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到此一游”

 孤寒之士 2011-08-07

中国人“到此一游”

 

○张结海

 

欧洲人通常没有面子一说,偏偏在度假这个问题上丢不得面子。

星期六通常是法国人购物的日子。让·保尔像往常一样开车来到位于郊区的家乐福超市。所不同的是,他这次买了足够两周消费的食品。然后,他就关上家门再也没有出去过。每天下午,他都到自己家里原小花园里晒几个小时的太阳。两周以后,他出门遇到邻居,看着他晒黑的皮肤,邻居说:“你看上去气色真好,一定是到南方的蔚蓝海岸度的假。”

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不少人认为,旅行和度假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于工作,那只不过是度假的准备阶段。欧洲人的洒脱,当然基于背后完善的福利制度。

 

景点越多越好

刘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就移民比利时,后来一直从事导游工作,接待的主要是国内的游客。“这两年国内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向我介绍说,“国内游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去的景点越多越是觉得你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看没关系,只要到那时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

克莱尔是我的英国朋友,今年38岁,她从小姑娘时起就跟父母去意大利的南部小城度假,每年都住在相同的旅馆,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克莱尔现在已经当上了妈妈,而她边上的那个意大利女士,当年的少妇现在已是白发苍苍。

我好奇地问克莱尔:“你整天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有什么意思?”她反驳说:“什么叫什么也不干,我在晒着太阳,当然你也可以游泳,打海滩排球。再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干点什么呢?你上班不是一直在干着什么吗?度假的目的就是什么也不干。”

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中国人旅游是工作的延伸,外出一定带着手机,和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的动态。

 

国人旅游爱省事儿

在法国,为说服一个朋友跟我一起去欧洲自助游,我曾经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我告诉他,欧洲小城的魅力远远超过大城市,他却认为,没有卢浮宫的巴黎,和上海就没什么区别。最后,他还是决定跟团旅游,原因就是,人家都给你安排好了,多省事儿。

而西方人喜欢自己决定行程和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和安排。他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看大风车,对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国家。

我在巴黎遇到一个美国游客,他告诉我说:“埃菲尔铁塔没什么好看的,我在电视里看过无数遍。”他掏出他的《孤独星球》说:“明天我要到一家饭店,看看《孤独星球》上说得对不对?它说那里供应一种奇特面包,要真是这样,我就跟他们学学怎么做。”

在法国的一家小店,我曾碰到一个会说中国话的法国小姐,我很惊讶,立即停下来和她交谈。她告诉我很小就对中国感兴趣,一直想到中国旅游。为此,她先在法国学了一段时间中文,然后又到北京学了几个月,之后就到中国各地旅游。她说花那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学中文,就是为了在中国旅游时可以和当地人交流。

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

 

“到此一游”的留影

德国人雷布前不久从他的中国朋友家回来。他告诉我,在他的中国朋友家时,主人拿出了他游历四海的影集。雷布看着那些照片不解地问:“为什么每张照片上都有你自己?为什么你偏偏要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一部分风景?如果你是想拍自己,为什么不在家里拍?”

从纯粹的摄影艺术角度看,到此一游的照片根本没有办法拍好,因为这需要同时表现景和人这两个主题。不过,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景只是一种背景,评价这类照片的标准是景物是否进去了,人是否漂亮。

中国人喜欢把自己拍进去大多有炫耀的成分,因为就是在今天,出国仍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你拿出一张纽约自由女神的照片,如果前面没有本人,谁知道这照片哪里来的。相反,如果有人赞叹你在埃及金字塔、泰国神庙前的留影时,你一定会眉飞色舞地向他讲述旅行故事。

东方人有自恋癖,所以到处照相。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瑞士小子的解释,全世界最爱照相的就数中国人和日本人。他得意地说:“游客中半数左右带着摄像机的,多半是日本人,否则就是中国人。”

自恋癖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我不敢说,按我的理解,可能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起作用。古人没有照相机,名人就留下书法与诗句,供后人瞻仰,普通人则在柱子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种习惯保留至今。名字就是自己,以前是将自己留在风景里,现在有了照相机,是将风景和自己带走,道理都是一样的。

虽然西方人也有“到此一游”的习惯,我在罗马的斗兽场就给一个美国哥们拍过这样的照片。但总体说来,如果相片没有照上自己,中国人就会感觉是浪费。我看过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旅行的影集,几百张,什么都有:鸡、狗、老人、小孩、乱糟糟的街景和集市,唯独没有他自己。

 

超强的海外购买力

“你是中国人吗?”在巴黎路易威登专卖店不远处的协和广场,一个学生模样的中国人拦住我悄悄地问。

“是的。”

“麻烦你帮我买几个路易威登的包。发票我不要,给你。出境时你可以去退税。”

“对不起,我没时间,实在没时间。”

“再给你50欧元怎么样?”

“不是钱的问题,”我转身就走。他一把拉住我的衣服:“都是中国人,帮个忙吧!”我一看这架势,只能用法语撒了个谎:“对不起,我也是学生。”他一听我说法语,立即失望地松了手,因为他知道会说法国的人肯定不是游客,不是游客就买不到路易威登的包。

据说,从事这个行当的大多是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原来路易威登的包限量出售,每个游客凭短期护照限购3个包,如此小的配额当然不能满足东方游客的需要,巨大的供需矛盾就培育了一个路易威登的黑市交易。

这个世界上除了路易威登之外,我还没有听说其他哪个品牌有类似的限制,这就使得中国人的“强大”购买力得以充分表现。由于关税等原因,欧洲名牌在国内的售价通常是原产地当地的2倍至4倍。

如今,中国旅客走到哪里,哪里就可以生意兴隆,甚至起死回生。法国的香水、化妆品,意大利的服装、皮鞋,日本的电器,泰国的珠宝,瑞士的手表、军刀,南非的钻石,澳大利亚的羊毛被,甚至美国的二手车(可惜买不回来),都成为中国游客的捕猎对象。

不过,绝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购买力是外强中干。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出国还是相当困难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下一次出国机会也许会遥遥无期。于是,一人出国,亲朋好友、四姑八姨都托买东西。所以,中国人海外购物,不但是把自己好几年要花的钱花掉了,还把好几个人要花的钱花掉了。

中国人这种购物热情,让许多不甚了解中国国情的老外很难理解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人温饱有问题。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人旅游购物的背景,但他们知道中国人有超强的购买力,于是在一些著名景点附近的商店已出现中国售货员,像卢浮宫附近的一些专营化妆品的商店,店员是中国人,顾客也是中国人,一进去满耳都是乡音,令人怀疑是回到了王府井或是南京路。

(摘自《环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