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冲绳中国后裔(中)

 钟家台 2011-08-12

神秘的冲绳中国后裔(中)


古冲绳绘图上的久米,扼那霸海口门户

在今天的冲绳地图上,我们已经找不到“久米岛”的存在了。在今天冲绳县首府那霸市靠近海滨的一面,有一个叫久米町的地方,它和隔久米大街相望的天妃町,就是原来久米岛的中心地带。而古代久米岛的范围,西到那霸大门前车站,东到崇元寺,北到西武门,南到海滨和久茂地川,占据今天那霸几乎三分之一的面积。

原来,历史上的久米岛,又名浮岛,扼安治川河口,与琉球王国首都首里城隔海相望,距离仅有一公里,是首里通往外洋的咽喉之地。只是由于十八世纪以后沧海桑田的变化,泥沙淤积使久米岛北部与冲绳本岛逐渐相连,才使其变为一个半岛。在久米岛上的久米村,就是久米三十六姓的集中聚居地。


今天久米在那霸的大概位置

虽然久米被称为“村”,但一个“村”却拥有两座城,这两座城堡建设于久米岛南部控制首里港口入口处,当地人分别称为三重城和屋良作森城,而三十六姓内部则用意义更加清晰的词语来命名这两处控扼琉球首都出海口的建筑 南炮台和北炮台。

中国人开始在久米聚居,的确开始于明洪武年间。1372年,明朝与琉球确定了宗主国关系,很快,最初只是因为畏惧接受宗藩关系的琉球人发现,与明朝的朝贡贸易可以获得极丰厚的利益,因此变得很乐于接受这种关系。而作为管理这种贸易和协助琉球国王处理宗藩关系的明朝使团成员,也就合理地驻留在了冲绳,他们选择久米作为定居点,并修筑南北炮台防卫海口。此后,因各种原因移居冲绳的中国人出于生活方便和集体防卫的原因不断到来,使久米的中国人群落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久米三十六姓”。

惠隆之介认为,所谓“久米三十六姓”,实际是明朝在册封国琉球留下的监控势力,琉球史书中因此称他们为“唐荣”,意思是“受到尊敬的中国人”。他在书中引用了末代琉球王尚泰的第四个儿子尚温对琉球王国时代春节祭礼的描述 “由国王对北京紫禁城的叩拜之礼完全按照中国礼仪进行,由羽扇引导的国王进入祭祀场地,由着红黄二色冠的久米士族环卫,在场地中央设有覆盖黄绸的桌案,上面放置点燃沉香的香炉。此时,戴黄冠的久米来的先生,会不断高呼‘叩’,而国王即依音拜倒 叩者,就是中国话叩头的意思。”

因此,也有冲绳学者认为“久米就是一个类似明朝殖民地的存在。”(《冲绳每日新闻》190821日,伊波普遒)。

不过,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虽然久米是一个当时主要由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但对琉球王国而言,与其说久米象一个殖民地,倒不如说更像一个宗主国的非正式军事基地,只是这个军事基地并没有对琉球作出威胁的纪录,相反,对琉球多次起到了宗主国保护者的作用。

琉球王国在洪武年间实际处于分裂状态,中山,南山和北山三国各领部民,征战不休。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统一三个袖珍国家,建立了琉球王国。为了控制反抗势力,尚巴志将全国武人迁移到首里居住,由于琉球物产丰富,生活安逸,又可以利用与明朝的关系获得朝贡贸易的厚利,加上十五世纪东海的制海权控制在拥有郑和船队的明王朝手中,没有什么外敌威胁的琉球政坛重文轻武之风盛行,等到郑和去世,日本南部垂涎琉球富饶的各藩开始作出入侵举动,琉球王国本身已经基本失去了自卫能力。

但扼冲绳要害的久米岛,却成为琉球抵抗外来侵略的保护伞。根据新井白石所著《南岛记》,1556年,1563年和1565年,依托南北炮台,以久米三十六姓为主力的守卫部队曾三次打退日军对琉球的进攻,最后一次还夺还了若干被俘的明朝百姓,受到明朝政府的表彰。1609年萨摩藩在丰臣秀吉授意下出动三千军队攻打琉球,也不敢在南北炮台威胁下直接登陆首里,而采取了在冲绳岛北部运天港登陆,随后迂回的做法,才攻下了首里城。被惠隆之介称为此战中“与萨摩战至最后的最高实力者”,代表久米三十六姓的琉球三司官郑迥战死。琉球因此进入同时向中日两国进贡的两属时代。可见,久米的中国聚居者,在协助琉球抵挡日本入侵的过程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久米三十六姓有效地控制了琉球的教育,甚至连王室后代的教导,都是由久米三十六姓负责的。从1525年起,琉球国王尚真每年派遣四名被称作官生的公费留学生到北京国子监学礼,归国后负责王室的礼仪训练,道德教导等工作。而四名“官生”按惯例全部来自于久米三十六姓的选拔,琉球士族的教育自然也要依赖于久米。1800年,琉球王尚温试图派两名本地贵族子弟代替两名久米子弟,消息传出,久米人极为不满,竟至爆发了一场政治危机,尚温也在不久后神秘死去。

作为琉球的朝官,久米三十六姓中涌现出大量琉球王国的名臣。例如前面所提的蔡家的先祖紫中大夫蔡温就是其中之一。琉球历史认为蔡温造就了琉球的小康社会,有趣的是蔡温造成这种小康社会的方法却是在冲绳推行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割地制)。这种在中国进步的封建社会难以实现的制度,居然在小国寡民的琉球良好地运行了起来,直到日本占领冲绳后,才将其废止。这种政策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发生农民起义等社会危机,并加强了政府对百姓的控制,对琉球王国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施政方针。


蔡温先祖据说是北宋的蔡襄

由此可见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利用久米三十六姓这样的非政府力量,对琉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监控。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的制度,文化,技术等在琉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惠隆之介记载,二战爆发后,部分冲绳县出身的士兵被派到大陆作战,由于看到中国的生活风俗与故乡的酷似,触动同族感情,忍不住痛哭失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