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兵,刘爱荣,蔡为青,吴月华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应用生物系,风阳233100)
摘要:采用6种不同基质,对三角梅不同枝条进行扦插,研究其对三角梅扦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其插穗成活率不同,珍珠岩最好;不同基质对生根
数、根长、根粗、插穗苗生长速度等影响很大,珍珠岩加蛭石较好;根据根系活力、可溶性糖、脯氨酸、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蛭石与珍珠岩较好。综合所有试验
内容,蛭石与珍珠岩对三角梅插穗生长影响最大。
关键词:基质;三角梅;扦插;生长
(英文略)
三角梅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学名宝巾,又名叶子花,是紫茉莉科、叶子花属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适宜于在公园、花圃、水滨、门前、路旁、围墙、花坛周边等地栽
培,也可作盆花栽培,老桩可做为桩景,苍劲艳丽别具一格,在园林绿化及花卉中用途很广。三角梅原产于巴西,1872年由马偕博士从英国引入台湾栽培,以后
逐步扩展到国内各地。三角梅品种多样、适应性强、花色多花期长,深受人们喜爱,被选为厦门市市花[1]。三角梅是热带植物,喜高温高湿的气候,耐热不耐
寒,开花时间长,需适当的摘心与修剪,扦插可在全年进行,3~4月份最佳,目前对三角梅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对三角梅扦插深层次的研究更少。
本实验选用几种性质不同的基质用于三角梅扦插,旨在探讨各基质对三角梅扦插成活及生根影响,根据综合效应,选择最佳基质,为三角梅的广泛繁殖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l 材料
1.1.1供试材料:试验用三角梅由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生物系花卉实验实习基地提供。
1.1.2供试基质:河沙、煤渣灰、蛭石、珍珠岩、泥炭土蛭石+珍珠岩(1:1)6种基质。
1.2试验药品及仪器
1.2.1主要试验药品:丙酮;茚三酮;乙醇;a-萘氨;对氨基苯磺酸;磺胶试剂;蒽酮;葡萄糖;乙醚等。
1.2.2主要试验仪器: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751分光光度计;烘箱;数字求积仪等。
1.3方法与步骤
1.3.1试验处理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I)河沙,(Ⅱ)煤渣灰,(Ⅲ)蛭石,(IV)珍珠岩,(V)蛭石+珍珠岩(1:1),(Ⅵ)泥炭土。用以上6个处理作扦插基质。
1.3.2扦插:选择1年生健壮枝条,分成粗(直径大1.2cm)、中(0.8cm~1.2cm)、细(小于0.8cm)3个等级,剪切成15~20cm的插穗,用1mg/g
IBA和NAA混和溶液进行速蘸,按5cm×15cm的密度扦插。将等量的相同级别插穗插入对应基质中,每种基质扦插120个插穗。
1.4形态及生理特性的测量
1.4.1植物学性状的测量:当幼苗长高1.5cm时,开始记录苗的高度,每隔7天测量1次。5月下旬测量叶面积、根数、根长、根粗及根重。
1.4.2生理性状的测量
用丙酮溶液分光光度法测量叶片中的叶绿素、蒽酮比色测可溶性糖、茚三酮显色法测脯氨酸含量、用活体法测硝酸还原酶活力、TTC法测根系活力。测量脯氨酸含量前,进行5天控水,适当曝晒,对三角梅进行干旱胁迫,测硝酸还原酶前3天,对各基质浇施硝酸氨液肥。
1.5统计分析
测量生长高度,每基质中取12株,计算平均值,每隔7天测量1次。测量叶面积、根长、根粗、根数等植物学性状,每个测量性状重复10次,用完全随机方差
分析和SSR法多重比较,比较各基质间差异。测量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根系活力等几项生理指标,采用3次重复,F测验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基质对成活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1)表明:4月15日测量显示,蛭石粗段比中段的成活率高20.5%,珍珠岩粗段比中段高5.9%,泥炭高12.5%,同时比细段也高,混合基质例外。5月20
日测量结果显示,粗段成活率数目增长比中段小,说明粗段成活发芽比中段早,但中段成活率数基本比粗段和细段高;河沙中段比粗段高14.7%,蛭石中段比粗段高13.7%,珍珠岩中段比粗段高13.1%,同时中段成活率数比细段高,说明中段最终成活率比粗段和细段好。从不同基质成活率来看,珍珠岩和蛭石成活率最好,分别为88.2%和78.1%。煤渣灰最低仅31.3%。由此可见,选用珍珠岩和蛭石作基质,用中段插穗进行扦插,成活率较好。
表1不同基质、不同段插穗成活率的影响(%)
2.2不同基质对苗生长高度的影响
当幼苗长高1.5cm左右时,开始测量生长高度。4月28日第1次测得河沙、煤渣灰、珍珠岩、蛭石、蛭石+珍珠(1:1)6种基质的生长高度分别是
1.629cm、1.325cm、1.608cm、1.592cm、1.650cm、1.629cm,其差异不显著,但以后几次测量生长高度逐渐变大,其差异越来越明显,第5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4.96cm、5.219cm、8.605cm、6.664cm、6.782cm、5.783cm其具体变化及差异(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蛭石的生长曲线变化较大,说明生长最快;其次是珍珠岩和泥炭土,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小;河沙曲线变化最小,第5次测得的,高度比蛭石要小3.762cm,差异显著。
2.3不同基质对三角梅扦插幼苗叶片面积的影响从每种基质中的不同插穗、
不同位置即上、中、下取多个叶片,测量面积,计算平均数,结果见表2。蛭石叶面积最大,珍珠岩与泥炭差异小,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与其它几种基质比较,差异较大达到显著水平,叶片面积大小反映插穗生长情况,由此可见,蛭石使苗生长旺盛,利于插穗生长。
表2不同基质对叶面积大小影响多重比较
2.4不同基质对根系生长状况及叶重的影响
表3不同基质对根系生长状况及叶重的影响
根数、根长、根粗、根重是根系旺盛程度的重要标志。所取基质间插穗的苗生长势差异不大。从表3可以看出,珍珠岩平均生根数最多为10.6根;其次是河沙
与泥炭土分别为9.8和9.4根;混合基质的平均生根数最少5.6根,与珍珠岩的差异很大,但是各基质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从表中可看出各基质的平均根
长分别为4.28、5.05、4.08、4.45、4.61、4.30cm差别不大未达显著水平;河沙的根数较多9.8个,但是其根系最细,根重最轻,与
其它基质比较,其根系不旺盛;蛭石的根系表现为最旺盛,其根数、根粗、根重都最好,蛭石的平均根粗达到0.120cm与其它5种基质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不同基质的叶鲜重不同,蛭石中为6.65g、珍珠岩中为5.56g、泥炭土中为5.36g,其它3种基质未达5.0g。
2.5不同基质对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活力的影响
叶绿素、可溶性糖等几项生理指标是植物营养状况代谢强弱、抗逆性的重要指标,因此,测量这些项目对判断扦插基质的好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叶绿素、可溶性
糖脯氨酸的含量、硝酸还原酶活力等4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差异很明显,各测定项目趋势表现较一致(见表4)不同处理叶绿素含量测量结果显示:蛭石含量最
高为0.676
mg/g,其次是珍珠岩为0.642mg/g,蛭石与珍珠岩的混合基质为0.587mg/g,河沙的最低仅0.225mg/g。经方差分析,相互间的差异
达到显著水平;蛭石与珍珠岩之间的差异小,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与混合基质相比达到显著水平,与其它3种基质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4不同基质对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对于叶片中可溶性还原糖含量,泥炭土最高,达到3.24%,其次是珍珠岩与蛭石,分别是2.85%和2.83%。混合基质的含量最低仅1.5%。泥炭土与其它5种基质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珍珠岩与蛭石之间的差异小,未达显著水平,但是与另外3种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蛭石的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最强平均达到42.5ìg/g·h,珍珠岩达到32.5ìg/g?h,再次是煤渣灰28.75ìg/g·h,其它3种基质硝酸还原酶活性大小差异几乎为0,都在27.5ìg/g·h左右,与蛭石、珍珠岩间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见表5)。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测脯氨酸含量,其结果表现与表5的趋势基本相同,仍然是蛭石的最高2.678mg/10g,其次是泥炭土与珍珠岩,分别是
2.676mg/10g和2.650mg/10g,这3者间的差异小,未达显著水平。但与其它3种间的差异较大,达显著水平。脯氨酸含量是植物抗逆性的标
志,含量越高植物抗逆性越强。从以上数据来看,珍珠岩、蛭石和泥炭土扦插插穗幼苗生长影响较大。
表5不同基质对硝酸还原酶活力、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6不同基质对三角梅根系的活力的影响
植物根系是活跃的吸收部位和合成部位,根的生长情况和活力水平直接影响地上部分的营养状况[5]。测根系活力为植物营养研究提供依据,可为预测以后的生长状况提供一定依据。本实验测得的结果表明:珍珠岩最好,达到2.21ìg/g·h,其次是蛭石1.93ìg/g·h,泥炭土1.77ìg/g·h,河沙
最少1.51ìg/g·h,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蛭石与珍珠岩间差异较大,达显著水平,但是未达极显著水平;而与泥炭土间的差异不显著,与它3种基质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3小结与讨论
3.1实验表明不同基质有不同生根效应:①从成活率看,中段最终成活率最
好;不同基质,珍珠岩和蛭石较好。②从根系生长状况看珍珠岩较好,蛭石其次,差异不是很大:不同基质对其它生长性状影响不同,从地上部分测量结果看,蛭石
生长速度、叶面积、叶重、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硝酸还原酶、脯氨酸含量几乎都最好,珍珠岩仅次于蛭石,蛭石和珍珠岩各有其优点,都可以作为较好的扦
插基质。
图2 不同处理根系活力矩形图
3.2实验发现:中段成活率高于粗段和细段成活率;粗段木质化程度高,细段营养成份不足,都不利于生根。木质化程度越高,生根率越低,枝条中段木质化程度低,其体内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低,总氮量低,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可为生根提供碳骨架和所需能量,选中段插穗生根率较理想,这与山东大学生物研究所报道的由ECIWO与遗传潜能理论相符合和有关园艺作物扦插试验基本一致[6~8]。
3.3本试验是关于选择最佳基质试验,目前这方面有大量的报道,但其大多数都只是针对扦插后形态项目上的比较,或者仅是地上部分的比较,而本试验综合测定地上、地下部分、形态与生理指标以综合选择最佳基质,因为只测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形态上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通过综合测定,全面的分析试验结果比较合理。本试验只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而其它理化性质对扦插成活的影响,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芬芳.三角梅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J].广西园艺,1999(7):2630.
2杨正兰.三角梅的扦插繁殖及管理要点[J].新疆林业,2000(4):2628.
3兰庆榆.三角梅特性与管理[J].西南园艺,2000(1):3032.4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6张玉松.5种外源基质对台湾种茉莉扦插生根的效应[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1):44~47.
7 Liang Yong-shi,Zhao Rui-feng,experiment on camelliacheysantha cuttage
by ECIWO theory.J.ECIWO Biologylnstitut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8吴淑杭,姜震方.鸡冠花栽培基质研究[J].上海农学报,2001,17(1):66~69.
作者简介:张远兵(1966-),男,安徽六安市人,副教授,1990年毕业于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主要从事花卉栽培和草坪栽培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省、院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1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