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之十四\附昔贤刺风池风府期门等穴泻热病法] 附刺热病针图

 陶三1973 2011-08-15
[卷之十四\附昔贤刺风池风府期门等穴泻热病法] 附刺热病针图
[卷之十四\附昔贤刺风池风府期门等穴泻热病法] 附刺热病针图
    或问云。刺热病。当用何针。余答云。当用针。(音低)针。锋针。员利针。此四者。为刺热病之针也。
    灵枢热病篇云。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云云。)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干唇。
    口嗌。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云云。)(第一针者即九针论所云针也。)\r针之图\pt68a17.bmp\r(其头大。其末锐。取法干巾针。去末寸半。渐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用之。令无得深入而使阳气出。)热病头痛颞目HT。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云云。第三针者。即九针论所云。针也。)\r针之图\pt68a18.bmp\r其身大。其末圆。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气出。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云云。)热病数惊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云云。)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云云。)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云云)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云云。)取以第四针。(第四针者。即九针论所云锋针是也。)\r锋针之图\pt68a19.bmp\r(筒其身。锋其末。取法于絮。针长一寸六分。令可以泻热出血。九针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发痼疾。前五十九刺中。取少商穴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即用此针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云云。第六针者。即九针论所云员利针也。)\r圆利针图\pt68a20.bmp\r尖如。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于针。长一寸六分。以取暴气。
    (琥)按以上(云云。)乃热病用针之大略也。欲观全文须于内经中细考之。
    

[卷之十四\附昔贤刺风池风府期门等穴泻热病法] 附同身寸说
    或问针穴分寸。当根据。何法。余答云。相传用同身寸。同身寸者。谓即以其身之寸。同其人之身也。铜人经谓之周身寸。其法如屈指量。则以中指中节。倒边两纹之尖。相去为一寸。如伸指量。则以中指上节下之横纹。量至中节下之中纹。为一寸。此古法也。至于一人之身。在头或独大独尖。面或独长独阔。腰或独细独粗。四肢或不相等。上下三停或不相齐。即可用中指节之寸。周身自有活法。以较量之。故又名为周身寸也。有如师欲刺头上穴。根据明堂诀式。头围该二尺六寸。顶去额长四寸。额下去颐。(颔中为颐。)长一尺。顶去项发际。长七寸五分。项发下至大椎。长三寸五分。
    顶去脑角四寸。耳后当完骨。(完骨者。耳后发际高骨也。)广九寸。耳前当耳门。广二寸。两颧之间。广九寸五分。(两颧相去实止七寸。曰九寸五分者。连两颧骨高处。皆量在内)以上分寸。与中指寸相计少有不合。可用活法较量于其间即得真正尺寸。且师更以手摩摸其骨空之处即得真正穴道。所谓头必因于头。腹必因于腹背必因于背。手足必因于手足。
    总其长短大小而折衷之。则庶乎其合法矣。
    以上伤寒书共一十四卷。此先摘仲景所云热病附以后贤方论。而推展发明者也。其仲景所云。真寒阴证。复作中寒论。上中下三卷杂以后贤方论。合为十七卷务使伤寒中寒判然有别。斯医人自无误治之证云耳。
    或问云。刺热病。当用何针。余答云。当用针。(音低)针。锋针。员利针。此四者。为刺热病之针也。
    灵枢热病篇云。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云云。)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干唇。
    口嗌。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云云。)(第一针者即九针论所云针也。)\r针之图\pt68a17.bmp\r(其头大。其末锐。取法干巾针。去末寸半。渐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用之。令无得深入而使阳气出。)热病头痛颞目HT。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云云。第三针者。即九针论所云。针也。)\r针之图\pt68a18.bmp\r其身大。其末圆。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气出。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云云。)热病数惊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云云。)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云云。)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云云)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云云。)取以第四针。(第四针者。即九针论所云锋针是也。)\r锋针之图\pt68a19.bmp\r(筒其身。锋其末。取法于絮。针长一寸六分。令可以泻热出血。九针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发痼疾。前五十九刺中。取少商穴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即用此针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云云。第六针者。即九针论所云员利针也。)\r圆利针图\pt68a20.bmp\r尖如。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于针。长一寸六分。以取暴气。
    (琥)按以上(云云。)乃热病用针之大略也。欲观全文须于内经中细考之。
    

[卷之十四\附昔贤刺风池风府期门等穴泻热病法] 附同身寸说
    或问针穴分寸。当根据。何法。余答云。相传用同身寸。同身寸者。谓即以其身之寸。同其人之身也。铜人经谓之周身寸。其法如屈指量。则以中指中节。倒边两纹之尖。相去为一寸。如伸指量。则以中指上节下之横纹。量至中节下之中纹。为一寸。此古法也。至于一人之身。在头或独大独尖。面或独长独阔。腰或独细独粗。四肢或不相等。上下三停或不相齐。即可用中指节之寸。周身自有活法。以较量之。故又名为周身寸也。有如师欲刺头上穴。根据明堂诀式。头围该二尺六寸。顶去额长四寸。额下去颐。(颔中为颐。)长一尺。顶去项发际。长七寸五分。项发下至大椎。长三寸五分。
    顶去脑角四寸。耳后当完骨。(完骨者。耳后发际高骨也。)广九寸。耳前当耳门。广二寸。两颧之间。广九寸五分。(两颧相去实止七寸。曰九寸五分者。连两颧骨高处。皆量在内)以上分寸。与中指寸相计少有不合。可用活法较量于其间即得真正尺寸。且师更以手摩摸其骨空之处即得真正穴道。所谓头必因于头。腹必因于腹背必因于背。手足必因于手足。
    总其长短大小而折衷之。则庶乎其合法矣。
    以上伤寒书共一十四卷。此先摘仲景所云热病附以后贤方论。而推展发明者也。其仲景所云。真寒阴证。复作中寒论。上中下三卷杂以后贤方论。合为十七卷务使伤寒中寒判然有别。斯医人自无误治之证云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