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

 百了山人 2011-08-09
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
  “古典诗词和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  我们的先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
  “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那些伟大的诗歌就是民族符号啊!那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百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感触千百年前诗人的情怀?”
  “亲近自然,亲近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
  “根据四季变化学习相应诗词,同时配合国画、民间故事、书法、对联、民俗等。”
  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像沈从文说的那句话: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寒假期间,我们会度过两个重要的节日:春节和元宵节,两个节气:大寒和立春,就让我们跟随太阳的脚步,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吧!
  二十四番花信风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 24 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24 番花信风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 24 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在小寒和大寒交替之际,我们来背诵几首关于梅花和兰花的诗词吧!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题 画 梅
  -李方膺
  挥 毫 落 纸 墨 痕 新,几 点 梅 花 最 可 人。
  愿 借 天 风 吹 得 远,家 家 门 巷 尽 成 春。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唐李白《古风 蕙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在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背诵王安石的《元日》吧!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立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背诵韩琦的迎春花吧!
  宋?韩琦《迎春花》
  覆阑纤弱绿条长,   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   百花千卉共芬芳。
  立春后五日
  唐·白居易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在元宵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背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008年9月11日中秋节记此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08年10月7日重阳节日此篇)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国庆且逢寒露,与学生背诵此篇)
  和述古拒霜花
  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
  (2008年10月23日霜降记此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记于小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记于大雪期间)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记于大雪期间)
  至后
  唐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记于冬至)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记于09年2月18日 雨水节气)
  惠崇《春江晚景》(又作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记于09年3月4日  惊蛰节气)
  立夏前二日作
  宋  陆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立夏
  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记于立夏节气)
  附另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
  聆听“在农历的天空下”经典诗词诵读操作策略汇报
  灵宝市第一小学   薛春炜
  冬天,雪花漫天飞舞,当我们吟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心里会有一种宁静和温暖;春天,生命蠢蠢欲动,我们会产生“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爱怜;夏天,黄梅时节,青草池塘处处蛙,我们会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幽静和深眇;秋天,我们站在无边的旷野里,会想到那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的先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他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那些伟大的诗歌,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雅致的生活方式?常丽华老师“在农历的天空下”诗词诵读活动为我们诵读经典打开了一扇窗户。
  2007年九月,常丽华老师担任四年级语文课。在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常丽华老师开始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学习之旅。这是一个以诗词为主的综合课程,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五两个年级,直到下一个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让孩子们学习诗歌,同时配合国画、月亮与星辰、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一开始,她让学生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农历游记”,图文并茂。
  “曾为梅花醉似泥”,是冬至之后梅花诗词之旅的名字。在这段旅程中,她们在教室里种了一盆腊梅,在梅花的香气中,她和孩子们诵读了十一首梅花诗词,共读了冬季《森林报》——梅花的精神和品格,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冬天,镌刻在孩子们的生命里。
  立春,常老师和孩子们吟诵王维的《春园即事》;雨水那天,她们吟诵韦应物的《观田家》和龚自珍的《乙亥杂诗》;春分到了,她们就吟诵欧阳修的《阮郎归》……
  “斜风细雨不须归”,在那个美好的春天里,她们开始了“花之咏”的诗词课程。
  惊蛰之后,桃花开了。她们桃花之旅的名字是——“桃花流水杳然去”。
  在诵读了六首桃花的诗词之后,周末,常老师和孩子们就走进桃花林,去欣赏那满山的桃花。孩子们惊喜地对她说:“MS常,你看啊,这满山的桃花,真的是逃之夭夭啊!”归来之后的周一,用了一个晨诵的时间,她们重温了整个桃花诗词之旅:
  第一站,是诗经里的《桃夭》。
  桃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第二站,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三站,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第四站,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五站,李白的《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第六站,张旭的《桃花溪》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第七站,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两千年来,“桃源”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它成为中国文人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从《桃夭》开始,到《桃花源记》结束,桃花之旅到此结束,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就这样留在常丽华老师和孩子们的心里……
  桃花之后,海棠、杜鹃、蔷薇、兰花、牡丹次第开放,她们就来吟诵有关的诗词——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春日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古风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每一朵花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朵花儿的仰目朝天,不是为了看到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每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一朵最绚烂的花!最后,常老师加了两首现代诗,一首是纪伯伦的《花之咏》,一首是巴尔蒙特的《为了看看阳光》。
  当大片大片的金鸡菊开的最灿烂的时候,常老师送给孩子们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在金鸡菊的簇拥中,她们留下了一张全班的合影。她们就用这灿烂的笑容,纪念她们读过的那些花的诗词,纪念她们走过的这一段美丽的春天的路程。
  春天结束时,她们读完了春季《森林报》,认识了榛子花、兰花积雪草、三色堇、欧洲野菊等很多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花,知道了什么叫葇夷花序,看到了鸟类大搬家,去了琴鸡交尾场,欣赏了各种动物们的活动。班级书架上的一套《新博物丛书》因此成为她们最喜欢的书,因为这套书,很多孩子迷恋上了花花草草,也开始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他们已经能分辨身边的花草、树木和昆虫各属于什么科目,因为这样的阅读,他们一下子就对大自然敏感起来。
  春天过去,夏天就到了。因为有两个月的暑假,夏天有些匆忙。但是,常老师和孩子们还是留下些东西来:“陇亩日长蒸翠麦”的立夏庆祝活动,“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中传达的农人的喜悦,也有“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悲哀,还有屈原那一颗不屈服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她们“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的誓言,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夏季,留在了我们走过的这些日子里。
  在人们看来,诗词是属于秋天的,秋天的明净,秋天的伤感,秋天的凉意,都有诗词的味道。当她们穿过雪天,穿过春花,穿过炎暑,返回校园时,也就返回秋天,返回诗歌的深处。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她们拥有了一个诗意的秋天。白露到来时,她们背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她们在诗歌里探访嫦娥,她和孩子们相约一起赏月,对月高歌;寒露节,她们在杜甫的《倦夜》里,感受到了一颗伟大的灵魂;重阳节,她们和古人一起登高,和先人一起赏菊……在这个秋季里,她们进行了两个伟大诗人的专题学习:苏轼和杜甫,一个是旷达的,一个是永远贴近大地行走的——这两个不朽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留下来的诗歌里,同样留给常老师和孩子们太多的震撼。
  那个秋天,对她们来说,充实而丰盈。生命向前走来,向后走去,诗词,是生命最深处的存在见证。是的,她们走进秋天的深处,走进了诗词的深处,也走进了一颗颗伟大灵魂的深处。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已经成为常老师和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样,立冬到来时,她们以饱满的热情再次迎接冬天。
  老师们,听了常丽华老师“在农历的天空下”诗词之旅,我们共同的感受也许是——我们不是也在享受诗词之旅吗?清明时节,我们让孩子诵读杜甫的《清明》;夏天来了,我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我们沉浸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中。冬天,《江雪》、《腊梅》、《卜算子咏梅》也走进了我们的晨诵课。是的,我们和常老师一样在做着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让孩子与千年前的诗人同呼吸,让孩子们沐浴着书香成长。
  著名学者叶嘉莹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要背诗?我也许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像沈从文说的那句话: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感堕落。如果我们背过的诗词和他当下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我们能有诗的情绪,能感动于花开花落吗?我们在强调诵读、理解、感受和积累的同时,更应该把诗词和儿童当下的生活编织起来,让孩子们享受诗意的人生。
  最美好的教育是直抵心灵的教育,是如诗如画的教育。让我们回到我们的生命深处,倾听先人们流下的千古回音,让经典诗词进入到儿童的生命里,成为他们心灵的生活方式。老师们,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丰富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我们教师的精神世界,也将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享受民族文化的滋养,让我们一起用教育教学行动诠释教师幸福诗意的职业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