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文化信息网-天津民俗

 chy随和 2011-08-08
人生礼仪民俗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几个必经的生活阶段,如结婚、生育、死亡等等,自古以来在人类的这些生活阶段中都有用一定的仪式所做出的表示,由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这“一定的仪式”就是人生礼仪。
  天津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每一重大礼仪都伴随着众多的仪式和不成文的规矩。至于那些细小琐碎的规矩禁忌更是数不胜数,常被后人视为“妈妈例儿”。特别是对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仪格外重视。这些礼仪不仅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而且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过程,前后推移,形成了一个很长的连续性体系。从父母婚礼的祝吉求子到人死后的祭祀,都可以反映出人生礼仪使一个人的社会生命延续到相当长的时间,并显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诞生礼
  生命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
  天津地处中国传统文化发育的中心区域,元、明、清三代又都近在京畿,传统的封建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尽管是一个工商业城市,但人们的生育观念仍然属于封建的小农经济意识,普遍期望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家大业大。同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视“五男二女”,且生育习欲繁杂,礼仪很多。从妇女怀孕到婴儿降生、百晬(岁)儿、周岁,都要举行庆贺活动。而拜师傅、认干娘、穿百家衣和蓝紫裤等一系列育儿习俗,无一不体现出为孩子所做的祈福努力。许多生育礼俗表现了人们祈盼吉祥的美好愿望。当然,这其中或多或少也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和天津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会所特有的奢靡和浮华。
祈子
  天津人祈求多子的习俗,一般在婚姻礼俗中就已显露。在洞房的装饰上,营造出诸多祈望多子的氛围:在墙围或板墙子上张贴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图》和《连生贵子图》;窗户上贴有葫芦万代、石榴、牡丹、喜鹊等吉祥图案的大红剪纸;一对玲珑耀眼的“子孙灯”摆在炕头上,伴随新郎、新娘二三天;被子上和箱子上的手绣缎面“榴开百子”图案的喜果等等。此外,新娘下轿时要倒红毡,即古时在新娘脚下的倒粮食袋子(寓“传代”)的旧俗;拜堂后新娘须吃“子孙扁食”,吃时要用“子孙筷子”、“子孙碗”,这时有人问:“生不生?”新娘必答:“生!”借用扁食的生,为祝生儿育女的口彩;旧时的撒谷豆活动,意在避免无子嗣,城市则改为撒高梁,以其丰盈预兆多子;还有晚间全可人(亦作“全活人”,系父母、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中年妇女)用枣、栗子、花生给新人“焐被”(天津方言,即撒帐仪式)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崇尚“早养儿早得济”的多子多福观念。
  拴娃娃 是民间最典型、最普遍的求子方式。盛行于清代中叶以后。旧时,位于海河三岔河口处的天后宫大殿天后圣母右侧供有“子孙娘娘”,传说她是专司每对夫妻有无子嗣之事。凡婚后艰于子嗣的妇女,只要虔心求她,准会应验,所以香火很盛。为了便于妇女求子,更为了增加香火收入,道士们又塑造了百子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等主司生育的多位娘娘神像,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求子愿望而塑造出的神灵。前来求子的一般是婚后一二年仍未有身孕的妇女。也有婆婆为儿媳妇求的,也有母亲为女儿求的。她们供上点心、水果等供品,烧上3股香,留下香火钱,再许下自己的愿,然后就从娘娘神像前偷偷抱走一个泥娃娃带回家中。如果是为自己求子,则一边将小泥娃娃揣进怀里,仿佛真的有了儿子,一边默默念叨着“跟妈妈回家吧”。回家后,不能把小泥娃娃露在外面,而要放在炕褥里角边藏好,不能压着、踩着、磕着、碰着。一旦真的怀孕生下孩子,才能把小泥娃娃拿出来,送到“洗娃娃铺”将小泥娃娃“洗大”,即给它加些新泥,重塑一个1尺左右大的娃娃像。与此同时,还要塑99个与小泥娃娃同样的泥像送回天后宫“还愿”。这是道士进财的机会,他们会察言观色,估摸着还愿人家的家道,尽量多索取一些香资和喜钱。
  当洗大的泥娃娃被家长带回家后,作母亲的要将其供在炕琴(一种摆在炕上的家具)上,侍奉如同亲子,一日三餐都要供上食物、碗筷,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为其添置新衣服。自己亲生的真孩子排行第二,长兄的地位留给泥娃娃,民间俗称“娃娃大哥”或“娃娃哥”。每一年,做家长的都要花钱到“洗娃娃铺”去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泥像。随着其真弟、妹的成长,娃娃大哥的泥像也由幼年变为青年,由青年又变为老年,不断变化形象,穿上长袍马褂,坐太师椅,有了花白胡须等。若其真弟、妹有了子女,它也就成了“娃娃大爷”(音ye大伯)、“娃娃大舅”。等有了第三代,泥娃娃便成了“娃娃爷爷”、“娃娃舅爷”。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像侍奉真人一样对待娃娃人哥,并对其格外尊重。若拴娃娃的老太太不在了.则由她的子孙继续供奉着娃娃爷爷,因为所有家里的孩子都是它带来的。
  由于“拴娃娃”习俗的产生,市面上的“洗娃娃铺”的泥塑行业应运而生,且生意十分火爆。如今,在天后宫求子的观念仍然在一部分市民中存留,因而仍有祈子的善男信女前往天后宫烧香、许愿、拴娃娃。但由于生育后,不再将小泥娃娃重新塑大供奉家中,所以洗娃娃的行业也就消失了。
  吃碰头蛋 碰头蛋有两种:一种是红碰头蛋,即染红皮鸡蛋,这是产妇的家人为了感谢亲朋好友和图吉利而准备的。先将鸡蛋煮熟,再放入有红染料的水中染色,捞出晾干。另一种为白碰头蛋,是不染色的熟鸡蛋。所谓碰头,是指两个鸡蛋在盆中相碰而得名,但必须在“洗三”这天由老娘(轻音niang天津旧时收生婆之谓)在洗儿盆中捞出。老娘为婴儿洗澡时,口念吉语,一边洗,一边把红皮和白皮鸡蛋往盆里边放边搅动,一般八对、十对地成对放。当两个红、白鸡蛋的大头在水盆里一碰,就要立刻抓出来,谓之“碰头蛋”。一般尚未怀孕的年轻媳妇都希望能吃上碰头蛋,特别是做婆婆的,要托人到处寻红碰头蛋给自家儿媳妇吃。有时,一打听到谁家生子“洗三”,还会亲自登门求取,拿回家后,叫儿媳妇脸朝屋里,坐在卧室的门槛上吃下,俗称“倒坐门槛”,认为这样容易怀孕且易生儿子。如今,此种旧俗因洗三仪式的取消而绝迹。
  喝糖尿,是指杂货行货栈糖垛由于夏日高温融化流出的深褐色粘稠糊状物,一汤匙可冲一大碗开水,多在春后秋前这段时间服用。糖尿一般都是向杂货行讨求,分义不收,凡有人求都给,即使自家货栈没有,也会尽力帮人从其他货栈弄到。人们认为糖尿有调经补血的作用,可以改善妇女的营养状况,提高胎儿成活率。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喝糖尿这种习俗己绝迹。
  有喜即指妇女怀孕。传统观念认为,生儿育女乃家族和亲族中的一大盛事,所以将妇女怀孕冠以“有喜”,成为具有隐喻性的词汇。关于怀孕之事,一般家庭中的成年男子都忌讳谈论,妇女们在一起时习惯将其称为“有喜了”、“有了”、或“有身子了”。家中的老年妇女常以经验来判断是否怀孕,一般以妊娠反映为标志,俗称“害口”。
怀孕期间,人们还经常根据孕妇的某些行为来推测胎儿的性别和贵贱。从饮食上说,酸儿辣女,是民间普遍流行的预测胎儿  男女的俗信;从行动上说,儿勤女懒也是预兆。孕妇过门坎时,若常先迈左腿则生男,反之则生女,这就是俗说的“男左女右”;从孕妇的面色预测胎儿男女。面容越发姣美,宛若施粉涂脂者怀女的可能性大。若面色发锈,常倦容则多为生男,有“女儿打扮娘”之说;从孕妇腹部形状来推测生男生女。一般肚形集中在前身、肚子呈尖形者多为生男。肚形较圆且从后身能明显看出怀孕的人多生女孩;此外,还有看孕妇肚脐及乳头颜色来判断胎儿男女等诸多方法。对于上述种种方法,至今仍有人相信或疑信参半,人们往往还根据这些征兆来为孕妇做产前准备。
  催生 为了迎接小生命的到来,未来的奶奶和姥姥都要忙着为婴儿置备衣服、鞋帽、被褥及尿布等物品。
  这些准备活动在富有之家往往成为“亮家底儿”的两亲家竞富活动。特别是孕妇临产时,娘家要以此为催生礼,衣服、鞋帽、玩具,样样俱全,意在使孩子安全顺产。
  临产期,孕妇的婆婆和母亲大都要到天后宫烧香、祷告许愿,特别是婆婆,要事先请来“子孙娘娘”的神码儿,供在自家的神龛前,每日三炷香,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母子平安、生产顺利。同时,要提前为孕妇预约收生婆。
  禁忌当得知妇女有喜后,特别是第一胎,家里人就开始为其祈祷,保佑胎儿、孕妇平平安安。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与孕妇有关的禁忌。
 孕妇怀孕期间,不得参加别人家的婚礼、丧礼。孕妇要与丈夫分房而居。在家庭中也不许触摸供奉的神位和供品。凡修造、动土、上梁、商店开业等场合,孕妇均需回避。孕妇还禁看傀儡戏,否则将生无骨孩子。若孕妇听到怪声,则要将大襟解开,谓之“破鲜”。尤其在渔民中,则更是将孕妇视作污秽之人,不允许接触船上的任何物品,认为“孕妇摸网网必破,孕妇上船船准翻”。即或是海河流域的以船为家的渔民,也绝不允许孕妇走上船头和触摸船上的器具。尽管从行动上将孕妇看作不洁和不祥之人。但是由于能够为家庭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所以,一般家里人还是格外照顾她们在孕期内的饮食起居。在此期间,孕妇想吃的东两,无论怎样稀罕,也无论有无营养,都一定要让她吃到。因为人们认为,只要孕妇想吃,就一定是胎儿需要的东西,不吃则对胎儿发育不利。但在怀孕期间,孕妇忌食生火生痰物和腥冷之物,特别是绝对不能吃兔肉、狗肉、驴肉和螃蟹等。前者被认为可导致胎儿生出兔唇——三瓣嘴(俗称“豁裂嘴儿”);吃狗肉和驴肉则会使孩子脾气暴躁,不易成材,也有说食此后胎儿会化掉;吃螃蟹,会横生倒养(难产),孩子还易生“六指儿”。此外,旧时民居中多在庭院内盆栽葡萄,搭葡萄架夏季乘凉,孕妇忌吃葡萄,忌在葡萄架下坐着或走过,要过去必得绕开它,主要是怕生葡萄胎(怪胎)。清末民初之际,风水星相盛行,还有冲犯胎神和星煞一类禁忌,内容离奇复杂,但流行范围很小,多数人家都不大信奉,因此到20世纪20年代后基本绝迹。
坐月子
  婴儿降生,在民间被称作“添喜”或“添了”。天津土语还将孕妇生孩子唤作“坐月子”。旧时,孕妇生产一般都在家中由收生婆负责。
  由于旧时天津人重男轻女的观念十分严重,因此,一般添男孩之家都要大操大办,产妇也因此身价倍增。而对生女孩则庆贺仪式较轻,一般能简则简,草草了事。产妇也因此而受冷落、遭白眼甚至受虐待。就连产妇自己有的也对生女孩(特别是头一胎)不高兴,甚而内疚自责,怕影响自己在家庭和丈夫心目中的地位。产妇的家人问起生男生女时往往将生女孩说成“生个小丫头子”,带有失望之意;若答:“生了个丫头片子”,则已带不满之意;若径直说:“生了个赔钱货”,则更露出厌恶之意。有些会说话的老太太们则会安慰其家人,说先生女孩叫“先花后果”,意即以后会生男孩的。安慰因生女孩而情绪低落的产妇,则说“头授闺女是娘的帮手”。
  生孩子,历来被视为妇女生命中的一道关口。旧时,由于科学不发达及老娘接生水平、产房、用具等卫生条件的局限,常出现由难产、感染等造成的产妇、婴儿死亡。特别是当出现婴儿死胎、畸形、怪胎时,家人会看作是最大的不祥。这时,往往由婆婆做主,处理死婴,有的还要将产妇用于分娩的一切物品烧掉,甚至请僧、道来做法事,驱除邪气,超度亡灵。
  产房 一般即是孕妇所居住的房间,绝不允许孕妇在娘家或宅中正房内生产,人们认为那样会招致娘家破落或冲撞神灵,对孩子不吉利。如因临产期家中恰有人(特指老年长辈)病危,担心两事相撞,则孕妇必须迁出本家宅院。即或借住亲友家,也得付给租金,以示是自己的家,孩子生在自己家中。产妇居室的窗户要用红布遮盖严实,窗外挂上红布条,一是让邻舍知道家里添人进口了,二是提醒人们,屋内有产妇,不要冒然进入。另外,挂红的目的还有避邪驱灾之意。
  接生旧时,接生方法为蹲式。由老娘负责接生。一般还需要孕妇家提供一个助手,多由身体强壮的中年妇女承担,主要负责抱住产妇的腰,俗称“抱腰的”,她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因此须要付给较多的酬金,有时往往与老娘的所得相差无几。最理想的抱腰人是家里体力较强的女佣,这样当产妇生产后,她便随即成为“服侍月子”的专用人。同时,她还要懂得“月子”的礼俗和禁忌。产妇生产时,要在炕上半蹲着,由抱腰人抱住腰,身下铺上草纸,纸上置放其娘家陪送的子孙桶(即喜桶),婴儿安全落生后,若是生闷子(即无声无息),则要拍打其后背或从鼻孔吹气,直至发出哭声为止。倘若婴儿先出双脚,谓之“立生”,一般视为不祥,多请神烧香祷告。产妇生产时,绝不允许男人、儿童、寡妇、生人及未出嫁的姑娘在场。
  产妇顺利分娩以后,一般是用消过毒的剪刀铰断脐带。脐带不是连根铰断,要留下一小截,盘结好,再用棉花和软布包好。忌沾水,防止溃烂和“脐带风”。数日后脐带干枯,自然脱落,即成凹陷的“肚脐眼儿”。剪刀和扎脐带的棉线、软布等要用火烧或酒精消毒。收拾干净后,特别要处理好胎盘,务必全部脱落。胎盘可入药,即紫河车,俗称“衣胞子”,一般是先用草纸包上,再用红布包好,到郊区僻远处深埋,不能让人践踏或被狗吃掉,那样会被认为孩子将不长命。
  一切处理完毕,就要为婴儿洗浴、擦拭身上的血污。洗浴也有许多讲究,顺序是先洗双眼,次洗鼻子、嘴,谓之“开天门、点龙鼻、开龙口”。然后再从头部、胸部、手足顺序洗净。擦干后用红平纹布夹被将婴儿裹紧包好。雇车子将老娘送回,这一日不必给老娘收生费,一切都等洗三那天再说。此外,孩子降生后,还要请一位生人来屋看看孩子,谓之“采生”。此人是家中几经商议才选定的具有一定威望与才能,深受敬重之人,或是有教养的直系亲长,人们以此祝愿孩子长大后会像采生者一样有出息。
  忙厨 产妇临盆之际,家人也跟着忙活起来,厨房忙着煮小米粥和鸡蛋,以备产妇生育后食用。同时,还要煎一剂民间验方“生化汤”,这是家人事先从药铺抓来的配好的中草药,主要起稳心、安神、止血和去恶露的作用。此外,如“子孙娘娘”的神码儿就供在产房内,这时还可以稍稍开一下门出来一人,向家人通报生了男孩或女孩以及大人孩子平安与否等情况。当产房有人出来送信儿,煎好的生化汤随即送进去。稍后,俟产妇精神安稳后,再将小米粥、鸡蛋、红糖、芝麻盐等食物一并送进。产后二三日,除吃小米粥、鸡蛋外,产妇还要多喝鱼汤、鸡汤或“七星肘”熬的汤(汉族食用),目的是为了催奶。产妇的婆婆还要打发人到产妇娘家和亲朋好友家送信儿,产妇娘家多派其姐、妹或嫂子先送来鸡蛋、小米、红糖、鱼之类的礼物。过后其母还要亲自来看望女儿和外孙(女)。亲朋好友以及邻舍则根据亲疏远近各送礼物。
  起乳名 婴儿生后先要有个乳名,一般多由产妇的婆婆给取。婆婆往往见景生情,脱口而出。如婴儿健壮,则叫“老虎”、“大牛”,或带有祈盼意义的,如“来福”则表示孩子有福且能给家庭带来福气;若孩子体格较弱,恐不易养活,则取“狗子”、“王八”、“铁蛋”等贱名;若头胎是女孩,往往取名“领弟”、“招弟”、“来弟”等,以寓再生生男之意,至于学名,则要待家中男性有权威的长辈取定。
  开口 婴儿出生后,还需等其排出胎便后,才能给他喂人奶。在此之前要给他口中用细布沾煎开的甘草水,俗称“开口药”。婴儿排出那黑绿色的胎便后,家人要请一位正在哺乳的妇女为他喂奶,称“开口”。男婴,要请哺育女孩的妇女来开口;女婴,则要请哺育男孩的妇女来开口。

  洗三 旧时,十分讲究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举行“洗三”仪式。即在第三天时由接生的老娘为新生儿洗澡,以“洗”音寓“喜”意。这种庆贺仪式,主要还是为婴儿祈福,兼有酬谢老娘接生的意思。
  洗三仪式在产房举行,炕上铜盆中盛温水,放艾叶、桃枝等少许,盆外放葱数根。老娘打开襁褓,将裸体婴儿抱在怀中,用软布蘸温水擦拭婴儿脸、手以及全身。这一天,老娘最为得意,给婴儿洗时,嘴里念念有词,尽说吉祥话的顺口溜,如“先洗头,做王侯,再洗脸,赛神仙……”之类喜歌,逗得众人皆笑。前来贺喜的亲友们遂纷纷向洗盆里扔钱,谓之“添盆”。添盆越多,将来小孩的寿命也就越长,且人财两旺。洗儿时,老娘还不住地往盆里放“碰头蛋”,专门送给亲友中不孕少妇吃,余者最后捞出,供向贺喜亲友还礼时用,俗称“喜蛋”。洗儿盆中的洋钱、铜子儿统归老娘所有。老娘给婴儿擦拭后,要给他穿上衣裤,梳梳胎发,用秤砣轻压婴儿身体,名曰“压千斤”,象征孩子长大后能担当重任。然后用葱轻打小儿身体,据说能使孩子将来聪明。还要象征性地用锁锁住婴儿的口和手足,望其以后谨言慎行。最后,将婴儿放在褥子上,盖好被子。洗儿水必须单独泼掉,不能与其它污水混杂。一般没有儿子的妇女会争着去倒洗儿水,倒时让水朝自己的方向,以寄托得子的希望。这时,婴儿的奶奶要向“子孙娘娘”神码儿上香拜祷,并随黄钱等一起将神码儿焚烧,谓之“谢奶奶”。然后,请前来贺喜的亲友吃炒菜捞面,俗称“四个碟面”。晚间还要设酒席款待来宾。
  老娘在给婴儿洗毕后,还要单独向主家讨赏钱,她嘴里不停地说着:“给奶奶道喜了!给爷爷道喜了!给少奶奶道喜了!给姑奶奶道喜了!……”走到谁处,说到谁处,谁都要另外赏钱。午饭后,主家要雇车将老娘送回。
  剃胎头民间有“十二晌剃胎头”之说,即在婴儿出生后的12天时给婴儿剃去胎发。因为人们认为孩子出生过12天后,就算保住了性命,越往后就越好养活了,所以这天要举行一个小礼仪,一般不请外人参加。
  为婴儿剃胎头者多为年长的专业剃头匠。因旧时剃头用剃刀刮,稍有不慎,就会剃破婴儿的头皮。由于怕弄破头皮染上破伤风导致死亡,往往要聘请技术高、有经验的老师傅给婴儿剃胎头,也有的人家惟恐不测,只象征性剪一下胎发了事。
  剃头匠在给婴儿剃胎头前例行给主家贺喜,主家必须给赏钱。胎发不能落在地,须用剃头匠带来的藤子托盘(直径约20公分,周围有立沿,类似今天的圆形小茶盘)接住。剃胎头时,婴儿要由奶奶抱着,由姑姑或其他女眷托盘,托盘上铺红布或红纸,将剃下的胎发接住,最后将胎发用红布或红纸包好,缝进婴儿枕头里,以祝孩子长寿。
这一天中午,全家要吃饺子,这顿饭和这种仪式,津俗叫作“捏骨缝”,意在预祝产妇生殖器官尽早“复旧”。产妇从生育日起,始终在炕上坐卧,从捏骨缝仪式后又有了产妇“下地”的说法,即从此日起,产妇可以适当地在屋内下地活动了。
  十二晌剃胎头的形式,实际上是人们对当时医疗技术不发达而表现出的无奈和对显现生存兆头后的庆幸,是一种极其朴素的祈福心理。今此俗已不甚讲究,剃胎头的时间也不必固定,有的直到婴儿好几个月了才剃。而胎发也多做成毛笔留念。
这一天要给婴儿第一次穿上裤子,俗有“十二晌穿长裤长胯骨轴”之说。
  挪臊窝旧俗“出满月挪臊窝”,是说孩子满月后已可到户外活动了。一般来说,产后一个月内,产妇大多数时间在炕上坐卧。认为产妇生孩子后身体比较虚弱,如果不保养好,一个月内最容易得病,而且一旦生病还不好调养,必须再生孩子时才能养好,叫做“月子里得病月子里养”。因此,伺候月子成为产妇家的大事。富裕人家有专门佣人照料产妇,而大部分市民家庭则由产妇的丈夫或婆婆亲自伺候月子。但产妇的丈夫在这一个月内不得与产妇同房、同住,而要到其父母处住。另外,产妇忌吃生冷的东西和使用冷水,不能洗头、洗澡,不许做针线活、刺绣等。
  满月礼,是备受重视的一个礼俗。婴儿满月这天,主家要大摆宴席,款待亲朋。来宾都有贺礼,包括童衣、被、银盾、长命锁、手镯、脚镯、雕有吉语的压胜钱等。其中镯子一定要活口的,否则于婴儿不利。
  满月后,产妇可携婴儿在娘家人陪同下回娘家小住,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月,全凭婆婆根据当时情况一口而定,叫做“挪臊窝”。临行前,要给婴儿的鼻尖儿用墨、烟灰或锅底的黑烟灰抹成黑色;从姥姥家回来时,改用白粉将鼻尖儿抹成白色,有“黑鼻儿去,白鼻儿来”的俗谚,意思是去时黑瘦,回来时变白胖了。途中车轿出城过桥,母亲要抱好婴儿,口中叫着孩子的乳名,以免“丢魂儿”。回来时,一般午饭后即动身,必在日落前到家。姥姥、舅舅、舅母等都要给婴儿怀中放个包有礼物或银元的红封子作为第一次来姥姥家的见面礼。
  出满月,挪臊窝,标志着产妇亦结束了“坐月子”的生活,可以正常行动了。同时,也解除了诸多禁忌。
育子
  过百晬(岁)儿 是婴儿出生后的第100天。民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预祝婴儿无病无灾、长命百岁。为图吉利,把“过百晬儿”也称作“过百岁儿”。是日,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请来参加宴会。来宾自然也要携带礼物,还要给婴儿红包儿(礼钱)。特别是婴儿姥姥家,除送衣物外,长命锁是必不可少的贺礼。此外,还要订做100个寿桃,装两个捧盒与另外一棒盒寿面、一捧盒肉或其它食物派人挑送到外孙(女)家。至于衣饰等物,则由姥姥亲自带去。一般姥姥家对头一胎男婴十分看重,称为“头生的”,为其准备的礼物贵重程度几乎不逊于“当初聘闺女,这也反映了旧时天津商业都市的奢靡之风和人们的重子观念。
  抓周 又名“试儿”,是在孩子周岁生日时举行的仪式。形式为将笔、墨、算盘、书本、银钱、食品、剪刀等物品置放在孩子面前,看他先抓什么,以此预测其未来的才智贤庸和长大后的职业、贵贱等,多带有取乐性质。比如,孩子抓到《三字经》或毛笔之类的物品时,人们会交口称赞这孩子将来定能成材,出人头地;若抓了点心之类食品,则被认为没多大出息,是个吃货。
  周岁生日这天,老亲至友都要前来庆贺,贺礼除衣物、鞋帽、饰物之外,第一次增添了玩具。20世纪20年代前,轻工服装业还未兴起,衣帽等都是手工做成,至于亲戚本家谁给孩子做什么,旧时是有说法的。俗谚说“姑姑的鞋,姨姨的袜,姥姥的兜肚,舅母的褂”。
  周岁过后,生育庆贺礼俗基本完结,以后孩子每年的生日除姥姥家外,一般亲友则不再前来祝贺。

  穿百家衣、戴百家锁 由于旧时医疗卫生条件还不发达,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做母亲的要想尽办法为孩子祝福求吉,其中穿百家衣戴百家锁就是想以人间世上百家的名义保护孩子。
  民间还有给小儿穿蓝紫裤、猪鞋、兔鞋、老虎鞋等习俗。蓝紫裤是两只裤腿一蓝色、一紫色的开档裤,须由孩子的姑姑给做,谐音“拦子”,意为拦住孩子而不被病灾夺走。一些男孩还要在光头后留一小撮头发梳成小辫儿,至八九岁时才剪掉,俗称“鬼见愁”。当孩子刚学走步时,要给他穿上猪鞋,据说走起路来稳当,防止摔跤。中秋时要让孩子穿兔鞋,期望孩子腿脚利落如兔。端午节要给孩子挂老虎褡拉,屁股上抹雄黄酒,以避五毒侵害。
  拜痘疹娘娘 旧时,幼儿的养育十分艰难,对生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出疹子和出痘(即天花)了。当时民间对此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大多只是服点药,让疹和痘出全。出疹子一般要服芦根水,忌油腻、生冷、凉风,要保持好肠胃。出疹子后1个月不能出屋,怕坐下迎风流泪的“风流眼”毛病。出痘时,则更要室内洁净,光线要暗,忌凉风及父母房事。为使自己的孩子平安度过出疹子一关,人们信奉主司痘和疹的痘疹娘娘。海河三岔河口处的天后宫大殿中就供有痘疹娘娘及凤尾殿中供奉的散行天花仙女、散行痘疹童子、施药仙官、浆哥哥、挠三大爷、痘哥哥、花姐姐等有关天花的诸从神。还有说大殿中供奉的挑水哥哥也是主管浇天花的。这些由城市居民创造的神灵一直是旧时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清朝中叶以后,种痘的方法传到华北地区。清末,天津出现了牛痘局,用病儿痘浆接种,并逐一传接。种痘后,要给小儿吃“发腥物”,让种在两臂上的六棵花出齐,浆灌得满。牛痘痊愈掉痂时,家中要到扎彩作坊扎一套扎彩。这些扎彩是由扎彩作坊按照天后宫所供有关主司天花各神及其衣履、冠带、舆辇、仪仗及使用的物品,用彩纸扎糊成的象形物。各家根据经济能力进行酬神活动。富有之家均扎全副扎彩。全副扎彩包括天后娘娘、子孙娘娘、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癍疹娘娘、千子娘娘、百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耳光娘娘等共10位娘娘及前面提到的有关天花诸从神。另外,还包括10位娘娘乘座的10驾辇及全副的旗、锣、伞、扇、金瓜、斧、钺、朝天蹬等銮驾仪仗,10位娘娘的凤冠、玉带、裙、履等,其他从神的衣帽靴鞋及挠三大爷的痒挠,挑水哥哥的水桶和4盆纸花等。倘若财力有限,可免去舆辇仪仗,谓之半副;若再减去衣履,称为一角。依经济情况可自由选择。但无论多么贫穷,纸花这一象征天花的扎彩绝不可少,一般扎2至4盆不等。以上扎彩要和早在种痘时就供奉的痘疹娘娘神码儿一并供奉,烧香上供,次日上午焚化,称作“谢奶奶”。另外,还有一种酬神方式,是家人赴天后宫进香,亦有带鲜花焚化的,这些都是为了省钱。这一天,孩子的姥姥、姨母、姑母等都要来看望、庆贺,并送一种脆皮上布满芝麻的小点心,俗称“掉痂烧饼”。这种风俗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仍流行于传统性较强的老城区及城郊,直到50年代初才逐渐消亡。

  认干娘 认干娘的习俗,是旧时育儿求吉的一种形式。认为由多子女且无子女夭折的妇女把孩子(特别是男孩和病弱的孩子)认作儿女,可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当然,被认作干娘的人一是与孩子家关系不错,二是其人品也较好才行。一般是主家物色好人选后,要请第三者转达,一般人家均不拒绝拜干亲。但也有妇女担心命中儿女有定数,认一个干儿顶一个亲生而拒作他家孩子干娘。认干娘有个简单仪式,一般是干娘送孩子一套筷子碗(多数是铜碗,条件好也有送银碗的,但不能送瓷碗,因其易碎,恐不吉利)、一套衣服鞋帽及长命锁。孩子家也要送干娘一身好衣料和一双鞋。尤其要有一件上乘质料的不缝裤裆的裤子。认干娘时,干娘把不缝裤裆的裤子放在炕上,让孩子从裤腰爬进,由裤裆开口处钻出,一如降生,并以此表示是亲生的。之后,孩子向干娘夫妇叩头,即算认定。
  认亲时间和日期无固定。有的人家多选孩子生日或观音诞日、天后诞日、腊八等佛事活动日。小孩家还要备筵席招待干娘夫妇。
  两家结为干亲后,干娘的儿女便成为这位孩子的干哥哥、干姐姐,日后还可以有干嫂子、干姐夫、干侄子(女)、干外甥(女)等,又引申到另一家族。因此,旧时独生子及有些家系不繁的单一家族也多行认干亲之举,以增强自己家族的力量。
  挂锁、跳墙 旧时,家庭以养子为贵,特别是对那些结婚数年才得的“贵子”者,更是倍加宠爱。一般生儿子之后,时兴到天后宫或其它佛、道寺庙还愿。同时,要为儿子在庙里拜个师父,请师父赐个法名,做佛家或道家寄名弟子,虔诚者还要给小儿穿有黑大领的僧道短袄,师父要给孩子挂锁。锁的质地有金、银、铜、玉等,根据弟子家庭能力而定。师父要用丝线带子将锁拴好,为孩子戴在颈上,意谓这孩子性命被“锁住了”。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以及孩子生日,师父必到家里看望徒弟,并为之更换戴锁的系带。师父来时,带一圆笼提盒,内放供尖儿、香、黄钱及其它所用法器,庙中还供给一顿斋饭。主家自然要给师父香资若干,并备丰盛的斋饭。直至孩子长到12岁后,举行完跳墙仪式止。
  跳墙,是一种还俗形式。孩子到第一个本命年生日时,要举行这一仪式,同时摘掉锁,从此解除师徒关系。这天一大早,家长带孩子到庙中,师父要为孩子戴上帽子。孩子要像小和尚(或小道士)一样做一些诸如扫地、打水、掸香案等劳动,然后给师父磕头。这时,师父在庙门月台上放一条长木凳,孩子立于凳后,两手各握4个铜钱。一和尚(或道士)高喊:“打小和尚(小老道)!”孩子听到喊声,把手中铜钱向后扔掉,跳过凳子,下月台顺原路往外跑出山门,不许回头。这即意谓“还俗”了。家长在临别时少不得还要再给师父一定数量的香资,然后告辞。旧时,一般人家是不许孩子进庙门的,认为若被那里的神灵看上了,自己的孩子就会被收走。因此,凡在庙里拜了师父的孩子,也只是在跳墙摘锁这天才进庙门。旧时,城内各庙都收挂名徒弟,较多的有天后宫、城隍庙、太阳宫等。
此外,还有本命年系红腰带的习俗,必在除夕晚间系上,以避邪躲灾。总之,旧时民间从孩子降生以后,所有举行的庆典祝祷仪式都是以为求子长命而产生的民俗事象。由此可见,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对一个家族来说是何等重要。
现代生育习俗
  民国以后,随着现代文明的逐步发展,在育儿礼俗中逐渐摆脱了一些原始的愚昧观念,虽然对于小儿成长过程中所要举行的各种仪式仍采取应时到节,但态度和“妈妈例儿”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严格了。在城区,生孩子除在家中由老娘接生,有条件的都要到医院妇产科由专业医生接生,减少了产妇的痛苦,同时也使母婴生命有了相应的保障。
  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逐渐废除了求子拴娃娃和认师父挂锁等习俗。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偏远的农村乡镇外,城市孕妇基本上都在妇产科医院生产,随之洗三的风俗也就消失了。但满月、百晬(岁)儿、周岁生日及以后每年一度的生日庆祝活动仍然保存至今,带有迷信色彩的祝祷方式都已取消,人们的庆贺目的只是图个热闹。同时,也融洽了亲朋关系,加深彼此感情。
  这一时期,人们的重男轻女现象有所改变,特别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普遍响应政府号召,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计划生育,一家1个孩子,不论男女都是“贵子”。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享受独生子女津贴补助,一直到孩子16岁止。同时,在城镇相继出现以妇幼保健为主体的爱婴医院,为婴幼儿提供了医疗保障。保育院、幼儿园等场所也都为婴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日常的防病疫苗注射、体格检查等都大大提高了婴幼儿的身体素质,使旧时愚昧的祈求孩子长命的一些习俗被现代化科学育儿方式所代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