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七神仙卷的完整贴图(整体与局部)

 凛凛犹在 2011-08-14

八十七神仙卷 又名朝元仙杖图

(全图)


全图

吴道子

 

吴道子

 

吴道子

 

                                                                              局部(自左至右)之一

吴道子

 

                                                                         局部(自左至右)之二

吴道子

 

                                                                               局部(自左至右)之三

吴道子

 

                                                                            局部(自左至右)之四

吴道子

 

                                                                          局部(自左至右)之五

吴道子

 

                                                                              局部(自左至右)之六

吴道子

 

                                                                       局部(自左至右)之七

吴道子

 

                                                                    局部(自左至右)之八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已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夺目。它被古今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被其收藏者徐悲鸿大师视为“悲鸿生命”。这就是珍藏在徐悲鸿纪念馆中的著名中国唐代白描人物长卷《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长292厘米,宽30厘米,水墨卷本,佚名。深褐色绢面上用圆润劲健且富有生命力的线条,表现了道教传说中的东南二帝(东华、南极)带领真人、仙官、玉女、神将等八十余人去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画家努力追求人物的个性特点:如东华帝君眉宇轩昂、气度不凡;众仙女容貌秀丽、眉目顾盼、神采飞扬。作者以飘逸飞扬的线条勾画了稠密重叠的衣褶、帝君的头饰、仪仗和众仙女变化多端的动作姿态。整个行列中人物的不同神态、动作以及裙带、旌旗、花饰等,都和谐地统一在庄严愉悦和徐缓优美的旋律中。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画卷中人物比例结构精确,造像优美,体态生动,神情刻画细致入微,构图壮丽。画卷为道教壁画粉本,虽然没有着任何颜色,却产生渲染的效果,堪称现存中国历代白描人物画之最。其收藏者徐悲鸿更是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写到,此卷之艺术价值“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可与希腊班尔堆依神庙雕刻,这一世界美术史上第一流作品相提并论。
  张大千先生认为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可能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粉本。我国唐代绘画以道释人物宗教画最为盛行,被认为是人物画发展的顶峰,呈现出辉煌、富丽、豪迈、博大的风格。而吴道子是当时道释画的代表作家,画技高超,被称为“古今一人而已”。宋代的《宣和画谱》所记载吴道子画存共九十三幅,其中如《列圣朝元图》、《佛会图》、《天王像》等珍贵作品,现今大部分都已失传。而《八十七神仙卷》历经千余年且完整的流传下来,足可见其历史价值的珍贵。画史记载,吴道子画人物多重视夸张手法,画力士、将神“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时“弯弧拔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图圆光皆不用尺度规画,一笔而成”。《八十七神仙卷》表现大场面的人物群体形象,线描变化无论刚柔、粗细、软硬、曲直,都能运用自如,毫无造作之气。其线条与历史记载的吴道子笔法极为相近。不但如此,《八十七神仙卷》卷前有齐白石大师的亲笔题跋,卷后载有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三位大家的亲笔提跛,书画一体,珠联璧合,相互辉映,堪称双绝。
  《八十七神仙卷》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千余年,其流传经过,已成为千古之谜。清末民初年间此卷流失海外。1937年,徐悲鸿用重金从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得了这幅当时在国内仅见的唐代人物画卷,并亲手将一方刻有“悲鸿生命”四个字的印章,小心地打印在画面上。他为自己能使这件国宝回归祖国视为平生最快意之事。1942年,此画在日军空袭中被人盗去。这仿佛如同晴天霹雳,使徐悲鸿在高度的精神紧张和忧虑下病倒了。他曾悲伤地赋诗自忏:“想象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相如能任连城璧,亏此须眉负此身。”他以我国历史上闻名的蔺相如能保住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比拟,而深深谴责自己未能保护这件同样重要的国宝,担心它再次流落到国外去。1944年,在成都的徐悲鸿的学生卢荫寰女士意外地发现了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得知后,兴奋异常。他不顾自己的病体,日夜忙于作画和筹款,先寄去二十万现金,又一次次寄去自己的作品数十幅后,《八十七神仙卷》终于“完璧归赵”,又回到了徐悲鸿手中。1953年9月,徐悲鸿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而去世。在徐悲鸿逝世的当天,其夫人廖静文就宣布将徐悲鸿留下的一千余件作品和一千余件他收藏的历代优秀字画及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
 

 
 
 
由扬州剪纸大师李烈烽耗时5个月精心创作的巨幅剪纸《八十七神仙卷》昨日问世。作品长310厘米,宽36厘米,堪称近年来扬派剪纸的又一力作。

 
 图:绝世珍品《八十七神仙卷》明天下凡羊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