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鸢尾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空林子竹 2011-08-09
鸢尾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0-5-14】 【来源: 《昆山园林》第21期】【点击率:1182】
鸢尾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蔡曾煜
鸢尾类植物是花卉栽培中园艺化较早,种类丰富,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多年生草本花卉,现今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庭院种植、湿地景观及切花栽培。
园林绿化栽培的鸢尾主要是鸢尾科鸢尾属的植物,这一属约有300余种,我国原产60余种。近百年来经过选种、育种,世界鸢尾的栽培品种已扩展到2万多个,每年还以新增700多个品种的速度不断扩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从国外大量引进鸢尾类植物的园艺栽培新种。
 
一、中国的鸢尾
鸢尾在我国古代又称乌园、乌鸢,最早见于文字记述是在公元1 ~ 2世纪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鸢尾的取名是以其株形似鸢的尾巴而命名。鸢飞禽,又名黑耳鸢,俗称鹞鹰、老鹰。尾较长,飞翔时展开。五代时韩保升著《蜀本草》(934 ~ 965年)解释鸢尾的命名,谓:“ 叶名鸢尾,根名鸢头”。
鸢尾在我国的庭院种植,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在南朝名医陶弘景(452 ~ 536年)与唐代苏恭的《新修本草》(659年)中都曾提到,居宅“庭台多种之”,“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种”。
古代鸢尾类植物的种植,主要有原产我国的鸢尾(Iris . tetcorum)、蠡实(I . lactea)、蝴蝶花(I . japonica)、玉蝉花(I . kaempferi)等。鸢尾又名蓝蝴蝶,花蓝紫色,苏恭的《新修本草》有较具体的性状描述,明代李时珍(1518 ~ 1593年)的《本草纲目》有较早印制的木刻图。蠡实又名马蔺、荔挺、马帚,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时期的《礼记》,木版图见于北宋时苏颂(1020 ~ 1101年)的《图经本草》。蝴蝶花在1848年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上有其性状介绍与版图,该书称为白花射干。玉蝉花又名石蝉花、花菖蒲,原产我国东北及朝鲜、日本一带,是一种优良的湿地花卉,日本做了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现已有数百个品种,形成了新的园艺品种群。我国对玉蝉花的记载,早见于北宋宋祁(998 ~ 1061年)的《益部方物略记》,民国初年许衍灼的《春晖堂花卉图说》有图表述。
 
二、外国的鸢尾
公元前2000 ~ 前1400年,在埃及、古希腊的建筑浮雕上,就刻有鸢尾的图案,是表现雄伟与威力的象征。
国外称鸢尾为爱丽丝(Iris),植物学上鸢尾属的学名,拉丁文也用这个词。在希腊语中Iris是彩虹的意思,传说希腊神话中爱丽丝是海神奈普丁的孙女,是家族中最美丽的孩子,以后又成为女神海娜的得力助手,当善良的人逝世时,由她从彩虹桥下凡,将灵魂带回天国,因此希腊人常在墓地种植鸢尾或在墓碑上刻上鸢尾花,以托付爱丽丝将亲人灵魂引向天国。在欧洲常将鸢尾比作一种神圣的花卉,以鸢尾三瓣向上的花瓣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瓣下垂的花瓣代表父、母与子女,或代表国家、教会与家庭。法国相传在第一位皇帝登基时,上帝曾送去一朵鸢尾花 ,因而法国人就定香根鸢尾(又名金百合)为国花,1147年正式将鸢尾花的图案成为法国国徽 。
由于许多神奇的传说,鸢尾已成为欧洲皇家花园种植的重要花卉,同时也表现在建筑、服饰、器皿等方面作为一种象征圣洁的图案。荷兰著名画家雨果•高斯(1435 ~ 1482年)与梵高(1853 ~ 1890)都有以鸢尾为主题的名画。欧洲从19世纪开始,还利用鸢尾提炼香精及加工制造具有独特风味的葡萄酒与啤酒。
鸢尾在国外栽培应用很广,园艺品种甚多,商品化程度高的种类主要有德国鸢尾( I . germanica )、荷兰鸢尾( I . hollandica )、香根鸢尾( I . pallida )、花菖蒲( I . kaempjeri  )等。但是这些种类的园艺栽培种,已是经过很长时期的种间杂交,甚至也有进行过属间杂交,形成了新的种群,通常我们称为现代鸢尾。
 
三、鸢尾的分类
鸢尾的分类,植物学家有很大争议,根据形态、性状、地理分布、染色体等的不同,出现过好几个不同版本的系统分类方法,较有影响的是1953年劳伦斯(G. H. M. Lawrence提出的分类,他将鸢尾属植物分为鸢尾、尼泊尔鸢尾、西班牙鸢尾、西西里鸢尾4个亚属,并根据不同生育性状,又在亚属下再划分若干组、亚组与系。
鸢尾的花器结构常是分类的主要依据,鸢尾花有花被6枚,分内外2轮,通常内轮3瓣称为旗瓣,外轮3瓣称为垂瓣,在垂瓣基部有毛状附属物的称有髯鸢尾,有冠状附属物的称饰冠鸢尾,无附属物称无髯鸢尾
鸢尾类植物的园艺分类,常根据地下茎的不同形态,分为根茎球茎两大类。另外按适生环境,鸢尾又分为湿生旱生两类。
 
四、园林绿化中鸢尾类植物的应用
鸢尾类植物根据不同性状,在园林绿化中常应用于岩石园、花境、园路边饰、与水际、湿地、山坡的片植或丛植。国外也有许多以鸢尾为主题的鸢尾专类植物园。根据近年在苏州地区引种与选育种的鸢尾资料,这里介绍14种鸢尾类花卉,仅供讨论参考。
 
一)旱生鸢尾
1、德国鸢尾  Iris  germanica
德国鸢尾是有髯鸢尾中的一个种群,其垂瓣的基部具有美丽的髯毛。是近代观赏花卉中发展最快,花色、花形最灿烂的一个类群。在栽培中德国鸢尾与有髯鸢尾两个名称容易混淆,但习惯上又常将有髯鸢尾泛称为德国鸢尾。
德国鸢尾(I . germanica)实际是原产欧洲的一个天然杂交种,也是现代有髯鸢尾杂交育种的重要亲本。目前应用于园林绿化栽培的德国鸢尾多为园艺杂种,其学名常用Iris ×germanica 来表述。园艺栽培品种命名,常在属名后用单引号表注品种名,如品种‘魂断蓝桥’,学名用Iris‘Blue  Staccato’。
 
德国鸢尾在园艺分类上,根据花莛高度分为三类,高生类花莛高于70㎝,中生类为30-70㎝,矮生类花莛低于30㎝。长江下游地区种植德国鸢尾,主要技术关键是控制梅雨期软腐病的发生。
德国鸢尾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被6枚,分内外2轮,外花被(垂瓣)内面基部有各色髯毛,是品种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根茎部分粗壮肥大,是重要的养分贮藏器官与繁殖器官。在长江流域,德国鸢尾冬季休眠,约在3月初萌发新叶,4月中旬在发育良好的植株顶端出现花蕾,并在主茎基部有新的芽与分枝发生。5月初开花,花后,新生根茎迅速储存养分而肥大,老根茎逐渐枯萎,新的花芽开始孕育。夏季进入半休眠状态,夏末至晚秋,德国鸢尾进入第二个生长旺期,地下部分分殖明显,新的分枝与芽盛长。11月后随着气温下降而转入冬眠。
德国鸢尾抗旱、抗寒能力强,喜阳光充足,夏季适当蔽荫。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必须排水良好,忌积水。对土壤PH值的适应范围在6-8之间。
德国鸢尾移植时期,主要在春、秋两季,而以秋植为最好。春植宜在开春后,新叶萌发前进行。秋植在10月初进行,此时花芽已经形成,并使新株在进入冬季休眠前,有一个多月左右的时间,恢复生长,发展根系,以利第二年的生长发育与景观效果。对老根茎分割时,每丛新株应具2~3个芽苗,切割后用杀菌剂消毒,并放置于荫凉处干燥2~3天,待伤口愈合后栽植,以防止病菌感染。栽植行株距为40×30㎝,栽植深度以根茎部位顶端稍露出土面为宜,忌深埋。高垅条植有利排水与防治软腐病。栽植后3~4年分植一次。生长期进行2~3次追肥,第一次在早春萌芽前,以补充春发后植株生长与开花的营养需要。第二、第三次在花后与秋发前进行,以磷钾肥为主,以利花芽分化与秋季根茎发育的需要。
德国鸢尾在栽培过程中,防治软腐病的发生,往往是种植成败的得重要关键。软腐病在长江下游,常在花后,6~7月梅雨期暴发,严重时会遭到毁灭性摧残。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寄主很广,病源菌是软腐欧氏杆菌,通常通过雨水、灌溉、肥料及昆虫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后,在厌气条件下繁殖。德国鸢尾植株受侵后,在地表处的茎叶,出现水渍状病斑,随之因次生细菌繁衍而腐烂发臭。欧氏杆菌的生长温度范围在9 ~ 40℃,最适温度为25~30℃。土壤PH值在5.3~9.3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 7.2为最适宜。软腐病的发展,需要高湿的环境,欧氏杆菌在室内干燥2分钟,或在培养基上晒10分钟随即死亡。根据欧氏杆菌的上述性状,防治软腐病可以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① 选择抗病品种。 一般德国鸢尾的原生种,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栽植的德国鸢尾老品种,比新引进的园艺栽培种抗病。中、矮生品种比高生品种抗病。
② 严格进行土壤管理。  实行3 ~ 4年以上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实施土壤消毒,采用高垅种植。
③ 分栽时切割刀具要消毒,切割后需待伤口干燥愈合后再种。
④ 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危害,防止地下根茎造成伤口。
⑤ 避免淋水与高压浇水,防止水滴溅及健株,传播病菌。
⑥ 注意夏季通风,清除杂草、枯叶,降低生长环境温湿度。
⑦ 发病初期,与发现另星病株时,加强药物防治。  常用农药有:100-150单位农用链霉素与灭杀细菌与真菌兼用的1000倍可杀得或灭菌成。
⑧ 在发病单株根茎部撒石灰,防止蔓延。
⑨ 及时挖起病株,清除根茎的腐烂部分,保存健壮的茎节与分蘖,对伤口进行消毒、干燥后,暂贮于空筐或假植于砻糠灰、木屑、河砂、珍珠岩等无菌、排水良好的基质中,待9月下旬秋凉后,重新种植。
2、鸢尾  Iris  tectorum
   原产我国。又名蓝蝴蝶、扁竹叶。宿根草本,苏州越冬时呈半枯状。根茎粗短,植株高30-40cm 。花蓝紫色,有白色变种。花冠直径约10cm,外花被片中部有不规则的鸡冠状突起物。4月下旬前后开花,花后结蒴果。花芽分化在8-9月间完成。用分株或播种方法繁殖。生长强健,耐寒、耐干燥、耐半阴。适宜排水良好,适度湿润的土壤。
3、蝴蝶花  Iris  japonica
原产我国及日本,又名日本鸢尾。宿根常绿草本。根茎具有较粗的垂直根茎与纤细的横走根茎两种类型。花淡紫色,6月开花。花冠直径5-6cm,内花被片较小,外花被片边缘呈细齿裂,基部淡黄色,内面中部具鸡冠状突起。中国原产的为二倍体,可结实。日本原产的为三倍体,具不孕性。性喜阴湿,常群植于疏林下或林缘草地中。
4、马蔺   Iris  lacteal var.chinensis
原产我国及中亚细亚、朝鲜。又名蠡实、马莲、旱蒲。宿根草本,冬季叶枯。根茎粗短。叶丛生、狭线形。花堇蓝色,外花被内面平滑,中部有黄色细条。内花被稍小、直立。花期5月。用分株或播种繁殖。耐盐碱、耐践踏,对土壤适应性强。园林中常作地被及镶边植物,坡地种植能减少水土冲刷与流失。
5、荷兰鸢尾   Iris  hollandica
  
荷兰鸢尾是20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班牙鸢尾(I.xiphium)及其变种,进行种内与种间杂交后,培育的园艺栽培种。由于其独特的蓝紫色花朵与花叶并美的恣态,而成为欧洲切花市场中商品性很高的球根类鸢尾。
   苏州在荷兰鸢尾引进栽植后发现,荷兰鸢尾生长健壮,绿叶期长,冬季绿叶覆盖地面。开花时色彩亮丽,群体效果壮观。种球抗病性强,退化状况极低,有利于种球自繁。一次种植,可维持2-3年的景观效益,节省工本。不仅可用于切花生产,还是园林花草配植中的优良素材。有关荷兰鸢尾的生育性状作以下简介:
     荷兰鸢尾为秋植球根花卉。在自然生长情况下,土壤中的球根10月发根、萌芽,经过低温期后,于翌年4月开花,花后地下新球迅速发育生长。6月上旬地上植株枯萎,地下球茎休眠越夏。
     荷兰鸢尾露地栽培,一般植株高50-60cm,开花单株具6-8片叶,多数单花顶生,少数可着花2-3朵。一般花期有10-15天,群体花期先后有20-25天。商品花通常分蓝色、黄色、白色三个品系,品种间的花期,早、晚不同品种大体有15天左右的差异。
     荷兰鸢尾开花种球的周径一般为6-12cm,种植适期应在9月中下旬。通常初次单球种植的行株距为30×25cm或40×15cm。种植时,种球需根据大小分级播种,以取得景观范围内,种苗生长的一致性。播后覆土3-4cm。园林配植可经2-3年后再行翻种,但必须重视轮作。一般球茎的年增殖率为1:3-5。
     荷兰鸢尾在绿地栽种时,自6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有一段枯叶期,在此阶段间种半支莲、阔叶马齿苋、宿根大花马齿苋等夏季草花,用以弥补景观缺损。
6、布哈拉鸢尾    Iris  bucharica
布哈拉鸢尾原产中亚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布哈拉地方。为花坛、花境地被用花与盆栽用花的球根类鸢尾。
布哈拉鸢尾植株高40cm左右。叶两列互生,披针形,长约30cm,宽约8cm,单株具叶7-8枚。株顶着花4-6朵,金黄色,花期前后可维持15天左右。在花茎基部的根茎部位,每年能形成2-5个新鳞茎,一般鳞茎周径在5cm以上,第二年都会有花 。在根茎部以下,具有纤细的吸收根与肉质状的贮藏根,贮藏根在夏季植株休眠期,仍保持生命活力。
布哈拉鸢尾不结实,常利用新生鳞茎扩繁。通常9-10月将种球分级后播种,年前发根,翌年2月萌芽出土,4月初开花,5月下旬地上部枯萎,地下鳞茎与肉质根休眠越夏。园林种植,播种行株距可根据栽培年限放宽,2-3年翻种一次的,初种行株距为40×30cm。直径20cm塑盆栽植,每盆植球3-4个。翻种时要注意土壤轮作,在5月下旬茎叶转黄时收获鳞茎。收球后将茎盘上,周径大于5cm的鳞茎剥离,按大小分级,通风干贮。剩余的小球,留存在带肉质根的茎盘上,贮藏后于10月带根种入苗圃,用作种球生产。
7、拟鸢尾   Iris  spuria
拟鸢尾又名欧洲鸢尾,原产欧洲及中东。株高80cm左右,叶线形。花顶生、佛焰苞内含花1-3朵,蓝紫色,有白色、黄色等栽培品种。垂瓣狭长,基部黄色。旗瓣倒披针形,直立。花柱瓣化,覆于垂瓣之上,顶部呈两个牙齿状。花后结蒴果,在苏州地区能结实。11月霜后地上部枯萎,开春后在根茎部重新萌发新株。
拟鸢尾用分株或播种方法繁殖,因株形较高可用于河岸,或作花境背衬。
8、小鸢尾  Iris   pseudorosii
  小鸢尾是苏州郊区山地的野生鸢尾,有开发前景。
  小鸢尾为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根茎细长、匍匐、分枝。叶片硬而直,线形,长5-13cm,宽1-3mm。4月开花,花淡蓝紫色,顶生1朵,花茎高5-7cm。花后结圆形蒴果。
  小鸢尾原产于江苏南部及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地。野生于向阳干燥的林下、山坡及路边草丛中。适宜4月与10月采集培育。
9、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
    射干是中国古老的庭院花卉。为鸢尾科射干属的植物。又名扁竹兰、铁扁担、紫金鞭、黄姜。
    射干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短而健壮的黄色根茎;叶剑形,长30-45cm,宽5cm;7-9月开花,花茎高100cm,每花序着花15-20朵,常有3-4朵花同时开放,每朵花可维持4-5天;花深橙色,花瓣上有红色斑点;花后蒴果在10月成熟。
    射干用分株与播种方法繁殖。适宜种植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沙质壤土。
10、狭叶庭菖蒲  Sisyrinchium  angustifolium
 狭叶庭菖蒲又名狭叶蓝眼草,为鸢尾科庭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在苏州的气候环境下,狭叶庭菖蒲冬季能够保持绿叶,成为常绿型的优良地被植物。与狭叶庭菖蒲同属的还有美丽蓝眼草(S.bellum)、加州蓝眼草(S.califoricum)等栽培种。
苏州引进的狭叶庭菖蒲,株高20cm左右,4-5月开花,浅粉色,高30cm左右。花后结蒴果,种子自播性强。种子千粒重为 0.177g,每克约有种子5400 粒。
狭叶庭菖蒲喜阳光充足,土壤湿润。用分株或播种方法繁殖。分株适期在春季的3-4月或秋季10月,栽植采用条植,以便于管理,常用行株距为20×15cm,取2-3株小苗丛栽。播种全年可以进行,最适期在7月梅雨时,播后10-14天出苗。每平方米的播种量掌握在3-5g。种子播种后必须确保土壤湿度,以防止回芽。
狭叶庭菖蒲株形矮,冬绿,稍耐践踏,可用作部分冬绿型草坪的替代。在管理中要注意,开花后,必须进行一次刈轧,不留种子,否则容易促使植株衰败。狭叶庭菖蒲新的萌蘖发生,有逐年上升现象。因而经4-5年可翻种一次。
 
(二)湿生鸢尾
11、黄菖蒲  Iris  pseudacorus
      黄菖蒲又名黄花鸢尾、菖蒲鸢尾。原产南欧、西亚、北非等地。适应性强,耐水湿,旱地亦能生长,现世界各地都已引种。苏州主要用于湿地与河、湖、水塘的浅水区,作挺水型水生花卉栽培。
      黄菖蒲为多年生草本。植株坚挺、高大,根状茎粗短。叶长剑形,长60-120cm,宽1.5-3.0cm,中肋明显。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花黄色,偶见白花。花径8-10cm,每株花葶着花2-4朵,花茎与叶近等长,群体花期约20天左右。花后结蒴果,倒卵状长椭圆形,果实7月成熟,自播性强。
       黄菖蒲用分株与播种方法繁殖。分株适宜在4月与10月进行,每一植株的年增值量约1;3-4左右。种子宜采收后即行播种,保持水湿,约15-20天出苗,幼苗年前能长到30cm左右,用塑膜覆盖保护越冬,第二年春天分植。
       近年国外做了许多黄菖蒲与花菖蒲的杂交工作,出现了不少优良的园艺杂种。目前在推广的黄鸢尾-金冠,花形比黄菖蒲大,花瓣宽,浅黄色,花期晚于黄菖蒲半个月。经过互配,有利延长水际景色效果。
12、花菖蒲  Iris  ensata
花菖蒲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玉蝉花,原产于我国东北、内蒙等地,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是现代花卉中杂交育种较早,园艺化水平较高,深受世界欢迎的栽培花卉之一。现在栽培的花菖蒲,都是经过多次种内杂交,与种间杂交的园艺栽培种。
花菖蒲先由中国传到日本,1681年以后日本对花菖蒲,进行了大量的选育工作,1852年又传到欧洲。19世纪在日本已形成了庭院栽培的江户系列品种群,与以盆栽为主的伊势系列品种群,20世纪初形成肥后系列品种群。同时在欧美也培育出一批新品种,1979年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第一个四倍体品种。现在大概有600个品种,花色、花型繁多,并有重瓣花品种类型,花菖蒲现已成为世界优秀的常用庭院鸢尾与湿地花卉。
花菖蒲在苏州地区于3月下旬萌发新叶,5月下旬到6月中旬开花,花后结长圆形蒴果,每果有种子80-100粒。7月越夏时有一段短暂半休眠期,8月上旬果实成熟,12月重霜后,地上茎叶枯萎,地下根茎休眠越冬。
花菖蒲根茎粗而短,须根多而细。春季萌芽后,长出3-4片基生叶,叶片中肋明显突出,4月底5月初抽出花茎,着生3-4片茎生叶后,茎顶孕蕾开花,通常有3-4朵,花色有紫、淡紫、粉、白、复色等多种,花形也有许多变化。单花寿命1-2天,单株花期7-10天,群体花期约20天。
花菖蒲喜光照充足、温暖、多湿,富含腐植质丰富的酸性土,忌石灰质土。适宜于湿地生长,也能作旱地栽培。常用分株或播种繁殖。
栽培的花菖蒲由于本身具有复杂的多种种质基因,因此播种苗会出现许多变异,这为品种选育,与栽培环境花色、花形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13、路易斯安娜鸢尾  Iris  hexagona
路易斯安娜鸢尾是原产于美国的水生常绿鸢尾,是目前为冬季湿地景观增添绿色的唯一水生植物。
路易斯安娜鸢尾是产于沼泽地的一个天然杂种。现在知道其原种,大概包括六棱鸢尾( I.hexagona)在内的5-7个鸢尾。路易斯安娜鸢尾在20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60年代前后通过人工育种,逐渐出现许多新的园艺栽培种。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因为其色彩丰富、耐水湿,又能在旱地种植,长江下游地区冬季叶片可以保持翠绿。因而是具有广宽发展前景的一种水生花卉。
路易斯安娜鸢尾在苏州湿地生长比旱地生长好,在水深30-40cm水域发育健壮。冬季生长仃止,但绿叶仍能保持。3月新叶萌发,4月拔节抽出花序,5月中下旬开花,顶生花序着花4-6朵,花径10cm左右,花色有红、蓝、黄、白、复色等多种色彩。单花寿命2-3天,单株花期12-15天,群体花期维持20天左右。通过人工授粉,结椭圆形蒴果,9月初前后成熟,每果具种子30-40粒。花后,开花植株根茎基部侧芽萌发,新根茎延伸,其顶芽常孕育为第二年的开花花株。
路易斯安娜鸢尾可以通过播种、分株、 茎段分割育苗、组织培养等多种方式繁殖。播种应在种子采收后即时播种,播后约50-60天左右出苗,在保护地越冬,翌年4月分植,第三年开花。因为路易斯安娜鸢尾的栽培种,本身是一个多种种原的杂种,因而播种苗的花形、花色会出现较多的变异。分株在春、秋两季进行,以秋植为好。茎段繁殖是利用秋季起苗时,田间遗留不带芽的残余根茎,按3-5节切断,切后凉干,待伤口愈合后排入苗床催芽,一般每节隐芽都能萌发。
路易斯安娜鸢尾适生的土壤酸度为6.5-7.2。通常栽植密度单株种植为 40×40cm,3-4年翻种一次。
湿地景观植物布局可利用黄菖蒲、路易斯安娜鸢尾、黄菖蒲与花菖蒲杂种---金冠、花菖蒲等鸢尾的不同花期,作合理配植,水景花色大体从4月下旬可延续到6月中旬。
14、溪荪  Iris  sanquinea
又名东方鸢尾。原产我国东北与内蒙地区,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分布。
溪荪为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叶宽线形,长20-60cm,宽0.5-1.5cm,中脉不明显。4月下旬5月初开花,花径6-7cm,栽培品种花色比较丰富,有蓝、淡紫、粉、黄、白等色。每株花葶着花2-3朵。花后结蒴果,长三棱形。9月果实成熟,种子需随收随播,不宜贮藏。
溪荪耐寒、喜光、较喜水湿和微酸性土壤。用分株及播种繁殖。园林栽植适于溪旁、池边、湖畔的浅水滩地丛植,或点缀于岩石园与布置花境及沼泽地成片栽植。
                         2009年月10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