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能治病?妙用五音养五脏

 图书 馆员 2011-08-06
技术贴丨音乐能治病?妙用五音养五脏

受访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旭东

音乐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音的产生源自于生活,例如:“商音出西方”,即西部地区流行高亢的商音,那里的人普遍肺功能比较好;而在农耕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声音是耕牛发出的“哞哞”声,低沉如大地般敦厚。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对生活的质朴观察,人们总结出古代五声音阶“角(jué)、徵(zhǐ)、宫、商、羽”,认为其分属“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并逐渐形成以五音来调节人体机能的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包括两大体系,一是主动治疗,即亲身弹奏乐器和吟唱。即使不懂乐理,只要锻炼自己按照一定的节奏敲打器物,同样可以起到主动治疗的作用。临床上使用这类方式治疗躁狂型精神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另一个是被动治疗,即音乐欣赏。但并非所有音乐都能产生音乐治疗的作用,首先选取的音乐整体风格应该是舒缓的,音乐的情节性不能太强,其次是要保证一首乐曲的时间足够长,大概20分钟左右。例如临床上常用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来辅助降血压。我的研究团队曾在音乐治疗的演示大会上进行测试,高血压患者在现场接受20多分钟的音乐治疗后,血压平均下降了20毫米汞柱。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音入五脏”,指的都是单音,我们现在的音乐治疗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强调的是调式,即五声调式养五脏。

角调式音乐养肝。“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木的特性是柔顺、舒展、向上生发,对应柔美舒畅的角音,因此角调式音乐如春天般充满生机,令人愉悦,典型的乐曲是《莫愁啊莫愁》。肝气旺盛容易急躁、发怒的人,以及肝气郁结爱生气、常叹气的人,女性常常伴随乳房胀痛等症状,听这类音乐可以起到疏肝解郁、调和肝气的作用。

徵调式音乐养心。“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火的特性是跳跃的、升腾的,对应风格明快、轻松活泼的徵音。徵调式音乐的特点是欢快喜悦、烘托出喜庆的氛围,典型的乐曲如《春节序曲》。传统的广东音乐大多属于这类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乐曲是《步步高》。此外,大部分儿童歌曲也属于徵调式音乐,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因此,心阳不振的人,如冠心病患者,存在胸闷、面色紫暗,容易怕冷等症状,可以通过听徵调式音乐来激发阳气,改善心阳虚的症状。

宫调式音乐养脾。“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土的特性是踏实厚重、长养万物,因此宫调式音乐的特点以平和、中庸为主,整体风格雄浑敦厚坚实、悠扬而庄重,传统的江南丝竹乐大多属于此类,即弦乐和吹奏的管乐。古代大户人家讲究“钟鸣鼎食”,其实就有利用悠扬和谐的宫调式音乐来激发食欲、健脾助运、促进消化这样一层用意。

商调式音乐养肺。“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金的特性是冰凉的、清冷的,对应高亢、激越的商音。商调式音乐的特点是高亢嘹亮,营造出一种苍劲悲凉的气氛,典型的乐曲是山西民歌《走西口》。肺气虚的人,症状以久咳气短为主,宜多听一听这类音乐,可以改善肺气不足的状况。其次也可以自己尝试学吹笛子,对锻炼肺气很有好处。

羽调式音乐养肾。“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水在五行中属阴,具有趋下的特性,对应风格哀婉、清幽的羽音,因此羽调式音乐大多是哀伤的、阴柔的,如二胡曲《江河水》、《二泉映月》等。临床上多用此类音乐来缓解忧郁的情绪,尤其适合肝肾不足的更年期女性,用以排解心中烦闷、调节情绪。另外,肾阴不足、容易上火、手脚心偏热的人以及肺结核患者,通过听这类音乐可以收到滋养肾阴、降火的功效。

五声调式的音乐各有特色,用于治疗的音乐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乐曲风格要相对平稳,不宜情节性太强、起伏较大。本着这个原则,中国古典音乐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零食也分“三六九等”,这些千万别吃零食也分“三六九等”,这些零食千万别吃

【导读】看电视抓把瓜子,朋友闲聊吃包薯片……现在很多人都是“零食控”。其实,零食也分等级,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副主任冯翔告诉记者,有些零食适量吃,不仅可以补充能量和部分营养素,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有些零食则要“敬而远之”。

上等零食 适当吃

坚果、全谷物能量棒、奶酪和水果干等

①核桃、板栗和花生等零食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适当摄入可以调节血脂;

②全谷物能量棒可以在加班或运动后吃一些,有助补充能量或者恢复体能;

③大枣、葡萄干、桂圆干等天然果干营养素密度较高,可以常吃。

果干和坚果吃的时候都要注意量,每天一次,每次一小把(不超过25克)即可,以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热量。

中等零食 回避吃

高盐、高糖和高油的零食

它们可能以其“高颜值,好口感”吸引着你,但这类零食建议一周食用不超过2~3次,最好是不吃。

①体重超重、血脂较高的人群要限制食用巧克力,最好不吃或者只吃一小块作为加餐;

②薯片类膨化食品更是要少吃,多余的油脂和盐都会加重身体负担;

③海苔属于高盐分零食,一天吃4~5片就够了,吃多了会导致盐分摄入超量。

下等零食 坚决别吃

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零食

山寨小厂生产的不安全的,或者容易造假的、添加非食品级添加剂的零食比如“五毛钱”食品、辣条、泡椒鸡爪、速溶奶茶等,建议大家不吃为妙。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既然是零食就只是正餐以外的补充,不要零食不离口,最好在两餐之间吃,在正餐前两小时左右吃,这样既补充了营养,也在味觉上得到了享受。大家还是要重视正餐,加餐可以以果蔬和奶制品等健康食品为主。

越舒服的姿势越伤身,测测你的脊柱是否健康?

受访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足踝康复治疗中心 王建华

全国膝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关节外科主任 王振虎   

古人讲“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人才有精气神儿。现代医学证实,端正的体态还能让机体运行得更顺畅。然而,生活中很多人的姿势只图“舒服”,站着时像个“圆规”一腿撑地,坐着时弯腰驼背、跷着二郎腿,走路时低头含胸拖着脚……结果,在舒服中不知不觉伤了身。

懒散姿势像潜伏的恶魔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着一副中老年人的体型,这和慵懒姿势有关。”航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建华告诉记者,看似舒服的懒散姿势可能造成肌肉、骨骼、关节慢性劳损,就像潜伏的“恶魔”,日积月累就会导致颈椎病、高低肩、腰椎病、长短腿、足踝病等疾病的暴发。   

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关节外科主任王振虎进一步指出,门诊中见到的脊柱侧弯、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数都习惯以放松、懒散的姿势站立、坐卧,长期无意识地驼背、弓腰、跷二郎腿是患病的主因。让人担忧的是,不少患者忽视疼痛的警报,不来就诊或不认真治疗,不良姿势没被及时纠正,结果导致脊柱侧弯弧度加深、椎间盘继续膨出,影响内脏功能。   

在两位专家看来,超重和肥胖是不良体态的第一诱因。王建华指出,一方面,随着体重的增加,人会变得越来越懒,容易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诱发脊柱疾病。另一方面,体重增加本身就会改变骨架结构和肌肉支撑方式,比如“将军肚”可使脊柱支撑点改变,导致椎间隙变形,还可能诱发扁平足、膝内翻等。此外,坐腰部没支撑的椅子、睡支撑力差的床垫、鞋子大小不合适等也是导致不良姿势的常见原因。

这些舒服姿势最伤身   

王建华指出,以下这些舒服姿势其实最伤身。   

坐:跷二郎腿、“瘫”在椅子上。很多人一坐下来就会跷起二郎腿,长此以往易造成骨盆倾斜,导致长短腿,还会影响腿部血液循环。有些人坐椅子时喜欢伸直双腿,就像“瘫”在椅子上,此时,颈背部悬空、腰部塌陷,全身仅靠臀部和脖子支撑,肌肉、韧带长时间受到过度牵拉,整个脊柱都很受伤。一些长时间在电脑前伏案工作的人,喜欢单手托腮撑着脑袋,同时肩膀高耸、近距离俯视屏幕,使颈部关节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易患骨刺、椎间隙变窄等。   

站:含胸驼背头前倾、“稍息站”。含胸、驼背、头前倾、肩膀耷拉着,是常见的错误站姿,虽看似放松,却会压迫颈椎、胸椎以及椎体周围神经,导致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等。还有人喜欢“稍息站”,尤其是在商场、超市工作需要长期站立的人,爱将重心放在一条腿上,腰部歪斜,短时间内比双腿用力舒服,但腰椎两侧长期受力不均可能导致腰背疼痛。此外,行为决定心态,错误的站姿不仅有损形象,还会使人心态消极。   

走:低头弯腰拖着脚、背单肩包。中国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要低头、含胸、弯腰、拖着脚,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礼敬。当下,不少人的走路姿势与之类似,看似省劲却带来诸多隐患:脚掌拖着走,抬脚幅度过低,易造成关节、肌肉、足弓劳损;走路不摆臂易失去平衡而摔倒;头部前倾使颈部血管、神经受到压迫,易诱发脑供血不足……不少女性爱背单肩包,走路时为防包带滑下,下意识地抬高一侧肩膀,久而久之可能导致“高低肩”,诱发脊柱侧弯。   

躺:趴着睡、把腿垫高。趴着睡不符合颈椎生理弧度,可能导致颈椎错位压迫颈动脉,导致大脑缺氧,出现头痛、头晕。俯卧还会压迫胸腹脏器,影响呼吸,干扰睡眠。有些人睡觉时喜欢用枕头把腿脚垫高,这个姿势的确惬意,但不宜过长,否则加重腰部负担,还会增加心脏负荷。

小测试预知脊柱健康

王振虎指出,一个小测试就能快速鉴定脊柱的健康水平,方法是:靠墙站立,背部紧贴墙面(如做不到,也要保证头部、两肩、臀部4个点贴墙),脚跟离墙约15厘米,如此时脖子或后腰与墙面之间的距离大于5厘米,就说明你的脊柱已偏离生理弧度,亟需改用正确姿势。最正确的姿势则是自古就流传下来的这几个字:坐如钟:头部保持端正,不要上下摆动;双肩向后拉伸,但不要使劲挺直后背,尽量放松;椅子高度以膝盖稍低于臀部、脚能平放在地面为宜;别把脚收进椅子下面,更不要跷二郎腿;盘腿坐对腰椎压力较大,应尽量避免。
站如松:站立时重心放在双脚,躯干挺直,让肩、背形成一条直线;头微微抬起,肩臂舒展,手不必紧贴裤子,放松即可;挺胸收腹,让腹部肌肉稍感紧张,但别过分挺胸,避免“前凸后翘”;膝盖可略微弯曲,减轻髋关节和足踝部压力;如长时间站立觉得疲劳,可适度走动,但别“稍息站”。
行如风:上身保持端正,下巴与地面平行,目光平视前方,不要低着头;肘关节自然弯曲,前后摆臂;右脚向前迈步时,左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前移,如此反复;脚尖应指向前方,不要向里勾或向外撇,让脚跟先着地。
卧如弓:侧卧是最佳睡姿,尤以右侧卧为宜;侧卧时最好让腿部略微弯曲,并在两腿间夹个小枕头,保证脊柱和头在一条直线上;习惯仰卧者最好选择较低的枕头,以免损伤颈椎。
有一种隐形伤害,叫做你背错了包
导读】十一长假将至,你的旅行装备是否已经打包完毕?无论是背起登山包户外游,还是拉着行李箱出国游,又或者是平时上学上班背书和电脑,背包作为人们的重要“伴侣”,从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美国一项新调查发现,背包过重对身体不同部位会造成很多伤痛,容易引起驼背、头痛、关节炎等疾病。究竟是哪些因素惯出你的“背包病”:背包款式、重量还是背包姿势?采访多位专家,手把手教你给背包减负


鹤顶红、断肠草、蒙汗药……想不到毒药能治病
2015-09-29 07:34生命时报
【导读】鹤顶红、断肠草、蒙汗药,这些常出现在武侠小说里的“毒药”,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一提到它们,想必很多人都会不寒而栗。然而,血液病专家张亭栋因使用砒霜治疗白血病,获得了2015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毒药砒霜怎么还能用来治病?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毒药”都是“双刃剑”,毒性虽大,但只要经过科学、严格地炮制、配伍、控制用量,并找准适应病证,就能治病救人。《生命时报》采访相关专家,为你揭开“毒药”的神秘面纱。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研究室主任 常章富
南京市中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李文
砒霜 古时鹤顶红,今解血癌毒
在古装宫斗戏中,常听到这样一句台词:“太后赐死,赐匕首一把,白绫一条,鹤顶红一瓶。”所谓的鹤顶红其实就是砒霜。
它由砒石精制而成,砒石又有白砒和红砒之分,如果红砒提炼不纯,就会呈红色。古人主观想象,将其和丹顶鹤的红头顶联系在一起,便将砒霜隐晦地称作“鹤顶红”。
砒霜味辛,性大热,有大毒,过量使用会将细胞中的酶灭活,破坏代谢功能,影响神经系统,腐蚀黏膜。
不过,古人同时发现砒霜可以治病救人。古书中早有砒霜内服可以治疗哮喘和疟疾,外用可以治疗疮疡、疥癣、牙疳、痔疮的记载。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现如今砒霜在临床上已经不太常用,国家对它的管理也极为严格。但近年来研究显示,用砒霜提取物制成的亚砷酸,还能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俗称“血癌”),这可是它洗清“毒药”之名的好机会。
马钱子 毒毙李后主,活络又消肿
相传,宋太宗赵光义就是用马钱子毒杀南唐后主李煜的。李煜服药后全身抽搐,最后头部与足部相接而死,状似牵机(古代织布机配件),死状极惨,因此后人也将马钱子称为牵机毒。
马钱子味苦,性寒,主要成分是番木鳖碱,过量服用可导致惊厥、僵硬、呼吸困难,最终麻痹而死。
不过,马钱子也有好的一面,中医认为,它能消肿定痛、通络散结,对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有很好的效果,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但在使用前,马钱子必须经过严格炮制,一般用人造砂子烫制,以减少其毒性。
雷公藤 一草能断肠,能疗皮肤伤
民间传说,神农尝百草,但最终死于断肠草,但断肠草究竟为何物,却没有定论,各地的说法也不一样,雷公藤便是其中一种。
雷公藤味苦,辛,性凉,服用不佳对肾功能损害极大,还会伤及生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黏膜。鉴于雷公藤的“威力”,过去人们常用它作为“土农药”,起到天然杀虫剂的效果。
不过,说到雷公藤,有个故事不得不提。曾有一名青年因患麻风病痛苦不堪想要自杀,随即煎服一把雷公藤,没想到昏睡一天后,不但没死,反倒觉得全身轻快,病好了一半。
经过医学验证,雷公藤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对风湿痹痛、拘挛疼痛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麻风、湿疹、疥疮、腰带疮的治疗,甚至被赞为“皮科四味宝药”。炮制雷公藤,一般要去掉含有毒性成分较多的根和皮。
曼陀罗 曾是蒙汗药,麻醉效果好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一定对“蒙汗药”印象很深,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们很多都中过蒙汗药的“毒”,比如母夜叉孙二娘用蒙汗药麻倒过花和尚鲁智深,却在艺高人胆大的武松面前被识破诡计等。吃蒙汗药的人一般“瞪了双眼,口角流涎,你揪我扯,望后便倒”。
曼陀罗便是蒙汗药的主要成分之一,因其可抑制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妨碍人体出汗,故被形象地称为“蒙汗药”。
虽然曼陀罗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好,但具有诸多优点。其花又名洋金花,味辛,性温,有毒,子与花皆可入药,可止咳平喘、止痛镇痉。
它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常用作麻醉镇静,华佗的麻沸散和整骨麻药方等均以洋金花为主药。
乌头 害关羽刮骨,可散寒止痛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关公右臂中了乌头毒箭,需要刮骨治疗。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华佗割开关公皮肉后,发现骨头已发青,就用刀刮骨,沙沙有声,而关公却无痛苦之色。除了关公的勇猛性情,乌头之毒可见一斑。
乌头味辛,性大热,有大毒,主要成分为乌头碱,服用超过5毫克就会导致心脏骤停而死亡。乌头一般分为草乌和川乌两类,草乌毒性更大。不过,乌头可以散寒止痛,祛风除湿,对风寒湿痹、寒疝作痛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提起乌头,就不得不说到附子。乌头和附子关系密切,均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根,母根叫乌头,侧根就是附子,因此有人说它俩是“母子”。两者在药性上也很类似,附子同样含有乌头碱成分,服用过量会中毒,但经过炮制和久煎,有毒成分会大大减小,乃至无毒,是中医临床常用药。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经典药方“四逆汤”以附子搭配干姜和炙甘草,不仅使附子回阳救逆功效增强,还能缓解毒性,可谓一箭双雕。
此外,医圣张仲景善用附子,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有20个方子都用到附子。名方“附子理中丸”至今仍被广泛用于缓解脾胃虚寒等问题。
“毒药”切勿自行用
两位专家特别提醒,即使大家了解了这些“毒药”有治疗作用,但绝不能私自使用,或按他人经验用药。
首先,用药要辨证,药证要相合,不同体质、病因、症状,用药方法都不同。如煎服和入丸的剂量不同,有些可泡酒,但有些应坚决避免与酒共服。毒性大的药物应由医生和药师共同把关。
其次,服药必须讲究“度”,即使药物只存小毒,经过严格的炮制、配伍,并与病证相合,也不可长期吃,以免毒素堆积。这就要求患者要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
最后,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这类药品的监管,不让它们轻易流入百姓人家,以免引发事故。▲(生命时报记者 李迪 生命时报驻南京市中医院特约记者 李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