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南通十五后三年建设规划纲要及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

 卫启云 2011-08-09

南通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等部门数字南通十五后三年建设规划纲要及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8-25 生效日期: 2003-08-25
发布部门: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通政发[2003]6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信息化办公室《'数字南通''十五'后三年建设规划纲要及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数字南通”“十五”后三年建设规划纲要及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市信息化办公室 二○○三年八月)
  为加快实现全市信息化进程,推动可持续发展,2002年初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数字南通'的战略构想。'数字南通'是充分利用数字化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南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社会生活发展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建设一个架构在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之上,进而整合城市各类资源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对全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从而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南通市'十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现状,制定'数字南通''十五'后三年建设规划纲要及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
  一、'数字南通'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现状
  我市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九五'以来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十五'后,全市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主题,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今后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规模。'十五'头两年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20亿元,以'南通信息港'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信息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并不断完善。南通电信分公司建成了各县(市)用户光纤网,局用交换机实现了总扩容,达210万门;电信通信条件大大改善,电信宽带网于2001年3月份成功开通,新增互联网拨号端口20000个,互联网出市带宽增至5000M,建成信息化小区20多个。南通联通分公司完成了城域网一、二期工程和GSM网扩容工程,CDMA网建设工程正在顺利推进,通信容量实现了翻番。南通移动分公司移动互联网及移动传输网建设取得新进展,交换机、基站实现了总扩容。市广电局党政数据网络建设两年累计投入近亿元,市区综合网建设全面启动并实现部分开通,对市区部分小区进行的双向改造试点进展顺利,有线电视进村工程覆盖面达到90.4%。南通邮政局坚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服务方式,取得明显效益。
  2.政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以十大重点信息应用系统为代表的各部门信息应用网络建设全面铺开,已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
  政府内部办公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办公业务资源网初步建成,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和领导讲话材料的数字化传输,建成了新一代政府公务邮件系统南通节点,实现了由低速分组交换网向广电系统高速光纤网的过渡升级;内部办公网建设进展明显,实现了文件、档案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共享;新区行政中心政务信息化硬件建设及系统集成初具规模。
  政府网站建设有了新起色。'中国南通'已经建设成为信息资源丰富、功能较为齐全的地方性政府门户网站,在宣传南通、促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为全市各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信息发布与网上办公的平台。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新成效,如东、海门等政府网站与知名网站'新浪网'进行了联合共建,网站访问量激增,在展示城市形象、宣传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走在了全国县级政府的前列。
  部门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信息网作为目前南通规模较大的互联网络平台之一,建成了全市网上最大的数据库,为全市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科学与公众网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窗口,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城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点击率最高的网站之一。教育城域网已经形成以市教育局主节点为中心,向外拓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网系统,为实现我市'校校通'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在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民致富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金融信息应用系统财税库行联网工程正式运行,完成了市区银行卡POS联网联合;同城实时清算系统在全辖一市六县(市)各银行、信用社网点全面开通,实现了支付密码功能扩充。税务信息系统成功构建了市-县-分局三级宽带广域网并已投入运行。港务信息系统的集装箱码头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已经建成,互联进程明显加快,港口城域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此外物价信息应用系统、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工交信息应用系统、商贸信息应用系统等也都具备了一定规模,公检法、海关、商检等部门的专用信息网络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始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企业信息化全面推进。'十五'以来,全市上下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全市重点抓了50家重点企业ERP、CIMS、CAD/CAPP/CAM、MIS的应用和50个信息软硬件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确定了23家企业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在服装、电子等行业率先推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试点企业的项目建设,带动和推进了全市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有21%的重点企业实施了生产过程自动化,23%的重点企业建设了局域网。企业上网工程顺利推进,三年全市80%企业上网的目标顺利实现,上网企业总数超过37000家,为下一步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网络营销日益成为我市企业开展营销工作的重要手段。
  4.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几年全市信息产业均保持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富士通、中天、通光、中联等一批优势企业成为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发展的亮点。信息产品制造领域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永兴多媒体'顺利投产,'综艺数码城'项目进展顺利,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软件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拥有了范思、华诚等一批以应用软件开发为重点的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近30%,到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超过170万,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110万,互联网用户达30万多户,有线电视用户达75万户。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有待加强,全市有一些部门和地方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还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工作缺乏主动性。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全市各部门信息应用系统硬件建设热情较高,但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整理和利用比较薄弱,专业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
  3.信息产品制造业总量不大,品种单一,除光纤、集成电路封装和电子元器件外,缺少拳头产品,软件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较为零散,集中度不高,产业配套能力弱,产业链短,产业规模偏小。
  4.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项目融资手段比较单一,政府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缺少全局性计划,难以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企业主动参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机制不健全,发展后劲不足。
  5.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各地各部门中主持系统建设、系统集成的中高级人才较少,全市信息技术实用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队伍薄弱,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普通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6.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目前由于国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地方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条块分割,为今后信息资源的整合带来一定困难。

  二、'数字南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根据国家和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数字南通'建设。坚持与时俱进,紧跟信息化发展方向和潮流,不断采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确定新目标,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应用为主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为抓手,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力争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力争全市信息化总体水平跻身省内先进城市行列,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信息产业发达、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普及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使社会公众充分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
  1.到2005年全面建成国内较先进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并在全市重点领域逐步得到应用;到2010年全市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完善,成为能够满足'数字南通'建设各领域需要的先进适用的信息整合基础平台。
  2.力争到2005年,全市实现宽带骨干网覆盖率达100%,通过宽带接入上网的家庭占全市上网家庭总数的50%;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0万,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固定电话,达到260万;基本建成省内一流的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有线电视进村率达100%,入户率达60%。到2010年基本形成宽带、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宽带接入基本覆盖全市。
  3.到2005年基本建成连接省、市、县政府部门的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到2010年,全市党政机关办公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4.到2005年,在全市所有企业实现上网的基础上,力争90%的重点产品实现网上推介和营销,并有部分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到2010年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化的主节点之一,成为省内联结苏南、辐射苏北的信息中心,重点企业全部实现电子商务。
  5.到2005年,全市定报企业单元技术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到2010年全市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基本实现产品智能化、制造柔性化、经营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形成健全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与咨询服务体系。
  6.到2005年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力争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建立信息技术的创新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形成关键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集成电路封装、光通讯产品等重点产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培育若干家省内知名的软件企业,力争软件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形成一定规模,到'十五'末基本建成'南通软件园'。力争2010年之前,信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三、'数字南通'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各项目标,'数字南通'建设着重从基础设施、应用和产业支撑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基础设施层面
  紧跟国际、国内先进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南通信息港',建成南通宽带信息网络平台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到2010年基础通信网络全部以宽带IP为基础,实现光纤到户,基本实现家庭信息化。
  到'十五'期末,基本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覆盖全市的天地一体的高速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实现网络的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和智能化,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功能完善、使用安全便捷、技术先进可靠的高速互联传输网络。
  加快宽带城域网建设,建设多个高速光纤环网,市区IP宽带骨干网进一步扩充完善,县(市)IP宽带骨干网基本建成,并逐步向中心镇、中心村延伸覆盖。宽带接入网实现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宇。力争今后新建小区实现宽带全覆盖,原有小区通过改造到'十五'期末达到80%覆盖。在继续推进GSM扩容和CDMA建设的同时,加快移动互联网建设,使无线宽带接入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大力拓展购物、炒股、咨询等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加快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改造和发展步伐,进入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第一批试点城市行列,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万户,以建设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为主,逐步开展NVOD、VOD等数字电视数据广播传输业务和公共信息服务,力争覆盖全市所有有线电视用户;实施有线网双向改造和综合数据网等项目的建设,力争到2005年实现全市有线电视网基本双向化,完成宽带城域网建设,光纤入村率力争达到100%。
  加快宽带本地信息交互中心建设,使交互中心具有网络互联功能、信息交换功能,以及安全检查和行政管理职能,通过交互中心实现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通等本地网络运营商和大型信息源的本地宽带互联,完成全市范围内的网络本地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积极利用GIS、空间、遥感等技术,确保'十五'期间全面建成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所需要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海量的、多尺度的、动态的基础空间数据库,使之逐步成为全市各行各业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基础,为全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灾害处理、环境管理与监测、智能交通、治安管理等领域提供准确、完善和高效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建立起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耕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建成全市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库,形成耕地资源监测网络,为政府决策提供动态信息。结合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南通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城市空间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数据的动态更新。重点加强对主城区地上地下管线的普查,建立城市管线信息系统,促进城市管线建设有序进行。建设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应用层面
  借助于宽带网络平台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继续建设和完善原有十大重点信息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进程,带动全市各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重视和加强数据库建设,促进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政务信息化
  政务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引擎,是'数字南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全市党政部门基本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
  '十五'后三年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一站两网三中心四库'及若干重点信息应用示范系统的全面推进,重点建设'中国南通'网站,使之成为互联网上我市唯一权威的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政务服务;建设涉密办公网(机要网)和电子政务网,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各级政务网组成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连接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实现信息传递、交换、处理的电子化;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府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安全中心,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确保建成统一标准、海量存储的南通信息资源库,加快启动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在政府各部门中选择若干领域建成多个大型应用示范系统,逐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使政府决策科学化、管理服务现代化。
  (1)'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是一个功能强、信息量大、界面友好的政府电子信息平台,是国际互联网上南通唯一权威、统一、长期的政务服务门户。2003年,全市各级政府和政府各组成部门都要建成政府公共信息网Web站点,进行简单的主要是静态的信息发布,如重大公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事手续等,对外实现电子邮件沟通,同时作为'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的二级子网站开始初步整合。到2005年底,建立在各二级子网站基础上的政府门户网站全面开通,形成完善的、基于大型数据库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发布机制,网上的行政窗口可以受理非交互式服务要求,'一站式'服务功能框架基本构建完毕。
  (2)涉密办公网(机要网)和政务网
  涉密办公网(机要网)主要运行涉密业务,政务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由市、县(市)二级横向网和若干纵向网构成,有条件的县(市)可延伸到乡镇,主要运行政府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市一级的涉密办公网(机要网)和政务网建设要结合新区行政中心的建设,在2003年底前基本构建起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框架。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加快完成内部局域网改造,力争'十五'期间形成快捷、方便、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运行服务体系。
  (3)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和安全中心
  建立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网络服务中心、数据管理服务中心和政府CA认证中心,各中心均设在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实现对政务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做到技术集中、管理集中、资源集中、数据集中,保证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十五'后三年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制,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地,形成由上而下的完整的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技术体系。
  (4)政务数据库体系
  '十五'后三年,首先要确保完成南通市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一是以统计数据库、资源状况数据库、法律数据库为基础,经过提炼加工,运用经济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测分析等手段建设南通市决策支持数据库;二是制订全市统一、切实可行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高效、可操作的信息资源评价体系,完善信息资源库的管理和运行规范,使信息资源安全、有效地在信息网络平台流转,为各级领导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提高政府机构管理能力和办公效率,并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咨询。其次要加快启动人口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这四个基础性、公益性数据库的建设,并带动相关行业数据库的建设进程,形成跨部门的、基本完备的、面向政府和公众的公益型数据库体系,为政府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服务。
  (5)重点信息应用示范工程
  根据国家和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要求,'十五'后三年要加快17个重要业务系统(即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金保、金关、金税、金卡、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工程以及省政府要求的交通、工商、外经贸、教育、科技等5个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进程。其中我市的建设重点是:
  --建成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连接国家、省和六县(市)三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骨干通信网络及内部信息应用、共享与交换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信息采集体制,健全跨部门业务协同机制和网络化流程,开发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完善经济预测分析手段,提高科学决策的效率和效能。
  --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农、林、渔、水利等行业的信息应用工程,形成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服务体系。做好农业相关数据库的开发工作,实现农业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的横向交流和纵向联通。
  --进一步加快金融财税电子化进程,建立金融网上支付系统,建立健全网上身份认证体系,完善安全支付体制,完成各县(市)、区银行卡POS联网联合。形成网上申报、纳税及税款自动划解系统,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打下基础。
  --建设南通教育和科研城域网,覆盖全市所有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科研部门和中学、部分小学,推动教育、科研信息化进程,广泛开展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展完善南通科技信息网,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丰富南通科学与公众网,进一步增强趣味性,创造一个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平台。
  --建设南通人才网,逐步完善网上人才市场,实现网上招聘、网上应聘、用人单位与人才网上交流洽谈等功能,建立一种全新的人才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网上会员制服务,加强同国内区域性人才网的对接,通过各类特色招聘活动提高南通人才网站的知名度,力争用3年时间将网站点击率实现翻番,使南通人才网成为国内著名的人才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平台。
  --加紧实施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立一个比较完备高效的、覆盖全市劳动保障全面工作的,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统一管理,劳动保障一体化,信息高度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建立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数据库,实现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主线的劳动保障业务的全过程记录、动态化管理。
  --建设价格与市场信息应用系统,实现全市主要市场、商场及有关单位计算机网络互联,形成范围广、内容全、时效快的价格信息数据库。
  --建成公安信息系统城域网,完成治安管理、人口信息自动化管理、车辆和机动车驾驶员管理、公安电视电话会议等系统的建设,完善集110、119、120、122、警用卫星定位系统、警用电子地图系统、电脑区域自动报警系统为一体的高效集成的综合指挥服务系统。以'智能交通'为目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电子、自动化和信息管理技术,整合全市交通信号控制、电视监控、交通管理信息、事故接处警、交通通讯等系统,实现市区主要城市道路和路口的交通指挥自动化,逐步实现全市范围交通指挥控制的联网。
  --建设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建成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站,实现全市旅游景点、涉外饭店、星级饭店、旅行社全部上网,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建立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和投诉受理系统,逐步实现通过网络结算预定宾馆客房、往返车船票、景点门票。
  --建立'数字档案馆',基本实现所有馆藏档案和资料的文件级条目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库,实现计算机编目和检索查询,建立全市档案数字工作平台,实现与市级机关各部门及有关档案进馆单位数据档案的自动存储与交换。
  2.企业信息化
  建设全市统一的工交、商贸信息应用系统,建成南通市经贸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全市产品的供求、运输、仓储、结算与市场的网络联通,并为全社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建成南通港口EDI系统,实现港口、运输企业与国检、海关等部门的互联互通,建设南通港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并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最终建成南通港物流信息系统。引导企业广泛开展网上订货、网上采购,实现网上交易,扩大网上成交规模,积极尝试发展企业到企业、企业到个人等的电子商务形式,在全市逐步开展电子商务。
  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重点加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作,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在全市企业中突出网络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及企业全面信息管理三大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信息化成为提高南通工业企业竞争力和提升我市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动力。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重点企业中逐步建立并推行企业信息主管(CIO)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建成与生产经营、科研开发、销售服务、现代管理紧密结合的信息系统,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应用技术。根据行业特点,有重点地推进企业信息化。
  (1)以先进单元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生产的信息化程度。重点抓好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CAD、CAM、CAPP)、模拟与优化技术、过程控制技术、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等单元技术的推广应用。
  (2)以资源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广企业资源管理技术(ERP),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3)以系统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在企业内部开展敏捷供应链、并行工程、柔性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决策管理等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4)以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瞄准行业领先水平,通过技术引进、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等途径,提升传统主导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实现我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3.社区信息化
  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加快信息化小区和社区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逐步改善市民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市民能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到'十五'期末,力争市区绝大部分社区具备宽带上网能力,为住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股票交易、网上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网上点播等多种服务。部分社区可实现家电自动化控制、室内安全防护、家居智能化管理等功能。加快建设社区服务网,形成以社区为基础、以服务为载体的公众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在市区所有社区建立起信息服务亭,为社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就业、教育、医疗、家政、娱乐等多种信息服务。
  (三)产业支撑层面
  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围绕做大做强集成电路封装、光电子元器件、光通信产品等,加快信息产业化;以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从项目建设入手,推动软件业发展。
  1.信息产品制造业
  '十五'后三年,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贯穿一条工作主线,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发挥现有优势,着力培育,努力形成产业链,壮大规模和增长潜力,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20%以上;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建设好三个市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四项产业信息化工程,即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工程、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工程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紧紧抓住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带动下,大力发展5大类重点产品,即集成电路及新型元器件、现代通信、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化视听产品、电子材料产品。到2005年力争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工业增加值达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形成产业规模大、产品结构优、外向成份高、经济效益好的信息产业新格局。
  加快发展我市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品,力争主要产品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做大做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基地。做精做专电容器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片式、超小型电子元器件、功率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加快GSM数字移动通信系列产品的发展,跟踪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积极发展光通信产品,进一步扩大光缆在国内的优势,延伸开发生产光棒、光纤和光电器件,形成光通信产业链。积极开发多媒体综合交换机及数字卫星接收机等应用产品。大力推动和引导数字技术在模拟视听产品中的应用,形成规模经济。积极发展数字音响和家庭影院,开发数字式音频广播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形成一定的规模。
  大力推进我市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科学制定基地发展规划,花大力气推进基地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条件,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形成规模关联效应,促进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尽快上规模、上档次,积极引导基地企业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借助外部智力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电子元器件为主,以中天光子器件公司、精密模具园等为基础,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基础产品基地化,争取建成光纤及光子器件生产基地。在通州市围绕'综艺数码城'的建设,力争建成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的我市外向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海门市围绕做大通光集团等骨干企业,加速区内产品从光缆、电容器、铝箔、元器件等向电脑整机、软件开发等的转变,高标准推进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十五'期末至少有一个市级信息产业基地达到省级标准。
  2.软件业
  积极研究我市软件业发展思路,明确以软件加工为重点,大力承接国内外软件编码加工业务,尽快培育一批上规模的软件加工企业,力争形成软件加工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带动软件开发。同时积极发展嵌入式系统和软件,力争建立起自主发展的软件产业体系。建成'综艺数码城',利用综艺集团软件企业的优势,做大做强南通软件业。
  3.信息服务业
  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其在全市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到200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发展邮电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各种业务结构,大力发展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积极开展自动声讯、可视电话、智能网络业务、可视图文、语音信箱、会议电视、视频点播、公用信息查询、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各种增值业务和信息服务。发展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数字式视频、音频广播,建设广播电视数据库,将优秀影视节目改制成数字式音视频信号,使用户在宽带网上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机顶盒点播广播电视数据库内容。做大做强信息咨询与广告服务业,加强咨询行业基础建设,促进咨询业网络化、电子化,扩大咨询业的规模。努力开发数据库和电子信息加工业,坚持'共建、共享、互通、互利'的原则,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设,以行业、部门为单位实行专业性开发,由专业数据库开发过渡到公用数据库开发,逐步建成商用、公用、行业、专业分门别类的数据库群体,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专业化、产业化,并借以推动电子出版、光盘制作,建立网上图书馆。

  四、建设'数字南通'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认识指导实践。要重点围绕'数字南通'这一主题做好三件事。首先是加强宣传,通过广泛宣传、典型推广等多种形式,增强全市上下对建设'数字南通'的共识。其次是认真研讨,集思广益,特别是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努力做到科学规划,不断提高'数字南通'的建设高度。第三是要认真做好试点工作,加强研究,对于一些重大的问题,边摸索、边试点,成功了进一步 推广。各县(市)、区都要积极抓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工作,每年建成一两个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争取到'十五'期末形成一两个在全省小城市中有一定影响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各类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要根据WTO规则,以及我国加入WTO所作出的各项承诺,思考并采取我市可供操作的应对措施,加快全市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从支撑层面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努力形成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加强对城市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市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研究决策全市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重大问题。市计委、信息办作为全市信息化工作和信息产业发展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依法履行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各县(市)、区要明确相应的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各部门、各单位也都要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机构,为全市信息化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确保全市信息化工作按照总体发展规划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实施。
  (三)认真落实城市信息化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加强政策引导。
  坚持目标考核制度,在全市各行各业广泛开展信息化建设达标工作,每年结合城市信息化工作重点,制定出信息化工作考核意见和量化标准,认真组织实施,纳入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验收。积极开展城市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标准、规范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坚持发挥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先导示范作用,研究制定'南通市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化统计制度,研究制定'全市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统计办法'、'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及基地指导扶持意见',建立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申报备案制。
  (四)努力加大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引资力度。
  投入机制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要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把投资的重点从传统的、竞争性的行业转到关系信息化建设全局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通过政府有限投入的引导、示范效应,带动全社会投资向信息化建设倾斜。政府导向资金主要用于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和重大信息化示范项目的实施,资金管理坚持政府扶持为辅、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原则,由市信息办每年制定计划,报市政府审定。要激活企业的动力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使企业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有所收益,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运用资本市场进行信息化直接融资的新路子,力争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内外项目、资金、技术,加速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五)建立市级信息化培训基地,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我市城市信息化建设,按照国际国内通常做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多渠道、高层次开发人才资源,逐步构筑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高地。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大力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不断提高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建成南通市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办学,培养信息技术实用型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努力发挥南通工学院等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优化专业配置,培养信息化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积极发挥市科协等社会团体的优势,构筑市信息化人才专门平台。同时制定和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信息人才来通创业,努力形成南通城市信息化建设可靠的人才队伍。

附件:1.“数字南通”建设重点任务分解表
  2.“数字南通”结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