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看答题策略

 紫气南来 2011-08-09

从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看答题策略

2011-04-29 10:04:59
分类:试题评析

 

从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看答题策略
浙江 孙双武
    一、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37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   
37题(原题材料略):
    (1)小题: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盛焉”?(6分)
参考答案:
①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2分)②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2    分)③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分)
    评分细则:
    ①答出“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给2分。其他表述:“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或解    读、背诵、死记硬背)”,给1分。答出“明经科不仅侧重对经义的记忆(或解读、背诵、死记硬背),而且(或更加)重视对经义的解读”,给2分。
    ②答出“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给2分。
    其他表述:答出“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或诗赋、诗文,写诗作赋,文采)的考查”,给1分。答出“进士科侧重对处理时务能力(或能力、才能、政务)的考查”,给1分。
    ③答出“更有利于选拔人才”,给2分。其他表述:答出“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给2分。答出“有利于官员的选拔”,只给1分;答出“选出的官员素质高”,可给1分。
    ④答出“进士科难度大,录取名额少”,给1分。(注意:此点是在①②点均未得分的情况下才给分数的)
    (2)小题: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参考答案:公开考试,择优录用。(3分)考生来源广泛。(2分)主要由国王遴选。(3分)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2分)
    评分细则: 
    ①考生只要答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中的一条,即可得2分。如果考生将“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答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或“公开考试,选拔人才”,给3分。
    如果考生将“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答为“科举考试,凭成绩录取(或录用、做官、选择)”,给2分。
    ②如果考生将“考生来源广泛”答为“考生来源于不同阶层,突破了士庶界限”,可以给2分。如果考生将“考生来源广泛”答为“考生来源多元化”,给2分。如果考生将“考生来源广泛”答为“许多知识分子都可参加,没有等级限制”,可给1分。
    ③如果考生将“主要由国王遴选”答为“由权贵遴选”,不给分。在这里,如果缺少“国王”或“最高统治者”“最高当权者”等字,一律不能得分。如果考生将“主要由国王遴选”答为“官员由国王任命”或“中世纪英国官员由国王决定”,给3分。如果考生将“主要由国王遴选”答为“不需要(或不经过)考试,直接由国王任命”,给3分。   
    ④如果考生将“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答为“凭自己的私人关系、个人感情任命官员”或“对象主要是和国王有私人关系者”,给1分。如果考生将“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答为“选取官员的范围小、狭窄”等,给1分。
    (3)小题: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参考答案:经济规模扩大。(1分)社会分工更为复杂。(1分)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2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2分)
    评分细则:本小题答案分三个层次给分:①将“经济规模扩大”表达为“生产力发展、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工业兴起”的,均给1分。“社会分工更为复杂(或扩大)”,则不能用其他词句代替。
    ②“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这句话,其中表达出“要求政府(或国家、社会)进行管理”的,给1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逻辑要正确,要整合、提炼出关键词“工业革命的需要、要求”,而不是“文官制度的需要”。
    ③答出“要求文官(或官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给2分。如果表达不十分准确,可酌情给1分。例如表达为“人才、文化素质、真才实学”等。
    (4)小题: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参考答案: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评分细则:本小题共10分,分为5个得分点,每点2分。
    ①答出“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给2分。整合、提炼出关键词:“特权、垄断”。以下相关答案均给2分。
    A.打破或取消了特权。
    B.打破或削弱了权贵、士族、门阀、贵族的特权或势力。
    C.打破了官职垄断。
    D.取代或取消恩荫制。
    注意:回答“有利于选官制度的规范、优化选官制度、建立民主选官制度、打破封建统治、打破靠私人关系做官”等,均不给分。
    ②答出“扩大了统治基础”,给2分。关键词:“扩大”。以下相关答案均给2分。
    A.扩大了官吏或官员的来源。
    B.平民也有当官的机会或可能性。
    C.增加平民进入仕途的机会。
    注意:回答“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控制,维护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扩大了阶级基础,扩大了平民当官的途径(或道路)”等,均不给分。
    ③答出“增进社会公平、公正”,给2分。关键词:“公平、公正”。只要答出“公平、公正”中的任何一个,均给2分。
    注意:回答“公开”或“公开竞争,有利于维护社会民主、平等”等,不给分。
    ④答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给2分。整合、提炼出关键词:“选拔人才”。以下相关答案均给2分。
    A.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培养了大量人才。
    C.选取了大量人才。   
    D.选用了大量人才。
    注意:看到“选拔人才”4个字至少给1分。答出“选择人才”“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员”等,都给1分。回答“择优录取、善用贤能、注重人才、吸收人才、完善了选拔人才的途径、选举了人才、招揽了人才、任用人才、提拔了人才、录用人才、提供人才、出现人才”等,均不给分。
    ⑤答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给2分。整合、提炼出关键词:“官员素质、管理效率”。以下相关答案均给2分。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或能力水平。
    B.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C.提高行政效率。 
    D.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
    E.提高领导者(或统治者)的素质。
    注意:回答“促进社会进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繁荣,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民(或国民)的素质、人才的素质(人才不等于官员)”等,均不给分。
    二、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第39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
    39题(原题材料略):
    (2)小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①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4分)②
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4分)③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
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4分)
评分细则:①答出“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或材料中的具体史实),保持其文化传统(或材料中的具体史实)”中的任何一点均给2分,全部答对的只能给4分。
②答出“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给2分。如答“清朝政策开明,有吸引力”,只能给1分。答出“对祖国(或清朝)有认同感(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眷恋故土)”,给2分。
    ③答出“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或材料中的具体史实),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或材料中的具体史实)”中的任何一点均给2分,全部答对的只能给4分。
    (4)小题: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
    参考答案: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3分)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分)
    评分细则:第一个要点,如果答出以下内容,根据答案后的分值给分。
    ①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3分)
    ②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热爱(或向往)祖国的优秀传统。(3分)
    ③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3分)
    ④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心向祖国(或向往祖国、热爱祖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2分)
    ⑤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不畏强暴。(1分)
    同时述及“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不畏强暴”与“心向(或热爱、向往等类似动词)祖国”,给3分。
    仅仅提到“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不畏强暴”之一的,给1分。 .
    仅仅提到“心向(或热爱、向往等类似动词)祖国”,给2分。
    第二个要点,如果答出以下内容,根据答案后的分值给分。
    ①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
    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或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发展。(1分) .
    ④表明清政府的强大、开明或者中央王朝的开明政府的,不给分。
    同时述及“作贡献(或有利于,有助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给3分。
    凡答案中出现“有利(或有助)于民族团结的发展”或“有利(或有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有利(或
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相近表述的,给1分。
    第三个要点,如果答出以下内容,根据答案后的分值给分。
    ①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分)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或向心力)。(2分)
   ③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不叮分割的整体。(1分)
    凡述及“凝聚力”“向心力”之一者,均给2分。仅仅述及“共同缔结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相近语意者,给1分。
    三、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主观题评分细则对考生答题的启示
    1.充分利用题问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尤为重要的是“有效信息”。
    从评分细则来看,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题问和材料只能有效使用,而不能全盘照抄,因为“照抄题问所述和材料的,不得分”或者“不能得满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中设计的问题即题问有三种类型:内涵式题问,外延式题问,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题问。
    (1)内涵式题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
(2)外延式题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3)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题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
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因此,内涵式题问,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题问都要联系材料进行解答。如何有效地利用题问和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答题呢?笔者以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第一,精摘抄。这是指有限制地摘抄题问或者材料,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抄袭。照抄这一做法在评分细则中,已经明文规定是不给分或不给满分的。只有根据需要“对题问或材料作出改动的,可给满分”。为此,在使用材料时应该对材料进行精加工,有限制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可以根据试题的要求,把符合题意的重点词句摘抄下来,适当地用副词、连词等把这些重点词句串联起来,形成比较通顺的句子和段落。如第37题第(2)(4)小题,就是这样。考生只有在面对确实没有把握的问题(内涵式问题)时,才能够选择照抄的方式,以期得些“照顾”分。否则,均不要滥用材料原文。
    第二,巧概括。慨括是主观题中的一种重要的答题形式,一般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高度提炼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把这些相关信息整合为答题时所需要回答的内容。最常用的方法是属性归类法,即把属性相同的材料及其观点分门别类地列出。这就需要确定多种角度,有针对性地加以提炼。如第37题第(4)小题要求“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概括两种制度的相同点。
    第三,抓关键。从以上的评分细则中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共同属性,那就是回答历史主观题时,紧扣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或根据题意整合、提炼出关键词至关重要。因为从评分细则来看,高考阅卷还是“采点”给分,很少“采意”给分。抓关键词的主要方法是,根据题意的要求,判断出答题的主要方向,然后围绕这一主要方向进行归纳。如第37题中的“选拔人才”“公平、公正”“特权、垄断”“扩大”“官员素质、管理效率”等等,就是这样;而第39题中的“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凝聚力”“向心力”等关键词,也是这样。
    第四,忌重复。评分细则表明,没有条理地重复答题,既浪费时间,又增加阅卷老师的负担,出力不讨好,考生在高考中应坚决杜绝。防止重复答题的主要方法是,考生在答题前要谋篇布局,把自己所要答出的要点逐一列出,胸有成竹后再着手书写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得分率。漫无目的地答题,最终是劳而无功的。
    2.充分利用题问和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适度转换,整理运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第一,多提炼。在回答高考历史主观题时,要使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的参考答案完全一致或者极为相似,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把材料中的内容按其段落或句子,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把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提炼成自己所要回答的关键词、关键句。提炼的关键是要把一些文言材料,或者分布在不同段落和不同句子中的同一属性的内容整合组织起来,升华为自己得出的结论。提炼要反映材料的共同属性,是对材料本质的归纳,而不是对其现象的简单反映。如第37题中的材料二,分两个自然段,分别叙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即中世纪的英国文官产生的情况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文官产生的情况。第(2)小题对应的材料是第一自然段的,而第(3)小题对应的材料是第二自然段的。由此,分别就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炼,就比较容易提炼出符合题意的高层次的、本质性的内容来,较好地切中材料所携带的深层次信息。
    第二,多术语。在回答高考历史主观题时,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历史术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多加记忆、多加练习和经常书写。如第37题涉及的“明经科”“进士科”“科举取士”“选拔人才”“工业革命”“文官制度”“中世纪”等。从评分细则来看,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使用学科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使用历史术语是获得高分的前提,在答题时不能使用与历史专业不相符的词汇(如网络用词等),以免给评卷老师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
    第三,用分值。高考历史主观题后面所赋的分值是判断试题答案多少、繁简、详略的重要依据。通常分值大的要多答,分值小的要少答。有时试题所赋的分值是判断答题要点数量的标尺。一般情况下,4分题多数要回答2个要点,6分题要回答2~3个要点,8分题要回答2~4个要点,9分题要回答3~4个要点,10分题要回答3~5个要点,12分题要回答3~6个要点,14分题要回答3~7个要点。其他情况,以此类推即可。在高考阅卷中常常发现,有些考生回答的要点很多,结果都不切合题意;有的考生回答的要点很全,但个个都蜻蜓点水,没有扩展为逻辑严密的句子或段落,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回答一个要点,一般需要20个字以上,而且要求语句通顺,表达准确,条理清楚。考生在平时训练时,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第四,多角度。答题时,应根据试题的求答项和分值确定答题的角度。从属性来看,“原因”类型题的角度通常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部、外部、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影响”类型题的角度则通常是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深远的,国际的、国内的等。历史事件涉及多个主体时,还要结合多个主体的盛衰逐一分析说明。如第39题第(2)小题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就是从士尔扈特、中华民族、沙皇俄国三个主体展开的。
以上笔者结合高考评分细则以及自己在高考评卷中的体会,简要分析了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以期达到引导考生正确答题,提高答题效率和得分率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