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铃木镇一的天才教育法

 MouseHappy 2011-08-15

五十年前,当我初学小提琴时, 黄老师是用“霍曼”小提琴教材来教的。今天我看到一部片子,按故事的背景来看,应该是90年代拍的,片名叫《车子上掉下来的小提琴》。故事说某城市少年宫,提琴老师还采用这一教材来教学生。这种情景,令我深有感触:“霍曼小提琴教材”是18世纪的教本,怎么到了两百年后的今天,还在用这种老掉牙的教材?难道……也可能片子的编导不懂得新教本或其他比较先进的教材或方法。但回顾中国以往的小提琴教学法,初学者入门的教本除此之外,好像就没有别的教本来做启蒙教材了。
   
几百年来,多少提琴教师对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如何去“教”,的确是一件无从入手的事。但是,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掌握的乐器,要学好它就必须从这么小的年龄开始,否则一切就都晚了。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要造就一个成功的提琴演奏家,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从主观来讲,学提琴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耳朵要非常敏锐(如果发觉自己的听觉不够灵敏,我还是劝他改学别的乐器来得实际)、手要大、手指要长、要灵活、手掌宽就更好了,音乐感要丰富,乐句记忆力和音高记忆要好,节奏感要强;其他方面,学习者一定要有安定的环境,家长要懂得或者热爱古典音乐,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有鉴赏能力,经济条件要过关,家长也愿意在时间上、金钱上、精神上无条件地付出。学琴的小朋友要具有先天的不怕吃苦,或者由后天培养起来的百折不饶的性格。客观来讲,还需要一个好的老师,懂得因材施教。教师本人不能具有太高的才能(个别深造者例外)。教师的才能太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因为才能高的教师本身没有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困难对他来讲根本就不成问题,所以他(她)也就没有办法来替学生解决这些遇到的难题了。所有这些都具备了,最后就要看学生今后的“运气”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年学提琴是一种“先天不足,后天欠补”、一厢情愿的盲目行为。有幸的是,当我儿子出生后,我接触到了“铃木教学法”。儿子三岁时,我带着他来到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音乐系报名学习小提琴。七年来,我一直陪着他在玩“小提琴游戏”,所以我对这种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最后我发觉他对音乐根本就没有兴趣,我也不再勉强他继续学下去。不过,在这段艰苦的学习过程中,让他在处理群体和独立操作之间的关系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他日后的成长起了莫大的帮助。  
   
“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他发明了一套“天才教育法”。这种教小提琴的方法被世界各国的音乐老师广泛地采用后,还把范围扩大到钢琴、大中提琴等各种乐器中去。这种教育方法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最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天才教育法”又被称为“铃木教学法”,是根据很简单的道理延伸出来的。  
   
铃木教授举例说:“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五岁的小孩不会讲他的母语?”  
   
答案是:“没有!”为什么?
   
因为他一出生,或者在他还没有出生前,就已经在“听”她的父母用母语来交谈。在他出生以后的几年中,很自然就会从“听”进而到“讲”,而且讲得很流利,没有一丝一毫的困难。这就是铃木教授“天才教育法”的理论根据。
   
铃木教授又举了第二个例子。一次,一位年轻的母亲问铃木教授说:

“我想让我的小孩学小提琴,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才合适?”
   
教授反问道:“你的孩子几岁了。”
  
   
妈妈回答说:“她刚好三岁。”  
   
教授回答说:“他已经晚了三年了!  
   
从以上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从学音乐的角度来讲,要从怀胎开始,就要对他(她)进行胎教,从“间接听”开始,等到婴儿出生后就让他“直接用耳朵去听”,进而到会“唱”,再从模仿到独立地把音乐演奏出来。以后还可以凭自己的才干,写出心中的乐曲来……  
   
除了小孩本身外,“铃木教学法”还要求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不要让孩子认为是父母要他学一种乐器,而是让他认为自己是在跟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种音乐游戏。这就要求做父母的要和小孩一起来学拉琴,回到家里才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来“玩”游戏,一步一步把他们的兴趣提高,这样小孩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不至于引起反感,最后走向失败。  
   
“铃木教学法”要求学生每周上一节个别课以外,还要上一堂集体课。个别课从双脚站立的正确位置、姿势、夹琴、持弓、拉空弦、按指板……一切都根据小孩的生理和心理的条件去设计和编排。这就解决了老师对着一个几岁的小孩不知道从何入手的困境。当小孩学到第四册,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这时候,他的左右手运用都已不成问题了,才开始教他学看谱。按部就班地解决了小孩顾得了左手顾不上右手,顾得了听乐句又要顾着看谱子……  
   
我见过班上的小朋友最小的才两岁,父母就带她上学了。一开始上集体课,他什么都不懂,老师就叫他夹着只有十六分之一的琴,走到大家面前,站好位置,右手夹着自己的提琴,鞠一个躬,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看别人的表演。就这样,一个小孩从小就习惯了在大庭广众中表演起来,排除了怯场的心理障碍,增加了自信心。不管他将来是否成为演奏家,但在内心上已经解除了心理负担,表现力自然会增强。一旦有机会,就能尽情发挥出来。  
   
一个小孩假如从三岁开始,经过十年的学习,基本上就掌握了小提琴的各种演奏技巧,(教材共有十本,到完成了第八本,就可以采用其他的教材来继续提高),以后就是学“音乐”的问题了。  
   
从以上这些介绍看来,这种教学方法好像很完善,但也不是没有争议的。法国人就对这项教育方法很反感,认为做父母的付出太大了,大人不值得为了下一代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这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因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黄辅镗教授。他在美国学的就是铃木教授的“天才教育法”。再结合中国人学琴的条件和特点,创立了一套不但小孩适合,连成年人也适用的“黄钟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在台湾地区广为流传,采用的老师已经有上百位,学生人数也在千人以上。看到师生们一起来演奏黄教授编写的乐曲,真是蔚为奇观。希望“黄钟教学法”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最终能够像“天才教学法”一样流传开来,为人类的美好前途作出贡献。  
   
“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出对“美”的鉴赏能力,心中自然对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情充满希望。让小孩学习这种被公认最难学习的乐器,以后,学习任何东西都难不倒他!  /汪伦转自《世界华文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