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老师讲中医2-

 建华1968 2011-08-10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杂病解一(20080910 )
 
气立整理
 
关于疾病分类,每个医家分类不一样,黄元御先生以阴阳为纲,然后列出几大块,及于杂病,这样来
分别的;象《金匮》: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后世医家成无则按照外感、内伤、情致、房事金刃虫兽
所伤进行分类。我们今天按照黄元御的思路,把病用五行疏土、四相角度然后肢解一番。
杂病篇有杂病解上、下两部分。黄元御先生将风放在下篇,将鼓胀提到上篇的一个病,今天先讲鼓胀,
风、劳、股、革并称为过去作为四大难证。在前面讲中气劳伤解,将劳证囊括在内了,现在讲鼓证,
也就是鼓胀。
看原文:“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为气分,中半以下为阴,
是为水分。气胜于上,水胜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升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
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是
为水胀。”黄元御先生将气鼓和水胀分别开了,气鼓前面讲的郁证、气郁,讲的达郁汤一系列的症状;
而水胀是指气滞不降,气不降,用下气汤。水胀和气胀不一样,六腑之气,由水谷传化,水谷之气不
能归,三焦之气不能归,出现水的泛滥,出现不同表现的症状。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下焦水胜,
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
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在这里讲一点,在人体以水火立极,这是这本书最关键的,然后
其次是升降,升降在道家讲气流,气液互相转化,权在中气、黄芽,中州枢转,作用是金木的作用,
亦敛亦发的作用,水液病都是通过金木的调和。肝代表脾路、是升举,下元的一点元阳,水中之真阳,
上边火中的真阴,火中之阴怎么来的,火中之阴怎么敛降的,如何敛降君火,君火怎么才能灵冥不眛
呢,七情之用在于中土,所以温养先后天的阳气,顾护后天之本。对于上焦一点真阴的潜降,人吧五
志相火沸腾,自然心惊不安,一方面病人要通过合理心相调摄,然后酌药物敛降,这两方面缺一
不可。药物的潜敛本来是消散,属阴,情致不能够调心,虽然用药取得一定效果,用药多了,阳气不
能潜敛,元气受到消伐,元气是欲敛不能敛,药物强制上焦亢阳归根,产生不是顺而是逆,逆向消伐。
再来看原文:“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
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升,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
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
木郁而升降窒故也。”这里讲的有点乱,看的时候感觉乱。一会左路水不化气,一会左路气不化水,
这就容易导致看的时候一些障碍。解释一下,就说一身皮毛、肉骨,全是阴气,靠体中的一点元气运
行其中,就是元阳,元阳靠后天之本,大海潮汐,胃海潮汐,脾胃功能作为一个中轴。讨论升降的时
候,一谈到气分为两点:一个气讲的是元气,元气不能化水,左路不能化水;左路阴精不能化气,水
不能化气。左路的气不化水,左路的水不化气,意思是一样的。
气鼓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
是气生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着,水温
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
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而不能生水,木郁不能
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这一篇要仔细反复读,疾病的传变的认识。五行之
性,病则传其所胜,邪气胜为病,传气所胜;并不讲正气虚。正气虚传其所不胜。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
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寒湿,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
也。肝病是最多湿热,木气不能疏土。讲的桂枝姜砂汤,也是表法。
关于前面讲的鼓胀和气鼓的答问。
答问:西瓜浆清利腹中湿热,取类比像作为一个引经药。
桂枝姜砂汤清热利湿力度是不是不够,用的药量这么浅,本来是下焦水不化气,精气不得上达,肝郁
最大的问题是化风化燥,尤其肝郁有湿,本来风气郁遏,易于化风化燥。对于附子的应用要慎重,有
明显的化风化燥情况完全不用。这个方子对于水寒土湿从阴化应用力量完全不够,那时大用姜附,用
常用的桂附五苓加干姜比较有力量些。这个方子本身是一个居中表法,对于临床很多阴化病人,化燥
热的人不在少数,化燥热下有膀胱郁热、上有少阳胆火燥扰。脾家有湿、胃家还有浊,胃腑的浊气要
清利,浊气不能清利,脾家的湿气化不了,用温燥燥脾湿,胃腑的浊气就会瘀滞,少阳的逆乱更明显,
风燥就表现出来。用药就考虑一进一退之间,病情是否达到了状态,在用药量的加减上,恰好用对的
话,效果非常好的。一旦出现下焦膀胱湿热,小便淋涩,这种情况出现了,建议大家在第一次下方子
的时候,先不用附子。用附子本身质量不好,而且第一次下的话,寒邪没有温散,还引起燥热。我们
温的是什么寒,左路精化为气,寒在阴分,需用入阴经的药,可以少用桂枝、肉桂,再酌以燥土利湿、
清敛。如果上来就附子的话,寒打不开,热进不去,附子的燥热之性,使肝木之气郁泻在下。
方解:既然水不能化气,左路精不能化气,木郁为先,先中湿阳败,所以用二苓、姜砂,都是温阳化
湿,然后用桂枝汤太阳开发,从厥阴开发,所以太阳开发,牵扯到肝、左路的以桂枝汤为底方。桂枝
汤,桂枝、芍药,一发一收,甘草顾护、调养胃气,作为根本,制药气偏。有人认为甘草可用可不用,
胃气弱的话,不用甘草,用上药病人感觉不适;中焦不能输转,药物力量也不到。土气壅滞,不用甘
草第一关就过不了,土湿厚重的话,中土不能运化,这口药喝下去化不了。
问:肝硬化腹水,这里讲的是气胀,肝硬化腹水也是气胀,不要被这个名字所误。黄元御先生讲的气
鼓和水胀其实是不分的,硬分开是不合理的;左升右降,人体一身气机,土湿阳败后,左不能升,必
然导致右不能降。
古人认为鼓胀为大证,血鼓难治,气鼓好治。古人谈到血证的时候中土阳败,已郁陷在下,病位比较
深,而水胀、气胀病位比较浅,病程短。
水胀
“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
是水降于气分也。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
胃土之降也。土湿胃逆,肺无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气隔
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左右路的水不一样,左路的水是精水同源,右路
的水是后天之水。一个从阴一个从阳,两者不同,左路的水肿病情深一些。
“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仔细读原文,他都是根据黄元御先生整个的理论全部贯
穿其中。“肾与膀胱之腑,相为表里。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
气洒扬,冲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庞沛,势如江汉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膀胱之窍,清则
开而热则闭。《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这一段把三焦引入了,
三焦的问题从这点点斑斑要搞明白。“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而下实
也。”肾气不能封藏,相火外泄的表现。“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
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是谓热者,相火泄于肾脏而陷于膀胱也。”肝气不得升,
陷在底下,还有能量,还要往上长,长不动了,又加肾气不得封藏,子盗母气,克犯时相火外泄。我
们人身体只有一股火就是相火,这股元气在发挥作用的时候都称为火。全身阳气产生温化都叫相
火。相火,相为宰相,一个国家里面,百官:农、医、军事,都要靠宰相完成,皇帝是不干事情的,
皇帝只是把自己的政令传达下去,然后只需要看着六部九卿一点一点干就行了,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
任何指示,只是出现问题的时候统观全局,然后进行调理一下。只需要因人擅用,把相火安排个位置,
是君王的职责,相火以位了以后,就生化运行。如镇不住相火时,相火上逆,生化就打乱了,相火逆
乱。过去医家解释相火特别杂乱,还有很多医家根本不懂。
“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能泻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
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和相火而生下热,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
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所以小便淋涩而赤黄,出现淋证,教科书上来就八正散,这都是
最庸的方法。临床之中有部分病人纯清热、身体底子还行的能好,大部分病人就没有效果,反而有害。
现在中国医学到这个境地,谁都不能怪,也不怪温病学派,只能怪末法时代众生不能潜心对事物进行
推想,对事物深刻研究的缘故。像火神派,火神派也有弊病,如果不能以好的心态学习,火神派也要
危害人间。古人挑选徒弟的时候非常慎重,不是说不传,而是你不足堪承受这门学问的时候,你把这
门学问学砸了。黄元御这么说也一样,看好像都懂了,出去一宣传,唉!不对,自己遇上问题怎么都
不灵,这个时候就要潜心下来,自己没有深思,没有仔细精研,把背后的精义整个都吃透了,然后再
出来。
“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而肿胀作焉。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表在肺,
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其本之在肾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水
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
下面就是这两个方子,一个是苓桂阿胶汤,临床常用的;一个苓桂浮萍汤。
问题解答:
相火不能秘藏,泄而不通为何泄而不通?
足太阳膀胱经由头走足,它是以降为顺,以清敛为顺。相火不得秘藏,太阳膀胱经就产生气逆,又加
以肝木之气的相火盗泄,就会产生湿热的郁壅,所以就泄而不通。正常的顺序是什么,相火秘藏了以
后,经由乙木升达,相火就升达了。现在乙木不得升达,这股收藏的相火想收又收不了,如果相火不
藏,泄露于外,膀胱之气跟随相火也不得收藏,就是泄而不通。
学习四圣心源有什么要注意的,大家容易忽略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太泛泛,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然后去探讨。学习四圣心源就要多交流,多学多体会,要
勤学、要反复地思维,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全部都能抛在一边,把
黄元御的思维装在胸怀里,仔细揣摩,这是最关键的。不要把以前学的如《医宗金鉴》、“医学登陆”
的小方经验拿来跟它作对比,那学不来东西,黄元御讲得是纯理。
能否讲一下栀子这个药?
栀子过去古人讲利三焦相火,颜色本身是淡黄色的,气机比较轻浮,栀子有清三焦之火,清镇肝木。
所以临床上用它利小便、清利膀胱;由于它淡黄入中焦入土气,清利阳明之热。可看长沙药解后面的
解释。
讲一讲慢性肾炎,面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
对于面肿,有几点。第一,风水:急性肾炎起来脸上就肿,用越婢汤治疗加减,因为风气闭于皮毛,
而导致的肺气不得开,这是中焦土湿又运化为郁热,肺金之气郁住了,郁而化热,所以用越婢汤。
还有一种是肾炎的,慢性肾气不足后下元肾不能藏水,水气不能归后,黄元御讲的水胀,产生的面部
浮肿,可以用黄元御先生的苓桂浮萍汤来治疗。这时你不去暖湿燥土,不会见效。至于产生胸腔积液
这都是一样的,水不归壑了以后,三焦之气、膀胱之气是下行的,三焦之气落膀胱腑,随膀胱经下行,
三焦的水气如果不能归的话,就会产生在上焦水泛高原,在中焦湿热壅满。治疗的时候《内经》有一
句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这个气化的过程,就知道这个水怎么来的。脾气转枢,上归于肺,肺气
通调水道,肺气是如何通调水道?肺气是宣而后降,郁于胸中的时候,肺气就不宣了。肺气不宣了,
有几个情况,郁于皮毛,在皮毛者,可以发;郁于胸腔的话,就要泄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里,要
用像十枣汤、甘遂汤。
在里的时候还是在脾胃之气转输过程中,没有通过肺发于皮毛,你把它发到皮毛全身温阳散开也是它
归于脾胃的路径,归于脾胃再陷下去就用这个方法。胸水一旦用十枣汤、陷胸汤之类的,胸邪要走的
路径必然是从大便得快泻,不是使用这些药,水气一走哗哗小便了,都是从阳明胃腑走的;若从小便
走的话必须转一圈,必须得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须这样走的。苓桂浮萍汤用完了以后,水气
是从小便走。至于有人说十枣汤的病机,用了以后体制不允许,体制不允许可以变通,变通之权在于
什么?一定要把脾胃之气压制住,本来脾气已经郁遏住了,戊土也湿热郁结,还是需要用药,不要只
是注意脾阳的下陷,把脾阳之气瘀遏住以后,胃腑之气下降,把胸中之浊导入胃腑,时间不能长。
十枣汤的药是有针对性,胸胁之水,悬饮,引经药用药非常到位的,一般结聚非常明显,没有明显的
指征时还是不要用的。用十枣汤的病机是郁结不在中焦,如果是中焦的郁结也不会用十枣汤。邪气郁
结在胸胁已经成气候了,这时再从中焦小法,缓缓地吸纳收摄,不足以治邪气,那边胸水长,你这边
收纳,收纳还不如胸水长得快。
吃东西的时候吃药会不会中毒?
有食疗的禁忌的时候,应举出具体的药、具体物,它有禁忌。海藻、海带、甘草,近代中医还是有一
定的抵触的。
古人讲很多疾病要先泻后补,俞嘉言书里讲得比较多一些,水精之气由脾气转输到经络之中,产生的
全身的一些症状,经脉滞涩,水气又不是太胜,肺中郁浊不是太盛,证明郁浊所行未远,用温阳药,
五经并行,浊精一旦停滞,成废物,用阳药再把它运化,把它输转掉,难。就像河流里时间长了堆积
的淤泥污垢一样,你想把它废物再利用,已经利用不了了,只能说慢慢带走,你带的越远出现的变证
越复杂,所以有时候就要泻。因为用完温阳药后出现的变证,这种例子是不少的。有的病人一吃砂半
里中,出现肢体胀痛,考虑胃腑中的郁浊已被宣散,宣散后可以收,宣散久了瘀阻在末梢了就不好办
了。所以在看病的时候要是纯虚证时好办,温养化气。
甘遂、巴豆、续随子这几个没什么差距,都是大泻的。在临床中我们不是急症,不是重病急诊,我们
都不用这些药。可以用麻子仁、牛膝、山萸肉,你就从阴分把它的经络之气压制住,逐渐的从阳明腑
气下来。用对了,有这个指证,大便会出现粘黑污臭的东西,服完后会感到全身清爽,这是用后的效
果指征。如果你用了以后,感觉全身乏力没劲。胃腑的浊气一通了以后,脾阳就升达起来了,这是用
药用一些沉降、涩敛、凝滞的药,这时像黄元御用药喜欢用一些流通的药,肯定得不到效果。因这本
身就是通下胃腑,离胃腑有一段距离了,用药就不一样了,用生牡蛎,临床上根据药物去,这些药也
是根据理解选择去用。因为水气、水精的输布都是通过阴分、营分走,要敛降,从阴分走的。
炙甘草这个药,感觉甘草这个药是辛散的,炙甘草的辛味不明显了,甘草还是有鼓动胃气,有发散的
作用,如果从这方面考虑短期内有效的话,甘草不要用。以苦涩、酸敛的药,这是治疗的大法。
今天我们讲的是临床的鼓胀,鼓胀不但是讲临床的肝硬化腹水,还包括风水水肿、肾盂肾炎、肾小球
肾炎水病方面疾病整个都囊括在内。
关于这方面的成方,可以看俞嘉言、周学海、叶天士都有。民国有一个学派就讲先泻后补,整个一个
学派都是这样讲的。讲得比较明白的是俞嘉言、周学海。近代的医学我没有什么研究,民国的医家比
较杂乱。
开始讲的气鼓,主要针对讲运化比较多,临床上可以用桂枝姜砂汤加减化裁治疗肝硬化。
肺胃化生郁浊,腐败胶粘不得下行,宜瓜蒂散。行其痰郁,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宛陈,
然后调制。这个临床上我没用过,大家对这方面研究可以用黄元御的方子试验。黄元御先生考虑得比
较周到的,腐败焦灼,不得下行,这个时候用温化不起作用。
鼓胀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再提下
四肢鼓胀而腹部无明显鼓胀,邪气在末梢?
我不知道你的出处是在哪,具体指的什么状况,而且四肢不叫鼓胀。四肢为阳,腹部为阴,病在阳,
为轻为浅,病在阴,为深为重。四肢鼓胀没有这个词,鼓胀的病人四肢慢慢消瘦。说邪气散在末梢,
散在末梢的话,无害于脏腑,也不说不为大害。有一点四肢属阳明,四肢胀的话,阳明之气不得归。
阳明之气为何不得降?有很多妇女过一段时间手胀、脸也胀、腿也胀,身体感觉困,过几天好了,冲脉
属于阳明,阳明不降,血海郁结在哪了,全身都感觉到胀。过几天月经周期过了以后感觉阳明通降了,
全身瘦了很多。在临床也可以遇到,这和阳明胃气不能通降有关。
麦粒肿是怎么回事?
麦粒肿在临床上我也没有细考虑,我在临床上看病第一通过望色,第二问一下主证,主要是通过脉象
来把握。麦粒肿首先是发于营分,其次跟肝木瘀滞有关。这时,我们在输达营滞的同时,用一些引经
药、肝经的药,来疏散郁热。
偏头疼如何治疗?
今天还是把鼓胀搞明白,搞明白以后找一些肝硬化水肿、全身肿的病人去搭脉、去辩证,好好体会,
不要只是搞一些实用的小证。偏头痛,头侧的疾病属于少阳,大多是少阳不降引起的,左边右边头疼,
左右又有一些差别。右边头疼主在降,左边头疼要开降。
乳腺癌术后手臂肿的病机?
本身不是脏腑的问题,导致上腔静脉,局部的经络是否瘀阻,是否癌细胞有转移,淋巴在转移阻塞了导
致手臂的肿胀。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还是治疗原发病,乳腺癌手术治疗不是太好的一个方法。
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杂病解二(20080917)
 
明素析灵整理,姜附桂校对。
 
今天我们继续讲《四圣心源·杂病解》部分。上节课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臌胀的发病机理,临床按照黄
元御的思路,理了一下臌胀发病的内机理。这节课我们来讲另外一个大证,噎膈。
*噎膈的发病机理
噎膈之病在临床上遇见还是稍微少一些。因为像这种食道癌,早期食道癌一般一发现就进行手术,现
在治疗都是手术治疗,所以说呢,胃口、食道留给中医治疗的机会不是太多,往往是手术术后后遗症,
在这方面我们接触的病例稍微多一些。
关于噎膈这个病,就是大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说《内经》和《伤寒论》中提出来关于噎膈这个名词,
像我们常用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什么?“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
枚。”有这么一条。这里面说的什么?小青龙汤内在水饮不化,浊阴饮邪上犯,产生咳嗽,然后产生
饮邪下犯导致下利,这时候导致噎证。这个噎证是阳虚的噎证,是浊阴上犯,阳气不得下潜,而导致
的这种噎证。这里面用的是加附子。从这一个小青龙汤,就是《伤寒论》中所用的加减法,我们可以
看出,小青龙汤加减法中出现的这种噎证,是一种脾肾的阳气都不足以温固了以后,浊阴上犯,导致
这种噎膈的现象。
黄元御先生在噎膈后面,紧接着就讲反胃,在噎膈与反胃之间,他们两个发病的这种机理是非常类似
的。在我们临床上,就是说我们古人讲的这个噎膈,它是就是说最普通的,最普遍的发生机理,用四
象的观点来解释,就是秋季,秋季燥气在上,而不得下行,产生了咽喉和贲门部干燥不得濡润,这个
时候食物难以下咽,这种上燥,中下其实是寒湿的这一组变证。
这时候呢,上焦虽然是燥热,中下却是一片寒湿的。中下寒湿不行的话,就会导致腹胀,便秘,上焦
燥热,上窍不开的话就会导致噎膈。在这个时候呢,你看黄元御先生主要把握住中焦枢机不转的这个
前提来调整的,他用的是苓桂半夏汤。
*苓桂半夏汤方解及临床加减
至于原文我就不给大家念了,因为,因为就是说,这种疾病一出来吧,黄元御先生的辩证就是通过整
个肝脾升降的角度来理解他的。其实是辨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主要是观察在用药上有什么差距。
大家看,最近入秋了以后,就是说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很多病人出现口干,鼻干,咽喉干燥,口渴欲
饮这种种现象,进一步产生咳嗽的诸多这种现象,这显示了什么?显示了秋季金气旺,金气旺则收敛
肃降,这个时候呢,如果脾胃有寒湿的话,肺气欲降不得降,上焦就产生燥热的郁结,这时候上焦燥
气自盛,而上焦燥气盛呢,全因为是中下寒湿的郁阻。
而秋季本来就是属阴,阳气欲降,阳气慢慢收敛了,这个时候呢,燥热不能潜降,不能够,一律想怎
么清肺,怎么降肺。看现在临床上很多用药治疗咳嗽的,一律是清肺,润肺,降逆止咳的,光这样考
虑是非常片面的。
大家看,苓桂半夏汤,这个方子展现出来黄元御先生对秋季的燥金之气不得敛,一定要治病必求其本,
先去调整。第一点,金气欲敛不敛会导致什么?金气欲敛不得敛,金气还是要敛,这时候敛降之令大
行,导致木气不得升,所以呢,木气欲升不得升,肝木,乙木不得升的时候,导致甲木上逆,所以说
这个时候,要降肺卫的时候,首先还要降少阳相火,这都是一对的。为什么很多病人一到了秋季,一
到了夏秋交季,过敏,容易发病,这就是少阳相火之气上逆上来了。过敏还是属于一种火性勃发的,
一下子全身都起来了,如果没有火的话,是不会发这种病的。火性迅发,纯阴证他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这个方子加了白芍三钱,这白芍三钱是降少阳火的,敛少阳的,但是如果我们在临证中发现寸脉确实
大,有上郁之象,光这两个不行,适当看看是柴芩,或者适当加大白芍的用量。这就是根据每个人临
床的这种经验进行化裁吧。
黄元御这个方子我认为,在于这个垂法的方子,就是基本方子里边,一个就是要加入人参,人参在有
些情况下可以去,但作为表述这个方法的时候,它可以加上。
你看,这下面都是权法了。如果加以痰涎胶黏,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
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之,多用益善。如果痰饮极盛,先以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就
是说,如果痰饮极盛的话,你不要润木,也不要扶土,也不要干什么,先把那个什么,先把阳明一路
的痰涎瘀浊先下开了,你若不下开了,其他药都是无用功了。政令不行,是不是啊,你首先要找个好
的传令兵,你不找个好的传令兵,你的再好的政策建议传达不下去。所以《内经》里讲的就是说:“治
病必求其本,其本本于阴阳。”然后呢,三种病,小大不利治其标,腹满者治其标。就是你要看什么
治其标呢?就是说,在于这个生化之机、腹气凝滞阻塞的时候,这个时候先要治其标。你要不治这个
标的话,你要从本来的气机逆乱打不开的话,药进去了以后,反增药气反增其害。
有木燥当然得润木,有风燥之象,所以说我认为这个方子的基础上,他要加人参,因为以我的理解,
就是说他这个病发作,首先他不是年轻人,不是小孩,他是到了那个什么,到了秋金之际的时候,就
是对我们人来说,到了50了,到了60 了,阳气衰于上了,小时候生长,到了那个季该收收不下来了,
上焦出现了郁滞,首先是中气不足了,阳明气欲敛不敛,没这个力量敛了。这时候阳明燥金之气怎么
敛呢?培土所以生金,所以,斡旋中土的时候,补土的力量一定要给够。
*课堂问答
关于噎膈这个病,我就跟大家简单点一下,因为临床上这个病见得比较少,大家可以提一些问题,然
后我关于这些问题再结合噎膈给大家讲一下我在临床遇见的相关的食道癌的病例,大家可以相互探讨
一下。大家现在可以把问题写出来。
☆木气郁遏必生风燥
大家就是说,我看大家问的这些问题,一个就是附中讲的关于风木枯燥,所导致的一系列,由于风木
枯燥所导致的郁,滞涩,糊涂讲的关于噎膈的问题,同时伴大便干燥,小便梗塞。其实这个全是一组
症状。温气郁遏,乃生风燥,所谓的温气郁遏,温是什么,寒热温凉,温就是讲的木气,温气郁遏,
乃生风燥,木气只要一郁遏住就生风燥,这是必然的。
★问:风木枯燥临床表现又是什么呢?
▲答:问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对黄元御先生这个书看的还是少。风木枯燥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风行
变动,全身是,四处是,是表现最多的一组证,一个现象。
☆噎膈的关键问题在于阳明气衰
我们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黄元御先生原文写的是怎么样一个情况。他简单的用中气的回
环讲了一下,胃主受纳,是受纳腐熟水谷的一个场所,胃能受纳则上焦开,然后脾呢,脾主升清,清
阳从上而升了以后,浊阴由下而降,所以他讲脾阳升清了以后,下窍才能开。这里面讲的是不直接的,
他没有直接讲,直接讲的是肝木的疏泄,向上向外的疏泄导致的二便的通行,导致的脾阳的升动。左
边是脾,其实是肝脾,右边是胃的受纳,其实是肺胃的敛降。由于中气虚败,中焦之气不足了以后导
致什么,就像,说个例子,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堕。这时候呢,女子到了35 岁以
后,阳气衰了,阳明脉衰了。大家都知道阳明脉,阳明是胃么。阳明脉衰了以后,面始焦,为什么阳
明脉衰了以后脸色焦黄呢?因为阳气欲降不得降,没有力量降下来了,所以都停在上面,这个时候,
脸色开始黄,牙齿开始松动。所以说呢,噎膈的关键问题在于中间阳明气衰,中阳不足,而且在我们
古人来说,食道癌发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四五十岁,有的是更晚一点。由于现在人的生活都比较,生活
规律就是说不能按照养生的要求,社会压力比较大,不断的提前。但我们古人来说一般是五六十岁,
到了老年,到了整个阳气衰弱,上焦积气不得降的话,产生了燥证。但是为什么到了那个年龄大家都
是中气不足,大家都是水寒土湿,为什么有人就得臌胀,有人就得噎膈,有人就得关格,虚劳,大家
不同的体现,根据每个人先天的禀赋不一样。过去所谓的阴阳二十五人,阴阳二十五人讲的就是每个
人的禀赋有偏盛,有不足,所以在他虚损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某方面,不足的地方就是容易受邪之地。
☆噎膈如何产生风木枯燥
在这里呢,风木枯燥,噎膈是怎么产生风木枯燥的?上焦肺津不得降,肺津不得降了以后,导致的阳
明,就是说,由于肺津不得降,阳明燥气降了以后,导致少阳之气不降,因为少阳之脉循胃口,所以
两经经脉,由于胃府不通,可以马上导致少阳气脉的上逆,又由于少阳气脉的上逆,马上可以导致胃
气的上逆,这两个是互相影响。
☆切莫一瘤障目
黄元御先生就是从纯理的角度上讲,现在我们临床上很多医生呢治疗食道癌,一看是个瘤子,千方百
计就想了一大堆抗癌药,我说如果下这一大堆抗癌药,直接来点化疗药不就得了么,还用的着这么多
中药抗癌。一瘤障目,不见全体了。被一个瘤子把自己整个心思,整个身心全都给遮盖住了。不要看
他这个瘤子,要看他这个瘤子是怎么产生的,他为什么会上面郁结到食道这个地方,其次观察症状。
☆重症噎膈急救之方
当然了,有个别病人,由于食道癌长得比较厉害,暂时水药难以下咽,连药都难以下咽,这时候可以
用一些经验急救之方。先启膈,这个时候呢,古人就有很多方子了,比如阳春砂用上一两,或者用半
两,光用这一味药,然后是可以送上生姜汁,然后送服,送服完了以后马上膈就开了,就可以吃东西
了,就是说马上就要下去。如果这个时候药跟着下去,这些辛散的东西到了胃,虽然暂时把浊阴之气
给破开了,辛散太过,中气更虚。我们大家喝酒一样,喝完酒以后,酒的燥热一去,湿热存中,湿气
留下来了,虽然喝完酒了以后,当时虽然燥热,但脾胃里留的全是阴浊湿气。
☆风木枯燥的表现
我们看,在右上部肺胃不降,而在左下部却是肝脾不升,由于这边的肺胃不降,肺是跟什么联系的?
肺为大肠,阳明燥金一路主魄门,这个时候由于上焦肺燥,下面必然肠道也干涸,所以导致便秘这种
情况。这种便秘情况直接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左路肝气不能升达就是了,为什么左路肝气不能升
达?燥令大行,燥令大行自然就是说荣养能力差,肝血的温气主荣养,精血才能沐浴全身,这时候呢,
肝气一郁遏了以后,必然导致血结,然后就会出现两种问题,一个是大便便秘,另外一个是小便淋漓。
当然了,作为一个食道癌病人,不可能这些症状都出现,他必然有偏重,偏重于上,偏重于下,上下
同时出现的,这病啊都是重症,到最后整个逆乱了。像刚才有人问的风木枯燥表现什么?风木枯燥表
现的就是小便的淋漓不尽,烁而刺痛,大便的干涩,大便的干结不行,然后呢,贲门口啊就导致的老
感觉嗓子干,吃东西要喝点水才能送下去,这在临床之中就是说像这种吃东西必须用喝水才能送下去,
这种症状比较多其实。
☆历代临床医家的偏颇
而对初起的这类症状呢我们历代临床医家呢,在治疗的过程中,用法都有些偏颇,因为什么,都是滋
阴养阴的,沙参麦冬之类的,所谓的什么启膈饮啊乱七八糟的。他对于中焦的这种温化寒湿的关注点
都不够,所以即使暂时治愈,其后也还会慢慢再复发,必须把认识的高度提高到黄元御这个水平,然
后再去用他们的方子,这样才会管用。黄元御整个的都是体,必须把这个时时刻刻保持这个,然后各
家各派所有方所有法都去用,你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有经有权,在临证上才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
光学黄元御先生这一套的话,因为黄元御先生自己学的比较通透,他有变化,我们学他这个方子比较
呆滞,该用滋阴的不敢用,该清热的不敢清热,该温阳的时候就是说又不敢放手去温,所以只有佐以
各家学说,只要通透了以后,然后这时候再理解了以后才行。
★问:同时伴有大便干燥不通,小便短涩。
▲答:小便短涩就是肝木之气不得升达,肝木郁迫于下了以后,有些呢,他在上焦,肺热移于大肠,
因为这个大小肠还不一样,大肠主津,它主要传津,小肠主液,导致下焦燥热。在我们利用黄元御学
说辨证这个病的基础上,小便短涩,为什么会短涩呢?就是肝木欲疏不得疏,然后向下疏泄,向下疏
泄了以后,上节课我们讲过,这时候会导致相火不秘,相火不秘了就会导致这种下利,相火不能入膀
胱,得以收敛的话,散于外的话只会导致下焦湿热。而这个时候呢,为什么三焦之气不得敛?跟肺气
不得敛降有极大的关系。而肺气不得敛降关系又在哪?而肺气不得敛降关系就在于中土之虚,所以你
看黄元御这个方子,苓桂半夏汤,在这里方子需要怎么加减,还需要有什么加减变化的,大家看一看。
★问:热深厥亦深,这个里面怎么解?
▲答:就是说本来这个“热深厥亦深”这个病,这个词是来源于《伤寒论》的。《伤寒论》讲究就是说
在治疗伤寒病的,这种六经外感传邪致病的时候,他立了一系列大法,他那种很多方子很多大法,我
们临床上治病的时候,需要有很大的变化,为什么?时病,时疫之邪,就是时病,而我们平常的一般
的杂病,邪气还不是太盛,所以导致呢,时疫致病,往往这类人呢,正气虚衰不甚,就是正气相对足,
这时候呢,邪气郁阻比较明显,所以化热化火的特别多,这个时候呢,我们需要,临床上需要大力清
热,芩连啊,石膏,这些种种都必须用到。
☆四肢厥逆与柴胡桂枝干姜汤
而热深厥亦深它是讲的这个疾病,肝木不得升达了以后,郁滞在内,而郁结不开,导致的这个正常的
气脉不能疏达,肝木之气不能疏达,四肢厥逆,这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比较少。一般情况就是
说他一郁住了以后,出现四肢不温的话,但是里面,究其里面还是个寒湿,这时我们不能用四逆散了,
相反我们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不是啊。大家可能没注意到,临床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的一个是
什么,就是四肢不温,老感觉哎呦,四肢一到秋冬特别怕凉,这种病人,往往服柴胡桂枝干姜汤效果
非常好。原因也在于此。厥阴之气不开啊,是不是。他这个营血不达四肢的话,虽然四肢不温,这个
时候呢,些许天花粉、黄芩就够了。还有柴胡,用柴胡做引导,就能够推陈致新,除中焦之郁气,除
内在之郁气了。而不用像过去需要大量的柴胡、枳实、黄芩、白芍专对性很强的,如果吃四逆散的话,
这种病人可能会拉肚子。而且就是说,四肢不温的状况会有好转,但是好转不明显。
☆李东垣的通幽汤
在这个就是说,在关于噎膈大便秘结不通的症状上,尤其给大家讲了一点就是东垣有个方子叫通幽汤,
通幽汤呢,在治疗这个疾病上是有着很好的疗效,通幽汤原方的成分我忘了(生熟地、当归、桃仁、
红花、升麻、甘草),但是呢,他用的也是活血润下的,是走营血之分,而这个你想想,本来就是,肝
主营,肝藏血,藏血之地,肝气一旦郁遏了时候,营血之分,他必然也瘀滞,这个时候导致的大便的,
便秘、秘结,大家时时刻刻不要忘了,还有血瘀,血气的郁结,所以临床上有很多我们遇见的长期顽
固性便秘,大家就是说,要想到用当归,用桃仁等等活血、破血药,你如果不用这个的话,你肝的郁
结难以打开,因为他郁结在营血的话,不用相对应的药,难以起效。你这边就是说,这边柴胡、桂枝
再怎么用,不管怎么用,始终打不开这个郁结。这里面,黄元御先生也讲了,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
蓉。然后是若木枯血燥,木枯血燥,什么血燥?血怎么燥了?血黏稠了,动不了了,木枯血燥,加阿
胶、当归。这阿胶、当归的力量,光这两味,力量还差点。总之呢,就是,每遇到什么病了以后,严
格按照黄元御先生这个思路,仔细揣摩,揣摩到一定时候呢,然后再对每个药进行斟酌,再对应具体
的病。
★问:有人问大肠庚金需要升提吗?
▲答:这个问得好。
☆庚金不能升提的症状及治法
就是说本来是中阳不足,大肠庚金如果不能升提的话,这个病人会有相应的症状的。比如说,有乏力,
气虚,然后脱肛之类的症状。然后你因症再去升提他,不要上来一看是中虚,就开始黄芪、人参,那
个什么,一下全上,有时候会导致,本来这个病,噎膈这个病,内在就是有这个痰湿的郁阻,郁滞在
里面,这个时候你再用补药去补的话,他会产生更大的阻滞。在这里面,你看,黄元御先生用的什么,
用桂、芍,这个就是一升一敛,厥阴肝气就因之而能升达了。当然还配合一大堆,是不是,燥土利湿
的药。大肠之气是怎么升达的,大肠之气是靠着脾阳而升达的,是靠着肝木而升达的,肝脾阳气上升,
大肠小肠才能降浊以升清,膀胱经也一样,所以呢,肝气一郁遏,这种种的就是下面,大小肠、膀胱,
浊气不能排,清气不能升,清气一郁阻了以后,这个相火不收,相火之气不得回纳,不得收,导致了
这种下焦种种湿热现象。把这个理论搞通了以后,脑子始终是明白的,不要问,不要想下焦又寒,又
热,又有湿,是不是,盘结在一块,脑子就搞乱了。以至于到最后见症治症,见了湿热,用些,一大
堆清利湿热的药,见下焦有种种阴虚火燥的表现,又用滋阴药,还有阳虚的症状,这样子用出来的方
子肯定不会有效果。
☆六脉之气,本就是一气盈缩
大肠燥,胃逆,这种情况下,中湿的表现应该是最明显的。病人呢,困倦乏力,神情呆滞,行动迟缓,
反映不敏捷,而且舌苔会显示出来中土有湿聚的现象。舌质不会燥,肯定是润,舌苔很可能会腻,脉
象呢?这种病人的脉象,一般就是说长期来说会有郁滞的脉象。郁滞的脉象,初按可能会有力、弦,
久按必然无力。判断一个疾病正气虚实的时候,你久按了以后,他就自然能显示出来了。邪实正虚的
情况下,脉象久按必然无力。这不论哪一脉都能显示出来,不管是左脉还是右脉。左脉右脉是相对的
部位,但是任何一部脉,你从他的跳动都能体会出来全局的现象。如果单纯把左寸什么分开看的话,
这也是不合理的。六脉之气,本来就是一气盈缩的,你要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他,哎呦,这是右寸脉就
是肺气,肺气怎么怎么,你们不能这样想。只能说右寸脉是一气在上的时候,这一气盈缩的表现是什
么,他还表现全体的现象。至于说具体的左右还是尺寸的变化呢,这个是根据临床症状,他是相扣的。
比如他是一个上焦燥啊什么的,这个时候,在右寸关就会有表现,他要是郁滞在下焦,下焦二便郁塞
的,这个时候左关尺尤其是两尺,就会有相应的变化。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句话要,就是说在
临床上慢慢印证。
☆名医医案并非皆真
总之,大家就是说,先把这几篇熟读以后,然后再临证。临证的时候如果找不到病例的话,可以在历
代名医医案中找相应的病例,进行去对证去看。那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要记住,古今很多名医的验案,
有的并不一定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说他故意捏造,而是片面的把自己临床上有效的那一部分裁截下
来,而有时候延续出现的变证,他可能会删,忽略,或者是不写。所以就是说我们在看临床上很多医
案的时候别具慧眼,要有一个清醒头脑。用什么?用黄元御的大法去断定,去分析它。
☆反胃跟噎膈之不同
下面你看这个“反胃根源”这一章。“反胃根源”其实这章完全可以并在噎膈这里面。反胃跟噎膈之
所以不同的一点呢,是什么,噎膈有时候关于风木的燥结比较明显,而反胃呢,纯由于脾,命门火衰,
所以说这两者的方子,由于反胃的更明显。
☆反胃的三种情况及治法
反胃有几种,第一种,就是说食已而吐,吃下去马上就吐,食则呕吐,第一种。第二种,须臾而吐,
吃了饭,过一会,过10 分钟,一刻钟,就吐。还有一种就是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就是说根据他吃
下去饭,不同的时间吐出来,来断定他的病位的深浅。第一种呢,食已而吐的话,在临床上就是说他
的胃中,膈肚之气有邪热之气,胃比较高,这时候,《金匮》说大黄甘草汤,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子,
大家就是把这个要记住。第二个方子是什么,第二个方子是芩连干姜人参汤。这个病位就是在中焦脾
胃了,这里面呢,由于中气不足,然后是隔热于上,然后中焦其实是虚寒的,他用的是芩连干姜人参
汤。下面一个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就是四逆理中辈应用范围。而这阳明整个胃肠一道呢,都
是以通降为顺,所以半夏在里面是味君药,都是可以相机调整的。你像用甘草汤,如果光是肌热,光
是无形之热的话好办,如果牵扯到有点痰涎结郁的话,这时候你就加点干姜,如果是中气不足的话,
中焦有点寒湿的话,就是芩连干姜人参汤,就往下,然后一层一层的。这个我只是跟大家讲几个方,
讲几个方以后,大家临床上就会有一些手段,然后再结合黄元御这个文章,你不能回归到这个文章里
头,光回归到几个方里头,临床就越用越窄,以至于最后害人害己,搞不清楚来龙去脉了。这里面就
是黄元御先生,姜苓半夏汤,大家看这个方子。其实仲景传下来的大半夏汤这个方子也比较好,前面
介绍,而与茯苓四逆汤结合,茯苓四逆汤是个什么方子呢?茯苓四逆汤这个方子也就是黄芽汤的变法,
黄芽汤去上党参就是茯苓四逆。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谈一谈。关于这两章,噎膈和反胃的。
★问:半夏、旱半夏,有何异同?
▲答:旱半夏质量比较好一些,我们临床上很多药铺用的都是水半夏,旱半夏毒性也比较大一些,临
床上有好多制法。在仲景的很多方子里面,其实他用的应该都是旱半夏。
 
★问:手术过以后的梗阻呕吐都可以化裁应用吗?
▲答:手术后的梗阻呕吐也可以化裁应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很多手术过后为什么会出现梗阻,
就是因为中阳虚衰,土湿,土气郁滞在那就导致手术过后呕吐,但是手术过后已经出现梗阻呕吐了,
这个时候呢,在补益中气的同时,你要加入活血药行气药,因为手术到底是个创伤,是不是,他因为
这个创伤,导致营血有瘀滞,你就要去活血,就要去行血中之气,动这气,去行腹气。如果手术之前
你把这个化裁应用一下,手术之后出现梗阻呕吐的几率就会很小。目前我们中医在临床上,就是为西
医做好多后续工作,他们做过手术后,只能问病人放屁了没有,问病人怎么着了没有。他们只能等,
如果再梗了只能再开开。这时候如果针灸科的上去,如果配针得当的话,病人的症状马上就消失了,
如果再配合上汤药的话,效果更好。西医,尤其是外科医生,根本不懂人体气机的变化,看人体就是
一些机械零件。
★问:富阳脉右盛于左,怎么理解。
▲答:富阳脉首先是富阳胃脉。左升右降,右盛于左的话,是阳明胃气通降不利。说来说去就是,左
路需要温升,右路需要潜降。左路需要温升的话,肝肾之气宜温;右路需要潜降的话,心肺之气宜清。
在上者宜清宜敛,在下者宜温宜升。这个是大象。所以在给病人搭脉的时候,有尺部脉有余的,有寸
部脉有余的。一脉调和,六脉贯通,必有盛衰,是为常象。如果出现的是淤阻隔拒的话,哪一部脉出
现问题的话,病的部位即在何处。在临床上,能合色脉,是病人气色的变化,合于病人脉相的变化,
来推断出脏腑的寒热虚实,然后再去问病人的主症。然后就能够由脉相,推出病人可能有什么症状。
我们现在人的生活规律,也要考虑到。因为我们现代人生活比较逆乱,很多地方和古人、和平人有非
常大的差距。你看,每天都在进食有各种肥甘厚味、有毒无毒、生冷油腻的东西;五炽相火每天又都
在漂浮,感觉漂浮得不够还要吃点药激发激发;感觉相火多了的话,睡不着觉,感觉不舒服,又吃点
泻火药往下泻一泻,所以说,种种之下,中国这一代人必然是早衰,身体到了老年必然是不行。老一
辈呢,毛主席那一代过来,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由于西医为主的医学,建立起来的整个一套制度,必
须有所改变。因为什么呢?这么多衰老不堪的病人,每天老靠住院、每天老靠这么昂贵的医疗费维持
着,国家受不了,国家逼得没办法,必然要找出路。到时候简便有效、切入疾病根本的经典中医学,
必然会被当政者物色到,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我劝大家学医的话,还是要老老实实从根本上
学起。如果现在还学一个小方、小法,追求临床上的偏方,取得捷效,这在以后的时代变动中,必然
是没有立足之地。
 
★问:左脉沉细是什么?
▲答:脉是什么?脉是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这个脉气是把营血给收束起来。这个脉这么细,肯定是
营血不充了。这时候肝血自然就不足了,肝也就能濡弱了。这就显示出一副在下焦肝肾不足的现象。
右脉浮软,右脉气机要敛降,浮软呢,按照四季脉法来说吧,这个浮恰恰是秋毛。右脉的浮毛恰恰符
合秋季这个脉相。这时候你看他这个浮软有没有胃气,有没有和缓柔和之象,有没有根,有没有神,
这时候判断他是常象还是病象。但是左脉肯定是有问题的。这种脉,要先从左路荣润肝木,右路要加
敛降肺经的药。如果这时候正好是秋季,不敛降也不行。从左路不升、右路不降,可以看出中土之虚。
★问:水半夏能不能用?
▲答:当然能用。如果都用旱半夏、阳春砂的话,那造价太高。当然现在中药质量也是个问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杂病解三(20080924)
 
一页书整理,姜附桂校对。

 今天我们继续讲四圣心源消渴根源。

*消渴与糖尿病
消渴这个病跟我们现在常规认识的糖尿病没有绝对联系,所以我们在临床当中对于这两种疾病要分开来对待。糖尿病是一种症状,而消渴讲得是一大类病症。糖尿病只是针对病人的血糖升高的这种病症的认识,就象高血压只是针对病人血压升高。而我们今天讲的消渴根源,不但要讲消渴根源,而且要通过这个消渴根源阐释一下我们现在糖尿病的治疗。
先根据《四圣心源》讲一下消渴。消渴是什么?内经上说:“二阳结谓之消,息不得贲者,传为风消”,“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他讲的这个“二阳”就是指少阳阳明,少阳阳明气的主气是足少阳和足阳明。足少阳和足阳明经其气从头走足,这就是足少阳和足阳明大的气象,阳气敛藏归根之象。至于说手阳明、手少阳升是降中有升,它是从气,从于敛降,这二气不得敛降的时候会导致燥火上逆,所以二阳有常有病,病则为逆,就是二阳之气不得下潜,所以产生这种风火燥热的现象,所以“二阳之病发心脾”。我们身体是外而经络,内而脏腑,五脏之气藏精而起亟,精气敛降而能上济,六腑之气开散而收敛,是这样的。现在脏腑之气不能开散,然后导致不能敛降之后,火热之气就会内攻其脏,这时候导致二阳之病发心脾的这种状况。脏的精气自己不能收,腑的热气内归于脏,就是脏腑疾病的根本。
至于我们临床上讲的糖尿病,它有I型,有II型,很多I型糖尿病人消渴症状非常明显,这个跟病人体质非常有的关系。什么体质呢?先天禀赋的阴精阴分不足,藏精就不足,遇到年份、流年、各种因素相叠加,导致相火上逆,藏精之气耗散,产生消渴这种病症。消渴一旦发生,用药物治疗方面效果都是不太理想的。象过去《医贯》作者赵养葵,他提倡用六味丸加上肉桂、五味子治疗消渴,这确实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子。但是六味丸中的茯苓、泽泻量稍微觉得大了一点,这就是它的弊病。至于说肾气丸,仲景立肾气丸来治疗消渴,讲的是亡精。经肾气丸治疗,促其水液代谢,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突发的消渴或者糖尿病的这种I型病症,光用肾气丸力量还是不够的。
我们看黄元御先生讲的:“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相火,然后是风木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郁遏等等导致的相火不藏,然后手少阳相火泄于下,足少阳相火逆于上导致上下一片风火,这个讲的是从六经的角度理解,适合中老年人、II型糖尿病人,不适于治疗先天脏腑亏耗的藏精之气不足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糖尿病。从黄元御先生的角度,治疗糖尿病的主方不会是肾气丸的,也不会是猪苓汤,应该是后面给的桂附苓乌汤。大家从桂附苓乌汤还得看,因为他这里讲的消渴的根源在肝郁,就是乙木郁遏,乙木郁遏要打开了以后消渴的根源才能解除。木气不抑遏,然后不四处盗泄,这个是消渴的根本。怎么样润木、疏木,怎么样暖水、燥土,是我们治疗这个病的着眼点。你看他这里讲的,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黄元御先生讲病症时候往往一推理把很多疾病都囊括在内了。有的病人上消下淋,在临床是也是遇见的,但不是太多。这是因为每个病人要么以胆胃上逆为主,要么以肝脾下陷为主,这个取决于病人的先天禀赋。比如病人先天禀赋是木火型的,开朗型的,就容易上亢,容易胆胃之火上炙,如果金水之气稍微足一点,就容易寒湿郁在下,所以在上在下就有不同的卦象。或郁在上,或郁在下,郁在下就是淋涩,肝脾郁陷,就跟病人有关系,有的病人性格开朗,达观,他就不容易郁在下面。反而,胆胃之气容易逆在上。平常容易抑郁,遇事容易思索的这种病人火气容易郁在下面。

*阳明病为什么小便数
我们今天先从黄元御先生解释消渴的路子先把它理一遍,然后我们讲一下糖尿病的治疗。消症一个是多饮多尿,一个是能食善饥,总共两方面。消症一个消食,一个消渴,我们讲的主要是消渴这一面。你看,阳明症,胃家实,如果体现在气分的话也有这种多饮多尿的症状。大家在看伤寒论的时候就会发现,阳明症有多尿,小便红赤,次数多,为什么呢?阳明病为什么小便次数多呢?大家讲一下。给大家提个问题,要不然调动不起积极性。阳明病为什么小便数?大家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打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主要考大家对六经气化的理解是不是真正有根底了,是不是能够把简单的一招一式融会起来。如果简单的一招一式没有融会起来的话,想回答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了,阳明病,小便频数。阳明气也是从头走足,阳明气敛降了,收敛了,木气生发,金气敛降。现在金气不能敛降,小便必然频数,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很多病人,有的病人小便频数,有的病人加黄芪,加参芪,然后加上降肺气的药,就能够治疗。大家理解是气不足,是固气了。如果是肾气不足了,为什么不加补骨脂?为什么不加益智仁?加那些温养肾气的药为什么不管用呢?为什么要加黄芪呢?有人说是大气下陷。大气下陷那应该脱肛便溏啊?是因为参芪能够补助肺胃之气,肺胃之气敛降了以后,肺气从上通调水道,下固膀胱。所以大家要从整个气化的角度去理解,脑子里面没有胃,没有大肠,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盈一缩的概念。就是独守阴阳,勿与众谋。我就是这么理解的。我也不管他对不对,就是这样。所以问题分析的时候就没有对错,只是在于问题的理解。有人问阳明不合,金气不得敛降,麦冬、玄参、五味是不是能够起到作用,那得看具体情况了。阳明不降那要是虚逆呢,虚呢,虚寒症他有时候大便溏泄,小便多,这时候你用附子理中丸都会管用。当然这个是燥气在于上,燥气在于水之上源,有时候不能闭就导致这个问题。燥气如果在于中下的话,就会大便干。燥气下迫的话就会导致便溏,现在是秋季,秋季就会出现很多便溏,秋季便溏怎么治疗呢?过去古人讲秋季便溏,秋季这个不是便溏,是暴泄,注泄。这个注泄是《素问》病机十九条里的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这个现象。清金,然后清润肺金,就能治疗。但是这时候清润肺金不要忘记中土还是有寒湿,所以还是回到以前那句话:不知中土扶持,滋阴就不对。

*儿童尿崩症
有人问:阳明病,小便数是指脾约吗?其他条文没见小便数。你可以看看他没有专门提出来,而在于临症中阳明病的病人小便数是很常见的。给大家举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例子:儿童尿崩症。就是儿童每天小便次数多,无数次,一日一夜出入量非常大。对于尿崩症,很大一部分都属于阳明症。治疗的方法就是白虎汤,或者白虎加参汤。验案在很多书上可以去翻一翻,验案是很多的。包括我本人也用过这个方子。不能光看原文,原文提有小便数,就小便数,而从很多温病学家、温病派很多验案讲,他一提到阳明病,就跟上小便数这个观念。阳明在于气分必须多饮,是不是?多饮又多尿。阳明病小便频,老想尿,但每次尿不多,他很炽。一会尿一点,一会尿一点,这个就体现了金气不能收的现象。金气要能收的话尿一次就行了。金气不能收,底下火气还要迫它。这是引一个题外话了。用黄元御的话来说,就是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蛰藏失政,而善溲溺。我们是从虚实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上焦金气不能沉,不能收敛了以后,燥热在上是个实证,实证导致金气不得敛是一种虚证。这时候水气就不能藏,金不能敛则水不能藏,腑实而脏虚。下面继续重复以前提到的一个问题:什么是虚?既是虚,又是实。每一脏、每一地方都是虚,虚是讲的它精气夺。实是针对它邪气盛。邪气盛则精气夺,互为表现。“《素问·气厥论》曰: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饮一溲二症状在临床上是较少见到的。饮一溲一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

*肾气丸、猪苓汤、桂附苓乌汤方解
现在我们把肾气丸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肾气丸的制法是符合黄元御先生对厥阴病的认识。它的治疗也是从疏解厥阴遏抑这方面来考虑的。首先,消渴病能消的话,燥热得以内攻的话,首先是脏阴不足,什么是脏阴不足?就是说阴气不得收藏。阴精之气不得收藏。阴精之气要收藏的话我们就必须取类比象。找那些能收藏阴精之气的,主要就是地黄,生地尤其缺不了。消渴生地很好。生地能够收藏,不要用熟地。生地又名地髓,它本身就可以去除寒热积聚这种功能。它可以疏通血脉中的淤结,可以敛宁阴精之气。一个是茱萸,茱萸是什么?茱萸酸温,本来就是入肝经的药。酸温,它的温性又不燥,不像五味子,五味子多用反而有燥热。山茱萸这味药往往有适当温中的作用,主要是敛宁藏精。这里面用桂枝,整个方子的眼目就在于桂枝的三钱五分,附子三钱五分是微微暖一下下寒,桂丹生地,在这个方子里生地不光有清风疏木的作用,主要是敛藏精之气。山药跟山茱萸这两味药主要是敛肝脾肾的精气,所以肾气丸的制方是非常讲究的。
大家看下一个方子猪苓汤。猪苓汤是治疗上消下淋,这个方子在我们临床当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上焦有热,还有小便不利。这个是它的用药指征。既然已经有邪热上犯了,这时候就考虑木气遏抑化火,木气遏抑能化火往往预示着阴精的不足,这时候采取的方法是用阿胶来润木息风,以息风燥。然后再加上利水诸药,利水燥湿的这些药。大家要问这时候为什么不加桂枝呢?猪苓汤这个方子没有桂枝,没有疏木,这个方子代表这时候木郁已经化热,化热已经成为主要现象了。这时候一旦化热已经成为燥象,这时候加桂枝反而愈加燥烈。肝木的遏抑不是主要现象。而化的燥热与湿热抟结是主要现象。如果病人左关部脉或左关尺部脉有浮大的现象,有不得舒达的现象。这时候还是可以考虑用一下桂枝。
最后看一下这个方子:桂附苓乌汤。桂附苓乌汤是饮一溲二,讲的是阳气亡脱的现象。所以用龙骨、牡蛎收精气,一般来说这种病人茯苓、泽泻还是少用,茯苓、泽泻都是利药,这时候中土是否固护应该考虑到。因为这种病人长期出现这种症状的话,往往中土之气就亏乏了,中土之气亏乏就导致中土之气不枢转。如果没有白术、甘草这些东西,中焦之气恐怕难以枢转,所以黄元御先生提出来桂附苓乌汤对于饮一溲二初期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课堂提问:
关于消渴根源我就讲这么多,等一会讲关于糖尿病的问题,大家现在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我们讨论一下。大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讨论一下。

★问:什么牌子的金匮肾气丸比较好?
●答:现在金匮肾气丸一般都是济生肾气丸,尤其同仁堂的金匮肾气丸不足以治疗这种急症的消渴,如果按照原方的话,确实火热内发,导致藏精不得收藏时,必须考虑用仲景牌的,或者是佛慈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厂还是规规矩矩的配方,根据仲景这个原量配方。

★问:猪苓汤也是从厥阴论治吗?
●答:这个人身体的疾病不是从厥阴论治从什么论治,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猪苓汤这个方子既牵扯到厥阴,也牵扯到阳明,这个从猪苓汤阿胶的应用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现在就关于今天这个消渴根源提问题。黄元御先生解释最棒的就是关于厥阴病的认识,所以我们就是从木气遏抑、化生风燥,来理解消渴病,大家知道木气遏抑以后化生风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火热化现,火热化现是相火离位,是元阳离位,人能有多少元阳、多少相火离位呢?所以到了后期都转为一派水寒土湿的现象,所以白虎加参汤、沙参麦冬汤以至于到后来的肾气丸等等都是一时之权法。真正认识清楚这里面的问题的时候,就得考虑中焦脾土湿陷的时候连肾气丸都不能受。

★问: <热论>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的病机与今天讲的有什么不同?
●答:不光是少阴脉,三阴脉皆系于咽舌,所以藏精亏虚以后,阴精亏虚以后都会产生咽干——太阴病咽干,少阴病咽干,厥阴病咽干。

★问:糖尿病合并下肢浮肿怎么解释?
●答:这个没什么解释的,这个证明你对黄元御的学说还没有初步认识,下肢水肿你就下肢水肿看,不要管他糖尿病不糖尿病,糖尿病就没有这个病,我们现在只讲水寒土湿,只讲风木遏抑,只讲四象中土,只讲五行运转,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病非病,名非名”,所有的病的名相都要破掉,如果不破掉这些名相,自己以后讲课的话,也会产生障碍。

★问:以前治一个糖尿病,虚寒体质的,口干渴,多饮多食,下腹时胀痛,精神差,用了大剂桂枝理中汤以温太少阴入少,所有症状都控制了,但血糖老上升。
●答:这点在临床就要注意到,首先,我们要治疗这个疾病,有时候还要想到血糖的问题。血糖是什么问题呢?我认为,首先糖分是水谷之精华。谷精现在呆在血分中不化,血分是什么呢?血分是肝血,它是一种勃发之象。血分中这种阴精多了以后,导致肝木之气就会产生遏抑,肝藏血。“血似波澜”,血波澜壮阔,内在含有这种藏精而起亟破发的这种能量。阴精过多产生遏抑,导致一系列症状,我们从这个取类比象简单地看。而由于长期血糖的升高,它会连带一系列症状。血脉中的阴精不及时化掉,还有其他静脉里头,胃肠里头,是不是?腑里头的呢?所以对这类病人的治疗我们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要通泄。通泄先通腑气,去菀陈脞,这时候经络腑气通畅,把它打开以后,然后再去养,再去敛精血。施今墨讲过,苍术配玄参可以治疗糖尿病的血糖升高,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血糖里面阴精多了代表什么?他代表土湿遏抑,就是说土雍了以后木郁,这时候我们要舒达脾湿,要用这些燥湿的药,而且象苍术有生动的这种能量。大家看看玄参,玄参是什么?玄者色黑,可以敛虚火,敛因藏精不足,虚火燥热飘于外的这种。如果中焦水寒土湿的这种虚火,虚寒土湿导致的三阳气不降,我建议还是不要玄参,如果用玄参,只会糟糕。象你治疗的这个疾病,“虽然症状控制住了”,什么症状控制住了?就是说乙木遏抑的情况疏解了一下,然后水寒土湿的症状也被你改善了,但是土气雍滞的这个状况没有改善,他血糖还继续上升。土气雍遏的状况还没有改善,就意味着你这个方法还不对。你使这个邪热,热气顺其常路生发,而不至于邪热内攻脏腑,但他这个热气还没有完全敛宁,藏精之气并没有收藏。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病人一上来“哗”,水寒土湿的病人用附子理中,然后人也精神了,但血糖一个劲往上窜。这时候,你想,有是症,则用是方,怎么还是出现这种情况?你这方子用得就不巧妙,这时候确实是这个症,但是如果你用的力量特别大。有的病人上来,附子30克,不先煎,然后别用白术这类腻的药,然后参草干姜,以至于加上炒山楂等乱七八糟的,一吃把阴精全部破开了,由于量大,力量雄浑。你要是用的量小,这破不开了,就会产生中焦饮食脾土转枢的精气会更加弥漫。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考虑到,要升清,要温中,几方面要同时兼顾到。开始泻腑浊的时候先温一下,把淤浊荡开。你想长期血糖升高,脏腑里、腑气里、经络里能没有淤浊吗?如果一上来就用热药去激荡,有的病人一下子激荡开的也有,有的病人会因此出现很多变症。所以不要一上来就用上附子,你们先看看,先把路都铺平了,道路该疏通好的疏通好,敌情都打探明白了,然后大部队再过去。不然,没搞清楚附子用上到时候一雍滞也是很大的问题。附子虽然走而不守,用量大了没什么问题,但这些化不掉的浊精物质一旦被激荡开来,有时候也是一些问题,会导致疾病出现一些变数。所以,苍术、大黄、莪术、炒山楂能用的必须用。一旦腑浊通降开了,那时候你再把这些药收起,然后纯正的暖水燥土疏木。我们看病的时候,当然细的东西要看,郁病、杂症、大病,很多种疾病、杂症、久病多痰、多郁,气血痰湿几方面的淤浊都有,我们都要考虑到。

★问:能解决I型吗?
●答:理论上是可以的,I型是能治好的。这个需要医家和患者很紧密地配合。就按照黄元御这套思路,是能治好的。但世间很多种疾病回过头来还是那句话: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就算你把这个疾病看得很透彻,也不一定能治好。还要考虑到病人的饮食起居,还要考虑到病人平常的精神生活状态,还要考虑到藏精之气的凝敛情况、阴阳之气的升降。一天的饮食起居导致病人气机凝敛盈缩,把这些考虑进去,然后指导他生活、饮食,指导他用药,缺一不可。如果有缺的一面的话,很多疾病会无功而返。象现在生活很多人都处在一种烦劳的状态,当然我们这些在座的可能好一些。很多人上班追逐名利,不断烦劳。工作认真拼命,在这种强制的紧张状态下,然后一旦下班了就要去发泄,拼命去玩、购物。人处的状态不一样,一旦烦乱的时候,想收都收不回来。这时候,你去给他调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他每天吃的什么、每天几点钟睡的、干了些什么,从他交谈话语中判断他心里状况是什么,然后住的情况、生活条件是什么,你把这些都得研究透了。慢性病才真正考验一个大夫的真才实学。慢性病可能上去以后,“我治好了,我把高血压治好了,把糖尿病治好了”,过两天、过三个月或者过半年又犯了,而且你所谓的治好只是暂时症状治好了,指标治好了,病人真正的脉有没有转变过来呢?脉象转变过来才是一个比较硬的指标。对于久病、重病,想让他一期好转是很容易的,但想让他持续好转直至最后待天时、生机彻底升达起来,这就非常不容易。刚才我就大海讲的这个问题捎带着把我对糖尿病的认识讲了一下。离不开暖水燥土疏木。我们现代人的糖尿病主要跟生活习惯有关系,经常处于一种五志烦劳的状态,导致藏精离守然后不足,又加上过食肥甘厚味,还有饮酒,导致湿热之气郁结而内攻,就导致消渴的产生。即使没有消渴的症状的病人,还是以肝脾郁陷为主,胆胃上逆化火不足。这种病人脾湿雍遏,血糖升高,我们主张以中焦疏木、然后燥湿去湿去化淤浊为主,然后再考虑水寒土湿。就是说有标有本,水寒土湿你先放那儿,先把眼前的问题一点一点梳理开。因为眼前问题没梳理开,光摆本质的东西,就鞭长莫及。当然这是我的认识,大家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可能都有自己的验案。当然最不可取的是一路寒凉,追杀生机,把生气遏抑住了以后,脾气不能输精气了,肯定血糖就慢慢下来了。但只要留的一份生机,病人的血糖还会往上蹿,除非他死了。大家还可以就糖尿病再提一些问题,咱们再讨论一下。
兼用苍术、山楂等可能见效会很慢?是不是?这时候并不是只用这些。既然要用的话,必要时大黄也可以用的,但一般不主张用大黄这种猛烈的药,因为毕竟是有的病人中土之气已经有肝脾郁陷的现象了,我们可以在苍术、山楂里面加上附子、生姜、干姜这些药。搞清楚主次,适量加入。让他一部分浊精化掉,一部分浊精从腑气排泄。在上焦的就要开发,在中焦的就要运化,趋于下焦的就要排泄掉。因为我们看到的淤浊到底还没有淤塞到全身经络皮毛,所以汗法对于除非真正郁遏到皮毛里头,有饮,要考虑到疏风。走皮毛的话要考虑到要用开泻,一般在腑浊的话还是先开一下腑浊。在不同位置用不同方法,这些我在临床上的经验也不多,只是就我的认识谈谈。有些湿浊之气可以利湿,有些可以燥湿,有些用芳香化湿,有些直接温化推宕。

★问:肾气丸中地黄是否利于脾湿的去除?
●答:我想不光你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还是那个观念:有是病症,则用是药。是不是?对于肾气丸脾湿是否容易去除,你要看脾胃是否寒湿了。如果脾胃阳气不足,寒湿太甚,这时地黄不要用。先温化中土,那就不是一个简单肾气丸症了。这里面地黄的应用时,中土、少阴从寒化还不是太明显,反而燥化当先。中土寒湿雍满,再用生地,如果要用的话也是有急症情况的,一般不会火化。要用的话,举个例子,大病重症、危亡关头、亡精失血的这些病人,大的便血,风木郁遏,化燥象非常明显,这时候生地、阿胶你得用上,是不是?中土寒湿一片,茯苓、干姜要用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是不是?肝气郁遏,不能疏风,不能制木的话
(此处因录音问题有间断——)
得到好的疗效也不容易,而且关于今天我所说的,汤药涤荡五脏六腑之气,确实有他独到之处。至于针灸呢,全身肢体出现酸麻胀痛,然后谷精淤浊导致的一些症状,确实用之以辅助。简简单单经络敲打就能起到作用,何况针刺呢?

★问:血糖为谷精,血脂增高也同理?
●答:对的,血糖是谷精,谷精是什么?谷精属太阴脾土。血脂增高是什么?血脂增高是阴浊之气厚重,我们累于下焦的东西,相当于浊阴寒湿。血糖更类于太阴湿土。湿土是什么?湿土是糖分、谷精,甜的。血脂呢,粘腻的,两者还是不一样的。治疗上,也有很大差别。
还是那句话:我们现在已经不管是简简单单学了火神派的东西,还是学了黄元御先生这套学说了,就要精思入微地把它利用上,再参杂以内经的东西。就像我以前看病也是一样,三板斧:上来就是温阳,然后搞清楚位置了以后,温阳燥土疏木,看看化寒还是化燥,然后稍微调以降腑气,这些都太粗糙了。如果能够根据每个病人不同情况用药不同,侧重不同,在方子对症的情况下,产生的疗效也会不一样。简单上来,就像我看的验案病例,消渴多则热,每愈消渴用真武,范中林里面的真武应用都是个案。用药也是门学问,临床上大法掌握好了,用药如果没有深入研究的话,很多疾病难以达到很好疗效,只能说理论上(可以)。就像I型能不能治?理论上是能治好的,但实际上是不是都能治好,就看每个人对疾病的认识功力。

★问:一个朋友,动则汗出,吃饭也汗出,是厥阴不合吗?来复汤或回阳饮可以吗?
●答:动则汗出在伤寒里是有这个症的,为什么动则汗出?动则汗出其实有很多种情况。阳加于阴谓之汗。首先,人一动的话,一活动阳气就要调动,开达有余而收敛不足。现在我要开达了,要动了,不要静的状态了,这时候胃气敛固出现问题了,阳气动的时候,肺金敛降不足,就会汗出。可以因虚而汗出,因为肺胃之气不足,一动就汗出;也可以因实而汗出,就是有风邪郁遏在皮肤之中,这时候一动也容易汗出多,但这两者都是以虚证为主。吃饭也出汗也一样,就象内经上讲:饮食入胃,汗出者,此风邪在皮肤中,导致胃气不能合。这时候不能一上来就考虑厥阴不合,厥阴不合其实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如果上面少阳不降的话,可以考虑厥阴不能升动。这边厥阴不合,这边少阳不能枢转。厥阴不升跟少阳不降是一对,少阳不降也可以顶得汗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象更年期很多妇女,每天早上起来一阵烘热,然后跑一跑,动一动,浑身也汗出,吃晚饭也汗出。她那是少阳火往上动。到了更年期以后水寒土湿把木气给压住了,女子到了四七、五七、六七以后,整个三阳气衰于上,都下不来了,都往上犯。上面造成了阳气重,阳气不敛,阴分气自然失守,然后头面目出汗,你问她,别说脚,胸以下基本都不出汗,要出汗就朝头以上,每个人病情病况都不一样,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考虑厥阴不升为主,阳明不降为主呢,三阳中少阳、阳明不降为主,还是有风邪、太阳经也有问题,都考虑到了,再总观一下。玉屏风散也是一样,也考虑到外感的问题,也就是刚才内经说的,防风是什么?从中除中利湿,除湿而疏木,所以疏达厥阴,然后黄芪白术呢,去湿敛降,所以古人玉屏风散做的也还是比较简练的。糖尿病现在是个大症,从近代开始主流学派治疗糖尿病都是从滋阴降火走的,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因为在滋阴降火的同时这些人都不知道要温固中土,满眼望去都是一派水寒土湿。如黄师所说,方见上焦之热,一个一个燥热,上焦火热,但不是膝以下就是踝以下寒气特别盛,即使到了夏天,夏天都要穿袜子、穿毛袜子、皮袜子,是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这时候,你不要想热气敛不下来怎么办。大家要记得下面温温而清,一定要考虑到上面热气敛不下来是因为阳气不足、是因为三阳经衰于上,这时候如果阳气足的话就会自己下来,这是一个大的考虑的问题。能有这个胆识用药的人不多。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在把阳气温化充足的基础上你还需要用一些药把上焦的阳气、腑气一路给他敛降下来,这是些使药,但这绝对不是君臣主药。
古道建议常吃桂附,常吃桂附不行。本来就是一动就汗出,发散有余,你看他是什么问题,三阳气不降往往上逆,阳气一动则往上逆,是不是?你现在要把他降下来是怎么降下来?单纯吃桂附先要看看什么问题。所以说看病还需要搭脉,从脉学的角度稍微梳理一下,把升降问题看清楚,然后根据脉的强弱看看神气有余不足,再看看根足不足,然后定藏精之气、内在脏气的虚实。现在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问:清水芙蓉问痰多是什么?
●答:痰多,首先痰怎么来的?痰之标在脾,痰之源在肾,这是从一个层次讲的。我们水液,痰饮之气应该走三焦水道、入络膀胱,然后相火归根。这时候如果水道不利导致相火上逆,有时候就会炼液成痰,产生伏藏在经络、脏腑中的痰气。还有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时候我们吃下去的饮食有足够的胃的阳气把它开化掉。一到了阳气不足,没有把它真正气化掉。大家知道水饮,就象我们所喝的开水一样,要把生水烧成开水,开水要化成水蒸气。同样我们人的身体气化的过程也是需要阳气的,第一个是暖胃,第二个是封藏肾气。痰多不是多吃什么好,痰多一定要少吃,不要吃肉,少吃油腻的,尤其少吃猪肉,猪肉生痰,然后水果,中焦不要吃寒湿的东西,生冷吃多了,你看你的名字起的“清水芙蓉”,如果痰多的话你得把你这名字改一下。“疾病以减食为汤药”,有病的人,现在人的疾病多数都属于吃出来的,很少有饿出来、营养缺乏的。

★问:最近感冒的多嗓子疼,怎么办?
●答:嗓子疼分为咽喉两部分,是吧?咽干,咽属于胃。喉则属于肺,象平常感冒了以后咽喉痛,如果胃气不降就会有咽干、咽痛,如果肺经的问题会影响到喉痛。所以我们平常感冒多什么痛?所讲的嗓子痛大部分都是咽痛。考虑到肺胃是不是有不降的地方?是不是?以肺胃不降为主,恰巧近来秋季燥气盛,就跟百万大军一样,兵力突然增加了,道路还是那么窄,流量一时没有办法增加,所以肺气容易雍滞在上,导致肺胃之气不降,易感冒、多嗓子疼。这时候要适当清降肺胃之气,化燥热的要稍酌以润燥的药。

★问:参芪降胃和砂半降胃有什么区别?
●答:这还用问吗?字面上都写得清清楚楚,参芪降胃是因虚而不降,砂半是因太阴湿土寒湿雍滞从湿化明显,是因实而不降,这两个不可同日而言。一个是因正虚不降,一个是因邪实不降。象很多气虚病人,我们也有感觉,从白天一直讲到晚上,第一有时候出现咳嗽,第二有时候气机不降了,出现反胃,这都是参芪降胃的道理,用上参芪马上感觉到气就归回去了,因为气足了。砂半降胃呢,主要是因湿。可以同用吗?当然可以同用。正虚邪实通常互现的。

★问:脉象重按无力可否理解为精不足?
●答:精气原为一元,精为阴的表现,气为阳的表现。所以气盛则脉浮,精足则脉沉。无论沉浮,总为有力。脉象重按无力有时候是元气亏虚的表现,可以理解为脉浮。浮按照景岳的说法,气不能化精,沉呢,精不能化为气。你解释为精不足也可以,不过有点勉强,应当说气不足以归精。

★问:女 10月间患感冒,服解表药,诸症均退而咽痛未已。旬日后,入夜辄痛,夜半更甚,睡梦中亦常因痛而醒,及至鸡鸣则咽痛若失。病发后夜夜如此,深受其累,脉细而弦。
●答:这个10月间是小孩10个月大还是发病在10月?是在10月份。10月为深秋季节。服解表药外邪散尽了,“咽痛未已”,咽痛我们一般讲还是肺胃阳气不得敛降。这个病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阳虚症,阳虚症昼安而夜甚。《伤寒明理论》成无忌讲过一点,凡病痛乍重乍轻,比如白天重晚上轻,阴天重晴天轻,皆属于虚证。虚则元气虚。“入夜辄痛,夜半更甚”,夜半是什么?夜半是阴气最重的时候。而“及至鸡鸣则咽痛若失”,我们可以考虑阴寒导致阳气格于上。秋季服用解表药肺胃没有降,有虚火隔在咽喉部。虽然诸症均退但下寒未化,这时候病人已经虚寒了。象这个疾病我们治的话半夏散即可。发展到后来“入夜辄痛,夜半更甚”的现象,就重了。“脉细而弦”本身就是阳气不得升达,肺胃火气上逆的现象。我以前治过一个类似的病症,当时用的是附子、甘草、丹皮三味药。附子用了20克左右,丹皮用了10来克,还用了甘草。那个病人就是服了这个汤药以后症状消失的。肺胃不降要看不降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关于懒得糊涂这个病症可以列出自己的方子对比一下,交流一下。
(老师方:附子20巴戟天15白芍10玄参10半夏10生牡蛎12生甘草10人参10干姜15)。
(大海方:桂枝15附子20干姜20百合12柴胡12法夏15生甘草10白人参10桔梗10)。
 “入夜辄痛,夜半更甚,及至鸡鸣则咽痛若失”,到了早上阳气一升动就好了,这说明主要阳气一抬头,阳气只要能把阴气压制住,咽痛就好了,证明是个典型的阴寒咽痛,所以立方重在中下焦寒湿,用药每人有每人自己的讲究。用不用桂枝是个分歧,桂枝是左路厥阴不得升达导致少阳火气上逆的时候可以用,我觉得这个病不是那么关键,这个病关键在中下寒湿、阴寒,导致肺胃相火上逆。由于以前就有邪气瘀滞在咽部,这时候温阳降浊阴就比较关键。我用方子跟二位主要在桂枝上有分歧。首先,元火不得归根因于寒气盛,开始治疗时表解了以后有邪热瘀滞在咽部,病人本来下焦有寒湿现象。开散了表邪以后,导致了下焦浊阴之气雍于上,这是有可能的。我们在用解表药的时候,药气入胃,靠宣动胃阳、鼓动胃阳来发散进行发汗,开解营卫之气。这时候胃中脾湿也会鼓动,如果阳气不足的话会汗多不解,汗出了以后外感还没有解开。中焦有寒湿,所以有些病人发过汗以后感觉恶心、吃饭不好等类似现象。既然这些现象出现了,就应该从中焦寒湿来入手。我开的这个方子是不是用玄参、白芍,都是根据大家不同理解。上焦咽痛,就会根据不同情况。如果中寒的话用炙甘草,如果是上焦邪热的话需要用甘温除热的方法,生甘草比炙甘草效果要好。加上桂枝呢,我觉得不是主要的,而且桂枝加得多的话,因为用桂枝主要是厥阴这边不能升,导致胆火上逆要用。如果厥阴不舒不明显的话,而且从这个病人看来确实没有明显的这个症状。为什么怎么说呢?“鸡鸣而解”,鸡鸣在我们脏腑来说是木气升达最旺盛的时候。即使木气能够升达,多多少少还是会带一点少阳相火的上逆,因为本身存在木气郁遏的根本。鸡鸣疼痛戛然而止,“疼痛若失”,这种情况还在于中下虚寒未除。问题也在于讨论。我看这个病的时候也是经过思索,脑子里慢慢就理出思路来了。大海用这个方子少量用桂枝可以,桂枝多了(此处听不清)。

★问:女40岁一直身体健康,但今年9月,突然毫无原因的月经不规则了,每隔一周来一些,不知是什么原因。身体经检查也没发现什么病因。
●答:这个不好说是怎么回事,但是从黄元御的角度来说,木气郁遏是肯定的。木气郁遏在下,欲疏不得疏,然后时不时往下迫泄一些,关键是看这人中土寒湿明不明显。中土化寒化热、肝木化燥化湿,月经每隔一周来一次是暗的吗?是淡?是深红吗?还是血块淤血多?这些搞清楚才能够用方子。是以邪实为主,还是以其他(正虚为主)?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周三是节日,我们就不讲了,等到十一以后再继续。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劳伤解一(20080702 )
 
完美人生整理,铁牛初校
 
今天继续讲四圣心源。以前脉法讲完了,下面继续往下讲四圣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辩证这方面。黄
元御先生在开始写的这段话我给大家念一下: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内有腐肠之药,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
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古圣不作,医
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
必瓦全。叹竖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这段是黄元御先生对各家杂病写的序。现在给大家讲《劳伤解》。按着黄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讲的是中
气,劳伤就是说,首先是阴亏、阳亏、气亏、血亏、精亏,然后分别加以阐释。
先看《劳伤解》的中气篇,黄先生说百病所生皆由于中气不得运转有关系。所以虚劳篇先讲以中气为
主,在过去道家里修证就是说,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说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运转的几种状态,
五行就是五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后左右,不同的变化跟象的转化都需要中气的运作,而
中气的盈缩恰恰又是整个现象的归纳。先天的变化,我们人之生,先成精,从精气的角度说,先天的
部分由一团元精、元气、元阳组成。其实这些是一个东西,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的情况下名字
叫的不同而已,然后这一元真气有盈有缩,这一元真气的盈缩合于天地就会产生推动我们人体的种种
的气血周流,经脉运行,等等,所以元气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
郑钦安先生就把握住了这点,然后从一元盈缩立本,来治疗大病重病,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
惑、病机归为一,把阴阳归结为一,这是在古今医家中十分罕见的。我们讲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气,而
后天的饮食在于先天的元气,先天元气不可能一下受损,也不可能瞬间受到扼制,因为平常人生的很
多病都属于杂病,极危重的状况都是暂时的或者比较少见的,而在杂病的调理之中就以后天脾胃、中
气的运转为根本,而中气的运转又受先天原火的温煦,所以这两点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学习黄元御的四象中气运转的观念的时候,不要把一元盈缩忘掉,每个病都是这样,它表面上是
中气运转四象浮沉这种关系,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缩,所以一元之际有亏的时候,我们就要建立起大的
观念来调理。为什么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为很多病人有元阳亏虚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
杂病很容易收到效果。黄元御这篇“中气”节可以说讲得十分地浅显,大家读过一遍就会有这种感觉,
但是要把“中气”节,中气之往来,与五行的关系,牢牢地在脑子里建立起来,然后每一动念,见了
病人的症状,一动念分析,每个症状的分析过程之中都牢牢地建立起来这个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中气又分阴阳,体为阴,阴中生阳,所以升清,脾阴可以升达阳气,所以又称脾阴又称脾阳。对
胃来说《内经》上始终谈的都是胃阳,因为胃为腑,体为阳,用为阴,胃通降为本,所以我们又称胃
阴,胃是喜湿而恶燥,脾是喜燥而恶湿,所以临床经常遇见脾湿而胃燥这种现象。
黄芽汤立足于脾湿,人参、甘草、茯苓、干姜,中气之至崇阳补火,用的是中焦培土泻水,然后是温
补中焦阳气为主,脾湿不化就要利湿,用的是茯苓,中焦脾土不厚的话,就要从土,所以用的是人参、
甘草,脾阳不得升达,升散就用辛味,所以辛味以散之、以升之,所以辛味助其用,发散,升达木气
所以脾气因之而升达。
在临床上常遇到两种现象,一湿一燥,这在很多的病情会产生很多复杂难以判断的症状,因为病人既
有脾湿的症状,又有虚火燥热的症状,这里面往往有很多的因素错杂在一起,由于己土湿郁,就是说
脾土湿郁,肝木不得升达,厥阴之上,重现相火之化,少阳胆火就不容易降,上面化少阳相火,少阳
相火不降,直接就会引起阳明经胃气不降,所以很多肝病的病人,肝家的病人嘛,往往是饥而不欲食,
知道饿,一吃就饱,《内经》里说善饥者胃热,就是说很容易饿,这是胃中有热,很容易就吃饱了,这
是脾中有湿,经常肠鸣,肚子咕咕叫,这是腹中有寒,肠道有寒,所以很多种病人是处在寒热错杂的
情况下。
首先在这里讲明白一个问题,我们平常谈燥、湿,湿从何来,燥从何来,给大家提这个问题,大家想
想,湿是怎么来的,燥是怎么来的,你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说,湿是怎么来的-脾湿,燥是怎么来
的-胃燥,阐释它是怎么变化,因为在阐释这种基本医理的时候,你必须用比它更朴素、比它更直接
的思维来阐释它,你不能用更复杂的东西,在它之上的观念来阐释它就可笑了,大家先进入这种状态
想想,湿气是怎么化,燥是怎么化。
我们今天谈的是中气,《劳伤解》这篇,需要对中气的往来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就是说燥、湿二气
皆为水火之中气,后天以水火立极,水火往来产生了燥湿,水火往来产生了金木二象,水火者阴阳之
征兆也,所以立极先讲水火,由水火的变化而产生了这种升降,产生了金木,而在其中燥湿就产生出
来了。
“附中”(学员)讲的是“阳不足则生湿,阳气郁就化燥”。……嗯,这还是有问题,阳不足燥的病
人很多,象冬天的病人一派干燥之象。
“大海”(学员)讲的是“湿是由脾不升,燥是由胃不降”……呃,这还比较正统一些。但我来讲湿
是由何而来的,湿是由水化为火的过程中生湿,由阳入阴时化燥,这是燥湿两个不同的地方。由阴出
阳,水生木,木生火,它是由阴气蒸动,举个例子说,地气上为云,天气降而为雨,地气上而为云,
这里就产生出来,如果地气不上呢,阴郁在下,湿气弥漫。天气降为雨,天气要不降呢,它也是一种
燥象,由阳入阴产生燥。
我们人生活在气交之中,天地气交,上为天,下为地,上为乾,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是先天八卦
的方位,而我们人用事是自身的小天地合于外在的,水火立极的,是以心肾,心肾往来,水火既济,
这样产生了后天为用的小天地,所以说以水火为用,所以我们讲究燥湿时,湿气重的时候,地气不升,
这时怎么来燥湿?
再来给大家出个问题,湿气弥漫的时候怎么去燥湿?同样还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解释。水火之中气郁扼
住了,地气不升了,你怎么样地气升上去,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舌苔厚腻,心情抑郁,就是温滞的,就
是清不了湿,怎么办?温病学派来了,要清热利湿,分消水湿,各种润湿,燥湿……还有那个火神派
来了,让在大太阳里晒上几天,外燥内湿,把病人晒的……
白术茯苓只可解一般湿,真正湿气弥漫的时候,光白术茯苓干不成事,如果只有白术茯苓能去中焦
湿郁的话,天下就没有湿郁了。还是那句话,风能胜湿。升达木气,用什么药升达木气呢?不要一看
黄元御的书一看就是桂枝,就用桂枝试试,湿没解除,三阳气逆上去了。
风能胜湿,肝木要能升达,荆芥,防风,藿香藁本,风药羌活独活,风能胜湿。在临床上久病湿郁的
病人把握这一点,这些病人要适当的用些风药,藿香什么的……不是简单的芳香化湿,如只这样理解
就窄了。这里面呢,风虽然胜湿了,本身脾土太壅滞了,怎么办?你得消伐一下,怎么消伐?木郁达
之,土郁呢,金郁泻之,土郁决之,就是土气如果太庸滞的话,用苦味泻药,清降一下肺胃气,苦泻
燥,苍术、厚朴、枳实这些。脾土的厚薄怎么看?如果一个人先天啊形质平时比较臃滞,秉赋就土厚,
先天秉赋骨头露在外面,比较瘦弱的这些,秉赋土气就薄些,后天变化看舌头,舌胖的人土雍,舌瘦
的人中焦土气偏薄,土气薄的既要用风药也要用甘缓之药,白术、甘草、人参,人参有点苦,也是偏
于泻,土气薄的直接用白术,人参不要用,甘草也不要用。直接白术、茯苓干姜。古人很多人用药都
非常讲究,包括温病学派的各大家们,很多地方用白术,很多地方用甘草、用人参不用白术,这里是
有讲究的,我以前讲过中药的取舍,大家把黄元御的书关于这几味药看一看,理解理解。
通过这一点在临床上碰到中焦湿郁的病人,这种病人往往情绪还有问题,脾主意,长期中焦土气湿郁
的话,情绪烦燥,然后有脾气古怪之类,通过化解中焦的湿郁,其它的几行的问题,金水木火都可以
得到缓解。
跟着再看黄元御先生: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
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
以无病。这一点是中气旺,怎么样才中气旺呢?这里面在反复强调这一点。黄元御先生种种调病之法,
过去古人讲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治什么治什么,黄元御的方药是治乱,就是中焦已经逆乱了你用这
种方法治,如果中焦没有逆乱,只是秉赋于中气虚,偏滞,不在治病范围之内,这个需要养生之法调
整,需要平和之法调整,需要通过守意,通过平常养生,来达到目的,如果通过汤药达到养生的目的,
这是缘木求鱼。汤药是草木之气,草木之气入于人体来调整有余不足的偏气,本来就需要人身的元气
进行运化,而草木之气都发散,本来就耗散元气,所以用这些药,既希望通过药物把中气调和,然后
是经脉之气的有余不足,达到以和为期的目的。所以你看中气旺或中气亏怎么着,中气旺不是靠药来
旺,中气亏,中气虚以后产生什么问题,然后通过药把这些中气亏产生的逆转问题把它解决了。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
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
塞而不宣。”黄元御先生这些用词用字,如果是做职业大夫,以后以看病为生,要花点时间在医学这
上面的,我建议对这些话要熟读,要经常读,然后达到,自己随口就能说出来,感觉这不是黄元御说
的,就是自己说的,就跟自己的东西一样,要达到这种状态才行。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状态,好象有隔
阂,黄元御说怎么样,这不对,你没理解,中国文化讲传承,你彻明以后这个东西确确实实就是这样
的,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东西,这就是传承,而不是说他发现怎么怎么回事。这就是阴阳五行的道理。
最后一点你要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以后,才能对这套理论生起不疑之信,真正的大信,有了这种信
以后,慢慢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才能妙笔生花,才能出现对医理的豁明。象我们开始学医,
其实也是一种盲信,就是相信,有这么个医理,有这么个东西,有这个事实,最后医理通达,有这么
个境界,所以拚命地求索,拚命地不断琢磨,如果开始你要没有这个信念的话,你不会有任何成就,
因为你就不会在迷茫之中探索了。这是不可能的。你就尽量找亮堂的地,怎么简单,怎样明白,怎么
样能够得到一个暂时的解释,这就是一般学者做学问,那也是糟塌学问,我们中国医学的种种东西,
它都是靠实证来,要不怎么说医道,画道,武道,干什么都与道联系起来,这不是凭空说的。所以论
坛里有人说讲出来好辩论,没什么好辩论的,就是一言堂,老想着辩论搞清楚,就象黄元御先生的学
说一样,这套学说也需要经过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印证,佛家修证分两条路,一条事证,一条理证,
理证通过止观、观想这种禅定的思维来领悟的道理,这是理证,这不叫事证,而事证是从阴阳的变化,
从身体经脉的变化,从这上走,从事上走是古往今来是非常罕见了,就象古人说的,能通阴阳者,山
河大地皆可变化,天地宇宙皆在一掌中,这是真正的事,所以我们只是说一说,没有资格谈这类事情,
大家都是从理上谈,这种理不是口头上的理,也不是靠文字、是靠止观,一步步也是靠工夫来的。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
非媒不得,其义精矣。”
所以黄元御先生也觉得道家这个学说,如果通过其它方面的书,侧面印证《黄帝内经》的要义的话,
大家可以看看《钟吕传道集》,还有那个丘处机的《大道歌》《金丹知止》等书,主要看前面一部
分,后面一部分不用看了,只看对天地阴阳的解释,看这个人体内,婴儿姹女的变化,铅汞的这个交
替。
“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婴儿姹女之交是指水火之交,婴儿讲的是元阳,就
是一阳升动,然后火气降的话是兑卦是肺金,是少女,所以讲的是婴儿姹女之交。
“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
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
也。”这就是确立不疑的,中土常从湿化,《内经》始终是讲这点,太阴阳明从本,太阴的本气是湿气,
太阴从本化,阳明从如中现,阳明之上中现是太阴,燥气治之,中现太阴,所以阳阴之气从乎中现,
这是讲的大方向,所以脾胃的大方向就是从湿化,何况先天一元真气温煦中土然后腐熟水谷,产生的
水火往来,皆在于先天元阳的温煦。杂病上,从湿化的病人,十之八九都不止啊,基本都是。真正需
要急救经验的少之又少,可能这辈子能遇上几个,但是肾水寒冱下焦一片寒湿的病人还是非常多的。
临床会遇到很多种舌苔光剥,没一点舌苔,按中医讲,一见舌苔光剥的话肯定就是阴虚了,这一点舌
苔光剥是中土亏了,但是舌头光剥是淡紫、还是淡暗、还是真正的红,没有舌苔是燥还是润,这点要
分清,舌苔光剥但是舌面是润的,这样的病人也有,这种病人还是纯寒,是由于火不能升土,对于这
个问题,火神派拿手的,但是由于中土亏了,舌苔光剥有时也是真的阴液溃乏,怎么阴液溃乏了?大
家知道风能胜湿,木能克土,这现在木气大胜,风气大作,自然中土要亏乏,这时要滋水涵木,温病
学就是这样考虑,要等等、要柔肝要熄风,但是他没考虑下元的一元种子。我记得有一位名医好象是
高士宗说过一句话:“千古滋阴皆是误,绝知中土要扶持。”他是在黄元御之前的一位大家,可见古
今医学达者殊途同归,千古滋阴都是误,这句话不能单挑出来看,绝知中土要扶持,千古滋阴都是误,
你不知道扶持中土的,滋阴都是误,学了丹溪的,一片糊涂,到处害人,就是因为不知道中土要扶持,
丹溪没强调这个,丹溪本人也是从内经里过来,他知道这个,但是他没有把这个点出来,而在他脑子
里对这个东西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就遗害千古,他自己并不遗害多少病人,他的徒弟遗害病
人。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
补火,扶阳抑阴,使中土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黄元御先生治乱这一途还
是比较深的,对养生治治这个还是可以商榷的。
下面讲黄芽汤的加减法,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一点。我们学了温病学派,要结合黄元御先生书,要考虑
到中土的扶持。学了黄元御的书以后,还要考虑扶阳要敛藏,风木要柔润,就象小树苗似的,不给阳
光不行,给阳光不浇水也不行,所以水火往来,即要有阳光也要有水,都有了以后,中焦土也要好,
中土要培持,土跟木相辅相乘,相生相克,本来风木克伐,风能胜湿,风木克伐脾土,所以要抑制风
木,风木得到抑制后,脾土才能不受克,所以后天生长是相互制约,制则化,《内经》上说,甲已合化
而为土,风木的关系调和好了以后,阳气才能升动,土木无悔,一阳来复,复卦。制则化的制,内经
里面是制度的制,亢则害,承则制。
一个方子学了以后,最重要是加减法,把这些加减法融会贯通以后,这个方子就打开了,一个方子是
数个甚至是十数个方子。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心火上炎,慌悸烦乱,
在上之火,心君,心为君主,君主不病,病则清君侧,君侧是相火,相火上逆扰动,心慌心悸都是讲
的都是相火扰动,木能生火,实则泻心火,用黄连用白芍,白芍是正药,应该加上黄芩、白芍,黄芩
是黄元御先生经常用的,还有黄连。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丹皮
这味药,虽然凉,辛凉,凉、滞,它不象白芍,白芍有滞,白芍苦平酸敛,肺气右滞,中国的文字就
是这样,肝血左郁,肺气右滞,左加为郁,右边为滞,一个是血为郁,一个是气为滞,它这个用词都
是比较讲究的,大家以后也要象他这么讲,象他这么说,这样就比较形象,后人一看也就觉得是行家,
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看完加减法就可以给人搭搭脉,然后口头开个方子,能吃的稍微用一用,不能吃的开一开过过脑也是
一个乐趣。
今天主要给大家讲燥湿,中气的燥和湿的关系。以及中气升降变化产生,大家回去后把这一段融化以后,
其他阴阳气血精气神就好讲多了。
下节课继续讲……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劳伤解二(20080716 )
 
健康使者整理
 
今天给大家继续讲《四圣心源·劳伤解》.
上一节课,我给大家讲一下主要是中气,这个中气有关中气的理解,现在呢,对黄元御先生这个中气
有所了解以后,现在我们就讲一下阴阳,先看一下黄元御先生讲的阴阳原文吧:“中气升降,是生阴
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自下而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自上右降,则为浊阴。
清阳生发于木火,而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而不至于上逆,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
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大家要仔细体会这些话,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
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
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
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
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
”。这是黄元御先生关于中气变化而现阴阳的这篇文章。
我们现在怎么理解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中医首先要理解什么叫阴阳,是不是,这个阴阳的这个理
解,纯粹是一种感性的,由于感知的越亲切到最后逐渐形成理性,书面文字再出来,开始就是从象上
去理解,我们人类呢,一般的人呢就是,外念纷纭,这脑子里就是如野马尘埃一般,是不,奔腾不息,
自己也不知道是来呀,是去是上是下,在人生之间取舍往往是烦恼无穷,所以呢,要谈起阴阳来总是
错综复杂,搞不清什么是阴阳,为什么,心性不能定。
心性如果稍微安定一些呢,就能够理出来一个大概方向,如果心性真凝定下来,对阴阳就有一个比较
深刻的理解,所以呢,内经讲,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又回到一个老话题上,就是说对医学的学习吧,
需要有一定静定的功夫,这种功夫呢,无论你是打坐也好,是读书也好,是念经也好,只要是能够沉
静下来,能够专一下来,慢慢都会得到。
我们中国过去古代很多读书人,没有通过专门的打坐修道,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静定功夫,在古代的
很多书中有记载,这种静定功夫到底到达什么程度呢?到达了可以坐脱立亡的这种状态,什么叫坐脱
立亡呢?过去大家可能在一些小说里,或者书中看到,有老和尚算我哪一天哪一天该走了,然后一打
坐死了,说是圆寂了,过去我们一些修养高的读书人也可达到,大势临危的时候,一盘腿,自己想走
就走了,也就是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的这个心神意志凝定到一定程度可以跟身体这个,
可以身心相互分离。
我们平常人呢,就是困在这个躯壳里,别说是出入了,就是连简单的这种感知,都有时候经常发生这
些差错,所以呢,就是因为内在相火,就说各方面的思维,五脏之神不能够凝敛的话,相火浮动,产
生种种幻象,我们不能觉察到根本。
在这里呢,讲无论读书、打坐、修道,最终呢,我们要先有一定的静定的功夫,然后来去跃过这个门
槛,大家如果看过黄元御的书里面有一篇序我记得,黄元御先生自己写的,玉揪子空明研悟,涤除玄
览,自负古今无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书人,功夫到一定的情况下话,他都这个概念,自负
古今无双,如果到达了就说这是中间的一个阶段,如果到达这个阶段没有生起这种感觉是不对的,所
以说有些人,做学问,做文化,做到一定的程度,非常就说非常狂,大家可能很多人问,觉得他很狂,
很孤,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这是他的功夫境界,你没有这个功夫境界,你一个很谦和的人他不
一定行。
但是呢,极高明,你到了这个阶段以后你再跃过,那当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当然这个每个人这个
表述不一样了,像他这里,像那个黄元御先生这里讲的,空明研悟这一点,他通过自己的静坐,通过
自己的这种观想,通过自己的这种读书,这种思维条理慢慢达到一种空明的这种境界。在他的身心之
中是一片空明,没有任何就是说,没有任何不清楚,没有任何疑惑,没有任何就是说阴暗的地方,没
有任何这个杂质、沉淀,全都是纯一的境界,这是非常高的大家都知道,在读书来说这是非常高的。
一般人来说,这个离坐脱立亡,程度上还是有差距的,涤除玄览下一句是,因为这本书上,我今天记
得这本书,以前写的那本写错了,我记得好像是涤虑玄览,其实应该是涤除玄览,为什么呢,这是《道
德经》上的原话,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就说能无疵乎,就说你把所有高明的见解,所有学的知识,所有学的道理,全部抛弃掉,全部溶解掉,
全部化掉,就像火炬一样把它烧成灰,再把灰烧掉,全部清洗掉,这个时候,就是一片幸福,这才是
一片幸福,这个时候,还有一点儿瑕疵吗?如果还点儿瑕疵,就不对,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玉揪子空明研悟,涤除玄览,说的就是这个,自负古今无双,没有什么古今,在他脑子里古今如一,
现下里就除了他一个就无对,就古今无对,这玩意儿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功夫境界,顺便给大家说一下,
大家可能以前读过这个,关于过去古人,汪昂,不是汪昂,那叫什么来着,突然说起来,想起来忘了,
叫什么,陈子昂,汪昂是医学里的,写的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陈子昂,这是什么意思,这个跟我们今天黄元御先生达到的状态是一回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第三句话,念天地之悠悠,这就没有涤除玄览吧,就说呀他达到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种思维状态,天地整个空明如一的这种状态。
他达到这种状态以后没人来引导他,他也不知道,就是说就在我们学佛家里头讲究一个,见到空性的
时候,有智慧的人哎呀会狂喜,是不是,平常呢一般的人会恐惧,当然了狂喜的人,也可能哭,喜极
而涕下,一般的人感觉迷惑,甚至恐惧,空性现前了,这是两种状态,所谓说有智慧了,什么叫有智
慧,我们人分有智慧跟没智慧两种,什么叫有智慧,有智慧就是说,你在这条路上走久了,你就有智
慧,你走得迟了,就没智慧,老手就叫有智慧,新手就没智慧,所以说这个有智慧和没智慧没有什么
差别,大家是一个不断演练,不断熟悉的过程。
有人见到这个空性现前以后,心里非常高兴,为什么呢,老朋友来了,找了好久没找到,有人见了空
性现前了以后,哎呀,身心相罢,所有东西一下都散掉了,感觉自己没着没落的,自己从来就没有感
受到这种状况,感觉到一种无明未知的这种恐惧,这是他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空性呢就是我们要讲
到的,我们的这个世界,这个思维整个状态,本来的现前,这种烦恼,这种因果,这种所有的医学的
总源。
之所以有空象,所以才会有烦恼的产生,在这里呢,我们自己妄作了以后,产生了来去轮回,不断产
生各种差别现象的变化,有一念妄作的话,我们人为什么会生下来呢,为什么一生下来大家禀赋各相
不同,有人这个样子,我们每个人又这幅德行,就说大家各不一样呢,他生下来呢就各有禀赋,各有
所受,就说我们每个人去受生,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禀赋着一团气,不同的这种气象,在中国文化就
叫一气,在五行里边行,佛家里边业力,就说这种力量,每个人自然有自己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运转
运动,佛家里边业力,这个词用得其实是非常高明的。
由于这一团无明之力呢,一动呢我们就分出阴阳来了,我们发现了自己这一动,本来是无明,动就动
吧,也不知道,就是一片混沌状态,是不是,等自己发现自己动的时候,这个就产生阴阳了,为什么,
他发现自己动的时候必然另一个我,还有内外,有他有我,这个时候,有向有背,就说,你运动就朝
着一个方向去了,有外有内,就出现阴阳了,所以说这阴阳是这么产生的,那老子说了,一阴一阳之
谓道也,天下无有一往而不返者,还有句话是返者道之动,返是哪个返,不是现在所谓说那个什么哎
哟反,就是说反动派的反,反面的反,不是指这个,返就是循环往复,天地万物之道就是在循环往复
之中。
那些道家里边那些搞权谋之术的人,返者道之动,你要背别人的思路走,你要背着大众这种方向业力,
你才能独辟蹊径,反正他那是为了能创造一套学说,另外的说法。
既然阴阳判出来了,有对应的,有往有复,这就是阴阳立判,然后第三个呢,就是中,为什么,你这
个判别问题的这个所立的这个基点是什么,你这个基点你分判了就是说阴阳中三点,三才就显现出来
了,所以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阴阳交互往来,中间就是人。
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天地阴阳之气交互往来的话,在这个气机之中呢,使人感受了天地阴阳相互往
来,这就是三才的显现,根据三才不同的变化,又分出六气,然后,至于说四象八卦这是从另外一种
方向来解释的,对于宇宙之间就是说你要观天象的时候,他用着的是一套理论,你要对于我们这种学
医学来说,对人本位去研究的话,用的是六经六气学说,这个是比较贴切的。
然后这里的话,所有的观念呢,这个医学的学习,这个不同种的学问呢,都需要有虚静为宝,学医之
道,虚静为宝,持针之道,虚静为宝,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把自己空虚下来,为道日损,是不,这
种想法呢,这种观念呢,都空下来,学医的时候是怎么学呢,就像我们道家里讲的一样,不是我们把
思维仆到整个书里面,去学习书本,而是把胸怀里的知识全部遣散掉,叫书本进来,我们胸膛就像一
面镜子一样,里面是无限大的,然后叫书本知识全都映射进来,所有的东西都映射进来,然后再取类
比象,然后再透过他们,把他们全部透过,所有的知识全部进来以后,大家互不相妨碍,然后再溶合
起来,知道是怎么回事。
你学完这本书以后,你胸膛里面还是豁亮一般,像明镜一样,这本书你就学通了,你再学下一本,如
果有所疑问呢,你先放到一边,对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些东西不能够强追究的,因为你的学识没
到达一定的地步话,你强追究的话,反而失之真容,对古人这个原意的曲解,对学问是一种践踏其实,
现在很多学者都,你像什么什么各个大学的教授、专家们,然后解读古代的经典,很多都是胡扯,没
有达到那种境界,一说出来都是外行话,怎么去明白,怎么去解释?
更可笑的是拉出来一些考古,拿出来些东西,唉,你不知道这从哪个坟里面挖出来什么东西,都是些
挖坟掘墓之徒,他们怎么能谈得上这个学问,当然了有的东西大家可以纠正一下,他们根本就没有这
个做学问基础,他们怎么去来分辨,举个例子,就像练武功一样,你没有到达那种境界,怎么都领会
不了,外行你只能看热闹,你就算把所有的练武的书籍都倒背如流,对于这个功夫来说根本就没有办
法理解,因为这功夫是靠个人一点一点练习,一点一点感受出来的。
学医也是一样,也是靠感受出来的,不是靠那个什么,靠这个逻辑性推理出来的,不是靠几个经方、
验方,现在那个中医学院当然就是很有这方面的弊病,再顺便讲一点,就是当然现在看到社会上、市
面上一谈起来,感冒了,首先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分风寒感冒、分风热感冒首先就是一个误区,
如果这么分的话,就说,都不是大而化之的错误,这是原则性的错误。
就说你分风寒风热,人体这个受病,本来就是由外在的太阳寒水之经受病,然后呢,由三阳经要当降
不得降,三阴经当升不得升,然后产生出来的化寒化热的种种现象,统一归到风寒、风热这么肤浅,
病人已经内在已经有阴症化现了,由于三阴之上,还有三阳不得潜降,然后一味的用寒凉药,连西医
的抗生素说实在的都不如。
另外吧如果划分为风寒的,就用一味的辛温解表,不知道划分为风寒的他内在有阳明不降有湿热时时
刻刻他都会化热,所以呢,太阳之里是少阴,太阳之邻是阳明,阳明不降,当然了你太阴不解呢,外
就有寒,你这个时候,用方你就要根据他种种不同的变化而来进行调配,而不是分简单的风寒、风热,
为什么现在外边有很多的小孩,然后得了长期感冒,得了什么哮喘,这都是,就是以前三七生常说的
一句话,西医是宪兵队,中医是维持会,都来坑害老百姓。讲的就是说,我讲的这个先天之阴阳的大
气,大家先理解一下,领会到了以后了就行,心念就说要静定功夫,专一起来,你就能感受到阴阳的
变化,任何一事一物的变动,你都能分清阴阳,这个是要感受的,不是我硬说,因为你思想不宁定,
你要思想一宁定下来了,这个事物一来一往你马上分判出来阴阳,对于事物的动静都分判出来了,而
进行类比,以至于你不用类比,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这就是对阴阳的把握和感受,而不用脑子里另
外还造一个阴阳。
那就是学问己经学到外面去了,学问没有去来有机地去利用起来,像我们古人荀子所说的话,君子之
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就说君子之学呢,是为了修身养性,是为了更整理自己的思维,更加体利,
更加就是说对自己的思想上的疑惑进行去破解,进行疑问去探讨,是为了自己。
小人做学问呢,这里的小人,不是说是什么一般的坏人,小人就是他这个目光比较短浅,思维局量比
较狭隘,这种人,他做学问,是为了别人,为了去干个好工作,为了去干个什么学科,当然这么说了,
现在国内这些做学问的人大部分呢都是小人了,真正是去为了个人的疑惑,为了去这个爱好,去自己
搞的人少。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赎,君子之学就是道润身了,小人之学以为禽赎是什么意思呢,
小人之学学好了以后,自己知识自己理解的好,自己对什么事情了解的比较清楚,自己就可以搞一些
什么手腕陷井,去教育,或者是去那个什么,这个禽赎,禽就是禽获的禽,赎呢就是说小牛赎,就是
说对这些事情了解肤浅的人,君子之学是一入乎动静,然后是整个体乎内,顾护四肢,形乎动静。是
整个全身心去感受而学习。
小人之学呢,入乎耳,出乎口,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习的不是耳朵听了,脑子思维思维嘴就说出去,
而是要用到实践行动之中,用到说实事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一点一滴实践之
中,这才叫君子之学。
用以前荀子所说的,耳口之间,不足七寸,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就说呢,我们这个学习呢一定要有这
种体会,要身体力行,记得以前,哪个人作过一首诗来着,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
躬行是怎么躬行呢,不是你看病,你看病怎么躬行啊,大家可能想呢躬行就是看病,学医躬行就是不
断看病,我给大家一说,有很多人开始行医还行,越看病水平越倒退,每天就那么几个方子,越用量
越窄,越用方子越死,还不如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思维宽广一些。
这个躬行是每天进行思维的磨历,每天看病的时候都是拿病人的状态,整个病人的这种现象,跟自己
内心去进行碰撞,进行感知,进行去这种就是说取类比象,这样才叫躬行。
下面再回过来讲,再继续讲黄元御先生讲的,黄元御先生讲的阴阳是什么?就是后天的阴阳其实,这
天地一生,我们就说气交之中人也诞生了,这个时候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轮转,这个由于天地
之气的影响,我们产生出来人类的这种现象。
由于受到地气上升的感应,我们人体呢,这个也由于双足象地,然后阴气由足心足三阴经而上,由于
受到天气这种积阳为天的天气感应,我们三阳之气然后是下敛,在这个阴阳之中又分清浊,清阳浊阴,
大家看到这两点没有,当然了有这两点,进一步还分什么,有浊阳,既有清阳,当然了有浊阳,这个
清阳跟浊阳的分别呢,他又要考虑到就是说这种后天的变化,因为往后天还要有中气的这种化升,在
上部的三阳之气以敛降为顺,是不是,不能敛降叫什么,这个就叫浊阳,浊阳上逆,再上就会有发热,
就我们统称的我讲统称的上火。阳明经之气上来了口干、善饥,然后太阳经上来了要体表发热恶寒,
少阳经上来了那个什么耳朵,眼睛目赤生疮,这个等等,这个阳气就叫浊阳,是相火上逆,大家知道
这个名词,这个不论他提什么清阳浊阳。
清阳是什么,清阳是阴中生阳,这个阳气经过木气升达上来了,就叫清阳,这个什么叫浊阳呢,这个
当降不得降就叫浊阳,还一点就是说内经讲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这个阴中之清阳本来要上升,上升不
下来为则生浊气,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就是完谷不化啊,诸般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这个时
候也会非常清澈,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清阳在下,不能在这清阴了,这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了解一下,
这个阴不一定是浊的。
由于三阳不得潜降了以后,导致的三阴弥漫于上,这个时候他就叫浊阴,也可以在上不降叫浊阳,就
说从寒化热化不同的现象,我们就说给他起了这些名词,意思都是一样,浊气不降。由阴出阳,这个
阴气上为阳,化生为清阳,这个时候晴空一片,称什么,称君火,君火是灵冥不昧,清阳上展这种现
象,这种元气呢,开而后合,三阳之气下敛,这个时候我们称什么,阳气要归根,在我们人体呢,是
以水火而用事的,在天地之间是以阴阳用事的,就说乾坤,所以呢在我们人体这个在就说,你要想天
地之间轮换的时候,你在讲君相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我们人体是以水火用事,心火跟肾水,水
火用事的话,在上则为君火,讲究的灵冥不昧,就是讲五神,神气收敛以后,都是清灵不昧的。
取类比象,举例子就是,君火就好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样,真正的高明的领导人,就说他是晴空一
片的,他没有任何缺陷,没有任何杂思,你也不知道他在想啥,你也不知道他在干啥,这叫君火。
君火是不干任何事情的,什么叫相火呢,相火就好像是宰相,六部九卿,各司其职,大家各干各的事
情,这个从君火下潜,然后相火以位,百官各司其职,这种君火的力量下达,然后导致相火推动周身
的各种气化,各种功能,各种用,就叫相火。
君火只要一弱,只要一出现相火上现,这是什么意思呢,君火肯定弱了,朝廷里一有奸臣,各职能机
关,不能够干自己的事情,肯定是君火弱了,君火一弱,相火就会上现,就会上逆,这个时候呢,我
们要壮君火,怎么壮,火神派这一路,这一律温升往上,所以说我们临床上看舌头的时候,舌诊,舌
为心之苗,看舌诊的话,不是说关键看黄呀、黑呀、白呀乱七八糟的,现在舌诊,现在舌诊对中医的
也是一种糟踏。
舌为心之苗,舌头是什么,舌头是红色的,是这种淡红色的,只要出现鲜红、暗红,各种各样的颜色
都是心火之弱,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心火已弱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心火一弱,然后必须必须得要
什么,必须及早温化温心火,你不管你是用清热凉血还是清营,还是清什么,不管你是怎么清,心火
上有瘀结,你中焦一定得固护住,你左边木火一定得升达起来。
温病学派很多医家就搞不明白这个,又滋阴、又清热、又解毒什么,到时候,心火的瘀结倒是打开了,
也清开了,这个中土寒郁了,木郁水寒,最后导致就是说病人一派寒象,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为什
么,元气一但衰退的话,外在药物就像什么姜桂附呀,温起来的话,他是有限度的。
就和一个国家一样,是不是,大力发电,本来就是说,本来人口就这么多,那个资源就这么多,你去
搞建设、搞什么的话,不能过。所以说这种病人他一旦虚损下来,再要养他,本钱也亏了,所以说呢
君相二火都是以敛降为顺的,内经讲了,苍天者,清静则志意治,什么意思,天明则日月不明,就是
讲这个天气啊在上的阳气啊,君相之火一定要以收敛为顺,君火要是明于上,要是不能下达了,下面
相火各自就会乱作一团。
所以这里面又讲了,明暗相生,君火如果明了话,相火就会暗,为什么,就说君王什么都干得好,什
么都躬亲去干,这相火就不会干活了,然后只会听话,只会拍马屁,君火如果不去干这些事,只是收
敛下来,相火各自为用的话,相火慢慢地运动起来了,这讲了明暗相生,君火一定不能明于上。
这点儿用上我们养生来说,就说我们对每件事情,身体的每个感觉,对外在的事物都不要过于关注,
过于的去辨别,而是就说关照笼罩就行了,整个收敛下来,然后自然而然地在打坐之中,就是这种状
态,君火潜降下来了,然后不去对外在的事物去那么关注了,不去明于上,而是收于内,这个时候,
全身的相火以位,这种阳气收敛归根,相火在全身的作用功能,作用慢慢就推动起来了。通过这种打
坐,通过这种静定的功夫,身体慢慢恢复,很多疾病可以得到解决,然后年老的人身体慢慢就会强壮
起来。
现在来讲讲看看阴虚这段,阴虚这段,黄元御这用的汤头是地魄汤,半夏三钱,甘草两钱炙,麦冬三
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
五味子是有讲究的,三钱不要用多,五味子甘温,就说酸甘温,酸味其实比较重一些,五味子的温性
也比较强一些,所以它就是说入肝经、肝木,四气里面寒热温凉,温是属于木的,就说这个五味子可
以助肝木的生长,五味子不能多,多了以后燥,五味子太多了以后有温燥之性,这个温病学家,他们
讲得对这里就说很少。
再用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燥咳,虚劳燥咳这种痨瘵,就像这些个肺结核,五味子是常用药,像孙思邈、
孙真人经常用这方子,经常用这味药,他用什么呀,五味子七枚,大家看,五味子七粒是多少,五味
子七粒也就是也可能0.2~0.3g 吧,相当小的量,五味子它就在上面轻轻的把肺气一收,当然你看这
个,温病学派大家里讲的一个就说,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入药的时候你不要觉得五味子好像用了这
么几粒那起什么作用,恰恰不然,只要中土枢机还在,中土,胃为分经之炉,你把所有东西都放进去,
五味各从其性,这个五味子它入肺,入肺敛阴,放得少的话,它这个味道反而浮起来了,反而能入肺
经敛了,你要是放得多的话,它就沉滞了入于肝肾。
这个在于用药上大家,就说关于这个轻重沉浮之间大家还需要慢慢去把握,这些东西呢,只有你学进
去了,你感受进去了,不断在用,在阴阳轻浊之间,去这种推纳,去琢磨、去体会,自然会有感受,
如果不然的话,这东西是没有人讲给你的,因为什么讲给你也听不懂,或者讲给你了还害了你,叫你
多了一个知识,你本来就杂乱不堪东西里面,又多了加剧,更加是障碍。
玄参三钱,牡蛎三钱,大家看这个地魄汤,黄元御就说所有方子都讲究立法,就是立足于中土,首先
呢,阴虚,什么叫阴虚呢,阴虚就是元气敛降不足了,我们这个中气要回转,怎么样,要肺敛,阳明
胃气要降,肺胃这一路、胆胃这一方面降,所以说呢,从上面首先要降肺胃,还有胆气,是不是,必
要的时候,下面腑道不通的时候,大肠、小肠种种,膀胱气化,这一点讲了以后,是以金水之收藏全
赖戌土之降,这个戌土的潜降呢?这个戌土的潜降呢讲的是后天的,关于阴虚上,黄元御立法都是偏
于后天的,为什么,他讲的这个关键是中土斡旋,讲有中土的话,有很多东西都讲到后天去了,就说
中土的这种斡旋的话,以脾胃为基础,就是脾升胃降,这一点,讲到这个先天呢他这里面也有,你看
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也,五脏藏精啊,五脏能把神气收回来,能把
精气敛固住,像我们古人讲的,叫精满不思淫,就说真正精气充沛的人,他这个淫欲的念头非常非常
淡的,就没有淫欲的这个念头,一般人是达不到这种凝定的状态。
像我们过去在佛家就说楞严经里面说过一句话是什么,余于横陈时, 味如嚼蜡。哎呀就说没能怎么怎
么样那场景,好像这个关系不在这生理心理顾及和变化,不起任何,这个是精气大回补的一个现象,
所以说讲到这里面,就是说,是怎么回事,黄元御先生讲的金水之气不敛降,是胃土不敛降,第二点
呢,浊气呢是阴气吸于下,下面他阴虚气不足他吸不住了,这也是就说阴虚不得潜降的一个关键。
大家看这个立法,甘草、半夏、麦冬、芍药、是不是,甘草二钱炙,这个在临床上呢,我建议就说如
果治疗上焦有虚火的,如果想要清虚火,甘草用生甘草,炙甘草经过火温了以后偏走于左路,就说你
看临床上讲究生甘草偏于清火,生甘草、炙甘草稍微有些差别,制半夏走的是阳明这一路,降胃气,
麦冬,麦冬可以降胃气,芍药、五味子可以敛肺,芍药主要还是以降为主,降少阳火,少阳阳明之上,
当然了,这个没有外感了,你要是外感上三阳,这个时候,就要用点开降肺气的药,肺气没郁的上,
桔梗、苏叶之流,玄参,取金水相生,牡蛎,牡蛎有重镇之性,也是秉水之精华。
它这里面讲的这个阴虚啊,大家可以体会到,就是说跟我们往常学的这个大有不同的一点儿,它们没
有这些,什么二地啊、什么首乌啊、什么山萸肉啊、什么等等,这些就是说,甚至于玉竹知柏没有这
些,他用的这些不伤中土的药,当然了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我们可不可以加上玉竹山萸,可以,黄
元御先生在这里面块缺了一个,没写这个,为什么,是因为当时就说整个对于这方面用药用的有点太
过,首先温补派出来,见什么病不是六味就是八味,就是围绕六味地黄丸那几味药转悠,本身中土就
失治了。
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大家看,这点其实非常重要的,生黄芪、生晒参,要用生
甘草,大家如果看过那个喻嘉言的一个《医门法律》里面关于进退黄连汤就知道了,进退黄连汤关于
这个生熟药之间的升降它有一个讲究,到时候大家翻开相应的书看一看,治疗肾衰的一个方子,若热
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人参、黄芪是什么,本身人参、黄芪健脾肺,肺气是降
的,所以呢?人参、黄芪是主降,人参、黄芪是往下降的,因为人参、黄芪补的是气,什么主气,肺
主气,肺一冲上来,自然就要往下降的,当然有些人说,一吃人参黄芪就上火,就觉得人参、黄芪往
上顶,不是的,这是因为这个病人阳明之路没有打开,中焦寒湿,脾不能升、胃不能降,这个时候脾
不能升、胃不能降的时候,中土你不加点干姜茯苓这些个,砂仁半夏这些把中土调化开了,你一点人
参一进去了,燥气肯定壅滞,参芪一进去肯定壅滞,这个时候你要再加上干姜、茯苓这些、砂仁、半
夏,加进去,它就不会上火,总之虚不受补,当然了也有虚不受补,虚不受补那个什么阳气不得运化,
当然补不动了。
行,今天课就给大家讲这些,主要讲的是地魄汤,跟阴阳方面的,大家关于这个地魄汤呢,回去以后
好好看看,包括我给大家说的这一点,就是理解理解,这些东西在临床上见到病人的话,思索思索,
应用应用,地魄汤是个巧妙的方子,学好了以后,可以填补温病学派的一些那个弊病,而且把温病学
派学说拿过来,你一眼看透他们临床之中那些用药是怎么回事,这些医案是怎么怎么个讲究,拿来这
黄元御学说里面一目了然,而且能看清楚他们的缺陷。
他们这个用药,病人突然坏了,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觉得,哎哟!这个病情,怎么怎么样,病情又反
复了,看来这个阴气还伤得透了,继续用寒凉药,这在那个吴鞠通医案中有很多,中土没有固护好。
当然了,这个学完了以后,再去看火神派诸书的观点以后,再补充进去将会非常好,因为黄元御先生
关于这个一元盈缩的这个观点没有出来,没有提到显要的位置上,大家参看这个郑钦安先生的这个学
说相互补益的话,就会充实一些,有些病人啊,就是阴虚、阳虚啊,阴虚、阳虚止在升降,如果一牵
扯到元气的亏虚的话,大部分病人都得大力温阳回阳,这个时候就不是说在这个升降这个小法下功夫,
就在一元真气的盈缩上,就在元阳的亏虚上有个大的认识才行。
问:我怎么用黄芪下元更虚。
我不知道你下盘怎么个更虚法,但是这个黄芪确实呢是偏于走于上,因为它入于肺啊,对于一般的这
个就说精气亏虚下的病人,再加上平常又虚劳烦躁,你光用黄芪的话,不行,你这用黄芪,其它药你
用不用,是不是,你其它药配合在地魄汤里一块用,自然是益气生水,光用一味药的话,它一味想下
下不来,壅在上面肯定烦躁,上盛下虚。
问:烫伤的部位,附近出现两条红线。
我不知道这个怎么个红法,因为我们在临床讲上,一般烫伤呢,烫是什么,这个我们就是说,千般灾
难不越三条,就我们人体受病呀,不论传染病,千般灾难不越三条,这个外感六气,内伤七情,从肤
皮毛感受而入于六经的,这是一种皮肤所伤,还有内在五脏的本来就有瘀滞的外相感应的,这中风又
是另外一种,然后第三种是房室、金刃、虫兽等等一些创伤,这个烫伤是火热之气,就说这种火热之
性呢,然后是与人体相互感吸的话,它局部的营血肯定瘀滞在这,这个时候一般治烫伤我们都讲究就
是说,一方面就说清血凉血呀,然后是疏散,通行,出现两条红线,这两条红线就不好说,这两条红
线是不是局部感热的瘀结循经产生的,这个热气循经产生的这种红线,不过这种病人呢一般是经络敏
感型的容易出现,一般经络比较滞的这种不容易出现这种反应。
问:针灸如何入门?
针灸没什么入门,针灸你得拿个针天天去扎,你扎多了以后,然后很多全都在讲,你讲针灸如何得气,
如何运针,如何那个什么,经络之间如何高下,以及得气以后,如何判断,得气时候的虚实,如何补
泻,这个都是慢慢来的,你先透过第一步吧,行,今天就讲到这里。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劳伤解三(20080730 )
 
明素析灵整理,壁水云间初校

今天和大家继续讨论劳伤解关于阳虚的部分,上节课和大家讨论的是关于阴虚的部分。
阴虚这一部分主要讲了黄元御先生关于气机如何潜降、敛藏,而且对中气的枢转这一问题。上节课关
于阴虚这一类治法和理解,黄元御先生一般喜欢用参芪,参芪这些用药在他的理论里面属于潜降一路
的,因为参芪补气,肺主气,气足而能潜降,所以对于很多虚损的病人,关于参芪的运用,偏于右路
的不得潜降这一类的。这一点区别于近代大部医家的理解:右路属阴,一路以敛降含藏涵藏为主,而
参芪升脾阳,提脾气,偏于左路。大家认识着眼点不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今天主要讲阳虚。原文:“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
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性也,(这也就是说,本乎上者亲上,像《内经》里讲的:“天气
下为雨,地气上为云。”这也是一种天地阴阳之气互相求索而得来的。)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
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很多虚损的病人,之所以阳气不能缓升上来,就是因为后天之本亏了以后,阳气衰陷于下。这个时候,
一用热药,病人来了就要说,我不能补,也不能温,我一温了就上火,一补了就郁滞。这是因为中土
有郁滞。中土不能枢转,一温的话,就会陷于下,或者逆于上,不能沿左路升达上去。很多人如果这
个道理不清楚的话,就不能看明白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讲的这里面的一些道理,结合到最近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医院有个老专家,说:“你
怎么咳嗽都用热药呢?”在他看来,咳嗽都属于肺热,肺是阳明燥金之气,肺气闭郁,则燥化,燥比
较多。而为什么又老用温燥的药呢?我就说:“肺胃相连,脾胃寒湿,肺中虽然有燥热,但是脾胃是
寒湿的。脾胃寒湿一去,燥金之气自然潜降。火即归元,自然咳嗽就消失了。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中
焦需要清降胃气,还要温中。如果上焦化火,可以佐以一些清降阳明、少阳之药,而不必专门去清肺
热。除非是上焦肺气闭阻,确实是阳明、少阳化现为主症了,再置入白虎、柴胡这些方义进去。”
他又问一个问题:“你这一副药里,既用热药,又用凉药,这进去以后,不是互相抵消了?”我说:
“这个我问题这么简单,我当初从来没认为这是个问题。”既然他们能问出来,看来这个问题现在非
常普遍。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历代很多医书中,没有专门的去讲它,再一个,由于到
了现代来说,很多人由于他医学理论方面差,不懂,过去古人讲,药物有归经,四气五味各从其性。
就像一拨人一样,你虽然把他们临时组合在一起,好像是一个意识。但是把他们分开,他们又会各从
其性,各自归类。所以说药物也是一样,药物一旦入胃之大海,经过胃气的鼓荡以后,就会各从其性,
他们取向就会各有所偏。有轻清者,有药性沉重者,有为首,有为次。有行近,有行远。
所以,根据每个药的不同药性,它们就会有相类似的归经,产生归经,作用于脏腑就会有差别。所以
在中药里,寒热温凉,各从其性。同样,我们讲的这个温阳篇里,首先,木火要升起来,脾阳必须要
升达。脾阳不能升达,这些药进去以后怎么办呢?这些药进去以后,都陷在底下了。都从阴滞了。阳
药就会产生阴热,阴药就会陷泄于下。在临床上,很多实际的病例,我们都会加上一些干姜、茯苓之
类的药,来顾护中土。有需要的话,再加一些上焦清热的药。下元如果有寒滞的话,可以加附子。所
以,上中下各随其用,各从其象。不要因为药物寒热之间有抵触,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大家觉得药物
之间有抵触的话,那就变成两维的空间,药只在一条道上跑,不是去上就是去下;有人去上的话,就
不能去下,去下的话就堵住。这个想法,有点太简单。
他是一种什么象呢?就像我们不论是打仗,指挥一个军队,或者是指挥一个小的团体,有人性格比较
暴躁,办事比较急躁;有人办事比较缓慢,喜欢深思,沉思。个性相反,若恰如其分的运用他们的话,
会相得益彰。若不能恰如其分的安排的话,就会导致他们之间会产生冲突,所以我们人体也一样。人
体就是一个循环,药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寒有热,相得益彰,在中气的旋转之下,调和之下,他
就会发生很好的配合作用。如果不能合理的话,如果不得其位的话,就会出现相火上逆,不得其位都
成为逆气。关于这个问题就给大家简单讲一下。以后有人有这方面的疑问,你们也可以和他解说一下。
阳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焦脾气的顾护,脾气的生长。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
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而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
也。”
这一点就是说没有什么温肾气,也没有什么升肝脾,药物的药性比较质朴、沉实的话,就走的
远,如附子,力雄浑,走得深,能行入至阴之地。来开闭,开寒水之闭藏。像甘草就比较温和,味道
厚重,走于中土。桂枝亦是,桂类都是秉冬气生发的,根据它开花生长季节,可以看出它也是从至阴
之地生发上来。人参、干姜、茯苓,大家看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在仲景的方里叫桂枝人参汤,是桂枝人参汤加附子,这么来的。桂枝人参汤是由理中汤加减
而来的,去了白术,加茯苓。黄元御先生认为白术壅滞,闭,不利于气机的流动,在流动上不需要加
白术,在补虚上需要加白术。正因为白术壅滞闭,在木气化燥,化风的情况下,风行消烁,风行涣散,
这个时候要加白术。所以说不要一听白术壅滞闭,本来都用白术,现在反而都不用了。就是因为白术
壅滞闭,所以才有好的固守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有内风,有风动,有肝经血虚的这些病人,特别有眩
晕,最好加白术。有一个典型的方剂,就叫半夏白术天麻汤。
白术流动之性缓慢,柔和,所以能走入至阴之地,能去阴经寒湿。像我们临床上,关节病,关节病的
寒湿用白术。而用其他的化湿药如茯苓,这些流动性好的,归经就要差一些。所以在燥湿上,偏阴虚
的人,可适当用些白术。温病学派讲白术还是偏于温燥的,关键在于阴虚病人,中土从湿化则用白术,
若从燥化则不用。就用归、芍、参好一些。人参微寒。
火为阳,而阳生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升,温气颓败,而阳无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
由源于水寒。脾陷之根因于土湿,这倒不见得,脾胃为什么会陷呢?
大家在临床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经验,地为什么会塌陷呢?底下有气托着时,它会实一些,一旦底下空
的话,它就会塌陷。所以,脾陷有几种,一个是肾气不足,而肾气是闭藏之气,肝气上升,元阳的升
动是要靠肝的,元阳上升之时,底下肾气不能闭藏的话,元阳就会往下倒泄,这是一种脾陷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不一定有脾湿。所以“因于脾湿”这句话只是讲了一个大多数情况,大家不要将此绝对
化。
学东西一定要从观象的角度来理解它。脾陷,后天土虚亦可脾陷,有人后天之土薄。黄元御整本书里
主要讲的是一个气化,对于形质的阴质的禀赋就不太讲,我们在学习他的时候,在治疗虚劳病时,要
注意这一点。虚损久劳的病人,在用药时,有时强调的不是流动,而是宁静。不但是心理上的,身体
上用药时也讲究宁静。所以用药时,要柔,藏,若用药太温燥,只会取得暂时效果,时间长了,反而
会引起弊病。
桂枝、人参、干姜、附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病人,有些病人心里状况总处在一种虚劳亢奋,虚火扰
动的情况下,仙丹都救不了他,别说是一般的普通的中药了。他就是那点虚火,你给他温了,他归不
了根,刚舒服一点,就喜欢往外发散,越散精气越亏,越散本气越亡。没有办法。所以很多伤精的病
人,一些年轻人,要治疗的话必须面对面的治疗,必须面对面的讲生活上怎么锻炼,日常起居,神气
怎么收摄,而且他还肯按照你说的这些方法去实行,这样的话,再佐助于服药,效果就会非常好。
大家看这篇,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源,以火清则神旺,血者,神魂
之母也。谁说黄元御先生不用滋阴的药?这段话是黄元御先生点了一下,其实很多大法用药尽在其中。
而且他对于这些药的运用比起一些温病大家高明得多,在治疗真正的温病温疫时,黄元御先生的方子
是非常神妙的。在大家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理解以后,越来越觉得这是非常高明的。仰之弥高,俯之
弥深,到具体运用中就会慢慢体会到。
网上有些人,学了黄元御先生的理论之后,慢慢在用药之后中,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障碍就反过头来说,
不对,他理论有缺陷,用药不效。这种人对他没有任何好说的,自己用药不效,应该反观自己对这一
理论领会是否纯熟,对这一理论有了理解之后,再去吃透它,对病人进行玩味,对药方进行加减取舍,
不能简单粗鲁的拿成方成量的药去试验,这是日本人的方法。中国人讲变化之妙,从乎一心,用方不
效,就说黄元御先生的医学理论有问题,用了仲景方不效,那仲景就有问题,那干脆别学中医了。
发现这个书上,治咳嗽都用温燥药,就说那还有阴虚的咳嗽呢?这种学习的态度本身就有问题。黄元
御先生写这本书,本身就不得已,为什么?像过去仲景那种垂法的形式,就是说,伤寒论,辨列多少
多少条,这种写法就不容易有错误,一旦垂法立方的时候,方子出来的时候,都有他自己的环境,具
体的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垂法,只是立一个表象,立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沿这个方向就大概对了,
但也有极个别的情况,需要你变化,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你就这么走,而不是绝对性的都沿这条路走。
要是死往这一条沿一个方向走,只能说明自己笨。自己用了方子,没治好病,不说自己不行,反而说
古人不行,以这种心态来学习,就非常有问题。因为什么,黄元御先生的书,我们学完以后,就不是
黄元御先生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理解的东西融会贯通以后,就是我们自己产生的领会,
至于跟黄元御先生一样不一样,跟他传授的真义,只能说相似而已,具体是不是一个,肯定不是一个。
只能说相似,相似有程度的大小,有的程度小,有的程度大,程度大,与黄元御先生的精神互相辉映
的话,绝对能达到黄元御先生这种自信,那时候看病,如果不对的话,也绝对不会埋怨古人。
大家再仔细看,关于肝血虚弱者,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这只是点了一法,黄元御先生在这
里略微点了一下,纵观全书,会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以火清而神旺,火气是什么火,这里讲的是壮火,
不是,是相火,相火之气清,相火之气位了以后相火之气才能清,怎么清呢?相火不上逆,是君火以
清,我们看到《内经》里有讲,“夫天气者,清净则志意治”上面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要清,
就是清临于下,君火要收摄,相火之力才能下潜,火清而神旺,大家仔细体会这句话。火清,火就是
上面的君火,火为什么能清呢?是因为底下的相火不上逆,底下的浊气、浊热、壮火不去上现。这里
用归、地、首乌,在所有滋阴药,归、芍、地、首乌、枸杞、茱萸等等这些药,二至丸之类,黄元御
先生把他们归为温阳一部分,温阳为什么,养阳根。纵观《四圣心源》很多问题时,在于培阳神之源,
在于养阴补阴的一方面,是很少看到这种的。为什么有的是阳虚的病人还要用阴药,有时阳虚的病人
用阴药好,火清而神旺,这是有原因的。
血者,神魂之母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也讲这个道理。纯阳则仙,纯阴则鬼,这个阳气
讲的是我们身体的元阳,也就是中气,是整个由元阳而化生鼓动的中气,周身流行这一气。这一气是
越充沛越好,没有说有余的时候,这一气产生的逆乱,则化生为阴阳两种病变,阴逆阳逆,阴盛则阳
衰,阳盛则阴衰,这两种现象。纯阴则鬼,纯阴就是说这一股阳气衰退了。纯阳是什么,纯阳就是真
正的阳气旺盛,把一身的阴浊化掉了,纯阳则仙,阳亡则鬼,这一口阳气亡散了就变成鬼,是这样的。
阳盛则壮,阴盛则病,在养生方面就不要谈阴阳了,就是一气,就是郑寿全先生讲的一元真气的盈缩,
这一口元气的盛衰。在这里面再谈阴阳的话,就容易产生迷惑。
既然讲了阴虚阳虚,大家就要把天魂汤、地魄汤这两个方子牢牢地记住。这两个方子及其加减法,还
有变化,记住了以后,在临床上可以对付很多病,就有了见识,治疗不一定效果更好,因为还有很多
具体的加减。先把这两个加减记住,对于很多疾病的进退,就有了认识。开的方子大的方向就会把握
对。
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千古滋阴都是误,
还是那句话,都是不知中土需扶植而已,不扶植中土,不升脾阳,一个劲在下头养阳神之源,阴气都
陷于下了。所以整个水湿都壅滞在下,肝木之气不能从上升,必然从下泄,这是现在温病学派很大的
一个缺陷,当然,温病学派缺陷多了,所有中医理论,只有到了黄元御先生这了,才讲得非常明澈,
把中气点出来,先后天之本,这后天之本点出来了以后,才能够提纲挈领地切入医学的问题。当然医
学问题需要很多去思索,很多去领会,光学这个不行,学了这个以后,再去融入各临床医家的医案和
医论之中,那个时候,你不会迷失方向,再学到他们的经验,你就可以真正领会他们的医术的精华了。
因为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模模糊糊地已经对中土都有了解了,也都有一定的认识了,但是没有化为理
性的。因为临床中治验无数,治病无数,对于很多慢性病的前中后期的临床变化,碰过很多次壁以后,
心里都有一定的认识了。
药用归、地、首乌,首先一个,脾土湿气不能郁滞,脾土湿气如果郁滞的话,怎么办?有寒,加干姜,
干姜辛温,大家都吃过干姜,干姜辣的,它能辛散,这时候,又需要用干姜、茯苓,又需要用归、地、
首乌,这边用干姜、白术、茯苓,来清利湿,来清解中焦的湿郁,这边用归、地、首乌,敛下焦的风
燥。天魂汤里,如果燥气扰动的话,能不用桂枝就先不用桂枝,特别是临床上很多肾炎的病人,肾炎
的病人就是尿蛋白,尿血,很多,这个时候要慎用桂枝,你觉得这个脉象呢不需要升达,全部郁在下
面,那就不要用桂枝。如果脉象是阳气欲伸而不得伸,已经到了关部了,你可以用桂枝。如果全郁陷
在下面,那就不要用桂枝。若再用桂枝往上升,那木气就会盗泄,病人吃完以后,血尿、蛋白会更加
增多。合理地把握这里的关键以后,会在短时间内很快把血尿、蛋白尿治好。
温病学派和现在很多人喜欢用些清热凉血,凉血止血的药,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肝气欲
要升达赖乎脾气的升动,脾气升动,肝脾两相辅助,才能够升达上去。
他们现在肝气不能升达了,往下盗泄,就会产生肾炎尿血,隐匿性肾炎就是尿中始终有红细胞,这是
肾气不能封藏。肾气不能封藏,源于肝气的盗泄,这时候,要想把肝气盗泄止住,要叫肝气升上去,
合理的升上去这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肝气必须得升,人这一口生生之气,如果把它灭了,人的生命力
也就会衰微。
现在很多西医,很多年轻小孩,上去就清热凉血,尿蛋白没了,过一阵子,一个感冒,肝气郁滞明显
了,或者是身体稍好一点了,肝气稍微一旺,又不行了。所以只走清热凉血这一途,对于一些小孩,
年轻人,还可以短时间取效,体质好的还可以治好,而对于中老年病人,则万无幸免。要治好是不可
能的。因为治好了以后,隔个半年一年就会再犯,甚至一两个月就犯。这种临床案例遇见非常多,我
们这个时候,既得清肝凉血,又得健脾温中疏肝,给肝气指条出路,叫他从上面和升上去,又得温肾,
温固肾脏,肾水寒了需要温固,肾水燥了,这个时候需要宣达。
所以在临床一些需要养肾精的,补肾气的,助下元之气封藏的,这个时候补肾气,用芡实、黑芝麻,
用这些。能够封藏,收藏,不要这个时候上来用阳起石、这些温燥的,仙茅呀,这一上去漏的更厉害。
不象巴戟天、补骨脂都是走精血收藏的这些药,所以在温补肾阳之中,药还分两支,温补肾中阳气的
药中,有封藏的,有发泄的,有辛燥的,有敛藏的。如果是纯下焦阴寒之邪盛的话,巴戟天都算阴药,
都不用,用的都是附子,用的就是阳起石,这金石之类的燥品,如硫磺。寒湿去除了以后,脉象还显
示着脉行比较疏散一些,还有点弦细,寒象不明显,这时候再用巴戟天、补骨脂这些。
“糊涂”说是,都在尺部要不要用桂枝升?尺部脉沉、滑、大,沉脉不好说大了,就是沉滑有力,是
单纯温养呢还是可以用桂枝升?我觉得两尺脉都大了,最好不要用桂枝升,而且有明显的盗泄症状,
就是风木躁动,盗泄症状,这个时候,就可以下元稍微用点,因为肾为水府,黄柏、泽泻,稍微用点。
这里面就是一个把握的问题。
“糊涂”你能问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在这方面还是进行过一番思考的,因为在桂枝临床运用的取舍,
是非常关键。用黄元御先生的方子,开始用不好的话,很可能导致滥用桂枝,对于很多病,一看不升,
上来全用桂枝,我觉得桂枝,根据他盗泄的程度的不同,可以用,量上面要有把握。在一般临床上讲,
如果全部沉郁在下,两尺部脉都大,可以不用桂枝。不用桂枝怎么升呢?干姜也是升的,干姜人参这
些,都是可以,温燥中土了以后,脾阳自能把肝气升达上去,这时不要专用这些疏散的药。
如果是血虚,下元脉有点浮弦,浮大弦,这时候可以把桂枝换成川芎,主要是纯入血分,走血中之气,
这样比较好一些。桂枝太温燥,如果病人有明显的盗泄的症状的话,最好还是不要用桂枝。这都需要
把握,病人盗泄,小便里有白细胞,蛋白,这已经算盗泄了。但是这个时候,要看是从寒化还是从燥
化,如果是从燥化,燥热之象明显的话,千万不要用桂枝。如果下元整个还是寒湿之象,病人还是怕
吃凉的,一吃凉的就拉肚子,或者是脚怕凉,等等情况,还是需要用桂枝。这个时候不用桂枝,肝阳
就升达不上去。这个时候既得清敛下元,又得桂枝。
关于这一方面的加减,大家在临床中慢慢体会。用这次药,这次加了,下次可以不加,然后这样反反
复复地用几次。这里面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我也没有一定的说法,如果把它讲成一定的,反而僵化。
总之,桂枝相机使用是非常好的,你不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肝气升长就不行,就不能取得显著疗
效。以前学习郑寿全先生的方子之中,对于桂枝的用很少提到,因为很多病,由于导致左路肝气不升
的,阳神不能化魂的这种疾病之中,光一个理中汤,一个附子理中汤就能解决问题,阳神就逐渐能化
魂。因为党参、干姜本来就可以升达脾阳,寒湿一化了以后,肝脾阳气自升。干姜本身就是辛味十足。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桂枝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桂枝要用的时候,在经络中,在下元确有寒结,确有
寒湿闭阻要通行的话可以用桂枝。一般的情况下,桂枝少用一些。很多病人过用桂枝后会出现早醒,
阳气过于升动,升动以后,后半夜早醒,少阳之气内扰,少阳之气提前升动,少阳之气提前升动了以
后, 厥阴又长不起来,血气又跟不上,所以厥阴不能升达,少阳就内扰,然后就产生第一个梦多,由
梦多慢慢早醒。
今天关于阳虚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
刚才这个朋友提的是关于梦多,它的病理是什么原因。
首先,梦是怎么回事?平常我们人白天阳魂利于目,就是我们一身的神气,我们人有个神,神气收敛
时就叫精,升达时就叫魂,变化时就叫神,收敛时叫魄,由我们人进行主宰比较的叫意,一神化五神,
化五种现象,其实就是一神,这一神中最主要的是意,就是我们后天的这个,脾主意,意识。为什么
这么说呢?我们道家练功时讲究练己,我们人最不安分的就是这个意识,意识安定了,五神就能定。
不心猿意马,逐渐安宁下来,五神各行其政。这是通过养生给大家先讲一下。人既然有七情六欲,既
然有心猿意马,导致五神不能定,产生种种原因了以后,白天神魂利于目,早上我们是怎么醒的呢?
可能大家不太知道,年纪大的人他失去了这种功能,他没有办法体会,年纪小的人如果早早给他讲的
话,他会了解。练过功夫的人,就更容易有所体会,真正能知道的人是少之有少。
我们人是怎么醒的?人醒过来就是一股魂气逐渐开达了以后,利于双目,一下就醒了。魂气走到手,
手有知觉,走到脚,脚有知觉,这就是《内经》里说的,人晨起,“目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
掌受血则能握。”有人早上起来被梦魇压住了,身体不能动,想叫也叫不出来,就是肝魂之气被抑制
住了,阳气想升达升达不起来,不能达于四肢,这时候要看一看,中焦脾胃之气是不是寒湿郁阻住了。
至于说我们平常为什么会做梦呢?既然一神化为五神,主管做梦的是魂的问题,白天魂利于目,晚上
神魂又从两眼收回,人卧则血藏于肝,魂也藏于肝里了,这个时候,魂气游动,在里面不安的话,就
会出现梦境纷纭,晚上出现比较杂乱的梦境,睡觉睡不安稳,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有邪气克制,有邪
热之气内扰,扰动的话,意气内扰,魂气不安,晚上就会做梦,就会产生梦多这种现象。我们在临床
上有时就讲,这种邪气,这种火气内扰,一般是什么情况下内扰呢?
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魂气的归路是什么?是从阳明经而入于肾经,所以有很多人晚上吃多了,吃得
不好,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或者是睡着了后,翻腾来翻腾去,做乱七八糟的梦,胃不和则卧不安。阳
明之气阻住了,魂气不能收,魂气只收了一半,还处于这种扰动欲收不收的状态。第二个还有少阴肾
经。少阴肾经如果有肾气不得闭藏的话,就是肾气精气亏的话,肝气不能尽收的话,有时会盗泄,也
会产生扰动。肾精不足的人,晚上睡觉睡眠轻,有个风吹草动就容易醒。精气含藏的不足。梦还分不
同的梦境。有的人晚上一闭眼就腾云驾雾,梦境纷纭,好像在飘着一样,这种情况就要考虑肾阳亏虚
了。为什么?下元肾气寒凝,把阳气逼在外面,魂气整个都回不去,整个飘在外面。如果是中焦脾胃
湿气,是中焦湿气郁滞的话,导致肝脾不调,肝魂产生郁滞扰动的话,做梦会浑浑噩噩,一闭眼睛就
是好像梦游一样,做的昏天暗地的,往往肝脾还是有湿郁。
总之,种种情况,大家需要进行取类比象,去认识理解,然后根据脉象。临床逐渐多了,思维多了以
后,就会逐渐领悟过来。当然,人做梦是有讲究的,有的梦反映了一种身体的症状,比如梦跋山涉水,
梦追逐,梦争斗,这都是反映了一种脏腑内在的问题。《内经》里有一“邪淫发梦篇”,大家可以看
看里面怎么讲的,梦火怎么回事,梦狱讼,梦争斗,都是因为邪气客于五脏,导致五脏收藏不足,产
生种种变化的现象。除了这种身体影响外,白天的事影响到,还有一种有预兆性的梦,有人做的梦,
梦境非常清楚,梦境非常深刻震撼,从前到后,历历在目,这种梦是有预兆性的。如果有合适的人来
把梦解释一下,一般的梦境可以进行预测。
半夏这个药确实是燥,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半夏是降肺胃的,降太阴、阳明之气的,太阴肺经,阳
明胃经之气的。你要问的问题是什么?阴虚之类用这个?阴虚要看什么阴虚了。如果是肺燥的病人,
肺中燥气特别盛的病人就不要用了。如果是下焦精血不足的病人,有时候恰恰需要用。因为下焦精血
不足的病人,肺胃之中有寒湿,用半夏以降,降肺胃之气,金水相生,开水之上源,有个方子叫金水
六君煎,这个方子就是二陈汤加上熟地、当归,专门治疗精血不足,肝肾阴精匮乏导致的痰饮,虚火
上逆,炼液为痰,这也用的是半夏,而且半夏是主药。
如果是肺燥的病人,阳明经从燥热从火化了,从燥化了,建议不要用半夏。既然半夏这个药在于降肺
胃,肺胃是浊气上逆,阴浊之气上逆,你用半夏、生姜伺候,如果是阳浊之气上逆,如果化燥,阳燥
之气上逆,就石膏、天花粉、人参,就往下走。人参,益气化水,天花粉、石膏、知母,清金制木。
阳明证,胃家实,在经有口渴,口燥渴想喝凉的,舌苔当然也有了,阳明脉大,脉象也有。像《伤寒
论》里讲的:“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他就是讲的少阳证,少阳气上逆了以后,导致阳明之
气也不降,阳明之气不降,有没有化燥。阳明之气不降,化为燥渴了以后,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
粉,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小青龙。小青龙本身就是水饮在内,上焦有口渴,也不必去半夏,因
为要去水饮。水饮一去了以后,可以去半夏,换天花粉。因为水饮渴是津液不能上承导致的。三阳化
火的时候,半夏太辛燥,就因为它辛燥,入肺经降肺气,降肺胃之气效果比较好。在临床上,大家想
想,肺胃一路,由于后天饮食,一旦出现上逆,大半都是浊阴上逆,水谷之气,这个时候,半夏是非
常有用的。在临床上,郑钦安先生用砂半理中汤,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了砂仁、半夏,这是非常好用
的。我建议凡是中土寒湿的病人,要用理中汤就用砂半理中汤,比单纯用理中汤,会省去很多理中汤
的一些弊病。半夏本来就是秉一阴之气而生,有降的作用。
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下,在论坛中,大海发了一个关于高血压一个病例的讨论,当时那个病例我没有做
回答,因为高血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慢性病,要治疗的话,需要方方面面的认识,因为在临床之中,
我们对待很多病的时候,有些病,我们只要认证认准了,一两个方子就会有效,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而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就要考虑前中后期,尤其是后期的调养,还有随着病症逐渐的变化,最后的
收尾收工,这一系列,对一个大夫的整体思维进行了一个考验,尤其是这些高血压病人,时间很长了,
服用了很多西药,这个时候要考虑到西药的药气对他病体的影响,中药怎么去调他。
高血压,首先讲,高血压只是一种现象,症状,并不是一个病。现象是什么呢?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
出了正常人一般的范围指标,这个人平常他的血压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现在不在正常范围内,而且有
不适的感觉,这个病才是高血压。因为有很多人禀赋和一般人不一样,可以产生异常的血压,这种病
人是有的,在临床中慢慢会遇见。有人老偏低,老60/90,西医说是休克血压,还有的病人老50/80,
这也是有的。这种人也不要以为怪,经常血压偏低的人,金水收藏之气稍微过了一点,还需要温温阳,
就会好,但是不一定有病。
有的人血压老是80、85,偏于临界,这也不算什么,要具体看某些人的体质。一些老年人由于平常性
格比较急等等因素,高压老是140 或145 之类的,这你不要去妄加干涉,只需要在饮食、导引、锻炼
上调摄一下。首先,收缩压和舒张压到底是什么现象呢?在论坛里,大海也说了,收缩压好比木火之
生长,心脏收缩,血气迸发;舒张压好像全身精气的回收,收敛,一个是金水的收藏,这是用黄元御
先生这套学说来解释的,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
更形象是怎么理解呢?我们的血气在心脏的鼓动下产生一盈一缩,心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恰好是元气
的一盈一缩,元气的盈缩失常,是什么问题?而且它一旦失常,不易自己回来,自身调节能力差了,
元气肯定亏了。所有的高血压病人,先天元气肯定不足了,元阳一动,就不足了,衰了。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他是不足了,还是敛降不足了。他升上去收不回来了,或者是升不
动,郁在那,这都是因为后天元气中气,中气主管枢降的平衡,现在中焦这个枢转的轴,这个中气已
经不足了,不足以调整这个平衡了。一般的肝郁的病人,我们遇见的肝郁病人多了,左边木火不得升
达的,达郁汤,有的病人没高血压,甚至青光眼啊什么都有,,没高血压,金水不得敛降,郁在上面
也有。所以有无高血压不完全在升降的问题,而且还在于元气亏虚的问题。
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建中土,温建中土,这一点,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在温建中土,补脾肾的
基础上,如果左路脉象出现郁滞,就是阳气欲升不得升,有这一点,可以加桂枝;如果下元精血亏虚,
相火之气老是上逆,扰动之象,这个时候,一定要切记降阳明,左路地魄汤为基础化裁,就往这方面
走。地魄汤加上参芪,从这一路下手。肝木还要升上去,要升上去怎么升?你还要荣养肝木,加川芎、
生地之类,该荣养的时候还得荣养。我对高血压就这个认识,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还可以拿出来讨论
一下。
上半身容易出汗,下半身反不容易出汗。一般的人都是上半身容易出汗,下半身不容易出汗,如果下
半身不出汗的话,这就是问题。上半身我们的汗是怎么出的?阳加之于阴谓之汗,下半身不出汗,阳
不得加于阴,下半身本来就是重阴之地,它不出汗,下半身阳气就不足。还有许多病人,他下半身特
别容易出汗,为什么?肝气郁在下面,相火老郁在下面,阳气老加在下面,一往下面迫,下面就出汗。
还是那一讲,有些高血压病人很年轻,很年轻先天禀赋就有不足了,体质已经有亏的地方了,先天禀
赋偏于木气升动这方面的,先天禀赋是肝木之气容易郁滞,肝脾之气容易内郁的这种状况。小孩不想
什么,没有思虑,体质也好,没有感觉,年纪大了,一结婚,房事什么的,脾肾之元气一亏,一下子
就出现这种情况了。当然也有很小的小孩高血压的,以前治过一个小女孩,几岁的小屁孩就高血压,
一直治不好,肾炎,高血压肾病,那是怎么回事?那就是看西医,西药吃多了,把阳气全遏制住了,
再加上小孩天生禀赋又是木火体质的,想闭又闭不住,所以高血压出来了。这种病人温建中土,温建
脾肾,肝木自然就升达,肝木一升达起来,肾炎也没了,高血压也好了,就是这个问题。小孩好治,
年轻人更好治。小孩好治,年轻人难治,年轻人为什么难治?年轻人欲望太盛,有的没办法治,你这
边一温阳,一好了以后,有能力了,就更麻烦。
现在这个社会,每天接触乱七八糟的,像古代养病,一个农村人呆在乡下,每天就见几个人,所以病
就很好治。现在你看这来来往往的,信息量太大,自己有时候管不住自己。
行了,今天就跟大家讨论到这把,下节课继续跟大家讲。好,再见。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劳伤解四(20080813 )
 
明素析灵整理
 
能听见吗?现在声音怎么样?好。前几节课给大家讲了阴虚阳虚,这节课我们顺著往下讲。讲到阴虚
阳虚,阴脱阳脱也就在其中了。先把原文看一下。“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
是为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由此坎阳以辟之也。
”这条大家好好理解一下。
阴气左升而不陷者,由此坎阳以辟之也”。什么意思?就是阳气卫外而为固也,阳气收藏了以后,
下元肾气才能闭固,下元肾气闭藏了以后,一阳之气升腾的话,才能有根底。这就是所谓的“由此坎
阳以辟之也”。
我们在临床之中,有很多尿血的,拉痢疾的,亡精,亡阳,就是下焦了,甚至一些肾、尿血、蛋白尿
等等,这个都属于下元坎阳不能闭之。“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精血
不一定驰走,脾气不升的话,还应该加一点就是肾气不固。脾气不升则陷于下,肾气不固则漏于外。
“《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阳明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升肝木。
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是魂化而为神。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双
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
就是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这是《内经》上讲的。“阳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
常,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这里面讲的什么意思啊,你们看这个原文,主要是讲阴脱,阴气要
脱亡,是个什么现象呢?就是说就我们人来说,他是有个一元真气运行,而这一元真气,不管是怎么
脱,都叫阳脱。因为一元真气,游走于九窍百骸之中,九窍百骸悉为阴物,全靠一团阳气为之主持。
这时候,阴气升降失职以后,导致变化的现象又分阴脱和阳脱几种现象。
阳气有从上而脱,也有从下而脱。象他讲的,“阳自右降,降于坎府”,阳不能降,阴盛格之而脱于
上,这是阳脱于上。坎中一点元阳生发于水中,是木生于水而长于土。现在这一点阳气不能往上升而
脱陷于下,这也叫阳脱。这个时候,由于是阳脱而阴随,阴脱而阳随,这两句话大家体会。由于在下
元,下元为重阴之地,显然本来就是阴盛之地,这个时候,阳气走失表现为大量精血的,就是精微和
阴血伴随著亡失,这时候呢,就是阳气脱于下。总之脱于上和脱于下,虽然在升降的角度上有所不一,
但是总归是元阳亏虚。
这个时候,重症的话都要温阳。所以呢,你看,阴脱阳脱,其方内,附子都是主药。大家看这个方子
叫乌肝汤。大家不一定要用他这个方子,用他这个方子有时候也许不一定有效。就是看他这个意思就
行了。黄元御先生这个方子的用意还是比较好的。乌肝汤是怎么来的呢?你看,附子黄芽汤,是不是?
加上桂枝首乌汤。它就充分体现了什么,这一点阳气是生于水而长于土。首先是脾阳要升,脾阳升用
的是天魂汤,你看,天魂汤,由于,由于底下就是说,阳气亡于下,阳气亡于下,肾水不能闭藏,肾
水为什么不能闭藏?是因为木气伐之,木气盗泄扰动之,所以他用了这个白芍跟首乌,来柔养风木,
来升达,以顺以升达。
病到这种地步,就是说,我们大家来看吧,只是处于一种初步的就是说阳气有脱亡这个预兆了,但是
没有出现阳脱,没有出现阴脱,如果出现阴脱的话,可能也不是乌肝汤能治疗的。如果出现阴脱的话,
必须大用附子,然后再佐以其他柔肝之品。尤其是在桂枝的使用上,大家尤其要抉择一下。有时候风
木盗泄比较厉害的时候,桂枝是可以不用的。因为桂枝其性本来就是走窜的,其性走而不守,容易走
窜,而且一般就是说下元肾气不得封固,肝木之气本来就是升动有余,升动有余他还上不去,由于没
有肾气在底下封固,没有中土的扶持,所以就产生了这个方子。
大家再把这个方子仔细体会体会。同时呢,我们还讲一个方子就是附子汤。他这里的附子汤,附子汤
用于什么?用于底下就是说少阴虚寒,用于少阴虚寒证,小便清长,元阳不守的一种状况。为什么小
便清长呢?下焦元火不足,小便颜色清长,显示的是白色,就是我们说的清白的那种颜色。这其实是
什么,白色一现了,说明肺气不守,就是说肺卫整个,肺肾之气收敛不及的一种现象。这个时候,就
得温阳散寒,健脾温阳散寒,佐以白芍,佐以白芍、白术,养脾精,收摄。
往往是因为,就是说,下元,然后是小便清长,有时候上焦还可能化现点虚热,这是说有点口渴啊这
些的。由于上焦口渴,喝水多,所以下焦小便清长更加明显。在这个附子汤中呢,仲景第一没用桂枝,
然后呢,他利用真武汤的底子,去掉生姜,因为这时候没有“振振欲僻地”,没有下焦这种就是说浊
阴之气上见,头晕啊,“振振欲僻地”这种,所以去掉生姜。然后由于小便清长,这个就是,中焦脾
肾之气,小便应该是什么颜色,应该是淡黄色的,淡黄色是什么?黄为脾,土气用于四时,这个时候
淡黄色也是一种中焦土气能够周游的一种现象。
小便清长首先代表的就是脾肾阳气的不足。所以呢,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上人参,然后是倍白术,附
子汤白术这个量是真武汤白术量的一倍。然后用白芍,白芍以收敛,收敛肝木之盗泄。元阳不得升于
上了以后,就往下盗泄,往下盗泄了以后就是两股力量。第一个人身的两股力量就是说一收一发,肺,
肺津不敛,主收,肝木主发,主开达。小便呢?我们司二便,什么司二便?肾司二便。肾司二便背后
呢就是肝,肝气主之。所以说呢,大便不利,小便不利,首先要考虑是肝气不得,就是说是肝气不畅。
然后再考虑是肺气不收。肺气过收的话就是说,肺气过于收摄的话,他会出现窿闭,然后肝气不发,
产生这种郁滞。肝气过发,肺气不收的话就会产生遗溺,然后大便溏泄,种种现象。
而白芍这味药呢?白芍,酸、温、苦、平,酸,白芍就是苦、酸、平,这味药是。苦平是它的本味,
而是主要是酸味,它可以酸收。肺气吧,肺气逆上,就是说,食以苦酸以泄之,就是苦能泄而酸能敛,
酸主要是可以泄肺气,平呢,平也是可以入肺气,所以说白芍这味药,它在肺经,收敛肺经上还是有
一定的作用的。尤其是在于少阳相火上逆,导致的肺气不能敛降这种病机上。
你看,紧跟著看这个兔髓汤。这个兔髓汤是怎么样,这个兔髓汤就是由地魄汤变化过来的。地魄汤加
上什么?人参。地魄汤本身就是说中土无权,补中土的力量不足,所以加人参三两。现在加的是附子,
附子、龙骨,而去掉了麦冬、白芍。他讲啊兔髓汤是什么,兔髓汤讲了是阳脱。阳气呢,阳气要右降。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气以收敛以归纳,就是要气沉丹田,我们讲了,以为顺,现在阳气不顺了,自
然导致的是什么?下元是阴气啊,阳气不能往下降,阴气就往上顶,所以阴气要上逆,这个时候怎么
办?就要降阴气。既要收敛上焦的阳气,又要温散下焦的阴气。所以产生了这个兔髓汤。你看兔髓汤
里面没有干姜啊。兔髓汤里为什么不用干姜?兔髓汤要用也是用生姜,不能用干姜。
由浊阴上逆了以后,生姜是下臭气的,下气通神的,除臭气、下气通神的一味药。它就可以治疗这个
从腑气,阳明一路上逆的这种浊气。为什么没有用干姜、白芍呢?因为浊气已经犯上了,整个是君相
之火不足。黄元御先生一般用龙骨、牡蛎,喜欢用煅,煅龙骨、煅牡蛎,这与现在临床上我们常用的
还不一样的。我们临床上都喜欢用生龙骨、生牡蛎,为什么?就是说龙骨、牡蛎啊,尤其是牡蛎,牡
蛎是水精之物,牡蛎还是有一定的寒性的,如果在温阳固摄的基础上,你收敛阳气的话,我建议还是
用煅的为好。如果是重镇的,如果是为了制约少阳相火上逆,导致的这些心悸啊这些的,大家不妨用
上生龙骨、牡蛎。这时候还可以固助一下肾气的封藏。阴脱阳脱就给大家讲这些。大家有什么问题可
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虽然讲得慢,但是大家要体会,黄芽汤,从黄芽汤讲到地魄汤,讲到天魂汤,然后乌肝汤、兔髓汤,
大家要仔细体会它的用法。然后平常临床上遇见病人了以后就好好琢磨琢磨,使用时,不断地学而时
习之的话,你就会体会到这种乐趣。然后再反复地看,就会容易,就会有所突破,就会有自己独特的
见解,然后再拿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会,同学和老师之间就会有,互相,教学相长,有所补益。
有什么问题或者平常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拿出来讨论一下。
有付中问,说是临床,阳脱的临床表现。首先讲阳脱,就是说阳气根于上,所谓的那个什么,阳气是
自上而下,就是讲的“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但是阳气虽然发于上,所谓就是说它根于上,所谓“云
出地气,雨出天气,本乎上者亲上,本乎下者亲下。本身我们一身这个阳气呢,三阳之气呢,它都是
以下潜为顺,由上而下,由上至下,这也是气化的一个必然的一个规律。就是说气积了以后,精化为
气,气化为神,然后神气再收摄,然后产生这个气再归精,精再归化,这种现象。
这里讲的这个阳脱呢,就是阳气,阳气亡脱。像我们临床讲就是说,人要老,先从腿老。慢慢,腿僵
硬了,是不是?然后呢?然后阳气慢慢逐渐亡脱。身体好的人,真人呼吸一踵,这是养生家达到的一
种非常高深的一种境界。平常人呢,我们慢慢就用腹式呼吸,然后逐渐就用胸式呼吸,气就慢慢浅了,
然后呢,危重的病人一般用喉来呼吸,就是喘,犯脱的话,就是真气渐脱于上。所以说在临床上我们
会遇见这种,就是说呼吸衰竭啊,重症病人呼吸衰竭,慢慢的,喘促,这种都是下元浊阴之气慢慢盛
了以后,元阳不得归潜,往上,上见的一种现象。元阳上脱。或者是久病的这个,慢性哮喘啊,慢支
啊这些,到后来都会出现喘脱的这种现象。
这时候真正的用药呢,像黑锡丹,是不是啊,都是以降浊阴为目的的。黑锡丹、兔髓汤,像这个兔髓
汤用法、方义还是非常妙的。大家在临床上就是说,把这个方子学好了以后,根据病人的症状去加减,
你原方原量套的时候,恐怕有时候效果会不好。黄元御先生用的话肯定会变化。我只给你讲阳脱的道
理,由他这个道理,你可以把临床症状、现象都给推出来。
可遇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这也有关系。男子阳气偏于下元,所以呢,男怕穿靴。男子腿一
肿呢,就是阳气衰的比较厉害了。男为阳,什么阳?男为阳,阴中之阳。所谓阴中之阳,以升达为顺。
所以说男性就适合这种性格比较阔达,比较开阔这种性格。女性吧,女为阴,阳中之阴,所以呢需要
收敛,性格温顺,然后是收束为好。所以说女怕戴帽,女子一戴帽,阳气根于上,脸一肿了以后,根
气不足,更别说收了。
大海问:“左脉弦与右脉弦的区别在哪里?用药上的注意点。”
这个需要临床上去慢慢体会。这个我以前已经给大家讲过了,左脉弦,弦脉是六残贼脉之首。百分之
七十的病人都具备弦脉,这意味著弦脉的普遍性。有时候是兼夹脉,有时候是主脉。弦脉是什么现象?
这是大海提的,我就问大海你,你回答一下,什么叫弦脉?弦脉是什么现象?我们讲脉象,每种都有
它一个像,所以我以前也说过,脉象体态充,要从四时五脏这个脉象去体会它,什么象?它为什么会
产生弦脉?它为什么会弦?你搞清楚以后,再分左脉弦,右脉弦,寸弦尺弦,是不是啊?才能搞清楚
这里边的关系。
就是说,弦脉为木郁,木欲升不得升,就是说弦啊,弦脉属木,首先这一点,要类比五行的话,属木。
属木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在四时脉中类比它。第一点,弦细而紧,这个时候是沉弦,这个时候我
们类比是什么?类比好像是初春的脉象。沉而弦,这个时候初春的脉象,弦细而略带紧,这是什么现
象啊?沉弦,这就是好像初春的时候,外寒特别盛,一点阳气,一点阳气欲升达而外在寒气又十分盛,
这个时候呢,就是显示出来阳气微弱而外在寒气又比较盛,阴寒之气闭束,一点微阳闭束在内,而初
春的脉象。
然后呢,这个脉象逐渐条达,产生了就是说脉象略微有点弦,就是说弦而长这种现象。这就是木气已
经能开达了。这时候还是这个脉象,显示出来这个脉象弦而长,就是说木气有余了。木气见有余,如
果不是木火当令的时候,显示出来的弦脉统一都是木气有余之象。木气有余为什么?不当王的时候,
它木气旺了,这个时候就得考虑到,就是说,因为木气不得和升,不能升达上去,它产生了这种郁滞。
还有一点就是土弱。土弱的话,木气就会盛,所以产生了弦脉。这个时候就叫木郁,就是在气质上叫
气郁。
沉弦之脉,它多属寒,这种弦滞之脉,脉象有点弦长而又不能开达,欲开达不能开达这种现象,这要
首先考虑肝郁。还有呢,弦大,浮弦,这种现象属于肝气已经旺了,肝气化火了,要治这种脉象呢,
必须佐以清热的药。如果是浮弦的话,重按无根的话,就是考虑阴虚现象,就是精血不足,气不能归
精,这个时候还要适当进行养阴。
在这里面尤其要讲到一点就是胃为水谷之大海,我们人得的病还是有数的,要懂得理的话,你看《金
匮要略》就是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什么病,然后是,气病多少多少种,血病多少多少种,
妇科多少多少种病,他这每种病每种病都是有数的,你把这每种病每种病都研究到了以后,临床就能
进行归类,就能很精确地来预测它的变化。
首先呢,讲的是六经的这种,六淫外感,这种所谓的伤寒病,伤寒传化,这种病它都属于就是按我们
来说,都属于一气周游,在一种就是说先天变化的基础上,以温阳为主,导致调六经气化,调六经太
过不及。在于后天饮食情绪上的诸多化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到,一个是,一个是就是说由于后天饮食
所产生的郁滞,第二个是情绪产生的郁结,往往这两种又互相为因,产生很多杂病,就是丹溪先生所
谓:“杂病郁证,经常用的是六郁汤。杂病以痰为主,怪病多痰。”后代很多医家这样的论述。在这
里论述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讲到这个呢?就是说在临床上我们会遇见很多病人是这种中焦有痰湿的,
痰湿不化的病人,禁补,这一点是谁先提出来的,是孙思邈先提出来的。
就是说凡虚人,痰盛之人,素有水湿凝聚,凡要服大补之剂的时候,必须先泄。为什么?肠胃之中,
腹中,经络之中可能有痰湿之郁阻,偶尔会出现一侧胳膊麻,会出现偶尔局部皮肤的瘀肿,有些病人
大家有时候看身上皮下有一块一块的肿,是什么?这就是叫痰核或流注。他这就是由于脾胃里产生这
些痰湿水饮,随著胃气的潮汐,然后鼓散到了经络之中,又不能化掉,郁滞在局部。
这时候怎么治?这时候临床上就要考虑多用一些乌梅、牡蛎,厚朴苍术之类的,然后再加上牛膝,沉
降胃气,沉降胃气,收敛脾精,这时候不能一律的升脾阳了,要把脾阳遏制住,而这个时候呢,气机
鼓动不足而收敛有余的话,逐渐吃了它缓缓的有点拉肚子什么,这些在经络,在胃腑中的浊湿之气慢
慢就排下来了,这时候病人就会慢慢排一些恶臭,但是绝对不是苦寒大泄的药,都属于苦涩沉降的东
西,慢慢大便就会排出一些秽浊、胶粘的东西,这些东西排出去了以后,你这个时候再用补剂,壅盛
之剂,它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不然的话,临床上有几个别的病人,用完大温大补以后,病人出现浑身酸痛,有时候局部肢体的肿胀,
这是痰浊之邪已经入于经络了。这样的话,为以后产生流注啊,局部的痰核,甚至偏瘫,都留下根底
了。
所以说我们人吧,一方面六经气化,一方面后天水谷之海,它的腑气这一路,每天受摄饮食。小孩不
一样,小孩没这些东西,小孩只要胃腑经络中有一点凝滞,他马上发烧,他马上产生种种反应,一般
人难。这种痰浊,在胃腑中可以温化掉,一旦到了经络中就温化不掉,就跟我们治理国家一样,有的
敌人必须得除掉,有的人必须得杀,有的人可以感化,可以转化。当然了,你去慢慢地转化,有些东
西转化太慢,等你还没有转化过来他的时候,你的温燥之气已经过了,已经造成很大的这种矫枉过正
的影响。
所以古代就是说有汗、吐、下种种方法,吐、下临床之中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
者引而决之,是吧。这种呢,往往有可能是虚寒体质,阳气弱,但这个时候,你用药的时候要注意到,
降胃气,用半夏、陈皮,用炒麦芽,可以用这些。用牛膝、牡蛎,收涩的。不要用枳实、厚朴、槟榔、
大黄这些。这一部分人,临床上还可能导致很多久治不愈的各种杂病,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注意到这
个胃腑的,首先这个涤荡,这一环要仔细考虑到。
当然牛膝这味药也是苦寒的,如果是脾阳已陷的这个病吧,这个病就可以考虑到在这个基础上先加一
些干姜,是不是,先加一些干姜、茯苓,然后再佐以利下。总之,叫它阳明气沉降为顺,不要这边一
温脾阳,那边胃气也不降了。整个一鼓荡,浊阴不下潜,反而随著经络鼓胀到全身,少升务要降,所
以说两者权衡要把握好,不能为了升脾阳,这边导致胃逆。
更因为痰湿水饮的凝聚已经产生了,祛宛陈莝,这个手段必不可缺。如果没有这个手段的话,而大用
温阳药,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相应的危害。在民国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个学派,大泄大补,不管来
了什么病人,枳实、厚朴、芩、连什么什么一趟,先泄,但是这种人泄的他有那个什么,给大家说下,
就是说这种药不是不能用,也能用,如果要用的话,建议大家在煮的时候,要煮一个小时左右,这个
时候,药不会太苦寒,泄下力量也不会太大。因为久煎后药气就平和了,全是味。所以在临床之中,
我们要存有这一法利用。胡万林?跟胡万林没关系。胡万林他是四象的方法吧,他把任何病都分为四
类,然后这四类病人用不同的方子,不用脉诊,只用望诊。
刚才大海问起了就是说阴阳二十五种人在临床上的运用和体会。我的体会就是说阴阳二十五人我到没
有运用得这么细,但是对临床上的人,就是说他对于五行的属性,我们过去这个,就是说象数这门学
问,对每个人面相啊,形体啊,属于金木水火土,那上面分的比《内经》上还要细一些,就是说性格
呀,面相呀,眉毛呀,各种的气象(相)啊,他都有一番讲述。而且根据每个人的生辰,断出每个人
的禀赋,气象(相)。《内经》上讲的是一个大象。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禀赋,有有余的一方面,就有不足的一方面,我们看到他这个性格和举动,偏于
开达,偏于往外放的这面吧,都是木气有余,我们常常会叫木火性格的人。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沉静,
比较谨慎的这种人就是金水性格的人。根于木火、金水之间,我们进行取类比象,进行调和,然后在
临床上指导用药的偏颇,就是侧重。并不是说具体到哪味药,具体的什么。由于就是说,看,像这个
啊讲的,有人有痰啊,有人义气,有人少信,什么什么什么,然后有人喜欢思维啊。而我们临床之中
呢,我们遇见人,往往是不去问他,就是说,凡眼一看完他以后,一搭脉象,然后这个病人诉说一下
主证,然后这个时候就开方了。
而并不是问,这个人平常日常生活,然后再仔细揣摩揣摩他的思维的变化,这个有时候没有那么细。
我是说分清二十五种,就是说,五行之人,各有偏颇,然后呢,因为为什么,因为我们就是说天赋以
性情,地赋以形体。我们这个形躯,这个躯壳是阴精,是象地的,而精神是象天的,法象于天。所以
呢,我们在这种长相啊,躯体、禀赋的五行就有所偏重。所以《内经》就归属为五种人,由于形体有
所偏重,所以精神上也就有所偏重,这是同气相求的。
在这五行之人中呢,他又是在五行之中复五行,然后就变出了阴阳二十五人。你不必要搞这阴阳二十
五人,数不胜数,你要搞得细致的话,可以无限可分的。脑袋中就是说时时刻刻,我觉得我临床中一
句话,独守阴阳无与众谋。这个阴阳都不用独守,明知一气之往来就行了。就明这一气往来,这一气
之顺逆,千古往来,你就是再看历史,看人,然后对待事情,逐渐地体会这一气往来,这就是郑钦安
先生所以能产生温阳学派这一大派的根源所在。
千古以来,只有郑钦安先生能把这一元盈缩表达得这么透彻,是因为别人都没到达他这个境界,所以
我们在临床当中不断要领会,如果不能领会的话,以后学医的道路会越来越坎坷,越来越曲折。为什
么?为学日益,越学东西越多,越学东西越杂,实际你在这个时候走的是西方这种不断探寻这个道路
了。就是说学识越来越杂,名象越来越繁复,不光是文化上,内性也好,为道日益。时时刻刻都归结
为一气之往来,一气之动静。你对这个问题有理解,马上就产生一个概念,是不是。然后就反思,什
么东西都归结为一阴一阳上,什么东西都是。一反一复,就产生了万变,万种变化的产生。达到这种
状态,可以不被天下人所骗,你要达到这种状态,任何医书都骗不了你。
什么是正路,什么是歧途,你一眼就能看清楚了。他诸佛菩萨降临,也哄骗不了你,因为你脑子里没
有那种名象,那种名象对你来说不产生障碍,你心胸开阔就无所谓障碍。现在主要是就是说阴阳二十
五人,根据五音的排法,根据太少阴阳的排法掺杂进去,你就要把太少阴阳怎么回事,这个也是阴阳
变化,五音的变化,也是阴阳顺逆产生的,你把它整个透彻的贯穿起来,然后心里就没什么疑惑了。
要不然你现在要分阴阳二十五人,有人说了,临床上要分二十七脉,每个人是什么脉,哪个是什么脉,
这样分下来,这样即使分下来了,临床上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收益。
当然了,你这个搞清楚了以后,你再想仔细把阴阳二十五人搞一搞,那也可以。就是仔细再把它研究
研究,临床之中再产生你独特的这种具体到特定病的变化,这种也是行的。对于这方面,我是研究的
比较少。
最后一点还要归结到“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我们学医,学的是医道,这里只有医道,没有其他东
西,如果大家要学各种医术的话,不用在我这里学,当然了,有时候可能我,有时候讲解之中也有一
些著有痕迹的方法,但是归结到最后,是让大家明白,讲了这么多,其实是要阐述阴阳的变化,阴阳
的变化其实就是一气的盈缩,一气的盈缩又只有你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够去映现,你才能是一面明
镜。如果你现在这个镜子里面横七竖八的,映现出很多东西,你还能反映出来事物清晰的本来面目吗?
在这里边,就是说,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七七四十九年,然后临涅磐的时候对大家
说,“我一个字都没有讲过。”其实意思就是说,不叫大家著象。中医也是一样,一著象就流下了。
讲到这里呢,还是要和大家讲,当年,这个故事就是说已经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了。六祖,六祖里面讲
的,六祖做了首什么诗呢?首先是他师兄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
惹尘埃。”大家知道,这个诗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往往一说就说到后面这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后来的。大家先做到“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
时刻刻关照的功夫是要有的,你没有练习有来以后,你如何空的下来呢?
所以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这医理啊时刻顺畅,没有一点
名象存在,有一点名象全都是在脑子里立刻,不是把名象硬给他,硬给他抛弃掉,把这个名象给他吃
透,要消化掉,给他融汇掉,使他不存在任何的这种概念了。这时候才行呢。这个“时时勤拂拭”是
观象的过程,不断地观,观也是不断地用你的心去感应。你去感应是指,怎么样?就跟我们,就是说
欣赏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是聚精会神地去看这个画某一个部位,某一个部位,尤其是看油画的
时候,要离得比较远,要眼神收回来,将这个画映射到自己的眼帘之中,心目之中,这个时候来感应
来体会这个画。这叫观。
我们在大街上,看见每个人,一看,这个人长得比较凶,那个人长得比较笨拙,怎么怎么样,其实这
已经是观了,但是这个时候,第一个,你被他外在形象那个什么,产生了障碍,你一看到他你就跟他
下定义,你就跟他外在形象,形体,简单的一些特征,就是把思维形成固定化了。而没有达到,就是
说无思无想,就直接叫他映射心里,然后去,这个时候,我们看一个人不但能够看出来他的外表的长
相,和动作的缓慢什么的,而且能够感应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根据他的外在各种动作,就能感觉出
来他的内心呢缓急,就是说收散,凝聚收敛,这种性格的状态变化我们就能体会到。
当然了,还是要从神秀的这个偈子中入手,“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就是说,我们还是要一点
一点记,还是要一点一点看,完了,看完《伤寒论》,再把它一点一点贯穿,一点一点领会。为什么?
我们开始可能感觉自己心里挺空灵了,挺静啊,能感到一些事情了,你这个境界太狭小了,太局促了,
必须得要不断地融会贯通,融汇完了以后你才知道,以前那个境界是自己造出来的,是一个太局促的
境界。不断地融会,然后《内经》、《伤寒》,诸子百家,然后孙思邈的东西慢慢逐渐融汇过来,那
个时候,你在能融汇一炉了以后,你还能波澜不惊,如清澈见底的话,那个时候才能叫出来。因为在
这个过程之中,你能把自己固有的观念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在贯穿融化掉,要不然自己
空静静的,有时候不会发现,这一束光总打在那个点上,看不见其它的。
关于顿悟跟渐修,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也是南先生以前举的一个例子。没有顿悟,没有所谓的渐悟,
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不管它有多粗,我们去锯它,累生累劫的去修行,累生累劫不断地去锯,这锯
啊就是渐悟,等到哪一天了,把这个大树,锯到那个点上了,你过去拿指头轻轻一碰,一棵苍天大树
倒了。这时候你觉得是顿悟,但是你前面做的那些功夫都是在积累,经过那么多年累劫的积累以后,
你才达到那个点,才达到因缘际会的,就是说这个契合点,然后才产生了变化。
医学也一样,我们现在需要不断地去领会,不断地去观,揣摩,不断地进入这种思维,就像古人说的,
我们既做学问,就需要良师益友,然后是各种方面,远行必而近中正,种种,把自己周围,自己有自
己的朋友圈,都聚在一块,谈这么个事情,这是塑造氛围。不断地自己熏陶自己,有外在的,有内在
的,在这种环境之下,自己全身心是种转化,这种熏习,这种速度就会更快。
这个《四圣心源》章目还是比较多的,大家回去了以后,把《四圣心源》还是好好看一看,我从下节
课开始给大家讲得速度就要快一些了。因为开始为什么讲这么慢呢,关于中气劳伤,阴虚阳虚这种思
路需要反复地去贯穿,反复地去给大家脑子里建起来这个观念,一旦建立起来,后面就很顺畅了。
就像我们学太极拳一样,总是开始几招难打,开始几招一旦学规范了,一旦掌握到形的变化,三结三
合,手脚的配合,掌握好了以后,后面就是招数的问题,学得非常快。以后还是每周三讲课,不隔周
讲了。
行,我今天就讲了乌肝汤和兔髓汤,这个方药大家要对应天魂汤和地魄汤来看,来领会他这里面的意
思,然后在临床上再对应起来。比如乌肝汤,对应乌肝汤的时候,你可以考虑考虑像附子汤、附子理
中汤,这些都是升达脾肾阳气的。看兔髓汤,你就可以考虑考虑真武,麦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加肉
桂啊这些时方,来对比对比。
这些方子跟黄元御先生的方子还是差太远,你看像,简单举个例子。张锡纯的书大家可能很多人都看
过吧,张锡纯在治疗元阳离脱的时候喜欢用的药是什么药啊?喜欢用的药是代赭石,重镇阳明一路,
还一个就是山萸肉,重用山萸肉,这一点呢,在李可的破格救心汤变化中,就是说能够有很深的体现。
但是这种用法有很大的质疑之处,我认为在某些病来说,就根本不需要,反而会产生很坏效果。
首先,代赭石,代赭石这味药是重镇阳明,是治胃气的。在《伤寒论》中,旋覆代赭石汤,代赭石的
用量是多少,是一两。按我们现在常规用量呢,是多少?我们常规用量,小剂量的话是三克,大剂量
用的话,桂枝汤,桂枝、白芍各三十克的话,那个时候代赭石也只是十克。代赭石这味药是非常沉重
的,类似于铁矿石一类的,它的十克也只有一点。而过去仲景用这么少的量,就是取它能治上焦之气,
轻浮之气,浮动,治上焦若羽,非轻莫举。用那么大量干吗,他用大量一下子就把脾胃之气全部降下
去了。而且会导致脾阳的下陷,这个药用量大了。
所以在临床之中,就是说你看仲景用那么小的量,所以在临床中,大家对代赭石这味药不要片面地追
求疗效,学某些大夫,现在很多大夫都是这样,治疗经验,三十克不行六十克,感觉就是给两块石头
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代赭石这味药在治疗胃脘的这些虚逆之气,脾胃的虚逆之气的时候,用量大的
时候,反而适得其反。
还有一个,山茱萸,山茱萸往往是用什么?我们久咳的病人有时候真气喘脱的时候,真气亡脱。真气
亡脱了以后就是肺肾之气不收,病人出现喘促,气高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呢,他用山茱萸来进行温固
封摄,在这一点上呢,山茱萸这味药固然可以用,山茱萸这味药酸温,虽属阴药,但是不是那么太寒
的。但是,如果是由于虚损引起来的,你用山茱萸可以;如果是邪气有余,光精气夺一点,不可以用。
虚则精气夺,实则邪气盛,如果有下焦浊阴之邪上犯的话,你用山茱萸,更增加下焦浊阴之气的逆满。
所以在临床之中,用药的时候,你要把握阴阳的这种顺逆,而不是像张锡纯那样,见了就用,更不能
像李可那样,治疗心衰的病人,直接就上,根本不管他气机的升降。李可这方法浮躁。
代赭石这个药味,大家要看的话还是要看古医书对它的评价。现在很多人吧,对它有时候的评价都不
太正确。代赭石,这个可能引用的是《长沙药解》的吧?它重用有重用的效果,轻用有轻用的效果。
仲景来重镇逆气的的话,也就是用的小量的。你要是平常平肝熄风,镇肝气之逆乱,可暂时用大量。
所以就是说在乌肝汤、兔髓汤两方的基础上,这两方,看似两方,其实一方。因为为什么?因为人体
的气机呀,就是说升降往往是互用的,由不升导致不降,由不降导致不升,由元阳不能潜降,而导致
下焦气机更加郁迫在下,就是说中气一逆乱了以后,上下的问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这个时候呢,乌
肝汤跟兔髓汤两方是可以掺和起来,来运用的。不要说有的病人就用乌肝汤,有的病人就用兔髓汤,
那样的话治疗起来比较片面。行,我这个意思大家听懂了吧?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下周三咱们再见吧。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一(20080319 )
 
汀上白沙整理

这是黄元御先生对伤寒论的重要贡献的体现,我们先学习天人解,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黄元御先生对这
个先后天,气血生化的观念是比较有利的。黄元御先生呢,他这个对阴阳六气,还有五行的理解。以
前看过河图的人都知道,就是说,基于生化的角度,就是说五行顺生,生化的角度来理解。
应该前面就是:“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
土也。”这是黄元御先生,就是说,关于阴阳变化分判,做的一个简单的陈述。关于阴阳如何分判呢?
这一点,就是说,是一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需要靠大家仔细的思维,精思达到一定的境界,到一
定的程度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先这样,通理上给大家讲讲。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个纷纭的世界之中,如我们思维变化,然后是周
围事情纷杂的状态之中呢,都属于万物千奇百变的这种状态之中。这已经是一种万物奔腾的状态,要
能归纳到阴阳,这之间需要有过程。内经上讲,“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这是阴阳的变化之道。
阴阳呢,是我们先贤先圣对事物一个分判的方法。其实,就是说分判的一个名词吧。
在周易《系辞》中,就讲到这样,“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这个万物纷杂各有不同,我们去用
什么理解它?我们去用我们这个一心,我们用我们的意念,体会万物的不同情状,怎么去体会呢?就
是说,简单分判为阴阳来体会。阴阳对事物初期的进行分判。这个阴阳的分判,不是对事物的分判,
而是对我们一心的分判。
这比如,我们体会这事物,怎么样体会?以事物相应合产生相应和产生共鸣,同气相求。另外呢,是
一股寒气,你体会的时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气来感应它。感应之后,然后这就是,我们是一个纯净
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或者是一潭静水一样,来感应外在的变化。这时外在开散的变化,我们就
会受到开散迹象的影响,也会有开散的波动。所以呢,这个阴阳是对从我们以一意测万物的角度来进
行分判的。
所以说,取类比象,开始对万物有所感应,然后去取类比象。“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的状态。我们认识事物的状态能达到“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一种泯灭了对事物的分
别与差别的判断。把我们平常对事物差别的这种判断,还有这种分别之心,先逐渐安藏起来,静息下
来。这个时候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静象,是根净之象,没有动静,也没有阴阳。
如果大家受过惊吓的话,受到猛的一件事情刺激的话,大家会脑子突然空一下,是不是呀?处在这种
空空的状态之中呢,这种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的。今日今生没有体验,就是说,很多事也没体验
过的。有体验过的,它就不会忘。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之下呢,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也观察的一清二楚。
周围的事情碰碰擦擦,什么各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我们没有随着它去运动,没有去进
行运作。这种状态就叫做真静,就是一气混茫。
这种一气混茫的状态呢,是万物自现,是佛法所说的“圆”。圆明,一派圆明的状态。这时候呢,万
物自现,各自的形象百千万种,但是你的心没有动,没有去应和它,这叫做阴阳未判。你去应和它,
一动,这就是你有所取象,你有所取象的话,你这取象就有盈就有缩。有盈有缩之间就判出阴阳。盈
缩之间呢,黄元御先生就判出清浊,其实这个不必要。一盈一缩之间就有向背,有向背就判出阴阳了。
有向背,也就是谁在判别向背呢,是由一个中的坐标点,它来判断是向还是背?是正还是负?是阴还
是阳?这一点就是天地人之间的中气。
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本位,所以我们中国历来天文观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本位。不是地心说,也不是
日心说,也不是无穷宇宙之间的识辩,当下就是天心,当下观察事物,然后呢,再在天象之中找一点
不动的,这就是所谓的天心。在这点,首先假如自己不动。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这个意思是什么
呢?就是说,五行啊,五行金木水火土讲的是四象,四种现象。行者,行也。行就是运行的意思。五
行是五种运行状态。
什么叫火?火曰炎上,就是这种炎上开散的状态。木气呢?就是这种升发条达状态。水呢?水就叫做
闭藏。记得上学的时候,什么叫肾气?没有肾气。就是闭藏之气就叫做肾气。同样收敛之气就是金气。
所以就没有肾气。五行呢,就代表五气,五种运行状态。这五气呢,就是一气。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它是元气运行的不同状态,分判出来五气。其实这五气就是一气。我为什么在论坛之中我以前提到过
阴极就是阳呢?阴极就是阳,为什么?阴气阳气都是形容元气运行的状态。就象我们经常说的春夏气
机生达,秋冬气机敛降。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阴气敛藏。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阳气敛藏,你说这秋冬
你也可以说是阴气敛藏也可以说阳气敛藏。其实这里面不只过是一个阳气。有时候阴气阳气指得是升
降的状态,有时候阴气阳气指的是本体的元气。
所以大家在看内经和伤寒的时候,对这点有分别。如果没有分别的话,就会产生混乱以至于自己困惑
以后。很多历代医家自己困惑以后又用来约束别人。也不知道自己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经文乱讲。这
个都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说阴阳五行这种气实则是一气,就是我们讲的化生的角度。好的中医谈中医,
不谈辨证,谈什么?谈气化。这一气是怎么变化的。辨证都是小儿科的事,辨证容易出现很大的误区。
很多辨证的东西,你一辩出来就僵化掉了。你自己,可能就是说,始作俑者。你这个谈的人知道,你
的徒弟或外行人或后学者听,好象拿着辨证分析,按图索骥。这样来搞,其实不能打成一片,不能圆
融,形成很多僵化。所以你说,从明清以后,景岳的书出来了,然后《脉因证治》出来以后,医学就
越趋下流了,越来越僵化掉了。可能大家就是说,五脏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整个都是僵化掉
了。所以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四圣心源》呢,就是把所有的名象全部贯穿起来,然后知道气化
的真正原因。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
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这个就是讲的是气化的关键。大
家这一点要好好地读。你至于领会到以后,当然啦,内经里说:“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学医有道,
虚静为宝。这个宝呢?就是韬光养晦,在虚静的状态之中来体会阴阳的变化,来体会病人的病情。变
化之妙,成乎一心。怎么成乎一心?你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你去临证。即使你的医学达到一定的程
度,你如果今天的状态非常差,很多变化,很多病人的状态都给你漏了。但是有一点例外了,你临证
非常丰富了。很多已经成系统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出现常规性的错误。但是疾病在复杂的情况
下,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的话,不会有神来之笔,也不会跟疾病一下子相应合。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上曾经说过:“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讲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下一个古代经常讲
的小故事。有两则故事。过去古人来阐述“寂然不动”。我们看病的时候,寂然不动,不但与病人相
互感应,与天地万物都可以感应。明朝有朱顺水这个名人。当时呢,朱顺水渡海去日本讲学。当时呢,
遇见大风浪。那个时候的船只差些,所以呢,大家都惊慌万分呀,觉得凶多吉少。这个时候呢,朱顺
水用一个黄纸写了四个字“沉静天地”。写完了以后,烧掉扔在海里。然后随即风平浪静。
这是什么?他这种庄重之气一下子与天地相互感应,外在的动象一下子就被镇住了。就是说,小则看
病,大则与天地相感应。还有宋代有一名大禅师。当时在当地是久旱,国家是久旱,没有雨水。都三
年了。他当时就是祈雨。祈雨的时候做了一坛法就下雨了。当时问怎么去祈雨的?他回答就是“寂然
不动,感而遂通。”所以这里面都有很多奥秘。
在论语里面说:“至诚可以通神”。至诚,诚是什么?我们的心态不诚呀。为什么?真正诚直的人,
他心态是如一的,定力非常高。真正达到至至诚这种状态。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可以通神。所以呢,
我们学中医要学的好呢,要有至诚的心,对待事物,对待人,大家尽量少一点心眼,尽量把自己弄的
简单化些。这样的话,你自己在学医的过程中,就可以少给自己设一些障碍。然后感应事物的时候,
就可以感应很亲切。这就是“至诚之道可以通神”对中医的诠释。
在辨证的过程之中,用最简单的,就象内经里说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什么意思?也是这个
意思,持简御繁。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察万事万物的交汇点,共通点。而不
是察事物的差别与变化不同而分门别类,这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讲究乾坤之道以御万物,而不是讲
究追求万物,然后去征服世界,然后去探索世界。这个不是。智者察同,同在哪?同在内,就是说万
物还是有差别的,你这个心不要有差别。你观察万物不要戴有色眼镜,是以一视同仁,一样的心态去
观察万物。这个时候你找到了同一点,你就会发现事物的真象,你就会容易把事物沟通起来。如果你
的心态看每件事都不一样的话,那就会自设障碍,所知障。因为自己对事物有了解以后,对自己无形
之中产生障碍。反而不如,婴儿般地对事物观察更加细微。
下面讲五行生克。五行啊,五种状态,它直接互相牵制。这牵制呢,就是克。互相变化承接就是生。
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以气,而不以质。因为我们中医讲的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因为我们中医先讲气化,
再讲形质。这是两点不同的。跟西医讲形质不一样。因为为什么?形质跟气化之间还是有沟通的。就
象冰化为水,水化为气,逐渐有个变化的过程。形质吧,它也参与相生相克,但是由于形质的相克受
到流动变化的影响,形质的相克就比较局限。这不如气化感应的非常快。你说形质有没有相克?绝对
有,怎么没有呢?
金气收敛,真正形成金气,是肃杀之气。它已经内含了,但是它这个气是成型了以后,敛聚了一块,
不能动。它受外在的感应就比较差。凡是成型的东西,它都是质。它已经是收敛成型的。这一点我以
后会讲。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形质之后就得谈精的问题。在天地之位,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
这一看就知道,我们中国的祖先呢,是基于我们现在这块土地而创造了这个医学,直接创造了先后天
八卦来运用。都是立于我们这块土地,只要我们中国人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太阳,还有月亮,
中医就不会消亡,中医就会是适应发展。除非天地发生变化,大陆架整个发生变化。这个“北寒而南
热,东温而西凉”也发生变化。因为你换了地图,所以中医是移形换位,换过位以后自然知道变化。
下面讲的是六气的化生。六气之中,寒热温凉四气。寒热温凉各隶属于木火金水。所以呢,四气的变
化产生于中土,就形成了二气。这就是燥湿。燥呢,是什么?是木火之气燥。木火之气升达,金水之
气清。木火之气欲升达而不得升达,这产生什么?产生湿。金水之气欲敛降而不得敛降,则会形成燥。
所以呢,湿虽然为阴邪,但是多易化热。所以你看很多病人一有湿马上化热,因为湿气它是木火之气
不得升达,湿气容易化热。
而燥气呢,燥为金水之气欲敛而不敛。燥气,湿多协热,燥多协寒。很多病人出现燥气的话,因为为
什么?燥气的这个状态,金水不得敛藏。元阳之气很容易耗伤。湿气的状态,木火之气不得升发,元
阳之气容易闭郁。这是两者。所以呢,很多临床医家鉴于这点,化湿多兼清热。而见于燥邪呢,多用
温法,不能过于寒凉,在临证上用火神派用的很多。湿虽然为阴邪,但一定注意要疏达,要用辛凉之
品。如果不然的话,你光用温中燥湿之品,湿邪愈加弥漫。这时候可能产生热深厥也深的情况,这也
有。
在临床上,很多病人,明明是寒湿之证,用完附子理中丸以后,痞满益盛。中焦脾胃胀满,出现这种
情况,在于很多火神派医生用法不是少见了。我以前经常有这种失误,也经常看到别人有这种失误。
所以在治疗湿热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温化,温固元阳。
再一点讲的是相克。相生之路,这个都好理解。相克之路。五行之中有生化,有制化。生化呢,精化
气,气化神。制化之道,就是多用于敛藏之道。生化呢,多于化气;制化呢,有归精。有生化,有制
化,精气才能化生,才能够真正达到归经的目的。在我们临床之中呢,就是六气生化,木生火,火生
金,金生土。这是一个气化的过程。精化气,气化神,这个时候呢,如何达到气归精,精归化这种角
度呢。这在内经也强调,我们后天饮食产生的这种水谷精气。这种精气呢,周游经络之中,敛藏于脏
腑之中,再归于肾中,然后归于奇经八脉。
这个精气是如何归化的?这个精气归化是制化生的,怎么制化呢?在于我们后天,水火立位,君火当
政,相火温化全身的气化。这个时候呢,君火一定旺。君火怎么旺呢?君火,苍天者。内经上写着:
“苍天者,清净则志意治。”什么是清净?苍天就是讲的君火,就是我们的君主。君主一定要清净,
什么清净?是我们五志的相火一定要下潜,君火之令才能下达,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会上
逆,然后运化周身以后,精气才能够敛。
左路,脏腑,大家可以用生达去理顺一下;右路,是制化,无论是胆胃之气要下降,还是金火之气要
练化,都是从克化的角度来进行收藏的。这里面牵扯到道家练功的道理。但是总体的原则,不外乎是
练己,就是说,达到一种清净凝定的状态,气机自然就会生化,然后是归于制化。
在临床之中,火神派多喜欢用生化的角度,对于制化的角度,理解的少一些。在临床之中,有寒凉派,
很多寒凉派,逢人就用苦寒清热一派。苦寒肯定伤阳呀,败阳气,对于气化来说是不利的。相反,气
化过多了以后,元气会耗散,精气得不到补充。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气得到敛藏,这使元气容易
归根。所以说呢,气化和归精这是治疗上的两个角度。如果过多气化的话呢,你看很多病人为什么会
讲,吃一段时间中药,身体会软?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临床用的草木之品,木气都属于升发,都属于条达的,它都是助气化的。但是呢,很多医生
呢,在运用草木金石的时候,他不取其气,寒凉派有很多人,把药煎煮的时间很长,就是水开了以后
煎煮四五十分钟以上。这个时候呢,苦寒药就会发生变化。它寒气就会散了,苦味就留下来了。苦能
坚阴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观察了很多苦寒派的大夫用药,很多虚损的病人,然后是怕冷。经过这
样用苦寒药治疗后,慢慢地感觉身上能暖起来,而且感觉有精神。这和它潜在的能达到归精的道理是
暗合的。
他们是不是这样意识到的呢?不一定。但多少年他们用这路用顺了,有它的道理。对这点理论上运用
和阐述,有一定借鉴价值的书,大家可以看看朱丹溪先生的《格致余论》。相生相克,这个生化和克
化,黄元御先生讲的还不是很详细。金性收敛,温之以火,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则水
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这是黄元御先生这样理解,他理解就是五行之间的互相制衡,气化的制
衡不离元气,有时候五行失治以后,金气过敛或者是火气过发的时候,都不离一点,就是中焦的土气
不足了。这有时候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黄元御先生讲的脏腑生成,大家可以看一看。脏腑生成就是五行的生化,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五
行呢,然后根据天干阴阳化为十天干,分判了一下脏腑。因为这以后黄元御先生在讲六气解的时候,
他变化到了。因为为什么呢?六气的变化呢,六气为阳,六气本来就属于天的变化。所以呢,用天干
来表达六气之间的变化。
讲厥阴风木之气,少阳相火之气,在这之中就是五行跟六气的交织吧。气血原本,肝藏血,肺藏气,
气源于卫,血源于脾,他这个讲的我觉得是营卫本源,而不能概括整个气血本源。肝藏血,肝主要是
藏营,营气生动。肺藏气,就是肺藏到卫。他对于气血的解释,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凡在于脏腑则
为气,凡在于经络则为卫;凡在于脏腑则为血,凡在于经络则为营。他这点讲的非常有见识。因为人
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讲的是气化;内而脏腑呢,脏腑是藏神的,藏精的。你就得讲
精血,将精血归化,外而六气,就讲气化。所以一般的病,先讲气化;久病重病,然后如何复原,你
就得讲归精。所以说两种治法。由于治大病重证或者是危急之证,先讲气化。这个久病慢性病,如何
康复,如何复原,如何达到老而益壮?这种呢,就要讲如何归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
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
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也。“大家看吧,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
则为肝木。意思是什么呢?阳气要升达,必然经过厥阴这条路。虽然本在中土之升斡旋,但是肝木是
非常关键的。
这个肝木一抑制的话,就会产生什么?第一点,太阳之气不化了;这样,阳明之气不化了。这三点呢,
在下呢,第一点,膀胱经,膀胱经会有湿热,这是因为厥阴经不能升达。第二阳明经,阳明经大肠,
大肠会有湿热。第三,少阳经,少阳经胆腑。所以呢,要治疗这三阳病,比如说,慢性结肠炎,肠道
湿热;慢性泌尿系的感染,膀胱经的东西;还有胆囊曾经出现问题,皆在厥阴经不能升达。现在
临床上很多人一见膀胱经,一见大肠经,一见胆腑,一见这些热呢,就是要清。当然你清了会减轻症
状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伏其所主,你做到了啊,就是湿热,这三经的湿热。木气上不去了,
这脾气的湿气也上不去了,湿气肯定下流了。这个时候呢,一定要升达厥阴经的阳气。
厥阴经的阳气升达不上去,这个病根本不能除根,治不好,只能说暂时有所改善。相反一方面,午半
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很多病人产生上焦的失眠,心悸以及这种种的变化。下为三
阳,这个三阳就是从腑的角度;上为三阴,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你从这几个角度
来看的话,这肺气要敛降的话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呢,三阴之气敛降。心火有余,心肺之气不降的话,先得降胃,阳明胃气一降,上焦之气跟着降。
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些失眠病人用酸枣仁汤,里面有知母,知母就是清降上焦肺气,清降肺胃
之气。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要问的。
关于这个治疗失眠嘛,肺心之气要敛降,这是必然的。胃不和则卧不安,首先胃气要降,胃气跟着降,
三阴之气就降。入夜才能阳入于阴。在临床上,有人就用一味药,用百合来治疗失眠。百合为什么能
治疗失眠呢?有些人上焦心肺燥热不得潜降,百合呢,可以清降肺经,夜卧则合。百合这味药呢,它
有它的特性。白天呢,张着;晚上呢,百合就会收起来。这是百合特有的特性。百合在治疗失眠中,
辨证随机运用的话,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说,百合是味引经药。至于说夜交藤啊,酸枣仁啊,
这些药,有时候你看看。如果是心肝精血不足的话,你用酸枣仁,用多点可以。如果心肝有邪热的话,
你过多用酸枣仁一点也没用。
精神化生。“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
水。”这些东西呢,看起来很简单。觉得呢,一看很好理解,这个一目了然。但是呀,我劝大家把这
些东西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念。什么时候你一念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就感觉非常顺。你都不会
体会它是什么意思,就感觉是这么一回事。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态特别静。这就行了,就像是自己
说的一样。这理所当然,需要达到这种状态。
“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
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神发于心,
方其在肝,神未旺也。”下面这个精神化生。还是以前面五行里面的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分属于四
方,分是精神魂魄的变化。这个换了一下名词。精神魂魄呢,讲的是五脏。凡是很多病,影响到五志
的时候,它这个病一定是源于内伤,它这个病比较深。影响到六经气化来说,很大一部病人就是说,
来源于比较表浅,跟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有关系。
天行六气,人亦有六气。天之气,有盛有衰,人之六气亦随之而感应。就象每一年五运六气有司天在
泉,太过不及。今年寒水之气太盛,太过的话,我们人体寒水之气也跟着太过。所谓的寒水之气太过,
是什么?是我们今年的元气收敛的程度多一些,升发的少一些。就像一个人一样,今年不精神,过于
蜷缩起来。过一年呢,如果是相火司天比较盛,就会产生一些火热的现象,这个人呢,平时就会比较
躁动一些。所以呢,根据人的元气状态,也就会以散漫的状态,也就是说发有余而收不足。
就像我们平常一样不会生病,天有和气,它有太过不及的话,我们人体也有感应,不司其政。但是有
虚邪贼风呢,突然来一股寒气,寒气过盛的话,一下把人体的元气闭藏住了。所以就会产生了伤寒,
伤寒就是说,寒气以至外在的寒水之经呢,感应以后阳气不能升达了。所以这时候伤在表一层,这叫
做伤寒。因为太阳居于一身之表,总统营卫,一身毫毛腠理,三焦膀胱毫毛之腠理皆应乎于太阳之经。
所以说,外感病,六经病,以伤寒命名,以伤寒为统。伤寒论,这三个字很有深意在里面。为什么不
叫伤风,为什么不叫伤热?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大家仔细读,这话仔细读,多读几遍。这前面脏腑生成,气血原本,精神化生以及五行生克,形体结
聚这些,全是黄元御先生在破执,什么叫破执?所以名词才能贯穿起来,叫你理解,不外乎中气之变
化,不外乎一气之变迁,只是不同的现象。当然领会到什么叫万化随心,什么叫医者意也。黄元御这
种方法象以前我们过去禅宗学习方法有点类似之处。
“肝藏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髪。凡人之
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这就是黄元御
说出来的五行在人体身体内各有所司,各有所变现。“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
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
而条达。”心火怎么盛呢?脾土是怎么盛呢?这牵涉到养生藏精的问题,我们呢,经常说到中医气化
呀,只能助其调节,而真正归精的部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分治病,七分调养。所以我们作为大
夫呢,一定要对我们中国传统养生导引道家的这种修炼之术有一定的涉猎,这样才能做为一个好大夫。
“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而髓骨坚凝而轻利。五
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所以呀,现在很多人,很多病都是不可治的。为什么?一方面,你给他治,
他一方面,七情忧虑,你刚刚给他调好一些。他又对外在不能制以的条件,投入到这种环境之中。到
最后呢,你调好一次,反而速其死期,因为你中药是不断气化,精气不断被消耗。所以到最后,不治
嘛,他没有资本,他得老老实实地歇着。
五官开窍。“肝开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是
谓五官。”关于这个七窍的虚实呀,清浊。这点五官七窍都属于五脏精气之上承,五脏精气足了以后,
是什么?脏者,藏精气而起亟焉。精气一上承的话,则会营养五窍。精气不足的话,七窍就会失灵。
精气不足的话,还有一点是三阴。三阴精气不足以上承的话,就会出现目昏花,耳失聪等现象。就是
我们平时说的耳鸣,鼻塞,眼昏花之类种种情况。更多的症状是由于三阳经气不降,少阳胆经,阳明
胃经,这两经阳明二阳,这二阳之气不得潜降,导致的相火不得潜降,浊气上扰,上干清脏导致的五
官窒塞。这个时候呢,我们要把握斡旋中土非常关键。
七窍这里面要注意的,因为耳鸣是最难治的。因为什么?肾开窍于耳。平常人呀,要能达到清心寡欲
不容易。不能达到清心寡欲,五欲制胜,而耳朵不仅是肾开窍于耳,而且肝窍通于耳。平常人七情以
肝气内郁为先,以相火为主。所以呢,耳鸣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单纯是肝胆经的
问题,这个好治。但是病人内在的七情郁结你要帮他调整。你如果不帮他调整好他的状态的话,你去
要求他必须处于什么状态,你必须给我注意,你强制他,这样才有效果。
如果不然,他这边吃了药,那边去上班,去进行名利场的争斗,自己处于人关系之中争斗。这个要治
好的话,估计得要仙丹了。我在临床上很多疑难病的治愈的话,其实都归结于病人很好的配合。病人
对大夫非常信任,大夫要求他平时做的各种养生,他都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的没教到的,他都十分
地注意。这是治疗一些疑难慢性病的关键。不是说象神,释迦摩,耶稣一样,摸一下就好了。那也不
行,感应不到。
就是说,我们给病人看病,我们去感应病人这个病,病人也要感应大夫的心态。他有一种要改变现在
状态的心态,病人既然身体病了,心灵也病了。他要是如果没有一个对现在状态悔改的心思话,你不
要去给他治。很多病人到医院里来了,就想着这大夫就应该怎么样。好像就为他服务,他们就没有摆
正病人的本位,病人本来病了,你不应该病。既然病了,你有不该做的事情你做了,不该犯的错你犯
了。这个时候先忏悔,然后再治病。这就好治。
如果病人以骄漫的心态来看病,当大夫对于这种病人,首先你要搞清他这种状态很难治好。在很难治
好的基础上,很多关系你要说到了。要不然的话,这种病人,开始骄漫,最后治疗达不到效果的话,
就会出现医患之间的问题。一般的感冒就是六气之间出现的例子,简单就是外感。这个好治。我们说
的是关于内伤杂病,内伤七情,这种病人要治疗的话,跟病人说清关系。过去我们古书上很多医案讲
的,这病人刚复自用,对药物是一个大的障碍。以前陈修园先生也说过,吃药的过程之中,心君一定
要正,心君正的话,诸药药气得使。边吃药的时候,心态要非常正,药气得使。如果他吃完药,心里
就三心二意,他内气首先就不正,药气进去了以后就很可能对他造成更大的扰乱。药气不得使,因为
药气也是外来呀,你心火不当君位,君火不名的话,相火不位,本身就气机错乱。
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这个都需要反复背,背到特别
熟的地步,要去领会,需要一遍遍去领会。我建议,看书就不要背,一遍一遍地去领会。“肾属水,
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盖肝主五色,五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心主五臭,
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这个五气所主,要好好看。
临床上,很多疑难杂证,都可以通过五气分主这段进行一目了然的判断。“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
肺气之所入也,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
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这个讲的是人的声色臭味液分主于五行,主五行变化
之所入。
下面讲五味根源。在五味根源也一样。这五味根源呢,有体有用。这味呢,本来属于阴,脏腑之阴
呢,所以它与五脏的用,相互克制,相互收藏起来。五味根源开始讲的就是说,脾主五味,五脏之味,
皆脾气之所入。五味根源就是说,中土之气,入于五脏而化气。
五情缘起讲的是五情。五情分属于五脏。然后呢,七情根据五脏情志分化出来的。这个七情根源,忧
思沉沦属于肺气欲降不得降,肺气上扰。金木要敛藏,所以胸闷,抑郁。真正是发狂,癫狂状态,所
以临床之中有狂躁症,抑郁症,有各种强迫症,各种精神病,皆源于此篇。从五情缘起,可以治疗。
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都是用升达左路肝木的药,但是重症啊就一味升达,斡旋中土,用天魂汤加减。
一般轻度的抑郁症,都是因为肝木不得升达,造成胆胃相火之气上逆,这个时候胸闷气短,其实都不
重。重的话,肝木之气直接沉陷于下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下星期再讲。
问题一:如何理解“在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
我觉得意思就是说,湿气本来就容易闭郁,容易化热,这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用凉药辛凉,辛凉
疏达。因为温药更加会助长湿气的弥散,热气疏散不开的话会导致暂时性的症状加重。所以要注意这
种清凉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因为燥最易伤阳,所以说呢,在治疗在治疗燥邪的
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人参,甘草,黄芪,这些药适当要用用。这些药虽然都属于温燥之品,温固元
阳的。也就是说,燥邪比较弥散,你要把它温固在中土里面。所以炮姜甘草汤。
可遇说,三阴得降则为肺金,三阳得升则为肝木。这个三阴三阳呀,没有特指。黄元御先生讲天人解
的时候,是站在一个非常笼统的角度上说的,三阳左升呢,讲的是阴气起亟升而化为阳,其实讲的是
三阴。
问题二:六气解里面,六经的排列先是一之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是少阴君火,和难经上讲的阴阳之
气消长的各个阶段的变化所讲的不同呢?难经第七难讲,冬至以后第一个六十天,是少阳之气逐渐旺
盛时期;第二个六十天,是阳明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三个六十天,是太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和这
个六气解是不同的,请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呢,黄元御讲的六经是根据人体的变化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讲,讲的是木火升
达,然后是首先厥阴经,讲到厥阴风木,少阴,然后这样转下去,从这个先天五行的角度来的。这个
顺序你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为在于我们天地之间的六气,你看《黄帝内经》会看到,就是说,天行
六气,它有主气和客气的变化秩序。
四圣心源和伤寒论的关系比较大,有仲景的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这个讲的是什么?是疾病
发展的秩序。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就像你投一粒石子在水中的话,水波会散开,
这有峰有谷逐渐散开。如果你在水中固定一个位置的话,逆气凝聚在一点的话,迎合着波峰波谷的话,
就是相反。所以呢,《黄帝内经》讲的是天行客气的秩序,正好是伤寒论中秩序的倒过来。
人体的气机六气客气升化的秩序呢,正好是得病秩序的逆向。伤寒论里的“日”,有实意,有虚意。
大家仔细读,慢慢会体会到。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实指是有这方面的案例,虚指是伤寒二三日,这
个有含义。这个伤寒二三日,虽然还在太阳,阳明少阳经,就应该出现这个。因为气机是波动呀,就
跟我们的气机是生化啊,一日有一日的轮回,一时有一时的变化,一天之中,营卫交合五十度。所以
说,二三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我们六十花甲。六十年是一个花甲,六十天也是一个甲子。六十
天,我们用干支也是一个轮回,所以我们中国纪年纪日的变化标志呢,可以从日来看,也可以从年来
看。这个日元和年份呢,都是非常关键的。它都是变化的周期,有大周期,有小周期。好了,今天就
讲到这里了。
五行互含,六气互含吗?
当然互含啊,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呢,六气千变万化,实则一也。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三(20080409 )
 
春天整理
 
大家有书的把书翻开到天人解,经脉,人身十二经络,三阴经,三阳经,然后是手足各一,,左右各
一,我们很多医家讲的就是,关于对应的二十四脉呢, 在历史上我们脉诊上形成了独特的二十四脉,
然后再加上督冲任,然后形成了二十七脉, 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很多人将脉法声称二十七脉的一个理
由呀但是呢,这种说法呢,虽然就是感觉听了是比较花哨,就象大家以前看过那个脉决就知道,七表
八里九道,在临床上呢,这种分法,其实是实际作用是不大的,因为就是说,真的临床要想心内会通达的话, 必
需要搞清楚,每种脉象的来源,它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呢各种脉象之间它的相互会通之处和关系,不应该
把每种脉象,所以一谈到脉法的话,就要讲到的是内经脉法,内经一般讲的是,内经六脉,内经一般谈
的脉法是,大小缓急滑涩,就是通过这六种脉象来判断,或者是那个通过四季脉象加缓脉,然后评判这
个五脏六腑的脉。
关于经脉的起止呀,这我就不多念了,这个是要熟读的,熟读了以后,读的多了以后自然就会背下来,我
们主要讲一下就是说,这人身呀,就是说根据三阴三阳,分为手经足经,在黄元御先生的这种理论中吧,
足经,足三阳这个足经吧,就是我们所谓的伤寒论中的六经辩法,伤寒论中讲的六经,主要讲的是以足经
为主,然后是辩病论治,这个足三阴经皆升肝脾肾皆升,手三阴皆降,手三阴降呢,他是在上心肺,心包,
在临床上呢,我们现在要搞明白的就是说,论病的时是以足经为主,所以首先就是说,我是怕呀,不管
什么的都主要讲的是,就是说肝脾肾胆胃膀胱,尤其胆胃之气,二阳少阳阳明这气降为主,所以在临床
上就是很多疾病都要把握这二点。
有人说手三阴皆升,那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升,升和降是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说手三阴是由胸走
手降于手,因为我们-----心肺之经以脸降为顺的,还有这个厥阴心包经,对手三阴如果不能够敛降。
手三阳自手走头,手三阳从手走头其气升,这所以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它这个经气虽然往上升,别
看是从手走头这种升,它的脏腑对应是这种大肠小肠还有这种三焦他是其气升走这路升。
一身的元阳的升动啊,还有大肠小肠之气,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一身的津液要升腾,就是说肠道大
肠小肠要升清降浊,浊气要下达,清气要上升,这个上升的清气呢,就是他们所四大临床上,就是小
肠大肠之经气不升的话,就会便秘燥气停于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手足阳气的不升,在临床上,我
们大家就是说接触的最多的是,你看,就是说大家可能会想,大肠经气怎么会升的呢?是不是呀,这
个肠胃是以濡动通降为顺,这就是因为这个手阳明他从于足阳明,从于胃,现的是阳明的气,阳明不
降大便就会干燥,主要就是排出困难问题,这种人哪还是要,关于胆胃与手足的升降我就讲这些。大
家如有什么疑问。
桂枝的平冲降逆的这个作用,其实这个在临床上,冲逆,因为就是说,冲逆之经的通降逆呢,一般都
是从肝经来说,就是说,冲气不降是阳明,这是对整个,就是说,吴茱萸汤也是从阳明,厥阴隶属于
阳明,但是呢这个临床上呢,就是说厥阴经为什么会冲逆呢?为什么就是说冲脉啊,厥阴呀冲脉都往
上冲逆呢?这冲脉隶属于阳明,然后冲脉起于厥阴经的,根阳明经都有交会之处,主要是阳明经,所
以呢在临床上就冲脉隶属于阳明。
桂枝加桂汤起平冲降逆的作用,这个冲气从哪里来?肝经郁气。你想想,这个三阴要升达,三阴不得
升达了以后,导致什么呢?导致这个肺胃降路不降,肺胆胃这一路降路不降,这一路降路呢,要化火
的话,就会产生这个风火之象上现,但它不是化火,这个桂枝加桂汤这个治疗的症是阴症,我们这个
胃肠呀,这个一套腑器,腑气下行的话,按现在西医来说吧,就是西医他要有各种仪器呀,给一个佐
证,就是说食道,食道中的这个压力,它是有层次的,就是说,上面压力跟那个收缩力比下面力大,
所以吃完饮食以后,它会自动的送往下传导,这是他的一个过程。
肠道也一样,不是说简单的靠肠道濡动,所以有时候这个力量不均衡,会产生呕吐呀,这些。而这个
桂枝呀,桂枝就是因为肝气郁阻,肝气不能升达了,这时候气机整个郁阻在中焦,无处宣泄,导致了
这个肠道腑气呢本来是正常的通降产生,受到影响,所以使浊气上冲。桂枝的平肝降逆,降的是浊气
的上冲,如果是这个风火之气上冲,这个绝对不能用桂枝,这个要考虑用些清凉息风重镇,关于这个
从寒化从热化还得搞清楚,所以就是说临床上,因为肝气这里面就是个适度的问题,充盈,就是说要
这个考虑肝体,要考虑肝用,如果是用不足呢,就用桂枝加桂汤,多用几两桂,本来桂枝汤是平衡的,
就是说,桂枝发白芍收一升一降,一个厥阴一个少阳。但是呢,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月是怎么对应的,
这个关于这个上临床的对应,因为在十二时辰之中,就是说十二时辰中,这个营气流行有它的次第,
营气就是说,营气周游啊,一日一夜五十营,营气周游,有他的这个次第,然后既然大家知道,那个
营气流行有他的次第,首先是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开始为寅时,然后对应十二个月,这里的十二
个月呢,在我们过去古人讲的是阴历。
我们讲的是这个阴历,阴历呢又建寅,什么叫建寅?就是每一年的哪这个寅时比较重要,在每年的正
月是不是啊是寅,因为在那个什么,在过去的以十一月他对应的是那个子,是十二个月,营气流行的
次第,就是经脉循行的次第,这个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讲的就是说,这个经脉循行的次第,经脉讲的
是血脉,气脉,血脉流行的次第先不谈,就说气脉流行的次第讲的是营气的流行的,应对一日一夜吧,
这个我们的脏腑之气有盛有衰,但是那个什么经络之气也是有盛有衰,这个营气流行的规律,另外这
个就是说在一年十二个月。
有人问,就是说六经开合枢气化吧,生长化收藏与这个十二经气的顺序有关系吗?
这个六经的开合枢呢,讲的是大象,十二经流行的十二脉的循行,它们两个经气循行,分脏藏精腑通
降,--根椐黄元御先生讲的这个学说,外而经络,内而脏腑,经络是营卫周流,脏腑是气血这个流行,
气血流行呢还有点就是精气的转化,化藏这个问题,所以说呢,脏腑是里,经络是表,这个表里之间。
下面这段讲的就是说奇经布次,讲的是奇经八脉,我们人体有奇经八脉,这奇经八脉是不行于经的,
它是属于十二正经之外的,奇经八脉是干什么的?从难经上讲就是说,这奇经八脉呢,是我们人体的
精气的一个储备,归藏。
十二正经,相当于江河,奇经八脉呢,就相当于很深的这个湖泊,水库,沟渠之类的,等到十二正经
江河的这个水气满溢之后,就会注于奇经八脉,奇经八之气满了以后,十二经的经气才会更好的沟通,
灌通无阻,不会出现问题,内经上讲的就是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
这个精气满而不泄,传于奇经八脉,奇经八脉这个精气满溢了以后,这点就会出现很多修道者用的理
论。就是说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胜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取于经,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别到真
正的时候,络脉之气满溢的话,江河之气,江河之水,就好象奇经八脉之气充盛的话,这个十二正经
的经气就有根有来源。
我给大有再讲一下,就是说,再讲就讲营卫问题,历来诸多医家就是说有很多的,在教科书上对营卫
的运行的理解很肤浅,基本上是没有理解对,我们现在就讲营卫,就是说营卫之气起于中焦化生的,
他两者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说这个营气呢,营者营也,营运周身,卫者卫也,卫外而为固也,所以呢
卫气走于表,又与膀胱肾气,肾中的元气又相互沟通,所以在那个什么内经里面有,卫出下焦营出中
焦。但是不管怎么说吧,营卫之气它本身就是我们都是元气的变现,只是元气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现
出来不同的功能而已,所以说呢营不离卫,卫不离营,营卫是相互的,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不可相
失,这一点是要记住的,这一点呢,俞嘉言先生呢曾经写过医门律中,就是说对这一点专门解释过,
不要把营卫相互隔裂来看,因为营卫也是相互转化的,就是说互相周游,互相转化,营卫一但相失了
以后,就不成营卫,他们两个本身就是,卫为阳,营为阴,它们两个在脉络之中也是升降变化互相维
系的。
所以是说呢营无营,就是根本没有这个营,卫也没有这个卫,卫气,这股气,只是他们这股现象,是
讲元气运行过程中的就是说两种运动。关于这点问题的话,大家有什么展开的讲一下,我们古人讲到
这阴阳的问题, 阴在阳之内,太阴太阳,意思就是说什么,就说呀,这个营气呢是在卫气之内,不是
在于卫气相对的,所以呢我们怎么说,说他是营气时卫气也包含其中了,说是卫气时营气在其中的了,
所以我们讲营卫时要有一统一的,如一的观念看待,营卫统一是经络之气,是为表,太阳总统营卫,
营卫之气周流。
本来我们在临床上呢,关于这个营卫呢,大家不要过多于纠缠在这个营气之形上,营气之形固然要知
道,但是这个主要呢在于卫外而为固,是要敛降的,所以呢营气你可以类比成三阴,卫气呢也可以类
比三阳的这个敛降,但它们在处于最表一层呢,你又可以,胃需要敛降,敛降到阳之气,经络中足少
阴肾经,流注顺畅,经络之气呢运行是表的一层,然后呢,有升化,有收藏。
脏腑之气呢是精气,我们讲的脏腑,叫神脏,是不是啊,你经络之气运行顺畅,你如果神气淡散不藏,
总是处在一种腑脏的角度,这如五脏之经总是不能够宁守的话,脏腑之精还是要亏乏的,脏腑之精亏
乏了,肾精亏乏了。
所以即使经络流注有碍的话,但是呢,这个人平时是,宁静就是说淡泊,所以说呢,我们在学中医看
病的时候,我们是个大夫,即要调整经络之气的升降,以药之六气,来调人身之六气,又要那个什么
呢,又要嘱咐病人如何去养生,如何养,如何进行,恬淡虚无,然后日落而息,作息一定要规律,升
呢,升发,有升则有降,有收则有藏,所以说呢,在于临床上,对于经络之气的升降进行合理的这种
调摄了以后,这个脏腑随着用中药以后,相反,病人的情绪状态也是足以影响药物的变化。
比如说,因为病人的逆向,这个临床上也是有的,大家要好好体会,不能说遇见这种问题以后,就武
断地认为是药物不行,是病人怎么怎么回事,要考虑到,我们这个以候。
关于营气就要讲到《灵枢》的脉度的问题,平日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
千五百息呢,但是现在人的呼吸的次数是不一样的,现在人呼吸的次数大概是多少呢,大概是一万三
千五百息的大概是这个的二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古人呀的要达到那个数息,他这个脉息呢,
是逐渐缓慢,逐渐柔细的,是比一般人要慢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体会到这个经脉的流注的次第,这
种那个正常人一半这个呼吸次数呢,为什么会一半呢,今天我就讲这么多,大家现在就是关于今天这
些讲的这些问题,回去思考一下,有什么问题,拿来可以讨论讨论。
现在就是说一般讲的,冲任,冲任不调,冲任之气,以降为顺,这两者不调的话,任脉主降,所以呢
任脉阴气不化的时候,可以导致这个阴经之气不降,所以呢在临床上如果少阴肾经,-----冲主血海,
这个冲脉呢,在临床上就由于厥阴肝经导致这个冲气的上逆,阳明经的这个气机不能敛降,很多都根
冲脉有关系,所以就是说由于妇科的瘀血问题,导致其它的一系列症状,他统称冲任,比如说太阳不
开,所以,比如临床上讲的就是说,足太阳经由头走足,行人之背是吧。
太阳不开呢有几种,太阳不开呢,外感六淫导致太阳不开,也可以因为内伤之病在内,然后是,但太
阳不开呢,我们人身嘛,他有外感六淫时候,他也是分几种变化的,比如胃不舒吧,头痛呀,或者是,
肺部的僵直这种现象,寒邪寒湿下受,寒湿下受呢,这些发烧呀,虽然外在烧,但是下元还是比较寒,
所以根椐临床上很多,周一发,有桂枝,还有白芍,有郁热的话,你要清达,要清散郁热,然后这个
太阳经才能敛降下来,如果是纯粹是太阳经已经敛下来了,是不是由头走足走到脚的地方了。
问:呼吸定息脉五动,润于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
这个一息六动,就是错误的,关于这个润年阴历年的话,每隔几年就是润年,然后呢,隔几年又是润
月,所以呢在这个润于太息呢,是讲究这个,我们这个呼吸的他的长度是不定的,是不是呀。
问:能不能讲一下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方的方义,治高血压的方法。
这个方子本来,外台上也有这个方子,这两者呢在剂量上稍为有一点差别,在临床上的,就是说,现
在人得病多以肝脾不升,胆胃不降,然后这个是为主现,这里面又体现出来就是,以肝脾不升为主从
阴化,以胆胃不降为主就从阳化,还有普遍病人是上热下寒,上愈热而下愈寒,所以呢柴胡桂枝统,
就是说涵盖面多,有体现少阴的一方面。
所以这个方子的变化,大家可以看这个方子,除过柴胡桂枝干姜三味药,是不是呀,这三味药一般不
加减,其它的诸药皆可加减,但是柴胡桂枝干姜也可加减,但是我先讲讲其它诸药的加减,第一个,
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说第一个是天花粉,现在根大家讲一下,就是瓜蒌根是的,天花粉呢是什么,
因为二阳不降,胆胃之气不降,在三焦有热了,口干口喝。口不干口喝者,还不需饮水者,天花粉换
半夏,黄芩是上焦有口苦,已经有明显的少阳火,即使没有口苦,如果少阳火气不盛,不太明显,但
是已体现出来了肝阴亏乏的一面,因为苦寒坚阴呀,这个苦燥呀,所以这个黄芩要换白芍。
牡蛎呢,牡蛎又是水精之所结,海里的东西,它也是敛相火的,所以呢,这个病如果说从阴化,柴胡
呢,柴胡半斤,柴胡又叫小大黄,柴胡气味苦平,主心腹积聚,然后推陈致新,这个药本身苦泄的作
用是比较强的,虽然它有芳香透达的一面,所以在临床上呢,胃气弱者,柴胡要少用,一般用12g,
如果呢,确实有少阳经的郁热要透达的话,可以多用,用到15 到20,但是呢,如果是急病病人,没
有显示出来,胆胃的那个燥热上扬的话,上焦二寸部脉沉弱的话,柴胡可以去掉。
桂枝呢,如果肝郁,然后胆胃有风火上扬,已经看了从燥化,或中焦连中焦阳明也从燥化了,脾湿之
象,所以说呢,柴胡桂枝干姜汤呢只是一个框架,大家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就体会方无定方,法无
定法,很多大夫虽然守方,这个清代医家方有执先生讲过,守法不如守方。
在方子中,小儿发热眼白充血,这个小儿发热呢,是什么发热,如果是外感发热呢,是不是啊,这个
季节呢,这个季节是指于春季,春季呢就是说,肝气生长之气比较盛,再加上小孩呢,小孩本来生气
蓬勃,如果一旦眼白呢,眼白属肺,眼白充血呢,这时候考虑就是说,肺金之气不得清降,肺金之气
不能够,金不能够治木,所以要左金治木,在左金治木的这个前提之下,再看看是从阳化,从阴化,
如果从阴化的话,干姜茯苓必需还要用的,然后再配合于这个清肝肺之品,即然说眼白充血的话,这
个病就是说,入营分入血分,当然了,就是说这不光是肺金的热。
然后呢再根椐就是天魂地魄,这几个汤头反复的变化,溶入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中,这个方中才能够充
满,如果是单纯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的话,有甘草,这甘草就不是单独甘草了,是不是,中
焦湿阻的时候,可以去甘草,中虚的时候,这甘草可就不是甘草了,这个甘草可能代替了黄芪,人参,
所以呢在用方上吧,如果大家临床上少的话,可能是一上来没有定式,没有依归的话,看很多病虽然
脑子里有个印象,不知道何以。
天魂地魄,理中,或者是黄牙汤,然后左边是达郁,右边是下气,把这几个方子溶在这个方子,这样
的话,你看,也就只有这么五六个方子。
过去有个医案,好象是,也是个经方派的,他就说,他开了一首方,方名以后,他就指着一味药,说
这第一味药,柴胡,它代表着大柴胡汤,用一药来代一方,这个意思是说什么,这个意思是说,这一
味药就表达了这个大柴胡汤的方意,这里面,所以呢,我们就从这个柴胡可以看出来,这味柴胡是泄
有余。
大家看这个麻疹呀,这个疹子呢,按中医来说,就是说它可隶属风疹范畴之类,在中医上就是说,发
斑,在临床上我们治疗这个斑疹的过程之中,就是说疹子呀,即然是疹发阳明,我们就考虑这个阳明
之热要泄,所以呢治疗这个风疹的过程之中呢,清泄阳明,就是清宣透泄阳明是必要的手断,首先呢
这个从寒化的,我们就要去温透,发出来了就好了,从阳化的,我们就需要清泄,在临床上呢其实有
这种情况,中焦已经有从寒化之象,外在有郁热,火神派一般治疗皮肤的斑,一般以桂枝汤为法进行
加减,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法进行加减,然后呢--在临床上具体治疗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具体的去
看。
如果病人二寸脉大的话,要考虑是表气不开,这个表气不开的话。有没有从阳明论治的,有啊,这在
临床上屡见不鲜,知道那个防风通圣散这个方子吧,防风通圣就是和解表里,还有就是五积散,都是
从阳明泄的,以致于都从阳明走。--清泄用调胃承气,用调胃承气吃过以后,然后在从他中焦—行。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这个六气解以前我也是讲过的,下一堂课主要给大家讲脉法。




 
 

罗静欢迎您的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