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死就在一瞬间

 阿里山图书馆 2011-08-16

                      生死就在一瞬间

  《急诊室的故事》有奖征文

  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卫生局联合主办

  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协办

  4月22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晚上,李佳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像往常一样,傍晚6点钟准时来到了急诊抢救区接班。

  ■急诊医生要把自己炼成“全科医师”

  白班医生开始与李佳在病人床前逐一交代病人病情:“一床,肺炎的老病人,平稳;二床,慢性肾功能不全,今天已经透析,喘憋好多了,注意电解质;三床,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白天没有发生呕血,5点查血色素已升至9克;四床重度脑血栓,家属已经签字放弃抢救了;……十二床心梗病人,今天查的心肌酶还是高,明天准备收住院;十三床、十四床病人病情平稳,一会儿输完液就可以回家……好了,祝你好运!”挥挥手,拿起交接班记录,李佳开始一个个细致地查看病人。

  早已习惯了没有昼夜、没有节假日,在傍晚时分别人都步履匆匆赶回家的时候开始上班;当门诊都关闭了、病房都安静了的时候,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在灯火通明的急诊科各个角落紧张忙碌着……

  在这里,每一夜都是一场战斗。大小两个抢救室,20张固定床位,但经常还是走廊加满了病人,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30位病人。作为综合医院的急诊科,这里也是“综合内科”、“综合外科”,心内、消化、呼吸等各个科室的危重病人都有,还有很多高龄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医务人员不仅要会完成急救处理,还要把自己锻炼成名副其实的“全科医师”。

  ■从发生室颤到除颤成功,前后不过2分钟的时间

  查看完病人,再一个个书写病程记录,奋笔疾书了很久,合上最后一个病历夹,李佳忍不住伸了个懒腰,抬起头看看表,差3分钟21点,今天的夜班还比较安静!李佳随即环视中心监护屏幕,突然看到十二床的心电波形变成了没有节律的曲线,同时听到滴滴的报警声。来不及细想,冲到十二床床边。与此同时,护士也在大喊:“大夫,快来!”

  “大爷,大爷,醒醒!能听到我说话吗?”李佳一边拍着患者的双肩,一边对着老人的耳朵大喊,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但患者没有反应,也没有呼吸,再次抬头看看病人床旁的监护仪,一连串没有规律的曲线,想起白班医生的交代:“十二床,心梗”。“室颤!”时间就是生命,李佳迅速熟练解开患者衣扣,将双手重叠,十指交叉扣压在一起,放在病人胸骨正中线的中、下1/3段交界处,毫不犹豫地开始了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指示:“快!春玲,除颤器!”不到10秒,护士贾春玲已经把除颤器送到李佳手里,开机、充电、“都闪开!”涂好导电糊的两块电极板放在患者胸壁上,李佳再次确认患者为室颤心律,非同步,200J,放电,在李佳抬起电极板的瞬间,站在对面的周颖马上熟练地继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1、2、3、4……动作非常标准,与此同时,贾春玲已经熟练地为患者开放气道,把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后,迅速连接好简易呼吸器为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在她们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急救的同时,另几位护士已经快速把抢救车推到了患者床旁,准备好气管插管的用具。周颖和贾春玲还在按照30:2比例进行着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李佳已经做好了实施气管插管的准备,同时盯着患者床旁监护仪的每一个信号。抢救时间仅仅过去一分四十秒,只见大爷咳嗽了一声,重重吐出一口气,慢慢地睁开了眼睛,随后心电监护仪上显示出一系列的生命迹象,心跳恢复了,开始自主呼吸了,又一次抢救成功!李佳和同事默契地相视一笑。因为她们早已练就了急救本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恶化,施展有效急救措施,将多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回到护士站,李佳调出了患者的监护记录,从发生室颤到除颤成功,前后不过2分钟的时间,患者的家属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当李佳向家属解释患者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猝死,经过抢救已经暂时脱离危险的情况时,家属才醒悟过来,连声说“大夫,谢谢啊!”能够在瞬间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足以凸显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真正价值!

  ■“大夫,我们也不懂啊,全听您的了!”

  李佳在护士站刚洗完手,小抢救室的护士跑来叫,“李大夫,20床突发意识丧失!”家属在旁边不住地询问:“大夫,大夫,怎么了?”这是一位78岁的老大妈,原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后遗症,腹膜透析已经5年了,长期卧床,生活质量非常差。这次是因为精神不好、不能吃饭,一周前来急诊的,患者就诊时状况已经很差,所以被安置在抢救室。

  李佳一边查看病人,一边安抚家属:“请您冷静点,我们正在检查病人。”患者的监护仪显示心率110次/分,呼吸6次/分且不规律,血压170/90mmHg,血氧饱和度很快从100%降至88%,李佳马上指示护士:“增加吸氧流量10L/分,改为面罩给氧,准备气管插管。”继续查看病人,李佳发现患者压眶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也很微弱,检查病理反射为阳性,考虑到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病史,可以初步推断是突发脑血管意外。李佳随即向家属解释了病情变化可能的原因,同时告诉他们下一步治疗方案:患者现在呼吸不好,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否则有生命危险,但是,因为是脑血管病影响了呼吸中枢,即便全力抢救也很难恢复,是否进行有创抢救需要家属协商。

  “大夫,我们也不懂啊,全听您的了!”面对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家属,李佳也经常感到困惑,不解释吧,肯定不行,患者有知情同意权;解释吧,费劲口舌说了半天,患者依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时真是左右为难,特别是在急诊这样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地方。

  看着病人的血氧不断往下降,全身紫绀越来越明显,家属还在犹豫不决。作为医生是不能“见死不救”的,但凭借多年经验,李佳深知即使上了呼吸机,也难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只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治疗费用。李佳只得把有创抢救的利与弊全面解释给家属听(包括可能增加费用和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家属全面理解了再做决定。听了李佳诚恳耐心的解释,家属马上表态,“不让母亲受罪了,我们决定不上呼吸机了!”在放弃有创抢救的同意书上签了字。

  两个小时以后,小小的抢救室里站满了从各处赶来的家属,在一片沉寂中,78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做心电图,停止输液,撤除监护仪,护士进行着最后的护理工作,一切都在安静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悲伤之余,患者的儿子还是没有忘记来到李佳面前,特意感谢:“大夫,谢谢您,我妈没受罪!”

  看到患者平静地离去,回想起刚才的过程,李佳心想,“把病人当成亲人”并不是一句空话,只要站在家属的角度思考,就能够有效地沟通。

  “李大夫,有个从昌平来的孕妇,发热,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85%……”护士的话打断了李佳的思绪,“进抢救室,吸氧,开放静脉,抽血”,李佳继续果断地处理病人,同时翻看患者在昌平区医院的病历,一边拿起电话,“您好,总值班吗?我是急诊抢救室,我这儿有一个怀孕25周的孕妇,发热6天,呼吸衰竭,需要请呼吸科、感染科、妇产科联合会诊……”放下电话,李佳知道,又一场战斗要开始了。

  急诊,是医院一扇永不关闭的大门,目睹着无数的悲欢离合,急诊医务人员经常感慨,有时候,生死就是一瞬间的事儿。

  ■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钟艳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