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失意、困难和挫折之原因探讨

 昵称5694583 2011-08-06
 
精彩世界杯 精彩进球视频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撰文指出:

  青少年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失意、困难和挫折之原因探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认为,主要有四大因素:

  个人心理因素,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渠淑坤教授认为:自杀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具有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性格特征。

这种偏执性人格,常会导致当事人对事物产生歪曲的认识以及消极悲观的情绪。自杀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不计后果的表现,是对现实的逃避。

  教师因素,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部长宋桂英说: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上不平等关系是受中国几千年来伦理纲常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目前的普遍问题是老师教育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对学生心理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老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不足,同时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家庭因素,“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家长溺爱孩子,一切事情均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或者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刺激,产生人际交往的恐惧、不安全感等心理,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社会因素,经济的发展与萧条、政治动荡、贫富差距、竞争压力、恋爱关系等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及刺激,心理承受力差的人这时候就会产生轻生念头。

  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指出:

  所有的学校应该从生命教育起始,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三大基本模式。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是生命主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生命,在现实的生命之中,追求生命的完善。生命是教育起点,也是教育终点。加强对人们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培养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被教育者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在学生阶段,应该让一个人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

  在《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一文中指出:生命教育的目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教育的途径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在鼓励中建立自信;在合作中培养诚信;在欣赏中赢得自尊;在原谅中学会宽容;在分享中学会给予;在信任中学会自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