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60例

 11jiuge 2011-08-08
辨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转氨酶升高60例
     
-

  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方用:乙肝养阴汤加减。沙参20 g,麦冬15 g,生地15 g,枸杞15 g,淮山药20 g,女贞子15 g,茵陈20 g,叶下珠30 g,白毛陈15 g,虎杖15 g,苦参12 g,蚤休6 g,丹参15 g,甘草6 g。

  1.2.4  加减以上各型均可结合患者兼症随意加减。消化不良者,加麦芽15 g,炒内金10 g;乏力盗汗者,加浮小麦12 g,党参15 g,黄芪20 g;胸胁作痛者,加桃仁10 g,红花8 g,赤芍12 g,莪术10 g,川七5 g。

  1.3  观察指标观察服药2个月后,ALT 和AST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服药2个月后,肝功能复查,ALT、AST降至正常范围(<40U/L),其他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为痊愈;服药2个月后肝功能复查ALT、AST降低50%以上,其他肝功能项目接近正常为好转;服药2个月后肝功能复查ALT、AST降低不多或没有降低反上升者,其他肝功能项目无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2.1  3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3组疗效比较(略)

  2.2  病案举例男,45岁,工人。患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年多,自觉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小便浓黄,右胁下痛,消瘦,乏力。查体巩膜黄染,肝肿大可触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乙肝血清学检查HBsAg和HbeAg持续阳性,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升高,其中ALT为1 224 U/L,AST为346 U/L,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住院治疗1个月后,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功能复查ALT降至264 U/L,AST降至112 U/L,要求出院。出院后嘱服甘利欣片和联苯双脂丸。在服药期间,曾多次复查肝功能,ALT和AST 均未见明显下降,后改用中药治疗,方用乙肝降酶汤加赤芍12 g、丹参15 g。服药30 d后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肝功能,ALT降至29 U/L,AST降至27 U/L,其他项目除谷氨酰转肽酶(GTP)稍高、白蛋白稍降低外均正常。考虑患者因病久体弱,免疫功能减退,病未痊愈,改服乙肝解毒汤加党参30g、五味子12 g。1个月后复查,自觉症状消退,所有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CHB)属中医学之“黄疸”“胁痛”等病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湿热毒邪内蕴,留滞肝脏,久伏血分为主要的病因病机。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除此之外,还有因病久正气亏虚,造成脾胃虚弱,肝肾阴虚,湿热未尽,也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

  笔者从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在治疗初期,因体内HBV复制活跃,病情活动增强使转氨酶持续升高,故呈现热证、实证,属于湿热内蕴,热毒内盛的证候,故予乙肝降酶汤。方中茵陈、银花、蒲公英、白毛陈、苦参等清热利湿;连翘、虎杖、蛇舌草、蚤休清热解毒。方中重用叶下珠,因叶下珠具有清热平肝、消肿解毒之功,是早年用于治疗“黄疸”和无名肿毒的传统中药。据现代药理研究[2],“叶下珠有明显抗HBV及对肝细胞保护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促进了HBV的进一步清除。”为防清利苦寒之药久伐,损伤脾胃,故加入太子参、白术、陈皮以益气健脾。

  患者在病程的中后期湿热郁蒸,气阴两伤,同时体内HBV复制被抑制,病情稳定,多表现为虚症,属于脾虚和肝肾阴虚,故脾虚者用乙肝解毒汤。方中除继用茵陈、叶下珠、蛇舌草、白毛陈、虎杖、蚤休等清热解毒,抑制HBV复制外,再加入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药等益气健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肝肾阴虚也是乙肝患者常见的证型,乙肝养阴汤是由“一贯煎”中加入清热解毒之中药,意在滋补肝肾,养阴清热,达到抑制乙肝病毒、降低转氨酶的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易迁延复发,具有湿热之邪致病之特点。早期湿热内蕴,中后期表现正虚邪恋,故笔者在三个方中均使用了叶下珠、白毛陈、虎杖、蛇舌草,以加强清热利湿,抗病毒治疗,达到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