他在水中行走半里余,神色自若,泰然处之,人们十分惊奇。首次会试并没有考中,就留在太学读书,与后来的名臣王恕、邢让同学。学习期间,“洁苦自励,以学业操守见称”。

   明正统十三年(1448 年),23 岁的刘珝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期满成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编修是掌修国史的官职,为正七品。刘珝入仕不久,就相继经历了明王朝的“土木之变”、“于谦抗战”、“英宗复辟”等重大事件。期间,刘珝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朱明王朝统治的基本立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应措得当,逐渐得到明王朝的信任和重用。天顺二年,36 岁的刘珝提拔为詹事府的右中允,官阶正六品,担负为明太子朱见深讲学的重任。刘珝讲学很认真,得到太子的赏识。
    1465 年,太子朱见深继位称帝,史称明宪宗,年号“成化”。新皇不忘旧僚,刘珝作为皇帝当太子时的老师,立即受到重用,升任太常寺少卿,兼侍读,正四品;成化三年,“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成为正三品高官。这期间,刘珝仍然坚持天天给皇帝讲课,且每次进御讲学,“反复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不厌其烦地为皇帝讲解,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别人都很佩服。内阁大学士刘定之称他为“讲官第一”。宪宗皇帝也非常喜爱和敬重他,称呼他为“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枚,文曰“嘉猷赞翊”。此外,还参与和主持了《续资治通鉴纲目》、《文华大训》等重要书籍的编纂工作。成化十一年(1475 年)四月,已届天命之年的刘珝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政务,这样,刘珝以吏部副长官兼翰林院长官的身份进入内阁,成为宰相“阁老”。成化十四年(1478 年)四月,升任吏部尚书,正二品。明年,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十八年十二月,进加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成为一品高官。


    刘珝自号“古直”,号如其人,辅政耿直忠介,居官清正,不拘小节。他“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敢于直言,无所忌讳。特别是入内阁之后,“益勉修辅”,凡军国大事,独能果断处之,有“批鳞直前”的大无畏的勇气,丝毫没有“首鼠退后”的优柔寡断。而且,他利用便于接近皇帝的机会,积极推荐贤才,保护忠良,许多人“阴受其惠”,而他从不宣扬。同时,他还同奸佞小人作了不懈的斗争。太监汪直掌管特务机构“西厂”,横行霸道,陷害官民,滥杀无辜,民愤极大。刘珝大力支持大学士商辂上奏弹劾汪直,历数汪直的罪名,说服宪宗下令罢免汪直,撤销西厂。奸臣李孜省等人“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刘珝屡次到皇帝面前直言相谏,力保国本,阻止了李孜省的图谋。当时宪宗皇帝的内阁有三位大学士;万安、刘珝、刘吉。刘珝素来看不起万安,曾当面斥责万安“负国无耻”。万安积忿,昼思夜想要搞掉刘珝。这时,恢复后的西厂仍然为所欲为,万安就邀请刘珝一同上书,请奏罢免西厂。正直的刘珝不愿与无耻的万安共事,没有参加,恰好中了万安的诡计。宪宗皇帝于是对刘珝不满,要罢免他。刘珝遂上疏乞请告老还乡,皇帝批准了刘珝的请求。
    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九月,六十岁的刘珝回到阳河老家。他事亲尽孝,父母去世时,他“庐墓三年”。弘治三年(1490 年)刘珝病逝,享年65 岁。皇帝不忘他的功绩,赠太保,谥“文和”,赐祠额曰“昭贤”,定期派遣官员祭祀。

    我们的祖先刘珝,因在朝廷做过高官,又曾经是明朝皇帝的老师,后辈说起来,一直是我族辈的骄傲,闻名青州的阁老坟历经几百年沧桑风雨完好无损,占地数十亩,参天的苍松翠柏,浓荫遮天蔽日,石人、石马、石羊等分列两厢,景象甚为壮观。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毁灭性破坏,确实令人痛心,虽经族人努力修复,再也恢复不到原貌。只有一张祖传的祖先的画像让后辈族人祭奠。

    我们的族人在刘珝墓恢复期间,曾一度掀起了刘珝文化热潮,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千里万里之遥,到了刘珝生前到过的所有地方,搜罗整理刘珝留下的诗词文篇,那些诗文都是篆刻在石碑山石上的,他们又不辞劳苦一点点临摹下来,后来都收录在族人们汇编的《刘珝文集》里。

    现在,我们引以为傲的祖先刘珝,已经成为我们族辈的神,族人们为他建造了高大的坟茔,建造了富丽的庙宇和神像,每遇庙会、年节,那些求财的、求子的、求学的、求平安的,都摩肩接踵地纷纷来这儿烧香供奉,虔诚地跪伏磕头。

   刘珝墓,紧挨着我们的母亲河——阳河,河水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荫,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横穿其间,不远处,就是以刘珝的谥号“文和”为名建造的文和住宅小区——文和苑,肃穆庄严的刘珝墓和高楼林立的文和苑俨然成了我们阳河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刘珝墓和刘珝文化,是我们阳河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会是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一座历史文化丰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