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传统文化看中医衰落的根源

 月未圆书斋 2011-08-16

从传统文化看中医衰落的根源


 中医,是我们的国粹、国宝。作为传统医学的主体,不论是其萌芽还是其发展,都是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从中不断吸取营养而得以成长。几千年过去了,中医的处境已经变得十分艰难了。我们知道,一颗树即使再茂盛,当它的根基下的土壤出现营养不足甚至渗入了有毒有害物质时,它也会慢慢衰败,最后死去。中医的命运如同一颗树,而其日渐衰败的缘由亦与其根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医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论是在中医文字上还是在古代医家的行为上,处处透露出传统文化的气息。而这种气息又影响着中医的发展。古人造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再说字,《说文解字》释为齿蠹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医古文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文体。要学好中医,必须学好古文。这是老一辈的心得与经验之谈:继承和挖掘古人的经验总结,没有过硬的古文功夫是不行的。可如今,高等中医教育里面,对于医古文的教育是何其淡漠,恰恰相反的是,对于提高中医学生中医理论水平根本没有一点意义的英语要求却特别高。为了能够拿到学位证,为了能够考上研究生,学子们开始了攻读英语。有一个学生连续考了两次中医专业的研究生,都失败在英语上面。真是欲哭无泪。中国改革开放后重视英语,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后,更是重视。于是,英语走进了启蒙课堂,成立小学的必修课。而一个5岁小孩子如果开口能够说出故的叶死故的摸拧或者弯、吐、司瑞、佛……”旁人就会啧啧称赞。英语普及的反面就是传统文化的忽略。在启蒙教育中,《三字经》、《菜根谭》、《朱子家训》、《老子》等中华传世名著根本就见不到影子。我们的教育者完全可以采用选读的形式进行汇编入学,取其精华。可是,他们没有,他们看到的就是要与国际接轨,要紧跟时代。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与自豪,也是一个民族兴盛与衰败的标志。秦始皇统一文字就标志着秦朝的鼎盛与其他国家的衰落。要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消灭一个国家的文字。关于这一点,我们其实从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可以找到举证。而法国,一直就不在全国普及英语教学,反而以坚持学习母语为荣,我们国家的学生却以学习英语为荣。泱泱中华,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真是民族的悲哀与不幸,也是中医的悲哀与不幸。

  笔者一直到今天都在纳闷,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什么在发展中医的道路上,一定要普及英语?有人说,学英语是帮助中医走向世界,这也许是学习英语对中医最大的作用。但是,真正能够去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又占有多大的比率?微乎其微。可以说,中国在英语的普及教育以及门槛教育(即达英语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以读研、读博、进职称)上误导了中医、耽误了中医。难道让外国人来学习中文,通过学习中文来学习中医就不行?而且,中医的文字内涵是十分深刻的,你就是去翻译,又能够完全正确地体现中医的本义吗?如果不能,岂不是曲解了中医?这对于中医又有什么好呢?另外,中医是中国的,说与国际接轨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另外,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制定出具体的细则来让美国等国家接受?中医其实只要被13亿中国人民接受了,应用了,中医的前途就已经很了不得了。而且,当美国等看到中医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看到西医对于疾病如此乏效,他们便会引进中医,到了那个时候,还有标准吗?即使有,也是中医自己制定的。这就像人才引进,你发现了人才,你还会设置条条框框去限制他的进入吗?优待都来不及了。

  依旧还是教育上的问题。首先就是中医院校在中医西医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西医与中医的课时安排比例由最初的28变成了现在的46甚至是64。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在讲授中医基础的同时又讲授西医基础,上一节课学了人是由气组成的,这一节课又学了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上一节课说心主神志,这一节课讲心是循环系统的中枢……搞得学生云里雾里。又因为西医之直观,加上老师对实验的要求高,学生便觉得中医不如西医,连学校都不重视。另外,中医院校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生,这是为了提高中医的水平和素质。笔者认为,这的确有利于中医的发展。虽然中医并非7年能穷尽其理,但是,大学里面资源丰富,只要充分利用资源,7年当然比5年的学识更深。结果中医院校7年制的学生首先还不在中医院校学习,而是在理工院校学习化学、物理、高等数学之类的知识一年时间。中医其实并不仅仅是医学,它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但有物理、化学、数学,还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心理等很多学科的知识。但是,今天建之于现代科技的化学、物理等对于中医作用并不大。其实,现代医学的发展并不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而是科技的发展,是声、光、电的发展。其治疗疾病的原则依旧原始、机械。原本语文基础就不是很好的中医学生(中医院校主要是招收理科生)不去好好打好传统文化基础,不去学好古文,不去了解传统文化,不去研究中医发展历史,反而去学习现代医学的基础科目,这第一步就走错了:在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的启蒙教育下,中医学生再来学习中医,其不产生隔阂与别扭才怪?其能有百倍的兴趣去学好中医才怪?而中医古代医家,经史子集,无有不熟,传统文化功底甚为深厚,也正是由于他们有了传统文化这一基础,因此对其经验总结、教训便能以歌诀、诗词等各种表现出来,让后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明朗易记。如李时珍之《频湖脉诀》、高武之《百症赋》,还有上个世纪广为流传的《汤头歌诀》、《药性赋》等等。

  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而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而他们又为中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就有三种表现:仁爱、自爱和孝道。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于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药王孙思邈立志学医,因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志于学医,并下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因自己多病虚弱者而立志习医者还有《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针灸学之祖皇甫谧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国彭等人;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著作十分丰富。像他这样因亲人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孔子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仁者爱人几千来的一个演变和贯彻。几千年后的今天,诚信已经形成了危机,孝道已经需要社会呼吁。现在的人,在经济意识强烈的污染下,丧失了许多作为一个人的正义、善良的一面。子女不孝顺、欺诈与哄骗在这样一个社会并不新鲜。看看今天学医的人,无非就是混一口饭吃。为了理想去学医,为了拯救生命而学医,有几个人还这样?笔者当对其顶礼膜拜。看看现在,追求酷、追求炫、追求个性、追求享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此断层。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传统文化断流了。在现代意识下,小孩子不爱吃传统菜,要吃肯德基。年轻人不诵读诗词,而去念着一些不知所云的歌词;不去练习书画,而整天沉迷网络. 之所以这样,还是教育上面的缺陷。中华民族的美德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千家诗》、《诗经》、《论语》、《老子》、《菜根谭》、《吕氏春秋》、《易经》等一批中华传世名著为表现形式。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恰好又被挡在了教室的门外,而且也有逆大众意识流。据媒体报道,有志之士看到学校教育如此漠视传统文化,便想办私塾,传授学生四书五经,结果学生寥寥无几,最后不得不关门歇业。幸运的是,湖南省平江县还可以让我们看到私塾的影子。当地称私塾叫教老书的,又叫蒙馆,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学古文、习书法、做诗文。学的古文主要有《幼学》、《诗经》、唐诗宋词等。授课者为德高望重的老者。老百姓对此评价不错,有人说:读了私塾晓得做人。平江的私塾又能坚持多久?不得而知。而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被现代文化、西方文化替代了。

  复兴中医,首先就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复兴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倘若不行,复兴中医无望,至少在中国无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