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失败的帝国 既然要讲五胡乱华这段历史,就不得不讲讲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背景:西晋。 说它熟悉,主要多亏《三国演义》,由于这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著,使得像司马懿、司马昭等人离我们不再遥远,对于西晋如何一步步取得曹魏天下有个基本的了解。甚至西晋初年,羊祜、杜预等名将与东吴的故事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述。 说它陌生,也主要由于这个曾经一统天下的王朝国祚虽长,然统一之时日非常之短,仅在武帝司马炎一朝天下才苟延残喘一番,到了第二代皇帝惠帝司马衷,就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而之后的历史呢?俗话说:“大乱后必有大治。”想必八王之乱在众人眼里算不得大乱,于是在八王之乱走入尾声之时,一个严重改变中国命运的乱世开启了,这,就是今天以及以后我将要给大家讲述的时代——五胡十六国! 如果问,开国之君中最英明神武的是谁?想必大家都有各自心中的圣主,各有所见。那如果问,谁是得天下最容易且当得最不好的大王朝开国之君,那有个名字估计会浮上大家心头。谁!晋武帝司马炎。 关于司马炎当皇帝之前的历史我在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就来看看他当了皇帝以后的岁月。 司马炎当皇帝后对前朝的政令做了大量的修改,其中我觉得对后来历史发展最大的是如下两条:1.重新恢复西周的分封制2裁军。 这两个政令影响有多重大?我们从以后的历史发展上来看看。 先说第一条,复古分封。具体怎么做呢?很简单,将27个姓司马的分封到全国各地,每人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掌控3000-5000人的军队,类似于周天子时下的诸侯。晋武帝为什么要搞复古?一般来说,是他从曹魏的灭亡中“吸取教训”,认为曹魏之所以“亡也忽焉”,就是没有什么宗室来拱卫,于是司马炎对着“前车之鉴”,选择了复古的分封制。稍微了解西晋史的朋友都会知道,引发五胡乱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八王之乱”,这八王怎么来的,由此而来。 第二条,裁军。为什么要裁军?估计是司马炎认为天下已定,大批的军队以没有了用处,不如放回家里种田实在,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整整三十万大军就这么被裁了。裁军有没有作用?有,当然有,司马炎统治时期被称作“太康之治”,与这一决策关系很大。然后治只是暂时的,这条政策就像一瓶慢性毒药,总有它爆发的时候。这样的话我们来看看当时晋朝的军力,原有军队50万,裁军30万,还剩20万,其中还有10万在大大小小的诸侯王手中,布置各地城防等少说也得5万,这样算来,偌大个晋王朝能直接控制的军队只有5万,这还只是保守估计。之后胡人为什么能在华夏大地上肆无忌惮,鲜有对手?倒不全是缺将,最主要的还是缺兵。但即便如此,当时全国还是能凑出一支非常可观的大军,为什么?卖个关子,以后慢慢讲。 司马炎时代是个虚假繁荣的时代,争相斗富是当时的时尚,典型的就是王恺和石崇。关于他们斗富得例子太多,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武帝送给王恺一盆(不晓得用啥量词)珊瑚,王恺很高兴啊,宴请宾客来家里参观,当然包括石崇了。正当他洋洋得意之时,竟然发现石崇将它给砸了,并不温不火的说:我家这东西多的是,你自己再去挑一盆。大臣们跟着到了石崇家里去,一进去傻眼了,十来盆。珊瑚在当时属于稀有物品,即便是皇帝也就两三盆。西晋之斗富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个时代,嚣张的不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大将,也不是闻名天下的文豪,而是出身于高门士族。关于这个,《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最后几集有比较精彩的讲述,我只想说说我的看法:西晋或者说两晋就是中国由贵族阶级向寒族阶级过渡期——士族阶级的产物,在这个时代,士族永远是时代的宠儿,基本上只要出身好,定能当大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琅琊王氏和陈留谢氏,除此之外另一个大头便是弘农杨氏。而当时选举官员的制度便是三国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这些人出身好便仕途顺,虽然冒出了几个杰出的英雄,但大部分还是庸才。整个国家的高等官员便有这些人构成。 这些是政治上的,虽然非常之短时愚昧,但并不是后人最为诟病的,司马炎最最被世人认为是白痴行径的一件事,就是立储。 后来天灾连连,许多老百姓都吃不上饭快要饿死,有大臣就向司马衷报告,而司马衷怎么回答?“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 除了贾氏,帮司马衷稳住太子之位的还有个重要女性,就是她的母亲,皇后杨艳。为了保住自己将来皇太后的位置,杨后不遗余力的帮助儿子稳定太子之位,司马炎曾经就征询过她的意见,她的回答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关于太子妃的问题当时她也和司马炎讨论过,司马炎中意的是卫瓘(还记得他吗?不记得的话翻翻三国演义最后几章。)之女,而杨后听了贾氏母亲郭氏的花言巧语(成语用的貌似不当。。)力挺大臣贾充(同卫瓘括号内容)之女贾氏。司马炎又拗不过她,立贾氏当了太子妃。(这个贾氏可是八王之乱的首恶之一,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顺便提一下,之后力挺贾氏的杨后就死于其手。) 让司马炎抱定立司马衷太子决心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司马遹和司马衷的情况就好似千年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的关系,当年朱棣犹豫立谁为太子时,大文学家解缙就说了三个字“好圣孙”,一直不受父亲朱棣喜欢的朱高炽就当上了太子,登基十月后便又将位子让给了“好圣孙”朱瞻基。司马炎虽然活在他们之前,但这个想法未必没有。至于司马遹的生父之谜什么的在这里就不去深入探讨了。 这样,司马炎可以说了无遗憾了,在临死之前又安排了两个辅政大臣:外戚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他以为这两人会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可还没等他死,杨骏就开始大肆安插心腹,掌控朝政……之后外戚与宗室之间的战争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外戚倒下了,就是宗室之间自己的斗争——八王之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