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秘奥剖析 常见的错误有那些?

 图书 馆员 2011-08-07
太极拳秘奥剖析
《太极拳秘奥剖析》,曹树伟著。香港中文大学1992年出版。
曹树伟(1933一)、上海人。1947年拜叶大密为师学习太极拳。1962年在沪以教授太极拳为业。1976年去香港,创办“曹树伟太极研究学院”。其师叶大密先生(1888一1973),又名百龄,浙江省文成县人。初习温州小八卦拳。1917年拜田兆麟为师习杨派太极拳,1927年拜李景林为师习武当剑,1930年后又获得杨澄甫教授拳技。他以太极拳经典拳论为指导,结合诸师所授太极拳术以及武当剑法,所演太极拳势别具风韵,人称叶派太极拳或杨派叶式太极拳。
《太极拳秘奥剖析》共分8篇,每篇各有若干子题。现择要做一介绍。
一、认识篇,含3个子题
1、太极拳主要的内涵
太极拳是一门内涵丰富的东方文化艺术。太极拳的哲学内容主要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以及“立身总须中正安舒”,反映出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又从复杂回到平静的思想,包括了早期的相对论和中庸之道。太极拳演练要求“动中有静静犹动”,绵绵不断地动作有着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美,是一门美妙高超的艺术。太极拳强身健体和技击功夫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全面地了解继承太极拳,是每一位喜爱太极拳人士应有的态度。
2、为什么定名做太极拳
在介绍“太极”一词出自《易经》,以及若干太极图的内涵及变化后,作者指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最高的理论文献,太极拳的多姿多采的动作变化,都是由阴阳相互的配合、变化而产生的。
3、无极和无极式的锻炼
要“中正安舒”。其标准是人体的“三点一线”。即头顶的“百会穴”,腹部中心的“丹田穴”,脚心的“涌泉穴”。这三个点通过意识的支配暗自合为一条直线。这三个点合成的“中正”线必须在高度放松舒适的情形下得到,才符合“立身中正安舒”的要求。这种头顶青天,脚踏实地的气势,可使人放松到进入真正的“无极”状态。
二、规律篇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太极拳也不例外。作者介绍的有关太极拳的一些主要规律是:
1、完整一气中的两个秘密——“上下相随”和“左右相连”。
要练好一套真正的太极拳。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培养练习完整一气的功夫,为此。就要掌握“上下相随”、“左右相连”内中详细情形,演变经过,以及这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
(1)“上下相随”的概念和练法
“上下相随”指演练太极拳时,由下至上,从上到下经常保持着紧密联系。“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九节劲——脚、膝、胯、腰、背、肩、肘、腕、指必须节节贯串。要顺序贯串,不可跳越、遗漏。作者通过“左搂膝拗步”拳势和图片详细阐述了前弓后箭步九节劲的节节贯串。又通过“手挥琵琶式”介绍了另一种不同步法的“上下相随”。
(2)“左右相连”的概念和练法
练习拳势,要在保证中正安舒的轴心线转腰带动下,两手两脚互相合理地连络和配合。除了四肢产生的两个左右、阴阳、虚实转换,连成一片的平面圈外,腰部也有左右相连的问题。腰部的左右转动是带动左右手,左右脚连成一片的关键圈。作者通过“揽雀尾”右掤变左捋的一组拳照,剖析了左右两手相连成一片的圆形圈。
“上下相随”和“左右相连”,必须“主宰于腰”,当虚实、左右、上下、前后将变化未变化前的一切决定因素,都和腰的转动(轴心线的转动)密切相关。
2、“逢转必沉”是另一个秘密
作者说,“逢转必沉”是乃师叶大密先生的一句名言,因为这句话包含了许多太极拳的奥秘。“逢转必沉”就是在转折和转变时“一定要先沉一沉”(即松沉)。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时而巨浪滔天,时而小浪连绵。太极拳演练时的“逢转必沉”在前后、左右、上下、鼓荡进行时,呈现出生动灵活的沉稳。
作者认为“逢转必沉”,可以更好地做到“蓄而后发”的“蓄劲”;做到稳实下盘,才能收到节节贯串、完整一气的功效。作者通过从“挤”式变“按”式的变化转换,具体地阐释了“逢转必沉”的运行过程和其重要作用。
三、健身篇
l、内气通畅
依据中医学着重阐释任(阴脉之海)督(阳脉之汇)二脉的重要性,与打通任督二脉的“捷径”。练太极拳正确地做好“立身中正”(三点一线)是最易打通任督二脉的一条捷径,也是最容易收到强身健体功效的一种好方法。
2、不断的放松
放松是练好太极拳内功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放松,内气就无法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就无法达到“气遍身躯不稍滞”。放松对驱除疾病恢复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大的作用。经验证明:乐观积极的心理有益于治愈医学上认为不治之症。练习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放松的方法恰恰可以培养人的乐观和坚强的意志和力量。
3、主宰于腰
“腰为肾之府”,整套太极拳。是在不同程度的转腰运动的带动下进行的,除了可以强壮肾脏之外,还可增强其它内脏的功能。练太极拳要“立身中正”,腰的转动是在“中轴线”基础上的转动,并非乱动。腰部内为丹田,是人体重心所在,在“轴心线”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连绵不断,多角度的转动,不仅可以达到稳定自己重心,起到内外平衡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出自己高度灵敏的反应能力。
4、交叉神经不断得益
练拳在轴心线不变的状态下,不断地左右转动,变化虚实,要注意左手实,左足虚,右手实,右足虚,如此练太极拳时上下虚实的不断变换,此消彼长,交叉神经得到锻炼。交叉神经是仅次于中枢神经的重要神经线。在太极拳运动中常处于平衡状态,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环,有益健康。
四、功夫篇
练习太极拳要高度放松,集中,用意不用力,中正安舒,完整一气,节节贯串,主宰于腰,气沉丹田,一切动作都要由中心轴线和腰转的带动下完成。这些原则在获得太极拳功夫方面,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作者通过文字和拳照详细的阐述了“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完整一气,在意识导引下九节劲的节节贯串,完整一气的练法和在技击中的作用。
作者还通过公式:A(功)=F(力)×V(速度)×T(时间)进一步剖析了太极拳的力、速度和时间等问题。他说,每个人的体重是最基本的力,普通人的体重最少也有一百磅,如能做到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发挥的力将大大超过体重的力。“力”乘“速度”和“时间”(请读者注意,作者说的力、速度、时间,不是一般人概念中的力、速度、时间,而是通过太极拳正确练习获得的力、速度、时间)在“太极圆”中予以体现,才能柔化刚发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五、太极拳的气和气功
本篇介绍了历史悠久的导引术和气功种类,太极拳走架时动作和呼吸的关系;太极拳“气沉丹田”和“主宰于腰”的结合。他说:“在我的体验中,推手的时候,当丹田的中心点高度集中后,向对方的重心点或某一点,像光束似的直射出去……它可以像子弹一样直穿而过,从而将对方远远抛出。”
六、艺术哲学篇
作者认为好的太极拳,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太极拳的艺术,不是舞蹈、音乐、诗画,不可把他舞蹈化、体操化。太极拳的艺术是“功夫艺术”,其特点是在中正安舒的情形下,走架,用意不用力,节节贯串,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动静,虚实相互配合变化,衍化出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太极拳势。
在理论上,太极拳理论溶合了古人的宇宙观和天体观。如“立身中正安舒”符合中庸之道,做事冷静(安舒放松),在处理复杂事物时,保持自我“中正”,就不会偏激,也不会无原则,不过刚,也不会软弱无为。保持“中正安舒”,在花花世界里,经常保持一个清醒的自我,不为不良之事物所引诱。加强艺术和哲学方面的修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改进,研习太极拳也应注意这两方面的修养和提高,如此,练习太极拳就不会走向逞匹夫之勇的误区。
七、源流篇
在介绍多种说法之后,作者认为任何拳种都不可能创造发明自一个人,较合理的应该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总结,再通过有大智慧的人的改进,才成为不同时代里的杰出代表者。”对任何一门学问,应该尊重和了解它的历史。从中吸取和学习它的真正内涵。“学太极拳最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和有没有学到真正的太极拳精神原则,而千万不要以哪门哪户来炫耀所谓的'正宗’。因为真正的正宗是看符不符合太极拳古典理论中讲的精神原则,而不是以门户派别来决定”。
八、基本术语篇
l、步法方面,着重介绍了“前七后三”的“弓箭步、前进步、倒退步、垫步、扣入、撇开等步法的正确练法和容易出现的偏差;2、身法方面,着重介绍了胯的“开”、“合”和肩的“前靠”、“后靠”等有关练法;3、手法方面,着重介绍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截、抹、穿、抄、撒等手法的运用;4、眼神方面,介绍了眼神在走架中的运用;5、方法方面,着重介绍了“手臂横截”、“回身后穿”等练法。
九、我这套拳架的介绍
作者认为目前流行的杨澄甫式太极拳“特点是舒展大方,但是由于内容上收敛含蓄。不容易看到任何东西……对于初学拳的人,不明含蓄内容所在,就练不出那股宏伟的气势,却变成了'摆姿式’的太极拳。尤其在一式与一式的连接方面,过分简化,就将绵绵不断的太极拳练得断断续续,无内涵可言。这就是目前大多数练习杨式太极拳的一个时弊”。而叶大密式的太极拳拳势之间的过渡却交代得细致和含蓄丰富。因此,作者教授的拳势,百分之九十采用杨澄甫拳势,百分之十取自叶大密的拳势,是二者拳架的综合。
作者介绍了乃师叶大密的叶式太极拳,“不仅式式点到,气势十分壮观,连每个过渡式的用意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是完全符合《太极拳论》的精神和要求的。”本书介绍的太极拳势“是在杨式基础上,将每个姿式的标准点和路线总结了出来,也在绵绵不断、节节贯串等方面力求具体地体现出来。”
十、太极拳架套路
本篇通过拳照和文字介绍了88式杨派太极拳的具体练法和要领。解释具体细致是本篇的亮点。此外,本书在“书前的话”和“后记”中陈述了自己习拳教拳经过和体会与本书出版的情况。在《我的师父叶大密先生》中。详细地介绍了他的老师叶大密的情况,是一篇研究太极拳家叶大密的珍贵文字。
近些年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介绍“杨派叶式太极拳”的著作较少。曹树伟的这部《太极拳秘奥剖析》所述虽非叶式太极,但吸收了不少叶氏太极精髓,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太极名家叶大密太极拳造诣的资料。

练太极拳常见的主要错误有那些?

   任何人练太极拳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不断的纠正错误,水平就不断提高,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个锻炼的过程,所以练太极拳不能怕出错而缩手缩脚,要大胆动,太极拳顺应人体规律,你练的舒服状态,就是对的状态。但总结一些出错的规律可能会又助于大家的练习,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急于学多的动作,造成动作规格练的不扎实,不到位,你动作做的不充分,劲力没展开,效果就不充分,克服这一点的关键在开始学习时不要急于学动作的数量,要求质量,而且始终仅仅抓住规格这个要点,贯穿于练拳的全过程。
  常见错误的第二是,练拳时心不静。太极拳是身心并练的运动,心静则气顺,前人在说及修养时有话叫“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在练拳时要偷得半小时闲,抛开一切杂念,专心练拳。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对性情、心境的陶冶。
练太极拳常见的主要错误有那些? - 江南柳月 - 江南柳月  第三个常见错误是,套路不连贯。每个动作倒是做得不错,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平滑不够,太极拳的套路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是一个一个实体的连接,转折处处理不好,拳的韵味就出不来,你练的也就不舒服。所以要细心研究每个式子之间的连带关系,认真处理好过渡,这样太极拳就成了一个圆。
  第四个常见错误是僵硬。有的人柔软性不够,练拳时硬来硬去,好像长拳慢练。要克服这一点,可以先练一两个单式,反复把太极的感觉练出来,在练其他动作。
  第五个常见错误,是“软”,有的专家称之为“病态练拳”。太极拳柔和归柔和,但她毕竟是武术,是“柔中寓刚”,人越练越精神,您别越练越萎靡不振就不对了。所以练太极拳时尽管“静”,尽管“松”、“柔”,但“静中生动”,松柔中含张力,精神饱满,精力充盈的,术语叫精神能“提得起”。
  第六个常见错误就是交代不清。交代不清是练拳者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路线不很明了。太极拳走的是圆形,动作在空间上没有象算术那样精确地以几度几度来定位,那样就死板了。但行拳的手、眼、身、法、步还是非常清晰的,你不能比划个大概,特别是学习初期,宁可失之板 ,不可失之乱。 练的功夫深厚了,有的老拳师,圈越练越小,重意不重形,那是高级境界的事。
养生之生活起居全攻略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

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

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

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

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刺激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

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罕见的太极拳秘诀,谁能悟透,必成高手!

秘诀云:太极法门,动静随心,往来运气,贴背而行,前进后退,虚实分明;起落转换,随遇平衡,顺截引放,守我虚灵,有容忘欲,大道无形!太极本无拳,动时求平衡,敌来以空象,手去用潜能。虚时形无体,实到体有圆,舍己从人事,由己意缠绵。推手推到合适、圆活、灵敏这是自身的协调,这样只不过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功夫,另外三分之二是在同对方的协调上,这三分之二里一半是跟对方同步;另一半是跟对方不同步,是同步中的不同步,绝不是反步!这时便有了顺截引放、守我虚灵的效果!

太极功夫,一有全有,一无全无!后三分之二的功夫只有从上下相随求得,还只有在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能练!因为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会有: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悟阴阳以养性学懂理论知识,领会虚实变化规律,一点一滴,一丝不苟;容天下以识大,----练习太极推手---舍己从人容纳对手---因势变化,从容不迫;阅真柔而知刚。----真正太极功夫---心领神会水的属性---遇物受形,随遇而安。

真柔者水也,一招一式走架子,象流水一样游动自然,使自己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走得过去,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产生相适应的状态,这便是水能随遇平衡的适应性、包容性和无形无象。至于刚,简而言之就是水的冲击性太极拳练到纯熟时可以形成劲浪,用水浪做比喻应该是最恰当的。

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无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是属于无为而为的东西!这种状态下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做到意之所动、气之所指、神之所往、形之所趋、力之所致、法之所随;意若静、气则定、神乃闲、形必合、力定聚、法无为。它们互为因果,不可分割!这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内力'!掤劲---自己活动的房子,是用来承受对方施于我的劲力。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改变对方劲力的作用点!这就是 '活动的房子'(掤劲)的作用。

掤劲这个活动的房子,是一个球体。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房架(骨架),使我们自己这座房子(棚--自己这个整体劲),能经受得起风雨.刻苦锻炼,认真揣摩,装饰好自己这座房子;练习到纯熟时,以手为门,以天为盖,以地为基;腰为总管,八面玲珑!门可以随意开合,不存在丢、顶的意念!太极十三势中'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掤劲是根,没有掤劲,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掤、捋、挤、按、开合、浮沉。一片竹叶静静地长在竹梢上,雪花一片一片堆积在竹叶上,竹叶静静地承受着雪花的重力,随着重力的方向慢慢下沉,终于雪花落下,随后竹叶恢复原样。在这个过程当中竹叶静静地长在竹梢上,中定劲就有了,从接上雪花到雪花落后,棚劲始终不丢,顺着雪花的重力的方向运动。

这里是'捋劲'不对雪花有任何反抗,也不逃避。整个过程轻松自然,从接上雪花到雪花落下,是开的过程,雪花落下后到竹叶恢复原样,是合的过程。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入道象一筑墙,象一块布,象一个球,象一个洞;象一筑墙时,铜柱铁壁,中定无隙;象一块布时,薄到无厚,水性随心; 象一个球时,浑然一体,圆活自如; 象一个洞时,其形莫测,如临深渊;所有这些感觉,都是在我们自己所给的条件中形成的!

高手都只不过是自己在打拳!大道无形,唯一清净,无欲无争,心境平平;举手投足,谨言慎行,来合法度,去应天命;客令为天,己行是臣,随之就之,唯命是从;真我无欲,仅通他心,我从君愿,意依君行;你先我先,来去有门,出则神往,虚灵乾坤;循环走转,和谐心明,进退无为,逍遥真君!

太极的口诀及心法

----南京陈氏太极拳馆 ----

直线为攻,曲线为守

近身短打,慢练体会

以意领气,以气领形

虚灵顶劲,无中生有

太极的口诀及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太极的口诀及心法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的口诀及心法

太极拳练习要领:

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就屈伸。

太极的口诀及心法

太极的口诀及心法

太极拳 口诀让你事半功倍

随着太极拳在中国一片火爆,练习太极拳的人也越来越多,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关于太极拳的口诀以及心法要领问题,就是希望各位拳友,在练习的时候事半功倍,能够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看看吧。

太极拳口诀:

直线为攻,曲线为守;近身短打,慢练体会。

  “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

  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

  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

  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

太极,是开启青少年智慧和右脑的训练方法

很多人认为太极训练不适合青少年学生,这是一种偏见与误会。

本文从开智启慧的角度谈太极心法训练,应该说满足了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学习进取的优良方式。

首先应在青少年中推广太极操及简化太极拳八式、十六式等动作简单的套路,在他们初步学会这些套路后,再传教开智启慧的心法训练。在青少年中推广太极拳并将之运用于开智启慧,主要应从七个方面入手。

1、心静体松训练

可在预备式中进行,然后贯穿到整个套路的演练中。心静须排除杂念,放下一切。体松须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具体而言,头、肩、肘、手、腰、胯、膝、踝、脚,乃至手指、脚趾、毛发、皮、肉、筋、骨、髓及神经、五脏六腑,都应体会到心静体松的感觉。

2、身心轻灵训练

这是心静体松的深化。逐步做到无欲无我、无天无地,打拳如在云端,又如海上扁舟漂泊,坦坦荡荡,清清爽爽,心旷神怡,没有尘滓,没有障碍,更没有烦恼。

3、半用意训练

拳者如在醉梦中,半醒半睡,恍兮惚兮,惚兮恍兮。意识是要先行而导引动作的,但用意太过必致动作僵拙,且不能持久。一半用意则可让大脑充分休息,在这种拳境下运一趟拳后,会感觉头脑格外清醒,精神分外强盛。

4、重感训练

重与轻是一组矛盾,如同实与虚。重感训练指抬手动脚如同灌铝,又如运铁锤、钢板,但重感的后面又是轻松的。换言之,踏脚如同泰山,两脚如同铅球、如同钢筋,而身体其他部分则如同鸿毛、如同游丝、如同微尘。

5、呼吸深长训练

青少年练拳,呼吸以自然为第一原则,做到深、细、缓、长、匀即可。只要真正做到此五字则有可能过渡到古人提出的“呼吸以踵”。

6、聆听训练

瞽(注:gǔ 瞎子 )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阴符经》)。在不运拳时耳听体内妙音、妙乐,或许如虫鸣,如弦音,如每敲,如鼓响,细听体内血液流淌、脉搏跳动、肠胃蠕动等细微、隐秘的声音,提高体内感觉的灵每度。一般而言,任何人体内部都有美妙无比的乐崩不停地演奏着,问题是个体是否能感受到。

7、口诀训练

口诀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可以默念,可以小声念,也可以大声唱念。念时,将口诀的意义指向贯串于拳势训练中的境界联想,则效果更佳。鉴于咩小学生已熟读许多古代诗词名句,借助千古绝句作为口诀是一个现实可行的简便之法,比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经典拳论中的名句也可作为口诀,比如“尾间中正神贯顶”、“腹内松静气腾然”、 “意气君来骨肉臣”等

世界一些科学家共同认为:人的左右脑的功能不尽相同,左脑管后天学习,右脑存有先天信息。他们提出了右脑潜能是左脑潜能的十万倍的理论,并致力于研究开发右脑的办法。

有些科学家认为开发右脑有三个途径:

一是重量感觉训练,即似乎手与脚重得抬不起来,这种训练可以活跃右脑。

二是冥想,即在半醒半睡中让右脑工作,从而激活右脑。

三是通过深长呼吸,促进脑内激素的分泌而开发右脑。

根据这些观点,上述训练太极拳的心法正是青少年开智启慧的良方。

太极口诀

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虚灵顶劲神贯注,下颏收回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罗锅肩”。 练时沉肩又坠肘,肩耸肘悬不是拳。 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 两腿弯曲分虚实,太极要义在里边。 呼吸下沉丹田穴,纯任自然莫强牵。 上下相随成一体,动作绵绵永相连。 动中有静静中动,练时神气务周全。 切记要点莫遗忘,持久习练益自显。

武当太极内功心法口诀

武当内功心法:
气满神足上下通.
龙虎相交云贯顶.
无根花红导引术.
益寿长春不老松.

武当内功心法论:
三元功法意气连.
松静刚柔任自然.
龙虎相交转乾坤.
云腾超然神自安.
 
妙手回春一指点
神情合意白虎潭.
周身通透气常炼.
青龙入海妙无言.!
 
常悟常新虚实变.
快慢相摩龙虎诞.
龟息凤呜须忘我.
一触即发意如电。!
可以印证练功景象和过程.益身心可养颜.一通百通之理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

《十三势行功心解》又称《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  《打手要言》。
    [原文]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一作“无微不到”,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
能用白话将《太极拳经》解说得更清楚吗?
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
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然而与上面的《太极拳论》同等重要,而涉及的理论问题更多、更广。下面是现代语言的译述:    练太极拳要用精神意识去练。当你有意使内气贯足时,不可轻浮,必须注意松静沉着,这样才能做到气敛入骨。以这样的气势做动作,必须做到连贯,招满式圆、劲力顺达。长久地这样练习,临场交手时技法的运用才可以随心所欲。
    行功过程,要提起精神,才不致呆滞,而显出轻灵机敏,这就是要领所谓的顶头悬。动作时精神状态要随动作攻防意识的不同而转换其气势,行功过程才会有圆活的自我感受,练拳的情趣就更浓了。这就是要领所谓的变化虚实,都必须做到。
    临敌交手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的放松的心理状态,而在发劲打人时要专注一个方向——寻找对方失势的所在而发放,发劲时应用劲松沉。
    无论是走架或推手对敌,都必须保持中正安舒的身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
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是一篇指导太极拳锻炼的较为重要的技术理论文章。可能是前人因师傅口授身传,然后默识于心,才笔之于书,将一个一个问题、要点记录下来,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然而与上面的《太极拳论》同等重要,而涉及的理论问题更多、更广。下面是现代语言的译述:
    练太极拳要用精神意识去练。当你有意使内气贯足时,不可轻浮,必须注意松静沉着,这样才能做到气敛入骨。以这样的气势做动作,必须做到连贯,招满式圆、劲力顺达。长久地这样练习,临场交手时技法的运用才可以随心所欲。
    行功过程,要提起精神,才不致呆滞,而显出轻灵机敏,这就是要领所谓的顶头悬。动作时精神状态要随动作攻防意识的不同而转换其气势,行功过程才会有圆活的自我感受,练拳的情趣就更浓了。这就是要领所谓的变化虚实,都必须做到。
    临敌交手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的放松的心理状态,而在发劲打人时要专注一个方向——寻找对方失势的所在而发放,发劲时应用劲松沉。
    无论是走架或推手对敌,都必须保持中正安舒的身蓄,如动作要舒展,却又不是完全的敞开,注意上下左右配合动作的严紧。当某一种劲法完结之后,用劲的意念犹未断绝。即不可用短促的断劲,用劲的意念要绵长。
    前人又说:运动时,动作之先,要有动作的意念,知其所止。由意念而引导肢体动作,即由内及外。动作时腹内放松,不可挺腹或收腹,呼吸自然。气势应收敛沉稳,精神集中而舒泰,形体舒展、安详恬静。这是经常要记住的用以指导锻炼的准则。尤其应该记住动作时一动俱动,手、眼、身、步法协调一致,不可脱节。当一个架式完成,一静俱静,身手步同时完成动作到达定点而形成一个完美的姿势。肢体动作的往来,似乎不是先由手或脚所主动,而是由内在的意气所牵引而动。好像产生劲力的内气来自腰间背脊,并不浮躁于体表。这样,做到运动时内在集中精神,外形显示出安适舒闲的样子。迈步时留意步法,轻灵缓慢,如猫捕鼠,运劲则要如抽丝那样柔韧绵长。运动过程中,意在集中精神与动作的配合而不在使气,不要因动作的攻防意识而有暴露于外的轻浮、暴躁、得意洋洋或呆滞的表现。这些浮气、暴气、滞气、呆气的存在,使下肢显得虚浮,重心不稳,因而动作无力。相反,没有这些浊气,心平气和,专注一方,气沉丹田,自
然做到意到力至;写人搭手,对方会感到分量沉重。这就是纯刚之力。
    运动时不可呆滞,意气要流转如车轮滚动,并以腰为肢体动作的主宰。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是练好太极拳的唯一诀窍。
    前人又说:练太极拳,一举动,全身上下都要轻松灵敏,协调统一。尤其应注意动作的连贯、圆活、柔和,相连不断。气不可留滞,应往来鼓荡;神气内敛,动作圆滑,不可有任何地方出现缺陷,凹凸起棱角或断断续续。动作的劲力根源于脚下,由腿发力,以腰为主宰,在手上表现出来。整个过程由脚至腿而腰,一气呵成,这称之为劲整,是太极拳运动的一条总则。这样做,无论进退都会
保持优势,运动中如不得要领,动作便不协调,显得松散而失去一定的规矩、章法。这些毛病的出现,症结所在必可从腰腿问题中求得。无论上下、左右、前后都是意的问题,以意导体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外形上肢体本身动作与表现形态,有于中才形于外。
    运动时要上下相随,左右连贯,不可顾此失彼。有上面主要的动作,同时也必然要顾及下面的辅助动作;有前面主要的动作,也同时有后面辅助的动作;有左侧为主的动作,也必然要做好右边的辅助的动作;如果意念要向
上,同时也要寄意于下。比如用绳子拴住物件,要把绳子挫断,不能直向上提,而要先稍向下坠.然后迅速上扯。商店售货员捆扎物品后,用手把绳子扯断,也是这样一种方法。
    太极拳运动要将动作的虚实分清。整体有虚实之分,局部也有虚实之分。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如手有手动作的虚实,脚有脚的虚实,但各处虚实的道理是同一的。虚实也不是固定的,在运动中各处的虚实都在转换、协调,周身任何地方都在和谐地有序而连贯地运动,不要有丝毫停滞、间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