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 坛

 一键点出天下事 2011-08-11

天 坛  

2009-11-26 16:40:03|  分类: 文化历史 |  标签: |字号 订阅

 

 

世界遗产在中国28_天坛 - 今生无悔 - 今生无悔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消息传到元遗都北平府,平素厉兵秣马的燕王朱棣挥师南下,发动靖难之役,耗时四年攻陷明都城应天府南京,抢夺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然而朱棣的篡位受到了旧臣的非议,轻慢之心如同瘟疫一般在朝野间蔓延,这使坐镇应天府南京的朱棣背若芒刺,他怀念起自己作为燕王时的蕃都——北平府。

北平府乃是元朝遗都,蒙古人按照汉族的传统建造了这座城池,它的布局深谙《考工记》的要求,充满了对儒家礼制的敬畏。

朱棣不动色声,暗地里召见了一位名叫曾从政的风水师,并令其速回北平府,替皇室堪舆地形,着手建造一座寓意非凡的建筑。数月之后曾从政不辱使命,对城池作了一番相卜勘测后,他将这座非凡建筑的基址定于北平府丽正门外东南的位置。按照阴阳五行之说,南方有着独特的意味,它属性为阳,是天的位置。

1406年,这座承载了明成祖朱棣神秘使命的建筑在北平府的南郊破土动工,由木匠出身的工部侍郎蒯祥负责督建。

在风水师曾从政勘舆的基址上,世人看到了一脉相承的恢宏建筑群,它就是天坛。

 

天坛总面积273公顷,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其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其中包括陈设列神牌位以及皇室先祖的皇穹宇,用于孟春祈谷的祈年殿,有小紫禁城之称的、专供皇帝沐浴斋戒的斋宫等,还有享誉海外的声学建筑回音壁,有着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的三音石以及充满了传奇故事的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建筑群经过历代的修复和改建,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更称得上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当然,如今世人所见的天坛建筑群相较于明朝初年工部侍郎蒯祥用工十四年建成的天地坛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世人难于揣度工部侍郎蒯祥的用意,他建造了一座与以往的坛庙形制迥异的建筑。天地坛的主体建筑被称为“大祀殿”(由于大祀殿早已拆除,当年又没有照相技术将其影像留存下来,只能在古籍中寻找只鳞片瓦的文字描述)。大祀殿是一座黄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殿宇。如今伫立在天坛西门的神乐署凝禧殿保留了明永乐年间的建筑式样,我们可以从它的外貌遥想大祀殿的基本形制。从外观推想大祀殿与其说是祭祀天神的祭坛,不如说更像一座供凡人居住的宫殿,这或许成为大祀殿屡次遭到改建的根源。

在人类的蒙昧时期,渴望风调雨顺时的五谷丰登以及畏惧电闪雷鸣带给先民的巨大恐惧,促使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抬头仰望威力巨大的天空,于是先民们开始了对天的顶礼膜拜,用各种方式对天的祭祀以求得天神的眷顾和庇佑。

据史料记载,中国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历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认为自己能够统治国家是上天赋予的权力,因而登基时必须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只有这样才能坐稳江山。

朱棣并非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他是通过诛杀建文帝篡权夺位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正是由于他继位的名不正、言不顺,朱棣感到危机四伏。他要通过祭天来巩固自己的皇权,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上天的儿子。而且明成祖朱棣将天地坛建于他所封藩国的都城,此时的北平府已经更名为北京。朱棣亲自组织了最隆重的祭天仪式。在祭告天地之后就像得到了皇天上帝的恩准一般,朱棣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因此他的谕旨也师出有名。

公元1421年,朱棣终于达成了他的心愿,正式迁都北京。但是明成祖建造的这座天地坛,显得过于草率了,通过明朝遗存的凝禧殿世人不难推想,天地坛的主体建筑大祀殿太像人间殿宇,而不似祭天坛庙。它的方形外观给自己的日后命途留下了诸多玄机。

公元1521年,年仅15岁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从湖北安陆十万火急赶到京城,他就是历史上的嘉靖皇帝,谁也未曾料到嘉靖皇帝对登基大典时所使用的方型的大祀殿感到不满,并多次在朝堂上钦令大臣们予以改建。

公元1530年,嘉靖命夏言为督造者,在大祀殿的南方建起了祭天用的圆型祭台,并将天地坛正式更名为天坛。夏言接着向嘉靖皇帝上奏: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就规定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圜丘。圜丘的称谓便是由此得来,一直沿用至今。夏言旁征博引,声称圜丘的形制规模必须符合那部上古奇书《周易》的规范,使整个建筑暗含有宇宙的奥秘。嘉靖皇帝颔首默许,但是他心里盘算的却是另一桩事情。

圜丘顶层坛面直径九丈,从坛面中心的圆石往外围,墁嵌以九圈扇形石,并以九的倍数发散开去;圆形石台分作三层,以汉白玉中最高级的品种艾叶青砌成;台基为须弥座,这种样式乃六朝之后随着佛教的大量输入而成为中国主要建筑物的底座。

这种露天的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殊类型,它与欧洲的神殿建筑都有巨大的差异,它不追求神灵的神秘与压抑,而是显示大自然的博大与广阔,它没有高大威严的神像,而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人与天地的和谐。

为了营造天庭仙台的神秘境界,在内外围墙的东、西、南、北四面正中分别设立了华表式石柱构成的棂星门,门顶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腾的云,是凡人踏进天界的入口。这四座门也各有玄妙的讲究。北门叫成贞门、东门叫泰元门、西门叫广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这种排列是根据《周易》的千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稳固而持久。

圜丘四周绕有两层壝墙,外壝为方形,而内壝呈圆形,寓意天圆地方。

古人把茫茫宇宙称为天,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圈周而复始;把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恰如一个方形的平台,承载着生灵。由此萌生天圆地方的概念,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效法自然,提倡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

这座由汉白玉砌成的圜丘坛,迎来了数百次隆重的皇家祭祀大典。圜丘是一座实现了人类与天对话的祭坛。

明朝嘉靖皇帝建造的天坛,是玄妙无穷的声音建筑。声音共鸣的现象不止一处,譬如位于皇穹宇殿前甬道的三音石,站在这里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这叫做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寓意着人间的言行,都被天神所洞察。

回音壁则是皇穹宇的围墙,围墙的弧度规整、墙面光滑,利于对声波的折射,但凡有人说话声音就会沿着墙壁前行,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中国自古就注重声音与宇宙之间的联通,声音震动身体内部的气脉使之发射出生命的潜能进入神妙的领域。老子说:大音希声。除了讲究艺术上的返璞归真以外,也表明了一种超越人类听觉的与宇宙交流的声音。而天坛内建筑物产生如此玄妙的声学现象,在中国的古建筑中是凤毛麟角的,它体现了古人高超的物理学技能。

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建造了皇穹宇,这是一座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殿宇,建筑风格仍旧以圆形为基调,以宝顶为圆心向外扩展。殿檐覆盖青色琉璃瓦,檐顶有镏金宝顶,将人的视线引向无限深远的天穹。皇穹宇是砖木结构,殿内没有横梁,全靠环绕的十六根柱子支撑,柱子上设镏金斗拱,以支撑天花和藻井,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落入人们眼帘的皇穹宇历经了清朝著名建筑师样式雷家族的改造,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仰望宇顶就像一把金顶的蓝宝石巨伞。

丹陛桥也是嘉靖皇帝赐谕建造的,他命人在桥面以左、中、右三条纵向条石划分为神道、皇道、王道。丹陛桥中心大道为神道,供皇天上帝神灵行走,凡人不得涉足;轴线东侧的道为皇道,为皇帝专用;轴线西侧的道为王道,供王公大臣通行。等级森严。

圜丘建成了,祭天的仪式从大祀殿中挪了出来,但是偏执的嘉靖皇帝并没有忘记这座方形殿宇。1540年,嘉靖皇帝下令拆大祀殿,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圆形的大享殿。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嘉靖皇帝给大享殿定下的建筑理念亦是体现天圆地方学说中的天之圆。

大享殿是一座圆形木结构,三重檐攒尖建筑,也就是今天世人所见的祈年殿的前身。传说在大享殿落成之际,有一位道士向嘉靖进言,称大享殿东南方空虚无物,不利于江山巩固,需要放山石以镇风水。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显然不敢轻视,于是便有了天坛公园内的名胜古迹七星石。

为什么要放七块石头,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把祭天叫封、祀地叫禅。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封禅大典是秦始皇在泰山上举行的,往后历代有功业的帝王都要到泰山去封禅天地。然而去泰山路途遥远、劳民伤财,到了宋真宗以后,帝王们在都城附近盖起坛庙,代替去泰山封禅。天坛的七星石正是代表了泰山的七座山峰,而每块石头上都有山纹雕刻,象征了缩小的泰山。这七块石头的摆放融入了中国的祭天文化。但是现在的七星石遗址却有着八块石头,而这最小的一块假山石,据说是清朝乾隆皇帝加上去的。以儒家学说治国的乾隆皇帝,希望来自北地的满清政权更好地融入中华大家庭之中,故而特意在七星石旁加了一块假山石,似乎象征了满清。

公元1751年,天坛迎来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改建。工匠们涌入大享殿,将原先三重檐的上青、中黄、下绿统统改为青色琉璃瓦,修缮一新的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

国人对于建筑的色彩,决非随意为之,相反中国古典建筑对于在何处使用何种颜色是有着严格规定的。譬如帝王的宫殿大都是黄色琉璃瓦盖顶,皇宫内部也常使用金黄色,这是因为黄色是中央的颜色,它被其他颜色簇拥,因而最为尊贵。而祈年殿的青色琉璃瓦象征生生不息的寓意,并且青色有上升的气势,仿佛融入天幕。

祈年殿亦是样式雷家族所督建,成为享誉环宇的建筑杰作,其内部结构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的二十八根茂大的楠木柱各有讲究,分别象征了季节、节气、星宿等。祈年殿柱子的数理设计还表现了周而复始的时间推移,体现了天行健天道圆的精神,与建筑的圆型外观相结合,蕴含着很深的哲学韵味。

祈年殿内仰望穹顶乃是精致的九龙藻井,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藻井内的金龙在殿内嬉戏,不料有一天正遇见皇帝前来祭祀,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变成了一深一浅的龙凤石。

祈年殿内祭品的摆设反映了中国古人重农的思想,恰当地表达了祈年殿用于祈祷农业丰收的含义,只有风调雨顺才能造福百姓,而皇帝作为与天对话的人,承载着把百姓的愿望告知上天的责任,介于人神之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古人心中帝王能够沟通天帝的神圣作用。

这座大殿在公元1889年因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内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清朝光绪皇帝重新建造了祈年殿。

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间,到天坛祭祀五十九次,他把祭天仪式发展到空前宏大的规模。乾隆除了改造天坛建筑群,还令庄亲王允禄领衔绘制《皇朝礼器图式》,作为清朝礼制的重要典籍的《礼器图》完稿于公元1759年,此时距清朝入关已一百一十五年,正是清朝社会发生大变化、进行满汉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清礼也在这一百多年间从最初带有浓重的满族烙印逐步融入儒家理念,进而形成系统成熟、独具特色之礼仪,其中清朝祭天礼的确立颇具代表性。

按照清朝礼制的规定,祭天大典定于每年冬至的这一天举行,因为冬至在中国的节气中是阳气复苏的一天,大祀前皇帝要在天坛内的斋宫沐浴斋戒三天。冬至日凌晨四点一刻,斋宫的大钟敲响了,隆重的祭天大典正式开始。如今的天坛钟楼内悬挂的仍旧是明朝永乐年间所铸的太和钟。

清朝祭天包括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祈雨三大礼,从设立至完备长达一百二十七年,祭天仪式在乾隆皇帝执政时达到了顶峰。

天坛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善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它们神圣而静谧,有着人间宫殿无法比拟的神明之气。

天坛主体建筑在古柏树林的烘托下,更觉庄严肃穆。

天坛的规划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均着力创造一种人和天对话的理想氛围,强烈地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

如今神秘的皇家祭祀早已成为遥远的往事,但世人依旧可以通过眼前的景物,想象当年的恢弘场面,天坛也就成了历史馈赠给世人的最珍贵礼物。

 

 

世界遗产在中国28_天坛 - 今生无悔 - 今生无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