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一早,南部县兴盛乡柏垭观村32岁的农民肖尚平将一车玉米秆运到养牛场进行切割窖藏,为52头肉牛准备冬季的青饲料。
肖尚平初中毕业后开始到北京打工,他发现,京郊农民饲养肉牛的方法和家乡的养牛方法不一样,特别是那里贮藏秸秆饲料的方法让他颇为好奇,他偷偷跟人学了这套技术。去年9月,肖尚平和妻子回到老家创业。不久,肖尚平发现村民喜欢将麦秆、玉米秆等烧在田地里作为肥料,一些村民竟懒于农事,让庄稼秸秆腐烂在地里。肖尚平决定办一个大型养牛场,让那些烂在地里的秸秆成为牛的饲料。他找到乡干部和村干部说明自己想创业的想法后,得到了租用土地和小额贷款等支持。肖尚平于是投资40多万元办起大型养牛场,并在养牛场附近修建了5口大窖贮藏饲料,同时修建了沼气池用来处理牛粪。就这样,过去,村民们懒于收割回家的玉米秆、青稻草等作物成了肖尚平的抢手货物,村民们都争着让他去自家地里收割玉米秆等。这样一来,玉米秆经过肖尚平的窖藏处理可以保鲜近一年的时间,他可以节省一半饲料费。肖尚平说,他目前准备扩大圈舍,依托养牛场探索立体农业与生态养殖相结合的路子。
兴盛乡党委书记杨大春告诉记者,肖尚平变废为宝的作法给习惯焚烧农作物秸秆的农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考,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