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传承历史

 嘉宾房 2011-08-16

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传承历史

2011-7-30 10:33:50 本站原创 本站原创 【字体: 我要评论(0)

  据2004年版夏日新著《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载,七夕节起源于天河东西两岸牵牛、织女两颗恒星的星神崇拜。古人将这两颗恒星看作主掌农业与女工的两位神祗。相传,牵牛、织女二星神掌管人世间一切,如富、寿、生育等。最早没有二人相恋或成为夫妻的迹象。记载西周时代文字的《诗经·大东》,也只是仅把牵牛、织女两颗恒星作为星辰的名字提到。唐《开元占经》中引战国著名天文学家石申“织女主四帛之事,与扶筐为妃”句,说明一直到战国时,牛郎与织女的神话还没有产生。到秦时,在长江流域的郧阳(郧县、郧西)等地区最早出现了牛郎织女相恋的传说。

  一直到汉代,出现了一批以文选《洛神赋》、班固《西都赋》为代表的记录牛郎织女两相慕恋、结为夫妇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七夕鹊桥相见的神话。东汉末年,基于星辰崇拜的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终于形成。这时,民间的乞巧风习开始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紧密结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流传的天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和七夕文化。此时的七夕节俗也仅见于长江流域。汉代以后,由长江流域兴起的七夕节俗,开始变成了全国性的风习。

  记录牛郎织女的作品还有以下几种。

  晋代宗怀编《荆楚岁时记》载,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这就是牛郎织女恋爱故事的最初轮廓。

  杜牧的《秋夕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甫的《银河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清代王树德的《天河》:“群山万壑助讴呤,牵牛天河情更深,细看衣裳飞洒处,站立虹桥忽归林”等对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进行了描述。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记载。为“七夕节”形成于汉代提供了依据。

  相传,牛郎织女相爱的真情感动上天,王母就允许他们在这天见一面,并遣喜鹊相助,在天河上搭成彩虹桥,使一对有情人在鹊桥得以相见。

  据同治版《郧西县志》记载,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的天河原型,就是湖北省郧西县境汉水流域的最大支流天河。日本出版的《万叶集》、《七夕诗诗词》在“天据2004年版夏日新著《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载,七夕节起源于天河东西两岸牵牛、织女两颗恒星的星神崇拜。古人将这两颗恒星看作主掌农业与女工的两位神祗。相传,牵牛、织女二星神掌管人世间一切,如富、寿、生育等。最早没有二人相恋或成为夫妻的迹象。记载西周时代文字的《诗经·大东》,也只是仅把牵牛、织女两颗恒星作为星辰的名字提到。唐《开元占经》中引战国著名天文学家石申“织女主四帛之事,与扶筐为妃”句,说明一直到战国时,牛郎与织女的神话还没有产生。到秦时,在长江流域的郧阳(郧县、郧西)等地区最早出现了牛郎织女相恋的传说。

  一直到汉代,出现了一批以文选《洛神赋》、班固《西都赋》为代表的记录牛郎织女两相慕恋、结为夫妇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七夕鹊桥相见的神话。东汉末年,基于星辰崇拜的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终于形成。这时,民间的乞巧风习开始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紧密结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流传的天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和七夕文化。此时的七夕节俗也仅见于长江流域。汉代以后,由长江流域兴起的七夕节俗,开始变成了全国性的风习。

  记录牛郎织女的作品还有以下几种。

  晋代宗怀编《荆楚岁时记》载,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这就是牛郎织女恋爱故事的最初轮廓。

  杜牧的《秋夕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甫的《银河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清代王树德的《天河》:“群山万壑助讴呤,牵牛天河情更深,细看衣裳飞洒处,站立虹桥忽归林”等对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进行了描述。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记载。为“七夕节”形成于汉代提供了依据。

  相传,牛郎织女相爱的真情感动上天,王母就允许他们在这天见一面,并遣喜鹊相助,在天河上搭成彩虹桥,使一对有情人在鹊桥得以相见。

  据同治版《郧西县志》记载,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的天河原型,就是湖北省郧西县境汉水流域的最大支流天河。日本出版的《万叶集》、《七夕诗诗词》在“天河的传说”等文献中,也采信了这一说法。日本大阪枚方市七夕协会会长鸟居贞义,通过对陕西大荔、湖北老河口、浙江太仓、湖北郧西等七夕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汉水连天河”传说的论证和实地踏勘,确定了神话传说中的天河与民间故事中的天河对应位置,就是郧西县境内的“天河”。鸟居贞义说,郧西很多景观与七夕的传说相印证。日本的天河七夕传说源自中国。

  天河是郧西境内的第三天河流,是汉水流域的最大支流。而汉水又是中国最长的大河长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据查,我国河流水系中,除郧西有天河外,全国其它地方的河流没有以“天河”命名的。天象中的“银河”,俗称“天河”,而郧西境内的天河在走向上与银河系中银河基本一致,所以,在农业社会背景想下产生的“天地人”三神合一的神话故事,及其由此在民间广泛存在的牵牛、织女星神“图腾崇拜”余续,在郧西境内的天河流域,以“天河”为载体,积累了大量的以七夕文化为核心山、崖、河、溪自然资源和庙观、故事、民歌、信仰等民俗事象人文资源。这些原始、质朴的七夕民俗文化资源,与中国“择水而居”的居住文化传统共同作用,使郧西境内的天河流域成为了中国七夕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同治版《郧西县志》记载:“天河,源出陕西山阳县天桥北行八十里至圆泽始入县界,南流至凌云寨又东流至南关折而南八十里至布袋口,乃此流南折入流江。”

  天河全长69公里,流经郧西62.7公里。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正好与天象中天河东西两边的某些星座对称。而天河边的石公公、石婆婆、玄鼓观、天池庵等自然、人文景观,与星象图呈现出相反的位置,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与天庭银河系中的 “暗合现象”,使世世代代的郧西人坚信,天上的银河就是人间的天河,人间的天河就是郧西的天河,人间凡世的男女之爱,就应该像牛郎织女那样,努力冲破天河阻隔。男儿就要像牛郎一样,勤劳、质朴、执着,女儿就要像织女一样,智慧、忠贞、节俭、孝顺。这种天上人间混为一体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俗神信仰(家神)与天神信仰“天人合一”的产物。

  每年农历七月七夕节来临,居住在郧西天河流域的人们,就会望着夜空教孩子们指认天上银河系正东方那一颗特别耀眼明亮的星星织女星,和织女星对面的那一颗同样耀眼明亮的星星牛郎星。郧西县境内人们过“乞巧节”的这一天,妇女们组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以在竞赛中提高技艺。夜晚,人们来到河边燃放、漂流河灯,寄托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为家庭、亲人祈福。

  清同治四年湖北《房县志》、清同治五年湖北《郧县志》中都记载了长江流域的郧阳(郧县、郧西)等汉水上游地区丢针乞巧、豆芽乞巧习俗,看天河、曝衣曝书习俗,吃乞巧果子、吃菱(谐音乞灵,乞巧之意)、吃花瓜(雕花瓜)的七夕节日饮食习俗。

  郧西县上津镇至今还保留着在正月初七和七月初七“请七姐”的风俗习惯。正月初七“请七姐”下凡的主要目的是向“七姐”问年景、求财运;七月初七“请七姐”,主要是为姑娘和小媳妇们“乞巧”或占卜婚姻爱情。据上津镇津城村5组村民75岁的安付云介绍,织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外孙女,被称作“七姐”或“七姑娘”。传说“七姐”被王母娘娘召回天宫后,同她的六个姐姐共同掌管着民间的年景收成、婚姻爱情、字墨财运和吉凶祸福等。“请七姐”是一项很神秘、很庄重的民俗活动,设置香案的环境必须清静整洁,不允许有鸡鸣狗吠的声音干扰。“请七姐”时,由一个懂行的大娘担任主角,两个未满12岁的小姑娘担任配角。准备工作是在一个箩筐上绑一支筷子,再用红布盖住箩筐。待一切就绪后,主角便点燃蜡烛,焚香化裱,叩头作揖,然后面对香案祈祷: “正月正,百草青,青草阳,往上升,请七姐,下凡尘,七姐要来早些来,莫在五更半夜来,五更半夜露水大,打湿七姐花绣鞋……”。

  郧西县境内流传着二十多个与七夕文化、牛郎织女有关的故事与民歌手抄本。如郧西天河口的牛郎为嫂子放牛的故事,老牛相助,织女相爱,太白相逼,王母相阻的故事,天河坪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化成石公公和石婆婆的故事,天河沿岸的娘娘山传说、美女传说、牛郎山传说、织女山传说、天桥(鹊桥)传说等。郧西自古就是从长安至漫川、上津、景阳、兰滩渡口的重要古文化驿道,闻名于世的圣僧出世的故事就发生在景阳,汉民族史诗唱本《创世歌》收集牛郎织女的传唱故事。经过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的牛郎织女唱本中,有贬下凡间、错传圣旨、牵牛游图、花园相会、老牛做媒、牛郎遭难、兄弟分家、牛郎闹五更、织女绣十针、牛郎织女观花灯、织女考牛郎、织女怀胎、织女想四季、鹊桥相会等二十多个故事的民歌段子,通过手抄本的形式在歌师手中广为流传。据说,这些手抄本从宋代开始,经元代、明清时代到现在,各个时期的抄本都有,并且,手抄本上的牛郎织女故事,一直通过唱丧歌的活态传承方式,在郧西县境内传唱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