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少年=天堂,中年=战场,老年=坟墓 东方:少年=培福,中年=造福,老年=享福

 真诚清净平等 2011-08-16

西方的生涯規劃裡面有這樣的趨向,少年的時候就像天堂一樣,中年的時候像戰場一樣,老年像墳墓一樣。我們來看看,少年的時候為什麼像天堂?要什麼給什麼,說要順應他的個性,不要限制他。這樣講有沒有道理?因為現在西方的教育理論比較盛行,所以現在教出來的青少年不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因為都是這樣教。我們中國人都沒有遵照老祖宗的教法,還是跟西方一樣的教法,我們的下一代現在也很頭痛,果相都出來。「苟不教,性乃遷」,他的整個欲望從小養成,就很難再遏止。

  現在孩子花錢,假如你去了解一下,你可能聽了以後都快要吐血。很多高中生花錢花到媽媽都已經快要受不了,光是打個行動電話都不知道要多少錢,更何況是其他的消費。但是要怪誰?怪父母。孩子要什麼你給什麼,才讓他養成這樣的消費態度。很快樂,像天堂,買一大堆東西,把福分折掉了,把壞習慣養成。很多十多歲、二十多歲的學生都申請好幾張信用卡,這一張刷爆了,然後再申請一張,這種情況也相當多。當初發明信用卡目的在哪裡?我們都覺得好像新的東西是好的,其實不見得。因為這個商品的設計是為了讓人的欲望能夠不斷的被引發出來,往往刷完以後自己就後悔。這些年輕人他還沒有踏入社會開始賺錢,就已經有很多的債要還,甚至於連他的社會信用都還沒有建立,已經開始在虧損。

  因為欲望增長,就必須賺錢來滿足欲望,所以每天為了還錢就像戰場一樣,因為要跟別人競爭,要擊敗別人我才有錢賺。很多西方的家庭它都是從年輕到老都是負債狀況,都是先買再說。往往當他的工作出現不穩定的時候,他所購買的這些東西都將要出現狀況,有的房子就被收回去,甚至於很多大的開銷到最後付不出來,把家庭都搞得一團亂,這樣的事情也很多。中國的教育絕對不是這樣去揮霍,是強調應該要勤儉持家,愛物惜物才對。

  他的中年像戰場一般,老年,因為沒有孝道,所以老年大半到老人院去居住。雖然有國家給予他們這些開銷,但是我們回頭想想,這些老人院的經費錢從哪裡來?可能都已經花到往後第三代、第四代子孫的錢上面去了。所以我們不要只看到外面華麗的這些景象,要看到它內在本質上錯誤的地方。其實這些開銷都已經花到往後子孫的錢,這樣是不大恰當的行為。中國人會不會這樣做?中國的老祖宗念念只想著如何利益下一代,我這個中國人要打括號,兩百年前的中國人,我們這一代不見得。現在年輕人、年輕夫妻賺的錢要怎麼樣?自己花,都只想到自己,這些思想、態度都是受到整個環境的影響。為什麼沒有人去把這個制度改掉?因為他假如把老年福利改掉了,他可能就選不上。所以明明知道這樣會損害到後代子孫的利益,但是為了當下自己的權力,他也不願意更改。

  我們來思考一下,當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為西方沒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後,跟父母的聯繫就愈來愈少,當他晚年的時候,幾乎孩子都沒什麼聯繫。剛好孩子來看他一次,老人家會說:我好高興,我的兒子還沒有把我忘了。假如我們聽到這樣的話語,我們的內心會覺得很可悲,做人連孝道都忘了,而一生汲汲追求都只是物質上的享受,這樣的人生就太空虛。很有可能他在老人院裡面,常常還要聽到一百零八號走了,二百一十六號走了,看著身旁的人一個一個去世,他每天要在那邊想,什麼時候輪到我,這樣的精神生活相當的煎熬。

  假如能夠在晚年有天倫之樂,這樣的晚年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中國人經營人生就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中國人強調少年的時候要培福,中年的時候要造福,晚年的時候再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福報。有些話很難聽,但是用在現在還滿相應的,我們以前罵人都說「不得好死」,現在這個現象可能都變成很常見。諸位同修,您現在還有沒有聽說我們隔壁家的老人睡覺就走了,一點痛苦都沒有?現在還有嗎?他是不是念佛人?以前小時候還常聽到,現在都聽不到了,都是癌症,都是很多的慢性病去世的,所以老年都很難熬。

  應該從小讓孩子節儉、培福,而福田從心耕。當孩子從小接受的是聖賢教誨,他念念替人著想、替人服務,那他從小就可以積福。一般的人對於生涯規劃都會覺得二十歲以前比較沒有貢獻,六十歲以後太老又不能做,都把人生壓縮在這四十年當中,其實只要小孩子從小就學《弟子規》,他的存心就已經在積累人生的福分、福報。

  有個孩子他才兩歲,他第一次來教室上課,上完以後他回到家裡,他的父母問他:今天你學到什麼?這個孩子跟父母講:我學到孝順父母。一個三歲的孩子講得非常字正腔圓。第二次他去上完課回來,因為那一堂課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台,把他在家裡做的孝行講出來,所以這個孩子學了以後,第二次上完課回到家裡,他就馬上去拿杯子端了溫水給父母喝茶。兩歲的孩子只要學習聖賢教誨,他從小就懂得孝順、懂得尊敬長輩,由這樣的存心,自然而然就會積累他的福分。因為有這樣人生的態度所以他出社會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是了解到我們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應該盡自己一分能力造福人群。所以他會認真工作,積累他的人生智慧。

  當他到了晚年的時候,他會相當有人生的歷練,愈老智慧愈高,愈老愈多的人需要他的協助,需要他的幫忙。就像師父上人一樣,年近八十,走到任何的國家、任何的種族、宗教,都希望親近老人家跟他學習。所以能夠接受聖賢教誨,他的一生都會相當充實,相當有價值。而且當他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他的影響性還會繼續存在,因為他是真誠的去付出,真誠去造福社會,所以他的生命將會無限延長。諸位同修,孔老夫子死了嗎?孔老夫子的精神、他的教誨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都還在影響著我們。當我們是這樣去經營人生,將會讓人生發光發熱;當我們是用這樣的態度經營人生,我們也引導孩子這樣去經營人生,這樣的價值觀就會讓家庭走向一個充實圓滿的人生大道
 
——出自《弟子规》与佛法修学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