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才子妙对 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有如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为上卿……。有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聪明,大了也有出息。有人说:少年时有胆有识,初生之犊不畏虎。有人说:从小聪明过人是神童,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后生可畏。凑个热闹,讲几则历史名人少年时对对联显露才华的故事。 (一)父子唱和三联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的作者),相传七岁能写诗,九岁能作文。在他十岁那年的重阳佳节随父郊游,父亲出对联考他的文才和灵敏。父子唱和了三联。 王勃的父亲看到郊野遍地是菊花,吟出一连珠联。这种对联,前句的最后一字,是下-句的首字,且全联首尾呼应。王勃即对的下联也是连珠联,对仗非常工整。 重阳游郊,郊野黄花如金钉,钉满野郊。(父) 中秋赏月,月浸白萍若玉盏,盏尽浸月。(勃) 这时一行大雁飞过,传来雁叫声,勃父又出上联,此联包函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向。王勃对的下联,也含前后左右高低六个方位,可谓丝丝入扣。 北雁南飞,两翅东西扇上下;(父) 前车后辙, 双轮左右碾高低。(勃) 王勃随父走进关帝庙,所见的关羽神像,左手托三绺须,右手握一柄大刀,坐金交椅,秉烛读《春秋》。勃父吟一联,王勃略加思索便对出下联。出句五个青字,对句五个赤字,都切中关羽实情,天衣无缝。 捧青须三绺,对青灯,读青史,垂青名,手中握青龙偃月刀。(父) 芳赤县千古, 秉赤面,掬赤心, 输赤胆, 胯下骑赤免追风马。(勃) (二)唐伯虎对私塾先生 私塾先生领着唐伯虎出外,路上看见农夫用脚踏水车一边车水,一边用扇子扇风,即出一联,要唐伯虎对下联。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过;(先生出句);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唐伯虎对) 注:唐寅(1470—1523)号伯虎、又称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明画家、文学家、书法家。与祝歧山、文徽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唐伯虎风流韵事传说甚多,小说《九美图》就是写他的风流韵事,“三笑点秋香”是其中之一。着有《六如居士全集》。 (三)蔡松坡(蔡锷)嘲太守 蔡锷幼时和一伙小朋友踢球,不小心把球踢到太守府的院子里去了,球被太守捡到了。他们进太守院子去找球,太守为难他们说:“对出了对联才还球,对不出不还球”。大守指着蔡锷囗述一联,蔡锷很不客气地回敬了太守一联,太守尴尬的把球还给了蔡锷。联曰: 童子六七人无如你刁(太守出) 太守二千位唯数公贪(蔡锷对) (四)梁启超答父联 一次梁启超在花园里玩,摘了一朵牡丹,正好他父亲这时走进园来,他怕父亲骂,便把花藏到袖子里。其实他父亲巳经看见了,没有点破,只是出了一上联要他对。梁启超知道父亲所指,红着脸对出下联。 袖里藏花,小子暗储春色。(出联) 堂上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句) (五)庄有恭对镇粤将军 广东有个庄有恭,幼年就有神童之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府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落到将军府内去了,庄有恭到将军府去找风筝。将军和客人在下棋,看到庄有恭问道:“小孩从哪来的?” 庄有恭实话回答后,将军又问:“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 庄有恭回答说:“对对子,小意思,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觉得小孩有趣,继续问道:“能对几个字的对子?” 庄有恭回答:“一个字的能对,一百个字的也能对。” 将军有意试试,便指着厅里张贴的画出上联: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即以将军正在下的这盘棋回应下联: 惨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将军听罢暗暗称奇,后来竟与庄有恭成了联林挚友。 另有一联与上联大致相同,又略有差异,录于后共赏: 几幅画图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馨香鸟不叫笑杀学士; 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足炮无烟火象无牙闷死将军。 (六)许将童年妙对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很有礼貌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 识。” 老伯念道: 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着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请老伯教诲”。 老伯又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便慢条斯里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要 喝,那老伯叫了一声“慢!”便往茶杯里加入香喷喷的茉莉花。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 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念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便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灵感。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老伯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了,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原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注: 许将(1037——1111)福建闽县(今福建闽清)人,字冲元。自小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的“小神童”。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中状元,之后,任翰林院编撰。契丹陈兵二十万于代州边,许将毅然奉诏使辽,说服辽国放弃了侵吞想法。还朝后,任兵部尚书、翰林学士。因蔡确、舒亶忌妒陷害,黜知蕲州。1083年召为兵部侍郎时上疏,对国防体制及军马物资筹备提出建议,为朝野人士所赞许。1094年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御史中丞朱谔弹劾许将为人“左顾右视,见利则回,强颜偷安……”,使许将一贬再贬。许将七十五岁病逝,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七)郭沫若少时妙对显豪气 郭沫若少年时期就显示出天才和豪气,读私塾时,有一次他和一伙同学,从墙洞里钻到隔壁的寺庙中偷桃子,被和尚发现了,并把这事告诉了私塾先生。第二天先生正颜厉色询问这件事,可没有一个承认的。这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出联)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答联) 先生听了惊喜,为自已有如此天才和远大志向的学生感到高兴。于是免了-堂学生的受罚。 郭沫若十四岁去乐山读书,看到官吏在城门口敲诈勒索百姓,挑一担粪也要捐一个铜板,彵愤怒地写了一副讽刺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有屁无捐。 注:① 蟾宫折桂---神话说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花树,有蟾蜍。到月宫(蟾宫)中折桂枝(花),比喻科举考试高中。 ② 郭沫若( (八)少年郎智制吝啬鬼 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做七十大寿,全村的人都去送礼祝寿。但有一个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出了个损招。他只封了个三个铜板的红包,还在红包上写道: 三个铜板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可把老人家难住了,收不行,不收又不行,如何是好? 老人家有一个聪明机灵的小孙子,能诗善对。他见爷爷愁眉不展,问爷爷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爷爷把事情告诉了他,他要爷爷不要愁,说他有办法对付。小少年在吝啬鬼送来的红包上写了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厌穷莫来,来是好吃。 便将红包退回去了。这一下吝啬鬼没戏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已的脚,搞得无地自容,全村就他没有去祝寿。事后,事情传开了,大家都夸少年郎机智。 (九)朝霞新月 明朝正统年间,江苏吴县出了一位有名的才子,他的名字叫施槃。施槃既不是官宦人家的公子,也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只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他小时候一面干活,一面读书,靠勤奋和聪慧,在乡里却是很有名气。后来乡亲们恳求张都宪,让施槃在张府私塾读书。张都宪是个酷爱人才的官,他想考察一下这孩子,就指着天上的月亮问施槃,“你看天上的月亮像什么?” 施槃答:“像弓。” 张都宪自言自语地说道: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施槃马上意识到,这是张都宪在出对联考他。他想:“老爷以月亮为题,我应以朝霞相对才是。”于是,他对出了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张都宪一听,心里高兴极了,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马上答应免费让施槃到自己的家塾读书。施槃刻苦学习,京试考中进士第一名,授于编修之职,只可惜很早就去世了。 注:此联还流传另一下联,曰:“春雷似鼓,秋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此联与上联对更妙。 (十)墨水化乌龙 明代安徽寿州(今寿县)的汤鼐,小时候的身体特别修长和瘦弱,面黄肌瘦的。但他是学童中的佼佼者,论学业别人可比不上他,老师同学都挺喜欢他。朝廷来的一个大臣听说汤鼐特别聪明,便出对联试汤鼐,汤鼐即时对出下联。 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出联) 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答联) 大臣听了很高兴 ,他觉得对句不仅快 ,而且内容想象丰富,所形容的池里洗砚台的情景,有动有静,如诗如画,句子很优美。大臣被这个瘦弱的孩子的聪明才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亲自出钱资助这个穷孩子读书。汤鼐很用功,后来考中进士,升为御史,成了一个很有出息的人。 (十一) 江陵神童 明朝,湖广巡抚顾应璘很爱才,他听说荆州府出了个“江陵神童”,特地前去荆州古城察访。六月天气,顾应璘等人风尘仆仆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庙前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正好乘凉。 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驾临庙门,连忙从庙后西瓜地里摘了几个大西瓜,送给巡抚和官差们解渴去暑。巡抚顾应璘见景生情,随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恰巧,在庙里教书的老先生前来参见巡抚大人,打断了巡抚的诗兴,下面一联对不上来了。他怕漏了底子,佯装考查说 :“请先生与我对出下联。”可是,这位老先生是个村学究,他想破了脑壳也对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顾应璘十分扫兴,只好到庙前大树下乘凉吃西瓜。这时,有个十来岁的学童上前问老先生道:“先生,你为什么事着急呀?”老先生说:“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一副对联,要我对下联,我实在对不出来。”学童又问:“上联怎讲?”老先生说:“东司和尚送西瓜 ,些小礼物 。”学童笑道:“此联好对。”老先生急问 :“怎么对呀?”学童答道: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到庙前大树下禀道 :“抚台大人,我对上了。下联是:“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 顾应璘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绝:“妙哇!真妙!”顾应璘略一沉吟,转而问道 :“此联是何人所对?”老先生只好如实回答。顾应璘立即派人把学童叫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童回答:“张白圭!”张白圭是张居正童年的名字。传说,张居正出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自家的瓮坛内,接着从瓮坛内冒出来一只白色的乌龟。第二天,家中添人进口,就给这个婴儿取名叫“白圭”,“圭”是“龟”的谐音。巡抚顾应璘喜出望外,原来面前站着的小学童,就是他要寻找的“江陵神童”。 (十二)伊尹一人 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跟父亲来赴宴。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机灵。有人说这孩子很会对对子。一位客人听了,便请孩子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冯”是由两点和“马”组成 ,就是“二马”。“驯”由三竖和“马”组成,“川”在中国民间数码中是三,“驯”就是“三马”。“冯驯”合到一块儿,就成了“五马”。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冯驯知府。这个对联表面上倒很简单,实际上还真不好应对。许多文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对出了下联。他说: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这里说,“伊”字有个“人”;“尹”可以看成是“伊”字去掉了“人”,“伊尹”两字合到一块只有-个“人”,“伊尹”又是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这么难的对子,一个孩子对得这么好,在座的客人无不惊奇。宴会的气氛也由此热烈起来,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诗对句,高兴极了。 (十三)杨时芳对县令 学童杨时芳,聪明、灵敏、有抱负、有胆量。他寄居在庙里苦读。一天知县进香,住在庙内,见杨时芳就着青灯专心读书,有意考考他。便出一联要其对下联。出联是: 青灯夙负青云志。 杨时芳思考片刻对曰: 赤县长悬赤子心。 县令见其小小年纪,不仅才思敏捷,还有一腔热血,一股正气。认为他必成有用之才。 (十四)戴大宾五岁对诸生 戴大宾五岁时应童子试。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大宾答道:“阁老”。众人戏之曰: 未老思阁老。 大宾大声答道: 无才做秀才。 众皆索然。 (十五)程敏政对宰相 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桌上果品出对曰: 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对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李贤大喜。 (十六)杨溥巧对县令 明朝大臣杨溥,小时候聪明伶俐,才华过人。县令捉他父亲去服劳役,杨溥恳求县官释放他父亲。县官一看是个小孩,就说:“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我可以放你父亲。”县官接着出一联曰: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联语,构思奇妙,寓意贴切,言下之意是百姓都属他管。杨溥听后,稍思片刻,应声对道: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个答联,非常含蓄地说出了要求县官照应。县官点头称赞:“对的好!”让衙役放了他的父亲。这副对联,巧妙地将“圖”字,分剖为四个“口”字和一个“十”字,将“傘”字,分剖为五个“人”字和一个“十字。这副巧对可以说是拆字联中的典型。 (十七)刘师亮拜师 四川人生性诙谐,语言幽默,民国年间,出了个谐联大师刘师亮。 刘师亮是四川内江椑木镇人,家里开了个黄糕铺。他十多岁就在店里打杂,但一有空就读书。他听说镇上算卦的 两头是路穿心店 刘师亮一连两天都没对上。第三天,他凝视窗外滚滚沱江,又看看自家矮小的阁楼,忽然心里一亮,兴奋地跑到 三面临江吊脚楼 这“吊脚楼”也是临江民居的特色。从此,刘师亮 (十八)使君子花,虞美人草 清朝时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里有个小和尚,他对对子挺有水平,在附近一带是出了名的。知府大人听了,就把小和尚请了来,打算试一试他的学问。知府给小和尚出了个上联: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知府说的“使君子花”,是一种中草药,夏天开花,一天里头的早、中、晚,颜色有三次变化,早晨是白的,中午变成红的,晚上还会变成紫的。 小和尚一听,马上答道: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小和尚对的“虞美人”草,又叫“丽春花”,是一种很好看的草花。这种草花,一年里头颜色三变,春天是青色的,夏天变绿,到了秋天会变成黄色。 这两位对植物都挺有研究,观察得非常仔细。 (十九)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的楹联名家,从小就很有名气,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杨继盛入私塾时,有一个年龄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嘲笑他说: 老学生 谁知话刚说完,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说: 小进士 先生听后大吃一惊。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了,学生们做对阵交战的游戏,正玩在兴头上,先生突然回来了,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说;“出来!都给我跪下。我出个对子你们对,先对出来的免罚,对不出的继续跪。我的上联是: 藏形匿影。” 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对曰: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 杨继盛的表叔辛体元来他家做客,家里没有酒,凑巧酒店里的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就此出上联嘻戏。云: 无酒是穷主; 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发现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杨继盛遭陷害入狱,在狱中曽写了一副传颂千古的名联,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联曰: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注: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是明代著名谏臣,忠苜敢言,但因奸相严嵩专权,一年之内四次被贬。事情弄明白后,重新起用为户部员外郞,调任兵部员外郎。最后因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死后赠太常少卿,谥忠愍。著有《杨忠愍文集》。杨继盛被后人尊奉为城隍,故宅改为他的庙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