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唐六典》看唐人衣着:夏天着衫 冬天穿袍

 时代伊人 2011-08-12

核心提示:唐人衣着大致如此。夏季穿衫,天气凉一点加半臂,春秋季外面罩袍。冬季穿绵袍,也可上穿棉袄,下穿绵袴,外面罩袍。

唐朝人服饰 资料图

本文由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萧让供稿

《唐六典》卷三记载:凡遣使覆囚,则给以时服一具,随四时而与之。若诸使经二季不还,则给以时服一副,每岁再给而止。

原注:诸人出使覆囚者,并典各给时服一具,春、夏遣者给春衣,秋、冬去者给冬衣。其出使外蕃及傔人并随身杂使、杂色人有职掌者,量经一府已上,亦准此。其杂色人边州差者,不在给限。其寻常出使过二季不还者,当虑斟量,并典各给时服一副。去本任五百里内充使者,不在给限。)

凡时服称一具者,全给之;一副者,减给之。

(原注:一具者,春、秋给袍一、绢汗衫一、头巾一,白练袴一、绢裈一、靴一量并毡;夏则以衫代袍,以单袴代夹袴,余依春、秋;冬则袍加绵一十两,袄子八两,袴六两。一副者,除袄子、汗衫、裈、头巾、靴,余同上。)

释读:

“凡遣使覆囚,则给以时服一具,随四时而与之。”唐制,中央政府将不定期地派遣要员巡视州县,观察疾苦,覆囚理冤。按规定,需要给他们发一套衣服。呃,工作服?唐人称成套的成衣为“一具”“一副”或“一对”,所以称给“时服一具”。季节不同,发的衣服也不同。

“春、秋给袍一、绢汗衫一、头巾一,白练袴一、绢裈一、靴一量并毡。”

春秋季给一件外袍,一件绢制的汗衫。汗衫是穿在里面的,外面罩袍,夏季天热时也可以单穿,因此一般用绫、绢等轻而薄的衣料。《通鉴》载唐代宗宠爱李泌,在宫中蓬莱殿旁边为他修建书院,还经常穿着汗衫去看他,“上时衣汗衫,蹑屦过之”。

头巾指幞头,唐人改用极薄的罗纱做,以便更平整服帖,据说这是马周的发明。唐代有专门做幞头的罗,称为“幞头罗”。

白练做的裤子一条,春秋季发的是夹裤,夏季为单裤:“夏则以衫代袍,以单袴代夹袴,余依春、秋”。

裈指合裆裤,一般当内裤穿,颜师古注:“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但按敦煌文书的记载,有穷人直接把裈当外裤来穿的。

幞头、汗衫、外袍、裈+袴,再配一双皮靴,这就是典型的唐人装束了。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皮靴,鞋面用皮革,鞋内衬毡,麻线缝缀,显得非常结实。唐人说鞋子用“量”计数,如敦煌文书里“春衣:汗衫一领,皮鞋一量(真的是皮鞋喔),共一对。”即春衣一套,含汗衫和皮鞋。刘禹锡《为京兆韦尹降诞日进衣状》写得更清楚一些:“衣一副四事:黄折造衫一领,白吴绫汗衫一领,白花罗半臂一领,白花罗袴一腰。”一套衣服共四件,分别是衫、汗衫、半臂及袴。

如果是冬天,袍内应絮绵。注意偏旁部首,是“丝”字旁,指丝绵。颜师古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简单地说,就是以下脚茧和茧表面的乱丝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絮状物,好一点的称为绵,次一等的称为絮。

唐代棉花种植还没有普及,只在新疆等少数地方有产,所以唐人所说的“绵衣”“绵袍”都指丝绵。白居易《新制布裘》诗:“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得瑟他新做的绵袍,外面用的是洁白的桂布,里面絮吴地产的丝绵,非常暖和,即使是严冬腊月,也温暖如春。

唐人冬季穿绵袍,加绵十两。袄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绵八两。绵袴,也称复袴,加绵六两。这是冬装。

“凡时服称一具者,全给之;一副者,减给之。”这里涉及到量词的用法,如果说给时服一具,那么就是幞头、汗衫、外袍、裈、袴、靴,从头到尾给齐全。若是说给时服一副,那么就不会给全,如刘禹锡的进衣状里提到的,只给了四样东西。唐代出使州县覆囚的官员,如果过了很久还未回京,按规定也会发衣服,但不会那么齐全,所以用时服“一副”,袄子、汗衫、幞头、裈、靴就不再给了。

唐人衣着大致如此。夏季穿衫,天气凉一点加半臂,春秋季外面罩袍。冬季穿绵袍,也可上穿棉袄,下穿绵袴,外面罩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