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痛类+胆类疾病

 炎黄养生 2011-08-11

腹痛类+胆类疾病  

2011-02-23 19:34:3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腹痛

临床表现:

1.胃,十二指肠溃疡:

上腹痛,剑突下可有压痛,发作与季节,饮食有关.

2. 急性胃肠炎:

上腹或脐周持续痛,腹软,有不洁食物史.呕吐,腹泻.

3.  肠道蛔虫症:

于腹下脐周持续隐痛,呈阵发性加剧,脐周轻度压痛,有蛔虫病史,大便可找到蛔虫卵.

4. 急性胰腺炎:

在上腹偏左部,持续剧痛,向左肩放射,上腹压痛,轻度肌紧张,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

5. 急性阑尾炎:

上腹转右下腹持续痛,右下腹呈固定压痛,伴厌食恶心,呕吐.验血:白细胞增多.

6.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在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向右肩放射,右上腹压痛,可扣及胆囊,有油腻食物诱发史,阻塞

胆管,伴有寒战,发热,黄疸.

7.  胆道蛔虫:

上腹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剑突下轻压痛,可吐蛔虫

8.  肠梗塞:

全腹阵发性绞痛,腹膨胀,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伴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

9.  肾绞痛:

在腰部阵发性疼痛,并向外生殖器放射,肾区叩痛,腹软无压痛,有泌尿道结石史.

10.  肝脾破裂:

右上腹持续痛,局部压痛,有腹膜刺激征,腹腔穿刺有血液,有受伤史.

11,  急性输卵管炎:

可于双侧下腹部持续痛,腹软,输卵管区压痛,可经常发作.

12.  宫外孕:

下腹阵发性疼痛,宫颈举痛.有停经史,伴有贫血

13.. 凡是成年女子腹痛无论其月经如何均要行排除宫外孕之可能。

 

伴随症状:

1.伴寒战,高热:  可见于急性化脓性胆道炎症,腹腔脏器脓肿,大叶性肺炎等.

2.伴黄疸:       可提示肝,胆疾病,胰腺疾病及急性溶血.

3.伴血尿:       可见于泌尿系统疾病.

4.伴休克:       多见于腹腔内出血,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道炎症,绞则性肠梗阻,

急性胃肠穿孔和急性心肌梗塞.

中医辨证:

寒滞:

腹痛得温则舒,遇冷则甚,口不渴,小便清利,大便溏簿,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迟.

良姜10   香附12   乌药10  元胡10   制附子6  

甘草6   当归12    吴茱萸6  小茴香6  生姜6

气滞:

脘腹胀闷,走串攻痛,得嗳气或矢气则舒,忧虑,恼怒则加剧,苔簿白,脉弦

柴胡10   枳实6    白芍12    炙甘草6     香附12     厚朴6     半夏10 

胁肋痛加元胡10 川楝子10;泻泄:白术10   防风 6  陈皮6

内有郁热加栀子10  黄芩10  去厚朴半夏

小腹引睾丸痛加桔核10  小茴香6   荔枝核10

食积:        

腹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疼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苔腻,脉滑实.

焦山楂12 焦神曲12 焦麦芽10  槟榔10  茯苓10陈皮10  枳实6 黄连6 莱菔子10

呕吐泻泄加苍术10  藿香10  佩兰10

腹胀大便不通加大黄10   厚朴12

兼口干尿赤加黄芩10 栀子10 银花10

虚寒: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 ,喜按,饿,劳累时甚.便溏,兼神疲气短,畏寒,苔白,脉沉

细无力 .

党参12      白术12     桂枝10     白芍12   干姜3   炙甘草6   大枣4枚

便溏加川椒3;畏寒肌冷加制附子6  13yuan

胆囊类疾病:

验方:-

1.

柴胡12~18  大黄9~18   白芍10~30  枳实9  黄芩10   -

半夏10     郁金10     木香10     元胡15 生姜12-

湿热加茵陈 龙胆草 ;热重加银花  蒲公英;血瘀加赤芍 川芎

2.(特效).慢性胆囊炎.-

1)。柴胡9  半夏10  枳实10  姜黄10  黄芩10  茵陈15-

金钱草20  威灵仙10  败酱草15   郁金12-

肝气郁结加木香 元胡-;便秘加大黄 芒硝-;脾虚加茯苓白术 吴茱萸

2)。柴胡10  白芍15  郁金15  茵陈30  香附12  青皮5  元胡10  木香10  甘草5

热者加黄芩,黄连或黄柏;兼呕吐者加半夏,厚朴,竹茹;兼便秘加大黄;兼蛔虫者加

使君子,川楝子,槟榔;兼血虚者加当归;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兼气虚者加党参;苔厚腻夹湿者加苍术,厚朴,陈皮,茯苓;夹瘀者加丹参,川芎;兼寒者加干姜或桂枝。-

肝胆湿热:-

右胁胀痛,进油腻食物则诱发,脘腹痞胀,口苦恶心,厌食油腻食物,嗳气,舌质红,-

苔黄厚腻,脉弦滑.-

1.  

柴胡15   黄芩15  半夏12  陈皮10  苍术12  金钱草30-

厚朴15   枳实12  白芍15  元胡12  香附10  大黄10 -

气滞加木香 郁金-;湿热加茵陈 栀子-;热重加银花  蒲公英-

2.  

柴胡15   当归15  白芍20  丹参15  龙胆草20  茵陈30  大枣15-

炒栀子15 金钱草30 元胡15 川楝子15 枳壳15   郁金15  木香12-

热重加银花 连翘-;湿热加苍术 藿香-;呕吐加半夏竹茹 生姜-

钠呆乏力加党参 白术 茯苓-;胆囊肿大加芒硝 厚朴-

3.

黄芩10   枳实10  金钱草20  栀子10 半夏10  连翘12-丹参15  

蒲公英30  大黄10  元明粉12-

4. (胆结石):-

金钱草100  鸡内金15  石韦30 大黄10  茵陈20  虎杖20-

郁金10     银花25    柴胡10-

肝郁血瘀:-

阵发性胁下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伴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舌质暗苔白脉弦色.-

1.  

当归15  川芎15   丹皮15  赤芍15  桃仁10 蒲公英30-

红花10  川牛膝10 柴胡15  枳壳15  元胡20-

气滞加青皮 陈皮 香附-;疼痛加白芍 甘草-

嗳气加厚朴 莱菔子 半夏-;湿热加黄芩 金钱草-

2.  

郁金30  川芎30  金钱草30  丹参20  赤芍20 鸡内金20-

红花10   桃仁10  茵陈10   木香10 川楝子10 大黄6-

上腹痛加元胡 乌药 枳实-;有黄疸加虎杖 栀子茯苓-

呕吐加半夏 竹茹 代赭石-;发热加银花 连翘 蒲公英-;钠呆加炒白术麦芽 山楂 莱菔子

-3.  (胆结石):-

 金钱草30  威灵仙20  鸡内金10  白豆蔻5 郁金10  三棱10-

 莪术10    槟榔10    川楝子10  青皮10  柴胡10  大黄30-

寒热错杂:-

右胁胀痛,脘腹痞胀,口苦喜温饮,恶心掩油腻,-纳呆,嗳气,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

半夏12  黄芩9  干姜9  人参9  黄连3  大枣4枚  炙甘草9-

胁胀痛加川楝子 元胡-; 便秘加大黄-;胆石加鸡内金海金砂 金钱草 -

热重加栀子 蒲公英-;纳呆加鸡内金 谷芽 麦芽-

腹胀加木香-; 背胀加姜黄-

肝郁脾虚:-

右胁胀痛,脘腹痞胀,恶心钠呆,便溏,气少疲乏,舌质淡,苔白,脉弦缓。-

柴胡15   白芍20  茯苓30  党参30  黄芪30  陈皮6  炙甘草6-

金钱草30  郁金10 鸡内金10 半夏10  木香10  白术10  枳壳10-

气阴两虚:-

隐痛不适,烦热头晕,神疲纳少,口干便结,舌质红,苔少,脉细弦.-

太子参9   生地9  枸子9  何首乌9  -茯苓9    鸡内金10  枳实6  甘草6-

呕吐加竹茹 半夏-;阴虚加沙参-;肝气郁结加佛手-;食少加谷芽麦芽 生山楂-

胆结石胆绞痛专方:-

金钱草20  白芍15  柴胡10  郁金10 -鸡内金10  枳实6   甘草6-

兼黄疸加茵陈-;兼热加栀子-;兼湿加藿香-;呕吐胆汁加竹茹半夏-;气虚加生地-

胆道蛔虫方:

1.

乌梅30   川楝子12   花椒10  枳壳10   细辛4  使君子仁20   

桂枝5    木香12     川莲6   厚朴10   大黄6

本方以突然右上腹或胃脘呈阵发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为要点,如四肢厥冷,脉沉加干

姜9,附子9. 发热面赤,脉滑数加黄芩6  志子   银花10  ; 病久气虚加党参20,

当归10 ;呕吐加干姜9  半夏6    4剂内可愈.

2.

川楝子15 乌梅30 川椒9 黄柏9 木香9 青皮(醋炒)9 枳壳9 使君子肉15

苦楝皮24 槟榔12  水煎服。

加减:

脉沉肢厥加干姜9 附子9 桂枝9;

脉滑洪数,面赤发热,胆腑有热加银花15 黄芩9栀子9,茵陈15 黄连6;

尿赤便燥加大黄9 元明粉9(冲);

痛久体虚加党参12 当归9

西医处理:

1胆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
          方案1:左氧氟沙星(或派拉西林)+奈替米星(或妥布霉素)
          方案2: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奈替米星(或妥布霉素)

胆囊炎(石)或肾结石的:每天5个苹果,连续七天吃(饭前)第七天空腹吃完后喝柠檬汁100ml+橄榄油50ml  ok

此方原为民间祖传秘方,经我院专家临床应用多年,确有奇效,一般胆结石、胆囊炎患者服用1—2个月,均可治愈。配方简单,成本低,故值得推广,让患者免除手术之苦。
配方:五灵脂10克  炒蒲黄10克  郁金10克  三棱10克  柴胡15克  乌药15克  麦冬15克  莱菔子15克  陈皮15克  青皮15克  龙胆草15克  竹茹15克  焦三仙15克  公丁香5克  甘草5克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刘跃梅
服法:水煎服,一副药分三次,日两次,3天服药2剂。
疗程:每疗程1—2个月。

 

 

2006年中秋,我村一在济工作的青年男性,回家探亲,胆囊炎发作,倒我处要求输青霉素,询知其胆囊炎、胆石症三年,(有济南某院B超为据)经常发作,每次都输青霉素缓解。我以其久用青霉素为由,劝其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并告其加服中药。其欣然从之。输液5天,症缓,带1个月的中药返回济南,服后感觉良好,乃要求再配半年的中药,我因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只给了3个月的,同时嘱其服完后复查,看效果到底如何再说。07年春节患者回家,言其症状已经完全控制,又带3个月的药物,农历二月二患者回家带来B超结果:未发现结石。
2007年9月6日,又一胆囊炎患者来诊所要求输青霉素,因告其以上病例,劝其服中药治疗,因患者家贫,没用西药,仅服中药后症状缓解,10月20日,患者因车祸受轻微伤,到医院检查伤情,特意做了肝胆B超,一切正常。
附中药方如下:鱼脑石20海金砂20鸡内金10元胡10郁金6枳壳6大黄3柴胡10,共为粗末,制成袋泡茶,每袋10克,泡服,日两袋。
什么是中药排石疗法?
  中医中药治疗胆石症的历史悠久。《伤寒论》中描述的“结胸发黄”一病,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胆石病、胆囊炎极为相似。中医认为胆石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及虫积等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及胆腑不通,影响胆汁输送而得病。胆郁气滞则胆汁壅阻,郁滞结聚成胆石,故治疗原则上以“理气活血,清热燥湿,通里攻下”为主。常用的药味有柴胡、茵陈、金钱草、黄芩、木香、枳壳、郁金、大黄、芒硝等。在应用时再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作加减调整。有报道用这一方法有效率为25%,治愈率10%。实验观察也发现,中药排石汤具有使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胆总管下端括约肌舒张等调节作用。胆汁分泌增加可起到由上而下的不断“内冲洗”作用,而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舒张的协同作用则有利于胆石排出。
  
  中医中药治疗胆结石的疗效如何?
  胆结石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公元前167年的西汉古尸中,就发现胆囊内有胆结石200余枚。中医中药治疗胆结石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主要应用中药和针刺来治疗胆结石。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的原则是以“理气开郁、清热利湿、通里攻下”为主。国内常用的中药方很多,都是以上述原则加以演化。最好是根据各人的具体病情,给予辨证施治,但通用的成方也有一定的效用。现举遵义医学院的处方为例:
  排石汤:枳壳9g,木香5g,元胡15g,栀子12g,虎杖30g,金钱草30g,大黄15g。适用于肝内外胆管结石症病人。
  一般每天服1帖,分2次服用。对青壮年病人,可每天服2帖,分4次服用。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中药治疗有调节胆道功能、刺激胆汁的分泌、控制感染,并排出结石的作用。
  (2)针刺疗法:针刺具有解痉止痛、利胆、排石、止吐等作用,但是单纯用针刺治疗,疗效似嫌不足,一般需同时配合中药内服。体穴取阳陵泉、中脘、丘墟、太冲、胆俞等。每次留针半小时,每天2~3次。耳穴可取神门、交感、胆囊、胰、十二指肠等。
  应用口服排石汤和用针刺来刺激胆汁分泌和调整胆道的舒缩活动,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排石的效果,但是中医中药对于较大结石,排出就较困难;胆囊中的结石由于胆囊管细小,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胆管结石大于1.5cm或胆囊结石大于0.5cm,一般就不适合用中医中药来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如何?
  中西医结合的排石疗法可用于治疗原发或继发的肝内外胆管结石以及残余或复发的结石。早期的应用报告显示,单纯中药治疗的排石率仅49%,自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被提出以后,疗效有所提高。目前单纯中西医结合的排石疗法在肝胆管结石病人中的有效率可达65%~72%,结石排净率为19%~27%。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方法使得治疗后开始排石的时间明显缩短。此外,近年来随着纤维内窥镜性能和操作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有些医院开始先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再配合排石疗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中药胆道排石汤治疗胆道结石的疗效如何?
  中药胆道排石汤的治疗理论,主要是清热、疏肝、利胆、理气、通里攻下。经过各医院临床观察,此汤药有能使肝胆液分泌增加、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舒张及抑菌等作用,还能起到由上而下的内冲洗作用,使肝胆管内结石松动而排石。
  胆道排石汤的疗效各有差异,临床分型有:
  (1)气滞型:病情一般较轻,常以胆道排石汤1号(枳壳9g,木香6g,黄芩9g,银花15g,茵陈30g,大黄9g,芒硝9g)为主,服药后可减轻和消除症状,排出结石多半为泥沙状。排出后症状缓解,但因胆管内有残余结石,易复发,不易彻底治愈,需长期服药。
  (2)湿热型:病情较急重,治疗时要配合输液及抗生素。常以胆道排石汤2号(枳壳9g,木香6g,黄芩9g,黄连3g,大黄6g)、3号(枳壳9g,木香9g,青皮9g,黄芩9g,柴胡6g,茵陈30g,陈皮6g,白术12g)为主。服药后一般1~5天内可排出结石,且数量较多,体积较大,症状消除,效果较满意。
  (3)中毒型:病情重,感染重,有脱水或休克等情况。需要先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常以胆道排石汤2号为主。如结石排出后,中毒情况较快改善,还可与西药结合总攻。
  
  胆道排石汤服用后需注意哪几点?
  (1)注意腹痛。一般右上腹阵发性痛比前加重,系排石预兆。若腹痛加重,病情恶化要考虑手术。
  (2)观察大便。一天2~3次,呈粘稠状为正常,如次数过多,可减少大黄量,每次大便要找寻结石。
  (3)排石汤的药物煎煮应以武火为好。不宜久煎,煎好后立即倒出。
  (4)胆道排石汤均为苦寒药组成,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胃肠道,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可间断服药或适当减量。
  
  中医如何辨证分型治疗胆石症?
  根据胆石症的病变机理及临床特点,中医将其分为肝郁气滞、胆火炽盛、湿热内蕴3种证候进行辩证论治。
  1 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选方用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5g,香附15g,元胡15g,川楝子15g,郁金15g,甘草10g。
  该证多见于无明显感染的胆石症,临床以胀痛等气滞症状为特点,故选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配香附、枳壳、川楝子以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加元胡以增理气止痛之力,合郁金行气活血止痛有助化石。若伴有热象者,可酌加金钱草、栀子以增清热排石之力。伴有胁肋刺痛、舌紫暗等瘀血症状者,可加丹参、三棱、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鸡内金、威灵仙有良好的化石功能,对各类型胆石症均可酌情选用。
  2 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选方用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枳实15g,黄芩15g,半夏10g,白芍20g,元胡15g,大黄7.5g,郁金10g,内金10g,金钱草30g,甘草10g。
  该证多见于胆石症继发感染而急性发作者。方中用柴胡、枳实、郁金疏肝理气,黄芩清热利胆,半夏燥湿,白芍柔肝止痛,金钱草、大黄、内金清热利胆排石,加元胡以增止痛之力,甘草调和诸药。毒热盛者,可加败酱草、公英,以清热解毒。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胆排石退黄。
  3 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粘,泛恶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选方用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茵陈50g,胆草15g,栀子15g,黄芩15g,柴胡15g,车前子15g(包煎),金钱草20g,木香5g,元胡15g,甘草10g
  该证多由湿热蕴结,肝胆枢机不利所致,多见于胆石症与胆囊炎并见者。方中用茵陈、胆草、栀子、黄芩清热利湿,柴胡疏利肝胆,加木香、元胡行气止痛,车前子、金钱草利湿热,排结石。恶心欲吐者,加半夏、竹茹以化湿和胃止呕。胁痛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以增行气止痛之力。
  
  胆石症有哪些单验方?
  (1)金钱草50g,柴胡15g,大黄10g,芒硝10g(冲),元胡10g。共煎成汤剂,每日早晚各服1次。
  (2)茵陈、车前草、玉米须各30g,水煎服,日2次。用于胆石症引起的黄疸。
  (3)茵陈40g,姜黄、郁金各20g,水煎服,日2次。
  (4)金钱草250g,水煎服,日1剂。
  (5)龙胆草90g,苦参90g,猪胆4只。制成片剂,每日3次,每次4片。
  (6)四川金钱草125~250g,煎汤代茶饮用。本品有利胆作用,并能促使胆管炎的炎症消退,淤积胆汁畅流,故可防止结石再形成,适用于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病人。
  (7)消石散:郁金粉0.6g,白矾末0.45g,火硝粉1g,滑石粉1.8g,甘草梢0.3g。以上为一日量,分二次吞服。适用于气郁型病人。
  (8)核桃仁20~30g,冰糖及香油适量,每日服1次。适用于气郁型及湿热型病人。
  (9)利胆丸:茵陈12g,龙胆草、郁金、木香、枳壳各9g,共研细末,加猪胆液和羊胆液500g(先将胆液熬浓到半斤),拌入药面中,加适量蜂蜜成丸,每丸重9g,早晚各服1丸。
  (10)金钱草膏:四川大叶金钱草30g,茵陈、芦根、蒲公英、乌梅各15g,柴胡、白芍、丹皮、玉金、木香、香附、陈皮各5g,以上诸药水煎去渣,浓缩,每5kg药熬成1 5kg,加蜂蜜适量。
  (11)金钱草冲剂,每次1包,日3次,30日为1疗程。
  (12)柴胡、郁金、香附各12g,金钱草30g,广木香18g,枳壳12g,大黄30g。水煎服,日1剂。
  (13)玉米须50g,茵陈25g,蒲公英25g,金钱草30g。水煎服,日1剂。
  (14)金银花、连翘、金钱草、郁金、茵陈各30g,木香18g,黄芩、枳实各12,大黄20g,芒硝6g。水煎服,日1剂。
  (15)虎杖根30g,金钱草、茵陈、川牛膝、海金沙各30g,川军15g,鸡内金15g,柴胡、郁金各9g。上药煎成浸膏,加白糖精、砂糖适量拌匀焙干,制成颗粒状冲剂。每次20g,日3次,饭后开水冲服,2周为1疗程。
  (16)海浮石60g,生甘草60g,共为细末。每服3g(饭前服),日3次。
  (17)当归6g,耳石9g。水煎服,日1剂。
  (18)黄鱼耳石研末,每服3g,日3次。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的总攻排石疗法?
  中西医结合的总攻排石疗法最早于1971年由贺瑞麟提出,其优点在于将所用中药及西药对泌胆及排胆的影响与机体的排胆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序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的排石效果。其排石效果较之单纯应用中药排石有明显改观。具体方法是:先服用中药排石汤,增加胆汁排出量,然后用西药吗啡,使胆总管下端括约肌收缩,胆汁潴留,胆道压力升高,最后用平滑肌扩张药亚硝酸异戊酯和(或)针灸使括约肌突然开放,胆囊经短时间强力收缩(通常吃油煎鸡蛋诱导),使胆道里大量胆汁和胆石一起冲出,达到排石效果。有许多医院在实施中对方法稍有改进,但其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故疗效同样很好。
  这是根据“以通为用”的原则,在疏肝利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很多有效治疗措施,有机配合,主动进攻,以加强排胆活动,达到排出结石的目的,并可取得缩短疗程,提高排石的效果。这种方法可应用于肝内、外胆管泥沙样结石;较大的胆总管结石,但无严重并发症者;术后难以取尽的泥沙样结石。

 

胆结石的中药治疗
近年来中药治疗胆结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药治疗胆结石是以疏肝利胆,消溶结石,行气止痛为主.采用内外兼治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方药:

柴胡,虎杖,威灵仙,枳壳,鸡内金各15g ,郁金,生大黄,厚朴各9g ,金钱草,芦根各30g.每日1剂,重症日2剂.结果,98例治愈28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