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问题小孩背后都有问题家庭

 klwnqyp 2011-08-13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问题小孩背后都有问题家庭
    我的孩子为什么害怕直视陌生人?我的儿子为什么比女孩还爱哭?16岁的孩子忽然逆反怎么办?我的育儿理念跟公婆和丈夫都不一样,应该怎么解决?每个家长在咨询李子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的、个别的,但透过这些问题,李子勋说:孩子是家庭问题的一面镜子。在每一个问题小孩的背后,肯定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而“家庭关系”比“家庭教育”本身更重要,可能父母还没有觉察到这点而已。
孩子障碍源自家庭问题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障碍,都隐含着一种关系补偿,补偿幼时被父母欠缺的东西。父母不能从一个轴向来看待孩子,而是在一个横断面对孩子说: “你都这么大了,还……”
    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家庭情景,父母总是通过一些否定性语言来评价孩子,当这样的信息达到一定的量,孩子会不加识别地把它内化在自己的意识里,慢慢地真的发展出那些糟糕的个性。如果父母总是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欣赏孩子,孩子无意识间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这类现象被心理学称为语言的雕刻作用。经常埋怨孩子不好好读书的父母,是怕孩子不肯用功学习,这样的叮咛嘱咐会让孩子慢慢琢磨出,他要击败、控制、惩罚父母最好办法就是拒绝上学。一个平时学习很不错的15岁孩子,突然向父母宣布从今以后不再上学,这无疑是家庭里的十级地震。父母极度慌乱地带着孩子来请求医生的帮助。
    在面询的过程中,我在父母眼睛里读到深深的震惊与挫败感,而孩子却心情平稳态度坦然地述说他的种种不适。他在人多的地方、教室或公共汽车上会感觉紧张、恐惧、呼吸困难,直至晕倒。这个家庭里原本强悍的父母变得十分可怜,放下架子小心地央求孩子去学习,孩子却坚持治好了病才能上学。就一般的医生来说,诊断孩子患有广场恐惧症是很容易的事,把不上学归因于孩子出了心理障碍,一方面让孩子不上学成为合理,另一方面使父母转为关心孩子的身体,改善了亲子距离。看起来是双方获益的事,却隐含着一种成长的损失。
    狡猾的医生知道孩子不会那么轻易就放弃 “得病”获得的权利,私下里我们会 “夸奖”孩子的聪明,故意说我会帮助你从家庭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和孩子 “结盟”后,我们会提醒孩子疾病只是生活中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时间他很正常,暗示他学习治病需要齐头并进。同时,我们也会帮助孩子处理感觉层面的焦虑,告诉他感觉这个东西有很大的自我建构色彩,是人对环境的心理反应、焦虑感觉,你不说别人是看不出来的。我们极力把面前的孩子描述成快乐自主的孩子,直到给他创造出快活的心境来,而快乐的孩子会自己脱掉疾病的面具。
孩子犯错考验父母
    ——纠正孩子的错要先解决好父母内心的情结,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会那么有理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父母也是人。
    要让孩子在错误中获益,家长们一定要避免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父母竭尽全力来预防孩子犯错,一旦犯错又竭尽全力让孩子避免受罚,以为孩子犯错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要替孩子受过。其实不然,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出差错,但好的教育一定把犯错看成是教育的良机,使孩子从犯错中获得成长。二是过度惩罚,以为不管多大的孩子干了错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是品行或道德问题,凡事上纲上线,把事态说得很严重,甚至不惜用谩骂体罚来纠错,使小错变成重大的心理创伤,犯错违规的冲动没有化解,而是被潜抑和深藏,成为一种心理情结,削弱了孩子的防御能力与生存能力。
    纠正孩子的错要先解决好父母内心的情结,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会那么有理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父母也是人。孩子的有些错误还会激发父母早年的心理创伤,无意识地想通过教育孩子去纠自己几十年前的错。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常常透视出父母早年未处理好的情结,注意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就能避免父母的过度要求。在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遭受轻微体罚,不会形成长久的心理创伤;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凡事小心,一句不恰当的话,会让孩子记仇一辈子。应对错误的一般原则:孩子2岁前,父母不能责罚孩子; 2~5岁,父母对犯错的教育要顺其自然,多鼓励和肯定; 5~12岁,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学习社会规则和承担成长的责任; 12~16岁,如果孩子外向,心理承受力强一些,对错误的批评可以引入是非观念,对内向的孩子还要多注意。对道德、良知的培养,父母不要心急,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会变得善良与懂事。
两岁儿子为什么不亲爸爸?
    ——很多时候,是母亲害怕失去孩子的焦虑,促使母亲无意识夸大并支持孩子对父亲的排斥。
    2岁的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排斥父亲的倾向,精神分析把孩子这个时期对父亲的排斥描述为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也是孩子恋母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伴随这个时期的是儿童的分离焦虑,恐惧失去母亲或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孩子会把母亲抓得紧一些。这个阶段会自然持续到孩子5岁, 5岁以后,孩子会自然地原意跟父亲玩,把母亲晾在一边。尤其是男孩, 5岁以后会发展一种对父亲的崇拜,这种崇拜是孩子性别角色发展的根源。
    很多时候,是母亲害怕失去孩子的焦虑,促使母亲无意识夸大并支持孩子对父亲的排斥。如果母亲是依恋性人格,而自己的丈夫又比较粗心,缺少温情,母亲会沉醉在与孩子相互依恋的关系中,使内心得以完整。这个时候,父亲对孩子的接近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母亲挑剔父亲以挫败父子关系的试探是非常肯定的事情。当然,这一切都被掩盖在一种合理化的对孩子的关心中。
    反过来看,父母关系交流不那么好的家庭,孩子会无意识地流露出对父亲的愤怒,这个愤怒其实是母亲的。原因在于那个时期的孩子与母亲在心理层面有一种共生关系,母亲一切细致的情绪都会激发孩子内心的共情。对父亲的愤怒和排斥有时只是要讨好和认同这个母亲,以确保依存。在关系不良的家庭,这种儿子对父亲的排斥会持续到青春后期,直到孩子十五六岁,自己感觉是在背负着母亲过多的情绪,需要获得自由时,那时愤怒会加倍,并全部回报给这个为他辛劳十几年的母亲,而父亲却成为一个隔岸观火的人。
    所以,母亲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父亲,当孩子不要父亲的时候,你必须给孩子一些冷落,帮助父亲回到孩子身边。可以定一些规矩,孩子的什么事由父亲管,母亲绝不多一句嘴,让父子去面对。另一方面,要孩子学习尊重父亲,首先妻子就要尊重丈夫,你在孩子面前注意跟先生的态度和言行,孩子一定不敢也不会对父亲猖狂。
     ●鼓励孩子做“三个假定”
    其实很多父母会无意识地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包括我们对现实的愤怒,对一些不公平现象的语言,包括我们如果身处不太好的情境里,我们往往会忘掉是不是要保护孩子,要给他对美好空间的一种感受。
    ■我们要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奥斯卡获奖影片 《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个爸爸身处纳粹集中营,却不让孩子感受到集中营的苦难的故事,类似的故事还有好多。我们应该让孩子拥有美好心灵,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很多很糟糕的人也会成功,但这毕竟是受到不完善的社会条件的影响,而社会总是在一步步完善。只有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对自我的存在、对孩子的成长才有意义。
    ■我们要假定人和人之间都是友爱、互助的,使孩子拥有美丽的心灵
    因为这样易于孩子适应社会生活。如果教育孩子不要相信任何人,那就会说不认识的人给你东西不要,哪怕是邻居叫你去他家也不要去;当然某种程度上的安全教育是必要的,但也要从基本的观念上去教育孩子,人都是善良的,这个假设对人是有好处的,这就像你要假定你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一样。你必须作出假设,因为一旦你作了这个假设,你就有力量,跟孩子相处就有信心。
    ■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假定:他自己是可爱的
    哪怕用所谓主流的文化看孩子,他表现得并不出色,如学习不好,个头也不高,长得也不漂亮。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小就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可爱的。你要给他这个假定,要让他活在这个假定之中,肯定自己是重要的、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因为当一个孩子假定自己是可爱的,他与他人交往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而且他在这个结果里获得的东西也不一样。
    比如他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今天他去见老师,老师批评他,而且冤枉了他,他不会认为老师是故意伤害他,只会认为老师可能是误解了他,或者是老师今天情绪不好。但是如果这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很糟糕的,或者爸爸妈妈总是呵斥他,觉得他有很多毛病的话,哪怕是同学跟他生气,他也会认为这个同学是专门针对他,是故意刁难他,对他充满敌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