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粪运动”不断升级能否撼动故宫

 萌坑人家 2011-08-16

  近日,故宫被曝2009年曾发生一起内部人士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故宫内部人员勾结导游直接带领游客进故宫,绕过买票环节。游客的钱不是去了财政部,而是被私下勾兑。此事被举报后,传故宫曾付给举报人10万元封口费。而故宫对“封口费”传闻表示无可回应。(8月10日 京华时报)

  故宫信任危机持续发酵。从5月份热闹一时的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到8月份尘嚣再起的哥窑门、瞒报门、私拍门,围绕故宫博物院的“扒粪”运动持续升级,更有媒体直指号称中国头号文化遗产的故宫所托非人。我们也不禁要问,针对故宫的扒粪运动为何不断升级,“扒粪故宫”的终点又到底在哪里。

  借助于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快速传播的便利条件,扒粪揭丑行为屡见不鲜,频频引发广受关注的社会事件,比如周久耕事件,官员艳照、调情事件等。据悉,“扒粪运动”源于美国。19世纪下半叶,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两千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只不过当时的扒粪者几乎都是具有高度职业和社会责任感的记者,而今更多网民也成了扒粪者,通过微博等揭露丑闻,表达不满,追求公平与正义。

  扒粪不止,风波不止,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藏在深宫的秘密会被曝光,而故宫到底还有多少劣迹等待一一解开。俗话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故宫之所以爆出如此多肮脏的内幕,根源在于自身出了问题,丑行捂得了一时捂不了一世,真相迟早会大白天下。

  本来,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以及严重的信任危机,故宫当认真检视自身行为,诚恳面对公众质疑,直面管理漏洞,需要改革的加以改革,需要完善的加以完善,积极改过自新;相关部门也当接入调查,给公众一个负责的交代,为故宫信任危机负责。但现实却令人遗憾,故宫方不是打官腔回避,就是矢口否认,即便弄粗了字,也非要在“撼”与“捍”上狡辩一番,真相却总是不清不楚。已深陷信任危机的故宫,其言行更加不能令人信服。正如有记者的感叹,“在采访故宫的过程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盖过去’或‘捂住’。从窃案到文物受损,故宫的第一反应皆如此。”

  扒粪揭丑,对故宫形成了倒逼的民意力量。但遗憾的是,面对舆论的质疑与呼吁,故宫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左躲右闪,独立调查缺失,真相扑朔迷离,问责机制疲软,无人担责,相关主管部门更没有对频发的“门”做出处理表态,更遑论制度机制上的改革完善。如此之下,似乎也只有更加“扒粪”来揭露丑行,倒逼故宫以及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行动了。也期待相关部门积极介入,别让丑闻的危害在沉默中弥散。

(责任编辑:沈燕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