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土砾培简介 无土砂培简介

 退休工程师 2011-08-13
无土砾培简介(2010/12/04 16:31)
砾培是无土栽培初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封闭循环的系统,其关键部件是一组不漏水的种植槽,槽内装满 惰性石砾,砾的直径一般大于3mm,种植槽定期灌营养液,然后排出回流至贮液池。按灌液方式可分为美国系统(American System)和荷兰系统(Netherland System),后者又称菲利普系统,是以荷兰发明者菲利普名字命名的。两者都以砂砾作为基质,由栽培床、储液罐、电泵和管道等几个部分组成。美国系统的特点为使营养液从底部进入栽培床,再回流到储液罐中,整个营养液都在一个封闭系统内,通过电泵强制循环供液,回流时间由时间继电器控制;荷兰系统采用让营养液悬空落入栽培床的方法,在栽培床末端底部设有营养液流出口,直径为注入管口径的一半,这样,整个循环系统形成一个节流状态,经流出口流入储液罐的营养液与注入口一样采取悬空自由落入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使营养液更好地溶解空气,提高营养液的溶氧浓度。供液时再将贮液罐中的营养液用电泵再次打入注入口,循环使用。其特点是每次灌液时,能将栽培床中的营养液全部更新(图9-1)。
由于营养液循环使用,水和养分的利用都很经济。因此在当时,砾培被公认为无土栽培技术上有实用效果的典型。后来,因惰性优质砾石来源困难,而且运输、清洁和消毒工作繁重,逐步被其它栽培形式所取代。但在火山岩等砾石资源丰富的地区,仍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无土栽培方式。 
 
一、基质
栽培所用的石砾以花岗岩碎石最为理想,粒径在515mm,要求质硬而未风化,棱角较钝,不会因为摩擦对植株的根颈部造成伤害。尽量不选用石灰性的石砾,因为石灰质石砾中的CaCO3能与营养液中的不溶性磷酸盐作用,生成不溶性的Ca3(PO4)2CaHPO4,严重降低营养液中有效磷的浓度。采用石灰性石砾时,要作专门的处理。可用浓度为0.55.0g/l的重过磷酸钙溶液浸泡石砾数小时,定时测定浸泡液中水溶磷的浓度,开始时会不断降低,当降到P10mg/l以下时,需将旧浸泡液排去,换上新的,再浸泡、测定,直至浸泡液的水溶磷含量稳定在P30mg/lpH6.8左右时,将浸泡液排去,用清水清洗数次,即可使用。此时石砾的颗粒表面包上一层不溶性磷酸三钙,抑制了碳酸钙的溶出。当经过多次使用,石砾表层的磷酸三钙层被磨损掉,碳酸钙重新暴露再起作用时,应重新浸泡处理。
即使选用非石灰性的石砾具有一定的置换、吸附、溶出多种离子的性质,如果使用前不进行处理会干扰营养液的稳定,引起作物缺素症的发生。处理方法是将石砾用清水洗净,首先除去混入的腐殖质和粘土,然后用营养液浸渍循环多次,并测定流出的营养液中的PKCaMgFepH等的变化,如变化较大,则要再换新的营养液循环,直至营养液的组成趋于稳定时才可使用。
二.砾培的设施结构
砾培多采用下方灌排营养液,这种系统的设备相对简单,勿需频繁供液,耗电少。系统装置主要包括种植槽,灌排液装置、贮液池,转换式供水阀和管道

 

 
 

无土砂培简介(2010/12/04 16:30)

1969年,在丹麦人开始采用岩棉栽培的同时,美国人则开发了一种完全使用砂子作为基质的适于沙漠地区的开放式无土栽培系统。作为节水性农业项目,很快受到美国亚利桑那州、伊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重视。

沙漠、半沙漠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1/3,分布于中东、北非、中国、南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在理论上这种系统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这些地区的砂子资源极其丰富,不需从外部运入,价格低廉,砂子不需每隔12年进行定期更换,属永久性的基质。

砂培可以看作是砾培的一种,但其基质粒径比砾培小,且其保水性比砾培高。砂培系统的特征是砂粒基质能保持足够湿度,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又能充分排水,保证根际通气。但有时会因砂粒粒径过小,保湿量过大,而又不循环流动,导致溶氧供应量减少,通气不良的情况。因此,如何把握砂培不过干、不过湿是管理技术的关键。

一、基质

砂是无土栽培中应用最早的一种基质材料。其最大优点是取材广泛,价格便宜。砂的不同粒径组成,物理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异。决定着栽培效果,粗砂透气好而持水力弱,细砂及粉砂相反。Shive研究结果表明,1.51.0mm粒径的砂粒,保水力为26.8%1.00.5mm的为30.2%0.50.32mm32.4%0.230.25mm37.6%

从砂的化学性质来看,由于砂的种类及来源不同,其pH值和微量元素含量都有较大的差别。鉴于以上所述,砂作为无土栽培的基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砂粒不宜过细,可选用0.62.0mm粒径组成的为好。砂粒应均匀,不宜在大砂粒中加入土壤或细砂。J.S Dauglas认为粒径小于0.6mm的砂粒应占50%左右,大于0.6mm的应占50%左右。王儒钧等试验砂培的粒径组成为:砂子粒径大于2mm的占1.1%21mm6.9%10.5mm19.7%,小于0.5mm72.3%

2.砂子在使用前应进行过筛,剔除大的砾石,用水冲洗以除去泥土及粉砂。

3.用前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有关成分含量,以保持营养成分的合理用量和有效性。

4.确定合理的供液量和供液时间,防止因供液不足而造成缺水。

二、砂培的设施结构

(一)栽培槽

1.固定式栽培槽 一般为多用砖或水泥板筑成的水泥槽,内侧涂以惰性涂料,以防止弱酸性营养液的腐蚀,也可用涂沥青的木板建造。槽的宽度为80100cm,两侧深15cm,中央深20cm,横底呈“V”形,横底铺双层0.2mm厚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

由于砂培采用滴灌法供液,一般供液量都超过810%,且不回收,因此槽底部应有1400的坡降,以利于排液。另外还应设置排液管,使多余的营养液排放到棚室外面。排液管依槽底形状不同而设置不同。“V”字形的槽底,排液管可设置在槽底中央;如中间高两边低的槽(图9-3),则设在槽外,于道路边设一暗沟排液。设置槽中间的排液管可用多孔塑料管,管径47.5cm,孔隙朝下,即排水孔朝槽底。也可以从排水管腹部每隔4050cm切割一道深入管径1/3的缝隙作为排水通路,缝隙朝底下,以防作物根系阻塞孔隙。

2.全地面砂培床 这是另一种砂培形式,由美国Arizona州开发的,非常适于在沙漠地区应用。在整个温室地面上全部铺上砂,做成一个大栽培床,为了利于排水,床底的坡降应稍大,通常为1200,在床上铺两层0.150.2mm厚的黑色聚乙烯薄膜,薄膜上按1.52.0m的间隔,平行排列直径为4.06.0cm的多孔塑料排液管,排液管孔应向下(图9-4)。排出的营养液流到室外的贮液池中,可用于大田施肥。排液管放好后,铺上30cm厚的砂层,整平,砂的厚度要均匀,如深浅不一,将导致基质中湿度分布不匀,浅的地方作物根系可能会长入排水管中将其堵塞。

(一) 供液系统

砂培通常采用滴灌方式供液。由供液主管道(φ3250mm)、支管道(φ2025mm)、毛管(φ13mm)、滴管和滴头组成。滴管和滴头接在毛管上,每一植株有一个滴头,务求每株滴液量相同。毛管在水平床面长度不能超过15m,过长会造成末端植株的供液量小于进液口一端的供液量,导致作物生长不一致。

较为经济、方便的方式是选用多孔微灌软管代替上述滴灌系统,使毛管、滴管和滴头溶为一体,出水口位于软管轴线的上方,管壁厚一般为0.10.2mm,出水孔的孔径为0.71.0mm,孔距为250400mm,对水源的要求也降低了许多,直接铺在行间,从微孔中流出营养液,湿润基质。微灌带的出水孔采用特殊的机械加工方法形成,流量均匀。软灌带的成本低,使用方便,但使用寿命较短。

灌溉系统用的营养液,要经过一个装有100目砂网的过滤器,以防杂质堵塞滴头。

三、砂培技术要点

(一)营养液管理

1.配方及浓度

从砂的化学性质看,pH值一般为中性或偏酸,除Ca的含量较高,其他大量元素含量都偏低。各种微量元素在砂中都有一定的含量,很多砂中Fe的含量较高且可被植物利用,MnB含量仅次于Fe,有时可以满足作物需要。

另外,砂培基质的缓冲能力较低,且是采用开放式供液,在基质中贮液不多,以致使基质中营养液的成分、浓度和pH反应会变化较大。

因此,在选定营养液配方时,应根据所用砂的各种元素的含量对配方进行调整以确保各种养分的平衡,另外营养液的生理反应应比较稳定。使用时,应用低的剂量,如果配方的生理反应稳定,但剂量较高,则可用其1/2的剂量。

2.供液量和供液方法

在正常情况下,可根据作物对水分的需要来确定供液次数。每天可滴灌25次,每次要灌足水分,允许有810%的水排出,并以此来判断是否灌足。

每星期应对排水中的可溶盐总量测定两次(用电导率测定仪)。如可溶盐总量超过2000mg/l时,则应改用清水滴灌数天,让其溶盐,以降低浓度。当出现低于滴灌用的营养液浓度后,应重新改回用营养液滴灌。

如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从对水分的需要来看,可能不需要天天多次滴灌。但从养分需要来看,有可能是需要滴灌的。此时可继续滴进营养液,让新营养液替换掉已在砂中被作物消耗去养分的旧营养液,以保证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如遇到滴量不多就有不少水排出时,可将营养液的浓度提高(总营养盐浓度不要超过2.5g/l)再行滴灌。

(二) 基质消毒

一般每年进行1次,也可以11次。以消除包括线虫在内的土传病虫害为主。常用消毒剂为1%福尔马林溶液、0.3%1%次氯酸钙或次氯酸钠溶液。药剂在床上滞留24h后,用水清洗34次,直至完全将药剂洗去为止。此外,也可用溴甲烷等药剂消毒和其他方法消毒,方法可参照本书基质消毒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