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容方法学

 lanbo764 2011-08-11
    美容方法学(损容性皮肤病的美容方法)

                    青岛大学医学院  贺孟泉教授
            武汉大学医学院  梁  虹教授

    第一节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本文讨论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一种是指人体内源性色素代谢异常如黄褐斑、雀斑、色痣、太田痣等;外源性色素沉着如文身。另一种是指色素减退斑如白癜风。

黄褐斑(chloasma,melasma)

    黄褐斑是一种影响容貌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额部、鼻、上唇等,本病又名“妊娠斑”、“肝斑”,中医称为“熏黑斑”。其特征为面部发生获得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斑。有关本病的治疗,近几年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搞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发病机理】

1.药物:有研究表明孕激素能促使黑素体的运转和扩散,在雌激素水平较高的状态下,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作用,使黑素细胞合成和黑素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色素沉着。因此,本病常见于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另外,长期服用苯妥因钠、氯丙嗪的患者也可诱发黄褐斑。

2.内分泌因素:黄褐斑也常见于女性生殖器疾病、月经不调、卵巢癌瘤、甲亢等,因此认为与卵巢、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因素有关。

3.慢性疾患:肝脏疾病、慢性盆腔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结核病等。

4.日光照射: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是黄褐斑发病与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经常照射紫外线可使面部黑素细胞的数目比身体其它部位增多一倍。有实验证明紫外线能增加酪氨酸酶活性,使黑素细胞合成色素增加;也有的认为日光照射皮肤后氧自由基系统功能紊乱而引起细胞炎症和损伤,从而产生色素沉着。

5.微量元素:有报道血中铜离子、锌离子浓度升高也可产生色素沉着。

6.皮肤微生态失衡:面部皮肤菌群的改变如产生色素的微球菌和条件致病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多,导致局部的色素吸收和沉积。

7.化妆品:使用劣质化妆品或含氧化亚酸油、水杨酸盐、防腐剂、香料等化妆品可产生黄褐斑。另外,化妆品皮炎治疗后也常留有色素沉着。

8.其它:遗传、精神抑郁、过度劳累、热刺激等也可引起或加重黄褐斑。

【临床表现】

1.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尤其是服避孕药的妇女和孕妇。也可见于男性。

2.损害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边界清楚或弥散,形状不规则,表面无鳞屑,无炎症表现和自觉症状。色素随日晒加深,所以往往夏重冬轻。

3.好发于颧、颊、前额,亦可累及眶周、鼻、口周甚至整个面部。

【鉴别诊断】

1.雀斑:色素斑为点状,散在分布而不融合,有家族史。

2.瑞尔氏黑变病:好发于前额、颧、颈,色素斑为网点状色素斑上附着糠秕状或粉状细屑。

【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积极寻找病因尽可能去除致病因素,避免日晒,多食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2.内服药:①维生素C,每次0.2g,每日3次。或大剂量维生素C1000mg-3000mg,加入5%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注射,10-15次为一疗程。②维生素E,每次0.1g,每日 3次。与维生素C合用效果更好。③胱氨酸,每次50mg,每日 3次。④氨甲环酸片,0.25g,皮损广泛时,每日3次。使用2-3个月有一定效果

3.外用药  3%的氢醌霜,O.1%的维A酸,1-2%的曲酸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霜,熊果苷、果酸及2O%的壬二酸霜等,均具有显著祛斑作用,选用其中之一外搽,每日 1-2次,有一定效果。

4.中药  中医治疗则为滋阴补肾,调和气血,活血化瘀。常用六味地黄丸,消遥散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5.面膜治疗: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脱色药物吸收,增加疗效如人参、珍珠、当归、茶多酚面膜等有一定的效果。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

6.有报道用脉冲染料激光或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且认为对表皮型较真皮型疗效为佳,但易破坏皮肤疏基,使色素沉着,因此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妥善操作。

【美容方法治疗】

    黄褐斑属于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一种,不但是医院皮肤科的常见病而且是美容院中最为常见的皮肤问题,其美容方法学的治疗应根据皮肤生理学、化妆品学及美容方法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化妆品领域对于黄褐斑新的认识,总结黄褐斑的美容方法学原则如下:

1、剥脱角质层:

国内在治疗色素性皮肤问题如黄褐斑时常常使用化学剥脱的方法,此方法对改善色素沉着起到了一些作用,我们称为“化学剥脱术”,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副作用,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应用剥脱角质层或降低角质层粘连性的方法治疗色素沉着问题,使过厚、老化、粘连的角质层剥下,能够使祛斑的药物更好地吸收和发挥作用,使新生的角质层细胞重新排列,常用的方法如应用果酸等酸性的化妆品原料来改善和治疗色素性皮肤问题。

1.1可用20%-40%果酸复合剂将皮肤角质层进行剥脱、软化和解理。

1.2使用果酸祛斑美白溶液,每日一次,连用二周。

1.3有人使用浅层化学剥脱剂如杰森氏溶液。

1.4中药美容嫩肤剂可治疗色素较深,颜色较重,病变局限的损容性皮肤色素。

2、促进表皮细胞生长:

   对于祛斑化妆品使用EGF、bFGF、VitC等表皮细胞促进剂同样可以起到改善皮肤色泽的作用。可将生物制品加入化妆品中,也可直接的应用。使用促表皮生长因子的其他作用是防止剥脱剂应用后皮肤出现的潮红现象,因为EGF等能使皮肤尽快的生长出来,不会造成剥脱后的皮肤不良反应。

3、美白与增白:

   能够使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使黑色素细胞生成减少的方法称为“美白”,在祛斑化妆品中如雄果苷、茶多酚、果酸、维生素C、曲酸等较为常用。对于在祛斑的化妆品中使用“增白”的方法也较为常用。增白的方法常常使用钛白粉、氧化锌等。

4、防晒剂使用:

   以往在祛斑化妆品的配方构思中防晒剂被忽视,但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化妆品专家认为祛斑化妆品中使用防晒剂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引起皮肤色素加深的重要诱因是紫外线,只有很好地调配选用有机、无机防晒剂和应用广谱防晒剂对祛斑化妆品是一项重要的革命。

雀斑(freckle)

    本病是发生在日晒部位皮肤上的黄褐色或棕色斑点,主要分布在面部,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机理】

病因尚为完全搞清,目前认为与两种因素有关。一考虑是遗传性色素沉着病,可能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二考虑与日光有关,日晒后黑素细胞功能活跃,合成大量黑素颗粒,常使皮疹增多,色变深,所以往往冬轻夏重。组织学上,雀斑发生在表皮的基底细胞层,但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并不增多,而是黑素细胞体积增大,使黑色素增加。

【临床表现】

    损害为浅褐色或深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园形或卵园形,散在或聚集分布,常为对称性和多发性,无主观症状。皮疹好发于颊、鼻、眶下及颈等露出部位,日晒后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减轻。5岁左右发病,青春期前后加重,多见于女性。

【鉴别诊断】

    雀斑样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损害数目较少,色素较深,日晒症状不加重。往往单侧多见。

【治疗】

 1.脱色剂:3%的氢醌霜或3%的双氧水外搽患处,每日l~2次,可使颜色变浅。5%-10%白降汞软膏、0.1%维A酸软膏等都可使色素减退。

 2.化学剥脱剂:可用30%三氯醋酸或五妙水仙膏点涂,疗效肯定。

3.冷冻:点状喷雾液氮冷冻治疗。治疗前2个月最好停用脱色剂等治疗。

4.手术:重症者可用皮肤磨削术。以后在外用防光剂如5%氨基苯甲酸霜或复方二氧化钛霜,既有防光作用,又有增白祛斑效果。

瑞尔氏黑变病(Riehl’s melanosis)

    1917年Riehl首先描述本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的网状色素沉着病,属光敏感性疾病,可能是光毒性皮炎。

【发病机理】

    与患者常用粗制化妆品和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色素沉着可能系化妆品中某些成分(如含有焦油衍生物的化妆品)的光敏反应所致;患者维生素A、D、C的浓度较正常人低,推测营养不良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损害为灰紫色或灰褐色斑,呈网点状排列,境界不清,外周有与毛孔一致的点状色素沉着,表面有微红粉状鳞屑,呈粉尘样外观。可伴有显著毛细血管扩张。皮疹主要累及面部尤以前额、额、颧、耳后部明显,偶可累及上胸和手背。病程慢性,日久颜色逐渐变淡。男女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年妇女。

【鉴别诊断】

1.黄褐斑:色素斑为褐色,边界鲜明,无炎症表现,无鳞屑。与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2.焦油黑变病:是一种职业性皮炎,有长期接触焦油病史,面颈等暴露部位呈弥漫性色素沉着,往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发亮、痤疮样炎症反应。

 3.Addison氏病:色素为青黑色,以暴露、压迫、摩擦部位明显,有乏力、纳差、血压低等全身症状。

 4.Givatle皮肤异色病损害为红褐色至青铜色网状斑,夹有淡白色点状萎缩,显著的毛细血管扩张。

【治疗和预防】

1.避免使用劣质化妆品,避阳光,加强营养,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2.静注硫代硫酸钠或维生素C或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及维生素PP等。口服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

3.早期患处外搽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出现色素沉着时,外搽3%的氢醌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霜、曲酸霜、壬二酸霜、白降汞、水杨酸等脱色剂。

色痣(pigmented naevus)

    是由真皮内痣细胞增生引起的褐色或黑素良性肿瘤。 又称痣细胞痣、黑素细胞痣。

【发病机理】

    黑素细胞在真皮向表皮移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受阻,造成黑素细胞在真皮的局部聚集,形成色痣等病损。

【临床表现】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出生时或出生后若干年。可见于任何部位。

(2)皮疹的颜色为褐色、黑色,其大小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表面平滑的斑疹、斑丘疹,亦可隆起呈结节状或乳头瘤状或疣状,少数有蒂。若皮疹突起变黑增大,表面易出血、溃疡,周围有卫星小痣,应警惕恶变。

(3)根据痣细胞在组织中分布可分为:

①交界痣,即痣细胞位于表、真皮交界处,其损害扁平、光滑无毛,好发于掌趾及外阴
等摩擦处,经常摩擦可恶变。多见于儿童。

②皮内痣,即痣细胞在真皮内,稍隆起,成人常见。好发于头、面、颈,是成年人最常见的一类色痣,不发生在掌趾及外阴生殖器等部位。

 ③混合痣,既有交界痣又有皮内痣的组织学特点。临床上为轻度隆起或乳头瘤样改变。见于较大成人及儿童。

【鉴别诊断】

    雀斑、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色素性基底细胞癌鉴别,组织切片均无痣细胞。

【治疗与预防】

    根据皮疹大小,可选用冷冻、激光或手术治疗;亦可选用染料脉冲激光(波长为532nm)治疗色痣。但要求必须彻底,避免残留,否则易因刺激引起癌变。对经常摩擦部位的痣,宜早使用CO2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切除的范围达损害外O.5cm正常皮肤并行组织病理检查,以防癌变。

太田痣(naevus of  ota)

1938年太田氏首先描述了本病,其特点为巩膜及同侧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灰蓝或青灰色斑疹。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斑。

【发病机理】

 胚胎时期,黑素细胞在由真皮向表皮移入过程中成熟受阻,黑素细胞长期停留在真皮所致。

【临床表现】

   (1)皮疹颜色为褐、青灰或蓝色。


   (2)损害呈斑片状、网状、地图状,偶有散在丘疹和小结节。

   (3)皮损沿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所支配区域即额、颧、颌、鼻单侧分布,偶可见双侧。
患侧的眼周、结膜、巩膜亦可见褐色或蓝色斑。

   (4)多数出生时就有皮疹,亦可在儿童或青春期出现,女性多见。

【 治疗】

    染料脉冲激光(波长为 532urn)治疗,或脉冲 Q开关红宝石激光(波长694urn)治疗,色素最初变淡,进而消退。皮损处用磨削术或冷冻也有一定疗效。

文身(tattoos)

    又称刺花。

【发病机理】

    是人为地将不溶性颜料墨汁、蓝靛或朱红刺人皮肤内,绘成各种图案、字,并产生永久性色素沉着斑。

【临床表现】
    成年男性多见,常为兰色或青黑色。普通文身除色素沉着影响美容外,一般无症状。但可发生不同的并发症如皮肤破损处可引起皮肤结核、脓皮病甚至麻风、梅毒;由颜料的过敏及异物反应致使局部皮肤病搔痒,出现红斑、丘疹或肉芽肿损害等。文身过程中皮肤破损可发生局部感染。有文献报道文身数年后可出现鳞状细胞癌、黑素瘤等。

【治疗】

依据色素斑面积大小,可行染料脉冲激光、磨削术或手术切除术。也可用短脉冲 Q开关红宝石激光、 Q开关 NdYAG激光(波长 1O64nm)及 Q开关 alexandrite激光(波长为755nm)治疗。但要注意深度,避免留下疤痕。

白癜风(vitiligo)

是一种原发性皮肤色素脱失而形成的局限性和泛发性白色斑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人群。通常无自觉症状,有遗传倾向。

【发病机理】

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白癜风的发病与遗传有关,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有不同的外显率。

(2)精神神经因素  很多观察表明精神神经因素与白癜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些病
例白癜风损害在极度紧张状态下产生、扩大或复发

(3)黑素细胞破坏  有学者认为白癜风的发生是由于表皮黑素细胞功能亢进,促使其
耗损而早期消退,并可能是由于细胞本身合成黑色素的中间产物过度产生或积聚所致。

(4)其它  其它还有自身免疫学说、氨酸、铜离子缺乏学说。

    总之,白癜风病因不甚清楚,是在多种因素的参与下导致黑素形成素的抑制和破坏,从而造成黑素减少或消失,所以治疗较为困难。

【临床表现】

    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损害处皮肤颜色减退、变白。好发于易受阳光照射及磨破
损伤等部位,特别是颜面部、颈部、腰腹部、骶尾部、指背部等。损害初期为指甲至钱币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周围绕以色素带,或成岛屿状色素点,患处的毛发也可变白。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可持续终生,少数人可自行消退。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易于诊断,但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花斑癣  损害发生于颈、躯干、四肢,为浅白色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往往有细鳞屑,损害中易找到真菌。

2.麻风  浅色斑有感觉的改变,患者有神经粗大等其他麻风症状。

3.贫血痣  摩擦局部,淡色斑本身不发红。

 【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适用于进展期及泛发期的病人,强的松片15mg/天,1-2个月见效
后每2-4周递减5 mg,隔日一片,可维持3-6个月,避免长期使用所导致的副作用。

2.外用药物治疗 

①小面积进展期的患者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②遮盖疗法是将含染料的化妆品涂擦患处,使颜色接近正常皮肤,属暂时性美容疗法,
外涂0.2%-5%二羟基丙酮。

③脱色疗法是用脱色剂涂擦久治不愈的白斑边缘着色过深的皮肤,使之变淡,适用于仅有
小片正常的皮岛。

④静止期患者可用95%酒精100ml加入盐酸氮芥与非那根各50mg,组成的浓度为
0.01%-0.1%的复方氮芥酊外擦皮损,1-2次/日。

3.光化学疗法  PUVA疗效肯定,口服8-MOP,0.6/Kg顿服或口服白芷15g,补骨脂
15g,用药2小时后照射UVA,从30秒开始,逐渐增加照射时间,每日1次;口服苯丙氨酸:50 mg/ Kg,用药45分钟照射UVA,每周3次。外用0.1%-0.5%8-MOP酊剂,1小时后照射UVA可获得与口服补骨脂素类似的效果。

4.手术美容

①自体吸疱表皮移植术  适用于节段型、小面积、稳定期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具有见效快、疗效肯定、无痛苦、操作简便的优点。方法:通过负压吸引器,吸取非暴露部位及皮损处的水疱,将非暴露部位正常表皮移植到皮损处,适用于比较平整的皮肤。
②磨削-负压吸疱法自体表皮移植术  位于非平坦部位的皮损(不能平扣吸盘)采用磨削术去除白斑表皮,待创面渗出停止后将负压吸引的正常表皮移植到皮损处。
③液氮负压吸疱法自体表皮移植术  在移植前1-2天,对受皮区的白斑以液氮冷冻,使其发生直径约10mm水疱,供皮区操作负压吸引器起疱而移植。

5.黑素细胞培养自体移植术  适用于稳定期、节段型患者。但操作复杂,技术水平
要求高。


第二节皮肤附属器官疾病

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ls)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以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为特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有的甚至形成疤痕,严重影响容貌及身体健康。是青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影响容貌美的疾病,为难治性皮肤病之一,但积极治疗可防止或减轻容貌的毁损。本病好发部位是面、颈、躯干上部及上臂。

【发病机理】

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雄激素水平过高、毛囊皮脂腺内棒状杆菌繁殖,毛囊导管角化过度,皮脂腺功能亢进等有关。其它如遗传因素、化妆品、环境因素及机械性刺激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痤疮。因此痤疮的发生是一种综合因素引起的,但最重要的发病机理还是与雄激素密切相关。

1.雄激素水平过高

    皮脂腺受雄激素支配,它能使腺体增殖、合成及排出皮脂增加。雄激素中睾酮作用最强,其次是肾上腺一卵巢分泌的雄甾烯二酮、脱氢表雄甾酮,后二者在体内演变成睾酮,然后在皮肤内经5α一还原酶的作用,转变成对组织活性更强的二氢睾酮及硫酸脱氢表皮雄甾酮等,它们可能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加速细胞增殖,促使皮脂合成增加,所以,痤疮患者皮脂分泌较正常人多。

 2.毛囊导管角化过度

    由于雄激素的作用促使毛囊漏斗部角质过度增生、其细胞膜致密增厚不易脱落,造成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过度合成的皮脂不能顺利排出,淤积于毛囊内而形成脂栓,即临床上表现的“粉刺”。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亚油酸含量低,可能是另一使漏斗部上皮角化增加的原因。

3.毛囊皮脂腺内棒状杆菌繁殖

    毛囊漏斗内的常住菌有痤疮丙酸棒状杆菌(P. acnes)、表皮葡萄球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等。P.acnes为厌氧菌,嗜脂生存。由于皮脂合成增加,在这种富有营养并相对缺氧的环境内大量繁殖,并产生脂酶、蛋白分解酶、透明质酸酶及一些趋化因子及激活补体。这些产物均可引起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等。

4.皮脂腺功能亢进

    皮脂腺合成的脂质大部分为三酸甘油,其次为角鲨烯和蜡酯等,没有游离的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有致炎作用。脂酶能分解脂质中的三酸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蛋白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等能侵蚀和破坏毛囊,使毛囊内含物进入真皮而引起炎症性损害。
 
    以上4种病理生理表现是相互联系的,由于毛囊漏斗部角质增厚,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合成的脂质不能顺利排出,致使P.acnes大量繁殖,随之脂酶增多,分解三酸甘油为游离脂肪酸,引起炎症反应。另外,遗传也可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大多数为15-30岁的青年男女,男性稍多于女性。有皮脂过多现象,毛孔多较明显。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特别是前额、颊部及颌部,其次为肩、肩胛部、胸骨部及背上部皮肤, 多对称分布。一般眼周及口周常无损害。

(1)初起为粉刺,可分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含脱落角质和皮脂,是脱落的角质细胞、脂质及毳毛在毛囊口形成栓塞。

 ①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毛孔开大,为明显扩大毛孔中的小黑点,是阻塞毛囊口部的小黑点,栓塞物顶点与皮面平行或略高于皮面,表面呈黑色,用手挤压,可挤出1~2mm如黄白色脂栓。

 ②白头粉刺。又称封闭性粉刺。为皮肤色或略红色小丘疹,呈针头大小的圆锥形黄白色,毛囊口不明显或较狭窄,无黑头。如不挑破,不能挤出脂栓,容易引起毛囊周围炎症。

(2)炎症性损害  粉刺在发展过程中可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疮、结节和囊肿等。最多见的为与毛孔一致的红色米粒大小圆锥形丘疹及表浅性小脓疤,脓疱多在丘疹的顶端。部分病例可出现浸润较深的红色结节和由封闭性粉刺演变而来的囊肿,最后形成瘢痕。

(3)后遗症及并发症。皮损愈合后可形成各种各样的瘢痕。以坑点状凹陷性瘢痕最为多见,其次为肥厚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皮损一般为对称分布,数目可少而稀疏或较多而密集。病程中往往数种损害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二种损害较为显著。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炎症显著时可有疼痛和触痛。根据皮损分为丘疹性痤疮、脓疱性痤疮、囊肿性痤疮或结节性痤疮。根据病情轻重临床上又可分为Ⅳ度:

Ⅰ度(轻度):黑头粉刺散发至多数或有散发炎性丘疹。

Ⅱ度(中度):炎性丘疹数目加多,可密集,但限于面部,或在Ⅰ度的基础上发生一些浅在性脓疱。

Ⅲ度(重度):在Ⅱ度基础上出现结节性损害,除颜面外,可累及颈部、胸背部。

Ⅳ度(重度-集簇性):在Ⅲ度基础上出现囊肿、疤痕、可累及上半身。

主要表现 病程为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大多数持续到25岁以后,有的甚至超过30岁,逐渐痊愈或留下萎缩性疤痕。

【诊断及鉴别诊断】

    患者为青春期男女,皮损好发于颜面及躯干上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主要表现为对称分布的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和囊肿等多形性损害,常伴有皮脂溢出以及慢性经过等,不难诊断。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酒渣鼻  好发于中年人,损害主要以鼻部为中心的面部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伴有红斑、丘疹、脓疱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但无粉刺。

 2.职业性痤疮  有接触某种物质的历史,如焦油、机油、石油、石蜡及沥青等,可引起痤疮样疹,皮疹常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皮疹可见于手背、前臂、肘部等接触矿油部位。

3.药物性痤疮  有用药史,如皮质类固醇激素、雄激素、异烟肼、碳酸钾、苯妥英钠以及溴、碘等药物,损害主要为红色丘疹,一般无粉刺。

4.颜面扩散性粒狼疮  损害为棕黄色或暗红色半球状或略扁平的丘疹,对称分布于眼睑、鼻唇沟及颊部,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病程慢性。

【药物治疗】

由于痤疮的病因复杂,所以治疗一定要综合考虑。除内服药外,还要加强局部处理,尽量改善皮肤性状,避免诱发因素,以达到治疗与美容的最佳效果。治疗原则是纠正毛囊内的异常角化;降低皮脂腺活性;减少毛囊内的菌群,特别是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及预防继发感染。

    药物疗法

1.抗雄性素及抑制皮脂腺功能:

    ①雌性素  外用能抑制皮脂腺功能,但副作用不能忽视。临床上主要用于女性病人。 乙烯雌酚1mg/d,应在月经后5天开始应用,10-14天为一疗程。

    ②黄体酮  对某些月经前症状加重的患者可注射黄体酮。来潮前10d注射10mg,前5d
再注射5mg。外用仅一过性减少痤疮女子的皮脂溢出率(SER),对患痤疮男子不影响SER。

    ③抗雄性素药 能阻断双氢睾酮与雄性素受体的结合,明显抑制SER,特别适合于有内分泌异常的女性。
 
环丙氯地孕酮:是一种抗雄激素。口服能抑制皮脂产生,临床上将环丙氯地孕酮2mg和乙炔雌二醇0.035mg合用/天,对女性顽固性痤疮有较好疗效。


以上药物可引起男性第二性征丧失和性欲减退,故男性慎用。

安体舒通:与雄性素争夺受体,导致雄性激素酶活性降低,达到抗雄性素的作用。100-200 mg/天;

甲氰咪胍:0.2,每天3次

丹参:丹参的主要成分即丹参酮能有效地对抗雄性激素,抑制皮脂腺功能,无明显副作用,临床疗效肯定。

    ④抑制皮脂腺功能

虽然抗雄性素药物均能最后抑制皮脂腺功能使SER下降。但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抑制SER
的药物是13-顺维甲酸,其作用是明显抑制皮脂分泌和毛囊角化过度,抑制炎症和P.acnes。而不是抗雄性素作用。剂量 0.5~2mg/(kg?d),分 2次口服,连服 15~20d。如果需要可在停药 8周后进行第2疗程治疗。停药后皮损可继续好转。

 2.抗毛囊皮脂导管角化

这类药物有13-顺维甲酸,全反式维甲酸和壬二酸,3%-5%水杨酸也有一定效果。全反式维甲酸主要是外用,而13-顺维甲酸也能外用。它们能减少粉刺和微粉刺的数量。20%壬二酸霜与0.05%全反式维甲酸疗效相当,但前者副作用少容易接受。

黑头粉刺治疗困难,外用全反式维甲酸需3-6月才可能有一定疗效。用皮试针头蘸少量5%三氯醋酸,然后刺入黑头粉刺内1-2mm使局部结一黑痂,7-10天后脱落,疗效好,对较大的闭合性粉刺,可行电烙术。

3.抑制毛囊皮脂腺单位微生物生长

    抗生素能抑制毛囊内 P.acnes,降低游离脂肪酸及其他炎症介质,对炎症性损害有较好的效果。

    四环素: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白细胞的趋化,0.25g,每日4次口服,有效后减量,一般维持量0.25 g/d,有的人2~3d,O.25 g即可维持。通常用药后3~4周见效,如4~6周炎症性损害仍不消退,可增量到1.5~2.0g/d。对粉刺无效。该药有光敏性,有光敏性皮炎者禁用。

    红霉素:0.25~0.5g/d,效果与四环素类似,常用于四环素有禁忌或无效的病例。

    氯林可霉素:300~450mg/d,有较佳效果,皮脂排泄受到抑制,P.acnes减少,游离
脂肪酸下降。

    美满霉素:5O~100mg/d,本品有很佳的脂溶性,能更有效的穿透毛囊皮脂腺,与四
环素无交叉耐药性。可作为治疗痤疮的首选药物。副作用有头晕及胃部不适等副作用。

    治疗痤疮应遵守一条原则:合理的剂量的足够长的疗程,疗程是治疗痤疮成功的关键,一般3-6个月。

4. 对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可考虑用激素强的松10 mg/d,每天三次,以后减至5-10 mg/d皮损控制停药。也可在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去炎松混悬液、生理盐水或l%的利多卡因稀释成 0.63mg/ml,每个结节注射 0.lml,每周 1次。

5.局部药物疗法

    ①抗生素  主要用于炎症性皮疹。0.5-1.0%的四环素霜,0.3%的红霉素,每日l~2次外用。

    ②过氧化苯甲酰  有很强的抗菌效果,并能抑制皮脂产生和具有角质溶解作用。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及繁殖,对局部角质层有溶解作用,对炎症性损害和粉刺均有效。常用浓度为2%~10%,多用凝胶基质,亦可用霜剂。

    ③维甲酸  有角质剥脱作用、减少粉刺和微粉刺的数量。常用0.05%~O.1%的霜剂、凝胶或溶液,睡前lh,洗脸后保持皮肤干燥后用药。眼周和口周不宜用药。用药期间防止日晒。一般在用药后1~2周内有潮红和脱屑,在用药2~4周内有可能皮损加重,皮损消退大约需要3个月。副作用有局部潮红、脱屑、烧灼感。

    维甲酸和过氧化苯甲酸或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产生良好效果。联合应用刺激性反而减少,但两药不能同时应用。一般晚间应用维甲酸,晨间应用过氧化苯甲酰或抗生素,皮疹消退之后减少用药次数或药物浓度。

4.壬二酸:15%~20%的霜剂,低浓度有抑均作用,高浓度有杀均作用,能抑制P。cues和角质增殖,减少皮脂排出;临床上治疗本病有效,但对皮肤有刺激性。

5.外科疗法

 ①粉刺压出  用粉刺压出器进行,对开放性粉刺可直接压出;对闭锁性粉剂,可用针头或刀片挑开后再压出。不宜过分挤压,否则会使炎症加重。

②切开引流  对有继发感染的脓肿可切开引流,以加速愈合。

③氦氖激光  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功能,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

④皮肤磨削术疗法加松解术  对痤疮后留下的凹陷性疤痕有较佳疗效。

⑤皮损内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适用于结节、囊肿性痤疮。

 7.皮肤自我保健

①避免刺激  避免机械性刺激,尤其避免经常用手挤捏、避免饮酒和刺激性食物;常用温水及中性或微碱性肥皂洗脸,以去除油脂。

②注意化妆品的应用  油基质、细粉类和使皮肤湿润的化妆品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可选用薄荷、黄瓜、芦荟等清凉类化妆品。

③倒膜面膜
 
急性期:是血管的扩张及充血,禁用热喷及用手按摩。美容方法:冷喷+挤压粉刺,挑破脓疱+药物+倒膜,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为血管收缩,细胞开始增生,炎症开始消退。美容方法:热喷+按摩+挤压+药物+倒膜。

【美容方法治疗】

痤疮的化妆品学组方原则:

 ①软化角质层:应用8%果酸、2%曲酸、5%壬二酸、0.1%维甲酸等酸性物质使角质层软化、剥离后能够改善皮肤的呼吸功能,改善皮肤附属器感染性疾病。

 ②抗菌消炎:痤疮为毛囊腺的感染性疾病应用广谱抗生素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2%甲硝唑、1%氯酶素等。

 ③拮抗雄性激素:国内有人在痤疮病人毛囊腺的分泌物中发现雄性激素含量超过正常人的100-200倍,使用国家在化妆品中允许使用的雌性激素来拮抗雄性激素。如2%丹参酮等。

 ④在化妆品中使用疏通、开放毛囊腺的药物使毛囊腺内的分泌物排泄出来。国内有人报道0.5%安体舒通可以起到皮肤毛囊腺内引流的作用。也有人在做皮肤护理时使用物理的方法来疏通毛囊腺中的分泌物。


酒渣鼻(rosacea)

    本病是一种发生于颜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以鼻部为中心
的弥漫性潮红、毛细血管细丝状扩张,伴有丘疹、脓疱等损害。

【病因病机】

    尚未完全明了,认为与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嗜酒、辛辣食物、冷热刺激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关。有人认为与毛囊虫的寄生有关,虽然病变处常能查到毛囊虫,但该虫是条件致病虫,大多数未患酒渣鼻的成年人作面部皮脂腺涂片检查也均能检出本虫,所以毛囊虫是不是本病的病原体,一直有争论。

【临床表现】

本病分三期

    1.红斑期:面中部,特别是鼻、面颊、眉间及额部发生红斑,对称分布,也有只发生在两颊及前额者。初为暂时性红斑,因饮酒、进食某些辛辣食物、温度变化、月经期间、情绪变化等更加明显,日久红斑逐渐成持久性,鼻尖、鼻翼及面颊部可出现浅表的细丝状毛细血管扩张。面部通常伴有皮脂溢出,毛孔扩大或为皮脂所阻塞。

    2.丘疹脓疮期:损害继续发展,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痤疮样丘疹、脓疱,甚至结节,常此起彼伏,病程慢性,时轻时重,持续数年。毛细血管扩张及毛囊口开大更明显。有部分病例可并发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及角膜血管形成等。

    3.鼻赘期:本期主要见于极少数40岁以后的男性患者。由于病程长,鼻端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殖,鼻尖、鼻翼肥大,形成结节状或肿瘤状突起,凹凸不平,导致畸形鼻翼。毛囊口开大,毛细血管扩张显著,皮脂分泌更旺盛。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发生在以鼻部为中心的颜面中心的以充血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发生丘疹和脓疱为特征,无明显自觉症状,慢性经过等易诊断。本应与寻常性痤疮、酒渣样皮炎口周皮炎等鉴别

1.寻常痤疮:主要发生于青春期的男女,一般鼻部无损害,皮疹分布除面部外,胸背部可有皮疹发生。基本损害中有粉刺,通常不伴充血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等可鉴别。

2.酒渣样皮炎:本病一般不侵犯鼻尖部,即使受累亦很轻微,而酒渣鼻病变常从鼻尖部开始,以后向两颊扩展。有时多年局限于鼻部。

3.口周皮炎:为发生于口周的慢性复发性炎症,以红斑、丘疹及脓疱为其主要损害,口唇周有一圈狭窄的正常皮肤。

【治疗】

    1.一般疗法:应禁酒或食刺激性食物,如酒、茶、咖啡、辛辣食物;尽量避免日光、高热、寒冷以及情绪变化等使病情加重。纠正胃肠障碍,防止便秘,调整内分泌、去除慢性病灶感染等。

     2.内用药物:四环素或红霉素 0.25g,每日2-3次口服,直至病情明显好转,减量维持0.25g,每日1~2次口服。一般需要3-6个月维持治疗;甲烯土霉素 O.2g,每日 2-3次口服,明显有效后减量维持 0.1g,每日 1-2次口服;强力霉素 0.1g,每日二次口服,可连用1个月;美满霉素 50mg,每日2次口服,共4~6周;甲硝唑 0.2g,每日3次口服,2周后减为 O.2g,每日2次口服,维持3个月;13一顺维甲酸  一般用于病情较重者, 0.5~lmg/(kg?d),分2次口服。孕妇禁用,育龄期妇女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个月应严格避孕。注意本药的副作用。

    3.局部药物疗法

    1%~2%的甲硝唑霜或凝胶剂、5%的硫磺霜及5%的过氧化苯甲酰霜等可酌情选择外用治疗。还可与1%的氢化可的松联合使用。

    4.物理疗法:电解治疗  控制毛细血管扩张有效;YAG激光治疗  对毛细血管扩张同样有效;冷冻治疗  液氮轻度喷雾治疗酒渣鼻有效。

     5.手术治疗:手术切割治疗,对毛细血管扩张和鼻赘期行磨削术和切割术,磨削术出现明显增生的结缔组织,再行切割术,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鼻赘期得到彻底治疗。
    

酒渣样皮炎(rosacea-like  dermatitis)

    本病首先由Fruman等(1957年)以光感性脂溢性疹报告,1964年Mihan等称为口周皮炎,1968年Steigleder等提出酒渣样皮炎。

【发病机理】

    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面部长期外用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使用含氟牙膏是最可能的原因。 Klingma及幸田等提出,不单纯是外用含氟激素的原因,可能与存在着酒渣样素质有关。也可能有光过敏、皮脂溢出、感染(白念球菌和棒状杆菌)、化妆品及口服避孕药等有关。

【临床表现】

    30~40岁女性多见。主要皮肤损害为散在与密集的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有时可见丘疱疹及丘疹性小脓疮,伴有红斑和鳞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轻度萎缩。自觉轻痒,有明显的灼热感。对各种刺激非常敏感。慢性经过,时轻时重。Steigleder将本病分为三型:

1.口周型:皮损分布于四周,特别上下唇、鼻唇沟、额部及颊部。病变与唇红部之间有一狭窄的约5mm正常皮肤带。本型一般无皮肤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

2.颜面中央型:主要分布在颜面中心部,特别是颊部、眼睑、眉毛等处,但不累及口周。

3。泛发型:口周、颊部、眉间、眼睑等处均被侵犯。

各型之间可以转化。

【诊断】

   本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损害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丘疹、丘疱疹及丘疹性小脓疱等。一般不侵犯鼻端,即使受累亦很轻微。

【治疗】

1一般疗法:除去可能的诱发或加剧因素,如过热的饮食、浓茶、酒、咖啡、辛辣食
物、某些化妆品、潮湿及 日光等。停止使用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含氯的牙膏等。避免刺激。

 2.内用药物疗法:四环素0.25g,每日 4次口服,明显有效后逐渐减量,治愈通常需4-8周或更长;强力霉素  O.1g,每日1次口服,共3~4周;美满霉素  0.1g。每日1次口服,有效后可减量维持一段时间;红霉素  0.25g,每日2~3次口服,共4~6周;土霉素  O.25g,每日2次,连续3周,后减为每日1次再服3周,如未愈可进行第2疗程治疗。

 3.局部药物疗法

5%的过氧化苯甲酰霜、1.5%的红霉素霜及0.5%的四环素、1%的氢化可的松霜等,可供选择外用涂搽治疗,必要时可联合用药。但禁用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脂溢性皮炎(sebommheic dermatitis)

    本病是一种发生于皮脂溢出较多部位的红斑鳞屑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损害为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面覆有鳞屑或痂皮,通常发生于头皮,也可蔓延至其他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发病机理】


    不完全明了。在皮脂溢出过多的基础上发生继发性皮肤炎症,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大量繁殖、细菌(痤疮丙酸杆菌)寄生、皮肤表面游离脂肪酸增加,引起皮肤炎症。皮脂溢出过多可能与遗传、神经机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代谢异常等有关。本病好发于成人及婴儿。

【临床表现】

    多见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年人及成年患者,好发部位。好发于头皮、眉部、眼睑、鼻翼及鼻唇沟、耳后、外耳道、颈、前胸、上背部肩胛间区、腋窝、脐窝及腹股沟等皮脂腺分布丰富的部位。典型的皮损为鲜红色、黄红色斑的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覆盖油腻性鳞屑,严重时可有渗液;或白色糠秕样鳞屑。皮疹有的仅局限于头皮,有的从头皮逐渐向面部、颈部及躯干等处蔓延。头皮损害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鳞屑型表现为较多的灰白色糠秕样鳞屑,基底无明显炎症,所谓干性糠疹或头皮屑。另一种为结痂型表现为明显炎症,上覆油脂性鳞屑或鳞屑痂,重者轻度渗出结痂,有臭味。有不同程度的搔痒。病程呈慢性经过。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好发于头皮、颜面等皮脂腺分布丰富的部位,干性或带油腻性的鳞屑或痂伴有皮脂溢出,基底微红或程黄红色斑片。对称分布,经过缓慢,易反复发作等,可根据这些特征进行诊断。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头皮银屑病  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鳞屑呈银白色,无油性,皮损边界清楚,头皮病变可延及发区以皮肤,毛发可呈束状。四肢可有银屑病样皮疹,刮去鳞屑可见薄膜及点状出血现象。

    2.玫瑰糠疹  一般不侵犯头面皮,主要损害为椭圆形淡玫瑰红色斑。长轴多与皮纹平行,无油腻性鳞屑,起病时常发生较大的“母斑”。与皮脂溢出无关,能自愈。

    3.湿疹  皮损为多形性,常有水疱及明显渗出,边界不清,无油腻性鳞屑。搔痒明显,易反复发作。

    4.头癣  黑点癣很似鳞屑性脂溢性皮炎,但有断发点。黄癣颇似结痂性脂溢性皮炎,但有特殊的黄癣痂特殊的气味且有疤痕形成。此外,病发的真菌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1.一般疗法  避免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动物性脂肪及多糖饮食,多吃蔬菜及水果等。避免刺激如搔抓及其他机械性刺激。洗头不宜过勤,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充足睡眠。

    2.内用药物疗法

    ①维生素  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E及复合维生素B等。

    ②抗生素  适用于有厚痂伴有臭味的病变或有继发性毛囊炎。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0.25-O.5g,每日4次口服;或美满霉素5O-1O0mg,每日 2次口服;或者甲烯土霉素0.2g,每日2~3次口服。

    ③抗真菌制剂  斯匹仁诺2O0mg,每日1次,餐后立即服用,注意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慎用。

    ④抗组胺药物  用于明显搔痒的患者,扑尔敏4 mg,每日3次。

 2.局部药物疗法  局部用药以减少皮脂、去除鳞屑、消炎、止痒为主。

    抗真菌制剂一般有抗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的作用。可外用2%的酮康唑霜、2%的咪康唑霜、1%的联苯卞霜或溶液等。也可用咪唑类药物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复方制剂,如2%的咪康唑与1%的氢化可的松复方制剂,每日1、2次外搽。头皮糠疹可用含有抗真菌药物的洗发香波洗发,如2%的酮康唑洗发香波(商品名采乐),洗发时在冲洗前保留泡沫在头皮上至少 3min,每周1~2次。l%~2%的氯霉素酊或l%~2%的氯霉素与雷锁辛的复方制剂,一般用于头皮糠疹型病变。也可将3%~5%的硫磺霜剂或洗剂外用,每日1~2次外用。
   
毛囊虫病(demodicidosis)

    本病又称蠕形螨病,是由蠕形螨感染引起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多见于青年及皮脂腺分泌旺盛者,男性多见。通常发生在皮脂腺丰富部位如颜面部。皮疹多形性,表现为红斑、丘疹、脓疱、结节、肉芽肿等,有时细菌继发感染而发生毛囊炎、脓疱、疖肿等。

【发病机理】
     
    蠕形螨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其病原体属人蠕形螨。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有两种,即毛囊蠕形螨和脂蠕形螨,前者寄生在毛囊的浅部,后者栖息在皮脂腺内,两者可统称之为毛囊虫,以摄取皮脂腺和皮脂代谢产物为主。关于蠕形螨的病原性因素有争论,它们是人体常住虫,通常不损害人体健康,大多数健康人均可检出本虫。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它们是条件致病虫,一般不产生症状。只有当机体某些条件改变,使其异常增殖后可能致病,如某些化妆品、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均可引起蠕形螨大量增殖而致病。

 【临床表现】
    本病可因宿主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本病的皮肤损害呈多形性,但常见的有以下几型。

 1.痤疮型

   一般在30岁以上,皮损主要在面颊、前额、颊部出现与毛孔一致的粟粒大至米粒大红色丘疹,散在或密集,周围绕以红晕,中心多有大头针头大小的黄白色或乳白色微小脓疱,疱壁很薄,内含少量稀薄脓液。其中含有多数蠕形螨。有人强调此种与毛孔一致的小脓肿为本病特征性皮疹。无黑头或白头粉刺。皮疹也可发生于头部。

2,酒渣异型

    鼻、鼻唇沟。面颊、前额及颈部等处弥漫性潮红,散在有密集红色浅表性丘疹、小脓疱,皮肤比较干燥。具有毛囊性鳞屑。通常无毛细血管扩张,即使有也很轻微。病变处可查出多数蠕形螨。

3.睑缘炎型

睑缘发红,睑板腺口发生小脓疱,有黄白色分泌物,可粘住睫毛,使睫毛排列方向紊乱。脓液中可查出多数蠕形螨。

4.黄褐斑样型

双颊部有褐色色素沉着斑、或有糠状的鳞屑脱落,从色素斑刮之可查见毛囊虫。

5.单纯糠疹样型

表现为浅色斑覆盖有糠状鳞屑,刮之可查见毛囊虫。
蠕形螨检查:

1.挤压法 在患者的皮损处,用两手拇指挤压出少量皮脂,用刀尖刮下置于玻片上加一
滴50%甘油,在加盖玻片轻轻压平,进行镜检。

2.透明胶带粘带法  将透明胶带剪成宽2、长5、先贴于清洁的载玻片上,让患者晚上
睡前洗脸后,揭起胶带贴于面部指定部位,第二天清晨揭下再贴回玻片上,进行镜检。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本病应特别慎重,结合病史、体征、。病原体检查以及排除类似疾病等综合判断。根据不同临床类型的基本特征,如痤疮型仔细查找表浅小脓疱;酒渣鼻型皮肤较干燥,脂溢不明显,有表浅性小丘疹、脓疤,毛细血管扩张不明显;睑缘炎型,睑缘发红,睑板腺口发生小脓疱等。再结合显微镜检查,一般能检出较多的蠕形螨。同时排除与之类似的疾病即可诊断,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寻常性痤疮

    皮肤损害有黑头和/或白头粉刺,如在脓疱液或丘疹顶端刮取标本一般查不到蠕形螨,即使查出数量亦很少。而痤疮型蠕形螨病无粉刺形成,在表浅小脓疱中常有较多的蠕形螨。

    2.Ⅱ度酒渣鼻

    皮脂溢出明显,丘疹性损害比较深,缺乏毛囊性鳞屑,炎症和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查不到或查到为数很少的蠕形螨,而酒渣型蠕形螨病,皮肤比较干燥,具有表浅性小丘疹、小脓疱及毛囊性鳞屑,毛细血管扩张不明显,可查出较多的蠕形螨。

    3.细菌性睑缘炎

    炎症常较明显,封闭的脓疤取材细菌培养阳性,查不到蠕形螨。                                                                                                                                  
 【治疗】

    1.内用药物疗法

      甲硝唑0.2g,每日3次口服,连用2周为1个疗程。必要时服2个疗程。用药2周后,对丘疹或脓疱有显著疗效,对红斑疗效差,对毛细血管无效。或替硝唑0.5g每日2次口服,10日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酒。

    2.局部药物治疗

 ①5%~10%的硫磺软膏,5%-20%苯甲酸苄脂乳剂,每日1~2次外搽。

 ②2-20%%的甲硝唑霜、5%的过氧苯甲酰洗剂,每日1~2次外搽。

③睑缘炎的治疗。0.5%的二硫化硒、氢化可的松软膏或1%的黄降汞软膏外用。

④皮疹用含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后,症状反而加重,应禁止使用。

⑤使用含硫磺皂洗脸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斑秃(alopecia areata)

      俗称“鬼剃头”,是一种局限性突发性的斑片状脱发,可自行缓解和复发,无自觉症状。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发病机理】

    1.自身免疫因素  斑脱部位的毛囊下部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使脱发再生。部分病例可发现抗自身抗体。或并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癜风、甲状腺炎等。故考虑与自身免疫有关。

    2.遗传因素  少数患者有家族史

有10%-20%患者家属中有同患此病。同卵双胎有均患斑秃者,故考虑与某种遗传特性有关。

    3.精神因素  有些患者是在遭受到精神创伤后发生,而焦虑、紧张、抑郁都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推测精神因素使植物神经紊乱,使毛乳头的血管功能失调或形成栓塞,从而引起毛基质发生退变。

【临床表现】

   头部出现局限性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斑片状脱发,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  脱发区头皮皮肤正常。若整个头皮毛发全部脱落称为全秃;除头发外,眉毛、腋毛、阴毛、胡须和全身毳毛均脱落者称为普秃。本病骤然发生,慢性经过,可自行缓解和复发。整个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青壮年大多能自愈,但常反复发作,或边长边脱。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头部发生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秃发斑,局部头皮光滑,无炎症,无自觉症状,可诊断。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假性斑秃  患处头皮萎缩、光滑、呈白色或淡红色,看不清毛囊口。

2.黄癣  自幼开始发病至成人可引起萎缩性疤痕及脱发,常见于头顶部,而在头皮边缘有正常头发及黄癣痂。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1.注意休息,消除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因素。对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可口服镇静剂如安定等。

    2.服用B族维生素、胱氨酸、泛酸钙及中药首乌等。

    3.对急性泛发性斑秃、全秃和久治不愈的普秃患者可口服强的松30 mg/日,明显见效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5~20mg,维持3-6个月。无效者应立即停用。

    4.外用1%-5%的敏乐啶搽剂、30%的补骨脂酊、0.05%的氮芥酒精,也可用生姜断面直接涂擦皮损。

    5.小片损害可局部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剂加2%利多卡因溶液,每次注射1至数点,每点注射0.1ml,每周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6.光化学疗法:外用O.5%的8-MOP—的损容性病毒性皮肤病

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

祖国医学中称“千日疮”,俗称“刺瘊”、“瘊子”等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手背、手指、足部或甲周等处。损害为帽状针头至豌豆大半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质地硬、边界清楚、表面干燥粗糙,呈灰褐色、黄褐色或正常肤色。继续发展呈乳头样增殖。数目不定,初起为单个,有的可渐增多至数个或数十个,并可融合成片。病程慢性,部分患者可在2年内自然消退。寻常疣的特殊类型有:

①丝状疣  好发于眼睑、颈、颊等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正常皮色或棕黑色,一
般无自觉症状。若发生于眼睑,可伴发结膜炎和角膜炎。

②指状疣  为在一个柔软的基础上发生一簇集的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其尖端为角
质样物质。常发生于头皮与面部,数目多少不等,一般无自觉症状。

 2.扁平疣(verrcua planae)又称青年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皮损为米粒到黄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淡褐色或肤色,圆形或椭圆形,数目较多,散在或聚集成群,有时沿抓痕排列成条状,分布于面部或手背。微痒或无自觉症状。慢性病程,待续数年不愈,有的可突然消失。扁平疣皮疹色泽发红或明显发红(及炎性改变),或出现发痒,常预示为免疫排斥反应,不久可迅速痊愈,愈后不留疤痕。但这种情况常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治疗】

1全身治疗  聚肌胞  为干扰素诱导剂,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聚肌胞注射剂2mg,

肌肉注射,每周2~3次,15次为1疗程;阿昔洛韦 0.3-0.5g每日3次,2周一个疗程;左旋咪唑50 mg每日3次,连服3天,停11天;转移因子3ml肌注每周3次,连用4周。

2.局部用药  外用0.05%-1%维甲酸或5-氟尿嘧啶或5%无环鸟苷溶液或3%酞丁胺擦剂
于皮损。

3.物理治疗  激光、冷冻或化学剥脱,但要注意操作,避免太深形成疤痕。

4.自体疣种植术  特别适用于数目多的扁平疣。


第四节角化性皮肤病

汗孔角化症(porokerotosis of mibelli)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汗管角化性皮肤病,以皮损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呈堤状隆起的角化过度性损害为特征,病因不明,多认为与遗传有关,部分病人与日光照射有关。

【发病机理】

    现大多认为与遗传基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在一个家族数代成员中发病,也有人认为是正常免疫过程紊乱后,由于遗传异常的细胞株发生增殖而发病,有的发病与日光照射有明显关系
【临床表现】

    皮损初起为角质性小丘疹,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甚至疣状增生性斑块。可为孤立的角化性损害,也可泛发。多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颈、肩、四肢,尤以手足多见,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皮肤。日光曝晒为发病诱因,且日晒后典型损害为中央轻度萎缩凹陷,毳毛消失,其间汗孔处有针头大小的角质小点,边缘呈明显的狭窄角质性堤状隆起,有线样色素沉着带。皮损境界清楚,从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等,数目从数个到数百个各异。外伤处可有新疹出现。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头部损害可有毛发脱落。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皮损结合组织病理的典型改变易于诊断,有时皮损需与日光性角化病、扁平苔藓、疣状痣相鉴别。

【治疗】

1.口服用药  与日光照射有关者应避免日晒,并口服用氯喹0.25,每日二次,一周后0.125每日二次,连服三月。口服维生素 A2.5万 u,每日 3次,维生素 E 0.1g,每日 3次,也可口服维甲酸类药物。

2.局部治疗  外用O.1%的维甲酸霜或软膏、5%的水杨酸软膏、艾洛松加防晒霜

3.对暴露部位影响美容的皮损可分批用冷冻、激光、电灼治疗;多发性浅表性皮损也可行皮肤磨削术治疗;数目少、皮损小时也可手术切除,但要注意避免留下疤痕。

                          
第五节其他影响美容的皮肤病

化妆品皮炎(COSffienC  dSTinstltlS)

    化妆品皮炎是人们由于接触化妆品之后引起的接触部位的皮肤和粘膜部位发生的急性过敏性皮炎,其实质是接触性皮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各种化妆品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也有出现。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美的同时,也承受了其引起的多种皮肤损害的痛苦,化妆品皮炎即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能引起化妆品皮炎的此类物质有:染发剂、烫发剂、香脂、香霜、洗发水、发油、指甲油、剃须膏、牙膏、防光剂、除臭剂、除汗剂、眼影、口红、祛斑霜、丰乳霜、换肤霜、有机物蛋白质及基质等。
   【发病机理】

    1.原发性刺激

   原发性刺激是指外界物质通过非免疫机制造成的皮炎,其机制可能与刺激物直接破坏组织细胞所致。任何人,只要接触其一定浓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接触部位均会发生急性皮炎,表现为红斑、鳞屑甚至水疱及渗液,有疼痛或灼热感。因不需致敏,往往在第一次使用即可发生。常见于换肤霜及伪劣化妆品等外用时。
    2.变态反应

    原发性刺激是指过敏性的发生,与个体的素质、物质的致敏性有关,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物质的致敏性。致敏物大多数为低分子量(小于1000)单纯化合物,也有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单纯化合物系半抗原,在与皮内蛋白质进行结合后才能起到致敏作用。此类物质在化妆品中常用的是香料、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防腐剂中的甲醛及其释放剂、乳化剂中的羊毛脂及其衍生物、防晒剂等。有些物质本身并不致敏,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或由于日光照射后而致敏。

   【临床表现】

    化妆品皮炎可分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光感性皮炎、化妆品痤疮、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化妆品毛发损伤、化妆品甲损伤等。

    依化妆品的性质、浓度、接触方式及个体差异不同,发生皮炎的性质、范围、部位及程度也不同。发病的部位与范围与接触范围一致,边界清楚。但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口唇、眼睑、外阴者肿胀明显而边界不清。轻者表现为红斑、丘疹,少许鳞屑;重者表现为红肿、水疱、大疱、糜烂、渗出及结痂。还可出现色素沉着及脱失.皮损处毛发脱落等。自觉搔痒、胀痛或灼热感,全身症状少见。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明显的接触史、接触部位、皮损形态的一致和临床特点可诊断,通过斑贴试验可确诊。本病应与急性湿疹相鉴别。

    1.接触史  患者发病前有使用化妆品的接触史,在停用可疑化妆品后患者的皮炎可以好转或痊愈。

    2.发病部位  大多在化妆品接触的部位发生皮炎,边界比较清楚。

    3.临床特点  皮疹形态单一,去除病因后易消退,有搔痒和灼热感。

    4.斑贴试验  是目前诊断化妆品皮炎、寻找致敏物的重要手段。即把可疑致敏物置于斑试器内,贴敷于没有皮损的皮肤上,如上背部或上臂外侧。在贴敷后48h,将斑试物除去,半小时后判读阳性结果,一般可以找到致敏的化妆品。

    急性湿疹过敏原不清,皮损呈多形性、对称性、泛发性;病程长,易转化为慢性;易反
复发发。

   【治疗和预防】

    停用一切可疑化妆品,避免在皮损部位用热水烫、肥皂洗、搔抓、刺激性药物外搽等,避免饮酒及进食辛辣食物。

    1.药物治疗:

    ①外用药疗法  对明显肿胀、明显渗出时可采用1:2000的醋酸铅液、3%的硼酸液湿敷。每日4次,每次30分钟。可同外用炉甘石洗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糊剂或乳剂如氯氟舒松霜等。

    ②内服药  可服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4 mg,每日3次;特非拉丁60mg,每日2次;克敏能10mg,每日1次;息斯敏10mg,每日1次等及维生素C0.1g,每日3次;钙剂等以止痒、抗过敏。对严重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30 mg/日,控制病情。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预防:禁用已知的过敏性化妆品,在使用一种新的化妆品前,用该化妆品做斑贴试验,若为阴性方可使用。所有化妆品应符合卫生部卫生标准,应注意防热、防潮、防冻、防晒、防污染。

   
、敏感性皮肤的美容方法学:

1、 敏感性皮肤的概念:

2、 敏感性皮肤的美容方法学原则:

防敏剂的使用原则

低浓度果酸的使用原则

   关于低浓度、短时间局部使用激素的问题。


激素性皮炎(Corticoeroid Dermatitis)

由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或含有激素的化妆品而使面部皮肤出现潮红;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炎;色素沉着;多毛;皮肤老化等皮肤疾患。近年来由于激素的广泛、大量使用,有的人甚至当作化妆品使用,虽然皮肤炎症可以暂时缓解,但不能根治,停药后复发。患者不得不长期使用,久之,对激素发生依赖性,形成了激素性皮炎。另外激素还可引起皮肤萎缩、干燥、老化

治疗  先外用弱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药,2%-2.5%氢化可的松霜,再改用1%-0.5%氢化可的松霜,最后改为不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润肤霜。或在使用弱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的同时,对症治疗,纠正皮肤老化可用透明质酸;痤疮样皮炎配合使用治疗痤疮的药物;毛细血管扩张可配合使用激光治疗;色素沉着,可使用脱色剂、润肤霜、防晒霜。另外,切忌将激素当作化妆品使用。


汗管瘤(syringoma)
                                                                                   
    汗管瘤又称小汗腺汗管瘤,是一种来源于小汗腺的表皮内导管的肿瘤。多见于女性,常在青春期发病,好发于面部,有损美观。

   【发病机理】

    1.内分泌因素:本病好发于20-30岁女性,多于青春期发病,月经期、妊娠、使用雌激素等时加重,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内分泌有关;遗传:有的患者有家族史,故本病发生有一定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1.本病好发于女性,多于青春期开始并逐渐加重,亦可儿童期开始,青春期加重。

    2.本病好发于双下眼睑,可扩展至额部、颈部、颊上部。个别患者可泛发至颈两侧、上胸、腰及外阴部等处。

    3.皮损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的坚实丘疹,肤色、褐色或棕褐色,有蜡样光泽,可密集分布但不融合。

    4.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天气炎热时有灼热感或轻度痒感或肿胀感。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特殊发病部位、皮损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证实之。应注意与扁平疣、毛发上皮瘤相鉴别。

   【治疗】

    激光或电解疗法  可采用电凝、电解、二氧化碳激光烧灼或点涂40%的三氯醋酸外涂皮损,但须反复治疗。上述治疗均宜小心,不要过深,以免留下疤痕。
                                                                                                                         
皮脂腺痣(naevus sebaceous)

    本病是一种表皮、真皮及皮肤附属器组成的器官样病痣,其主要成分是皮脂腺。

   【临床表现】

皮损好发于头面部,常为单发,出生不久即发生。皮损为一略高出平面的淡黄色无毛斑块,表面光滑或呈小乳头颗粒状突起,有蜡样光泽,质地硬。老年患者可表现为质地坚实的棕褐色疣状增生。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在斑块上并发基底细胞瘤、汗腺瘤、角化棘皮瘤、鳞癌等。

   【治疗】

    宜在青春期前进行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皮损,也可施行冷冻、电灼、激光治疗或外用50%三氯醋酸。要求操作仔细,以免留下疤痕。

脂溢性角化(keratosis seborrheic)

    又称老年疣、脂溢性疣,是一种常见的表皮良性肿瘤,是因角元细胞成熟迟缓所致。主要见于中老年人,颜色从棕褐色至煤黑色,有时被误诊为黑色素瘤。

    【发病机理】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种皮肤老化现象,年龄越大者越常见,与遗传、光老化作用有关。

   【临床表现】

    1.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多见于皮脂溢部位和曝露部位,如面部、头皮、手背和躯干。损害通常为多发,但也可单发。单发者多见于躯干,常为较大的疣状损害,呈深褐色或黑色,易误诊为黑色素瘤。

    3.皮损为0.5-3cm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或茶褐色的略高于皮面的扁平丘疹样损害,表面多呈油脂状。

    4.慢性病程,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极个别病例可在脂溢性角化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恶变,常为鳞癌,也可并发基底细胞癌。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临床特点诊断不难,最好临床与组织病理相结合诊断之。应注意与扁平疣、日光性角化、黑色素瘤相鉴别。

   【治疗】

    避免日光曝晒。外涂5一氟尿嘧啶软膏或O.05%~O.l%的维甲酸霜,但要注意,前者可引起局部色素沉着,后者可致光敏。也可行二氧化碳激光、高频电、冷冻等物理治疗。
如诊断不明确,可手术切除。

血管瘤(hemangioma)

    本病系指一类由增生的血管所组成的良性先天性血管瘤,多发生于婴儿及儿童,是先天性疾病,病因不清,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

    1.鲜红斑痣(naevus flammeus)

    又名葡萄酒样痣、毛细血管扩张痣。常发生于面、颈或枕部或鼻部,皮损为鲜红色、青红色、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大小不等,形状不一,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多为单侧性,可自行消退。有时其上发生大小不等的葡萄状结节。可伴有较大的血管畸形。

    2.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

    又称杨梅状血管瘤或单纯性血管瘤,通常在生后1~3个月发生并迅速生长,1岁左右长到极限,直径可达一至数厘米,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内可自行消退。皮损为一个或数个突出皮表的鲜红色或紫红色柔软而分叶柔软肿物,压之不易退色。好发于面颊,有的病例可自行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 hemangioma)

    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皮下肿块,质地柔软,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除皮肤外,也可发生于骨、肝、肌肉及肠道。表面皮肤可正常、淡紫色或紫蓝色,指压后肿块可缩小如海绵状。此型血管瘤有持续存在和不断增大的倾向,有时可压迫重要器官有的可自行消退。

    4.混合型血管瘤

    两种类型血管瘤混合存在者谓混合型血管瘤。而以一型为主。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治疗】

    由于部分患者可自行消退,其美容效果比治疗取得的效果好,所以有学者主张等待观察的态度,对确实不能消退的皮损行以下治疗。

    1.鲜红斑痣  可选择合适波长的脉冲染料激光、脉冲Q一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  NdYAG激光,这些激光不损伤表皮而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也可选用氩离子激光器治疗;也可采用多刃刀切割术治疗以破坏局部血管。损害肥厚或有结节者,可采用手术后植皮;同位素贴敷。

    2.毛细血管瘤  冷冻治疗;浅层X射线照射治疗。

    3.海绵状血管瘤  硬化剂注射:5%的鱼肝油酸钠 lml,注人瘤体或瘤体基底, 10~15d 1次,应刺入瘤体回抽有血后方可注药;手术切除;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皮肤衰老

    “养颜”这一词是美容学中的名词,在现代医学中称为皮肤抗衰老,是指使用化妆品来抵抗皮肤衰老,皮肤的衰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规律,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使用中草药化妆品疗效较好。

5,1皮肤衰老的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

①皮肤中水分减少,正常皮肤水分有自由水和固定水之分,所谓固定水不会因皮肤环境的变化而消失,其自由水可随皮肤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②角质层自然润泽因子含量减少。

  ③真皮胶元纤维变直,弹性纤维减少,皮下脂肪层变薄。

  ⑤皮肤血液循环减少。

  ⑥皮肤色素沉着,黑色素细胞增加。

5.2美容院如何评价皮肤老化

①生理学的检查:皮肤类型、厚度、颜色、PH值、温度、湿度、皮脂分泌度。

②皮肤功能检查:皮肤微循环、皮肤检查仪。

③皮肤的特殊检查。

④皮肤油水座标:这是一种新的皮质分类方法,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此学说,有人说可能将来会取代现有的油性、中性、干性、确水性皮肤的分类法。

5.3皮肤老化的内外因素:

   干燥、紫外线、氧化三种原因,是造成皱纹老化的元凶,尤其以体内脂氧化最为严重,但它又于老化皱纹之间的关系为何,我们从各种角度做了深度剖析。了解原因后,针对保养品的开发使用,相信会有更深一层的对策。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肌肤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皱纹增多和黑斑出现。虽然可用美容手术来消除,但是从皮肤保养的立场出发,我们仍要继续强调干燥防御、紫外线防御、氧化防御对解决皮肤老化对策的重要性。

对於这3个防御概念中的干燥问题,现论述如下:一旦,皮肤干燥成为干性皮肤,皮肤表面的皮丘、皮沟就会呈现晦暗而混乱的纹样,而小皱纹也容易出现。针对这种情况,若能持续使用保湿性能优异的化妆品则干性皮肤的角化异常问题就可以恢复正常,而以NMF产生为始的角质层保湿机能也呈现正常状态。如此一来,眼角的小皱纹也开始减少。这点,通过对皮肤表面所做的模拟画像分析,就可以客观地得到证明。

这一结果,显示预防小皱纹,采取防止角质层干燥及肥厚,并赋予柔软性的保养是决对有效。此外,针对这点,作者们也从物理化学的观察角度,论证了皱纹消失这一事实。

其次,有关紫外线的问题。随着护肤品的开发和消费者意识的提高,其应对之策也已为大众所注目。皱纹产生的主要外在因素之一就是日光暴晒,若观察渔夫或野外工作者的日光暴晒部位就很容易理解。另外,人为地进行紫外线照射(100ca/cm3months),也可以明显看出皮肤变化。而与此相关的,对紫外线具有吸收及散乱功能的放晒品能有效地得到证实。

近年来,体内脂质的过氧化反应和项目老化问题最受瞩目,并成为生化学者热门研究项目之一。而最近,专家所做的研究也不再局限於讨论活性氧相关的皮肤脂质过氧化反应,而是包含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物酶之类的蛋白质。

5.4皮肤衰老的美容方法学原则:

①保湿的原则:必须减少或阻止水分的丢失才能保持皮肤延缓衰老,有人调查只要有细小的皱纹出现就证明皮肤水分丢失在20%以上。按习惯上将皮肤的衰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皮肤衰老的早期是指在25岁左右,主要为皮肤水分的丢失为主,目前国内保湿和补充水分以0.2%透明质酸、2%甲壳质、1%保湿剂和海洋藻类等为主。在用保湿剂的同时最好合并使用1%增湿剂。

②给予皮肤组织细胞营养:以给予生物制剂、海洋生物、天然植物和中草药等。特别是在皮肤衰老中期如35岁左右给予胶原蛋白等促进真皮生长的物质对改善皮肤的皱纹和质地有明显的作用。如给予2%bFGF、2%胶原蛋白、2%海洋肽另外可加入一些中草药提取物等。

③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如在化妆品中应用1%EGF 、2%bFGF和3%维生素C等对促进表皮的生长有很大的效力,可以使衰老的皮肤从皮肤的质地上有改观。促表皮生长对于调配一个抗衰老化妆品的组份是十分重要的原料。

④调节衰老皮肤激素水平:在皮肤衰老的晚期如45岁左右,主要为女性更年期皮肤衰老的表现,其皮肤生理学改变为皮肤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如雄性激素水平降低,出现病理变化为皮肤真皮的改变,皮肤的皱纹加深,皮肤色泽加重,皮肤偏干性,这是如果补充一些含有雄性激素的化妆品原料如2%鱼精蛋白、5%胎盘制品、1%前列腺素制剂等天然动物和天然植物的原料是非常需要的。

5.6美容院护理皮肤老化的三步曲:

①皮肤老化的初期:

      目前一般认为皮肤的老化在25岁左右,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角质层的保水能力开始呈现不足,此时的皮肤护理原则为①保湿:保持皮肤水分的丢失。②提供外来的皮脂腺中NMF

③给于皮肤营养的物质。

②皮肤老化的中期:

      一般在35岁以后,突出的表现为真皮网状层中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逐渐的减少。皮肤护理的原则为①维持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的元素除了胶原蛋白(Sllagen),弹力蛋白(Elastine)基本原则外尚有玻尿酸(Hyalaronic acid),为此应用果酸来产品对角质层的维护和保养是十分重要的。②增加Sllagen elastine的供应。③补充透明质酸使其网状组织得到保持充足的水分。

③皮肤老化后期:

        一般在45岁以后,皮肤由于干燥转为弹性明显减低,皱纹明显,皮肤松弛,失去紧张力。皮肤护理的原则为①使用果酸剥脱角质层。②补充皮肤的蛋白质物质如羟脯氨酸等。③给予生物活性物质如胎盘素P(leeental),胸腺素(thymin),粘多糖(M.P.S),防皱酶素(S.P.O)。④补充雄性激素,使该状态皮肤雌雄激素水平平衡。

皮肤瘢痕

8.1皮肤瘢痕形成的原因、组织学改变。

8.2皮肤瘢痕形成的美容学原则

①果酸剥脱角质层的原则:使用较高浓度50%-70%果酸复合剂、中药美容嫩肤剂及酸性化妆品原料如2%氢醌、4%壬二酸、5%曲酸等。酸性的药物可以将表皮角质层剥脱下来,使皮肤更好地吸收其他有效物质,起到增加皮肤通透的作用。这一点对于皮肤瘢痕症的治疗是极为有利的。
 
②促进表皮细胞生长的原则:用果酸复合剂等酸性物质将角质层剥脱,为了保护皮肤和使皮肤表皮尽快生长出来,应用2%EGF或2%bFGF等有利于表皮生长的物质如5%维生素C也能加速表皮细胞。

③促进真皮组织生长的原则:目前促进真皮生长的物质较多,但bFGF应是首选,可以使用含有bFGF的化妆品膏体,也可使用它的原液,有利于皮肤瘢痕的修复,对于促进真皮生长的其他物质如胶原蛋白等同时应用能够增加其治疗效果。

④生物制品在瘢痕形成中的应用原则:近来国外有人报道使用引激酶可以治疗或改善皮肤瘢痕的形成,笔者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用0.5%引激酶膏霜或做成美容面膜可促进皮肤瘢痕的改善。

   
(以上内容为本人与梁虹教授科研课题的讲座稿件,个人版权、不得复制)   


 

>

      一般在35岁以后,突出的表现为真皮网状层中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逐渐的减少。皮肤护理的原则为①维持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的元素除了胶原蛋白(Sllagen),弹力蛋白(Elastine)基本原则外尚有玻尿酸(Hyalaronic acid),为此应用果酸来产品对角质层的维护和保养是十分重要的。②增加Sllagen elastine的供应。③补充透明质酸使其网状组织得到保持充足的水分。

③皮肤老化后期:

        一般在45岁以后,皮肤由于干燥转为弹性明显减低,皱纹明显,皮肤松弛,失去紧张力。皮肤护理的原则为①使用果酸剥脱角质层。②补充皮肤的蛋白质物质如羟脯氨酸等。③给予生物活性物质如胎盘素P(leeental),胸腺素(thymin),粘多糖(M.P.S),防皱酶素(S.P.O)。④补充雄性激素,使该状态皮肤雌雄激素水平平衡。

皮肤瘢痕

8.1皮肤瘢痕形成的原因、组织学改变。

8.2皮肤瘢痕形成的美容学原则

①果酸剥脱角质层的原则:使用较高浓度50%-70%果酸复合剂、中药美容嫩肤剂及酸性化妆品原料如2%氢醌、4%壬二酸、5%曲酸等。酸性的药物可以将表皮角质层剥脱下来,使皮肤更好地吸收其他有效物质,起到增加皮肤通透的作用。这一点对于皮肤瘢痕症的治疗是极为有利的。
 
②促进表皮细胞生长的原则:用果酸复合剂等酸性物质将角质层剥脱,为了保护皮肤和使皮肤表皮尽快生长出来,应用2%EGF或2%bFGF等有利于表皮生长的物质如5%维生素C也能加速表皮细胞。

③促进真皮组织生长的原则:目前促进真皮生长的物质较多,但bFGF应是首选,可以使用含有bFGF的化妆品膏体,也可使用它的原液,有利于皮肤瘢痕的修复,对于促进真皮生长的其他物质如胶原蛋白等同时应用能够增加其治疗效果。

④生物制品在瘢痕形成中的应用原则:近来国外有人报道使用引激酶可以治疗或改善皮肤瘢痕的形成,笔者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用0.5%引激酶膏霜或做成美容面膜可促进皮肤瘢痕的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