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传统文化网站 2011-08-13


景公燕1赏于国内,万钟2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3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4莫之从。公不说5。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曰:“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6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之民,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78,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9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

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国内之禄,所收者三也。

【译文】景公设宴赏赐于国内民众,能饮万钟者赏钱三万,能饮千钟者赏钱五千,三次发出命令,而掌管计算的官员没有谁听从。景公发怒,命令免除职计官的职位,三次发出命令,而司法官没有听从。景公很不高兴。晏子见景公,景公告诉晏子说:“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君主,喜爱谁就能有利于谁,厌恶谁就能疏远谁。如今我喜爱的人不能得利,厌恶的人不能疏远,我失去君主的道路了。”

晏子说:“我听说,君主正而臣子顺从称之为顺,君主邪僻而臣子顺从称之为叛逆。如今君主赏赐谗谀之民,而命令下属官吏必须服从,那就是使君主丧失道路,臣子丧失职守了。先王之所以确立所爱,是用来勉励人们从善,之所以确立所厌恶,是用来禁止残暴的。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兴起,有利于国家的人就爱他,有害于国家的人就厌恶他,所以昭明所爱而贤良的人就多,昭明所厌恶的而邪僻之人就灭迹,因此天下政治清平,百姓和睦而聚集。到衰败之时,行为于安逸傲慢而多变,为身体安逸快乐,顺从于自己就宠爱他,背离于自己就厌恶他,所以昭明所爱的而邪僻之人就繁多,昭明所厌恶的而贤良之人就灭迹,这就使百姓离散,危及社稷了。君主对上不计度圣王兴盛的原因,而对下不看衰败之君衰败的原因,我害怕君主违背政治的行为,有关部门不敢争谏,而导致社稷覆灭,危害宗庙。”

景公说:“我不知道这些,请听从司法官的政策。”国内赏赐的俸禄,所收回的有三成。

【说明】在现代官场来说,当领导的可不就是喜爱谁就能使谁得利?厌恶谁就能使谁倒霉?从本节论述来看,齐景公想喜爱谁、厌恶谁可是没有自由的。联系到老子、孔子、荀子、韩非子等人“从道不从君”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西周、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论帝王、君主、大臣及百官,服从的就是只有一个“道路”,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让人民安居乐业的道路。既然君臣上下共遵这条道路,又何来的封建专制?又何来的帝王独裁?春秋战国时期有帝王有君主,现代则有总统有首相有主席,这只是政治体制或称呼的不同,其管理方法大致是相同的,明显不同的是,古代帝王、君主可世袭,而现代总统首相主席不可世袭,但在很多立宪国家,如日本、英国、挪威等,其皇位仍是世袭的。但古代帝王、君主的儿子,接受的是与普通人一样的教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也与当时的“士”一样,接受同等的教育,所以他们也是一个“士”。

如果帝王、君主的思维行为不与百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样,“不正”,他的行为就会被视为邪僻,他的命令就不会得到执行,他们甚至还会被推翻。夏商周三代更新换代,乃至于以后的汉隋唐宋明清的更迭兴替,无不是这样。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就会被其他多数人视为邪僻,就会不受到欢迎,就会被孤立,进而丧失朋友、家人。这也是道路和规律的问题。

——————————————————

【注释】1.燕:(yàn)通“宴”。《书·酒诰》:“用燕丧威仪,民罔不衋伤心。”《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大雅·凫鷖》:“凫鷖在泾,公尸来燕来宁。”《诗·大雅·韩奕》:“笾豆有且,侯氏燕胥。”《考工记·梓人》:“则王以息燕。”《仪礼·燕礼》:“燕乐之钟磬。”这里用为宴饮、宴请之意。

2.钟:(zhōng)古容量单位。也称“盅”,大酒杯。《国语·周语》:“二间夹锺。”《礼记·明堂位》:“二间夹锺。“《说文》:“锺,酒器也。”

3.职计:掌管计算的官员。

4.士师:官名。在《周礼》中规定为秋官司寇的属官,掌禁令、狱讼、刑罚,相当于现在的法官。《书·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孟子·梁惠王下》:“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孟子·公孙丑下》:“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

5.说:(yue悦)《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小问》:“桓公不说,瞋目而视祝凫巳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6.僻:(pì譬)邪僻。《韩非子·八说》:“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集韵·昔韵》:“僻,邪也。”《后汉书·张衡传》:“览蒸民之多僻兮,畏立辟以危身。”

7.简:(jiǎn)《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管子·八观》:“禁罚威严,则简慢之人整齐。”《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离娄下》:“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荀子·非十二子》:“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韩非子·显学》:“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

8.易:(yì艺)《易·旅·上九》:“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书·君牙》:“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朕命不易。”《诗·周颂·敬之》:“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管子·宙合》:“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论语·学而》:“贤贤,易色。”《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离娄上》:“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荀子·富国》:“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必弛易之矣。”《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9.惰:(duò惰)衰败。《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墨子·脩身》:“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