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舍是牛生活生长的场所,给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目的就是促使牛生长速度加快,增加养殖经济效益收入。牛舍也是饲养人员工作的地方,牛舍的建造设计方案不仅要考虑到适宜牛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兼顾到使饲养人员工作方便、节约劳动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一、场址选择
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平坦、避风向阳、水质条件好,远离污染源、国道、闹市区,无遮挡物较为开阔的地方。单列式四季牛棚以东西走向为主,牛棚场地应比地面高出30cm,以利排水。
二、牛棚的建筑与材料
现将以适于小型规模饲养场或养殖大户使用的单列式牛棚为例,牛棚以东西走向为主,在西墙前部留门(1mX1.75m),供人员、清粪车出入。冬季东北风多,留西门便于保温。牛棚南北跨度6.5m,前面用砖砌高40cm的墙并留有活动式进气也数个,前墙向里2.5m处架高为2.5m的前梁,在后墙处架高为2m的后梁,不砌后墙,前后梁之间用棚檩和苇板连接固定。在东西山墙棚顶下方20cm处留活动式出气孔(20cmX20cm)各2个,畜床宽为4m,牛头南尾北。从前梁到前墙用棚杆连接,外用活动式棉帘、暖膜及水笼布覆盖,并注意压实,以防暖膜被风吹起损坏,后墙只用棉帘和水笼布挂在后梁上即可。牛棚长度根据以牛数量而定,以每头牛长1.5m为宜。
冬天,前后覆盖棉帘、暖膜和水笼布,晴天把前面水笼布掀开露出暖膜增加光照,阴雨天气时则把水笼布盖好,根据棚内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调整进、出气孔,使棚内温度控制在10℃以上。夏天把后墙棉帘和水笼布全部掀开,把前面暖膜卷起固定在前梁上,只中午时盖上2层水笼布用于遮挡直射阳光,棚顶可安装必要照明设备。
三、牛棚配套设施的设计与安装
1、食水槽
食槽、水槽通用一槽,能容纳料水、清洁方便。用水泥沙浆预制而成,食槽上口内沿表面光滑、结实、槽底应外高内低(内外相差2cm),方便采食和饮水。食水槽上口宽50cm,槽底宽45cm,净深30cm,长度以7m为宜。在食水槽最底部留一排水孔,以便清洗,槽与槽之前留有1m的通道,供饲养人员和牛出入。
2、畜床 畜床的建造要考虑清浩、卫生、干燥,便于清理粪尿及防滑,前高后低坡度1%,以夯实混凝土抹平即可,既保温又护蹄。
3、立柱
立柱高2.3m/1.8m是前、后梁的顶柱,又是栓牛的柱子,要结实耐用,阻挡光线少,立柱上端与前、后梁相接,用u型铁将前、后梁与立柱固定,立柱下端立于地面并做防腐处理,用混凝土将立柱周围抹平。
4、 棚杆
棚杆是牛棚前梁到前墙的骨架,棚杆上端与前梁用U型铁固定,下端与前墙外缘用6——8号铁丝与前墙固定,将棚杆与暖膜固定延伸到前墙外面用砖或土压膜,使水蒸气顺膜流到墙外,减少棚内水蒸气,降低棚内湿度。
5、 棚顶
棚顶建设要牢固,冬要保暖,夏要乘凉,既要防晒,又要防止风、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前、后梁上方固定棚檩,棚檩上方用苇板(厚度10cm,宽度80cm)搭建在两端山墙上,苇板上面覆盖暖膜、水笼布,最外面压盖钢化石棉瓦或红钢瓦等,前高后低,以利排水。
6、粪尿沟
粪尿沟设在畜床的后端,紧靠清粪道。粪尿沟的宽度30cm,沟深5——8cm,半圆状,过深牛易扭伤滑倒,粪尿沟要有1%——1.5%的坡度,使尿自然流出,减少棚内停留时间和水蒸气蒸发,保持棚内新鲜空气和减少湿度。
7、清粪道 清粪道是牛进出、工作人员清粪时进出的通道,一般宽度1——1.2m,路面要向粪尿沟倾斜,坡度为1%,
四、四季牛棚的环境要求
1、 温度
肉牛的适宜生长温度10——16℃,冬季保温不低于10℃,牛棚前后要封闭严密、防贼风,下雪后要及时清扫棚顶积雪;夏天把后墙棉帘及水笼布卷到棚顶上,同时移去前面的棉帘及暖膜,仅保留水笼布遮凉,同时采取棚内陆面洒水等方式进行降温,温度控制在25℃以下为宜。
2、 湿度 牛棚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5%为宜,冬天通过调节进、出气孔,夏天采取地面洒水等方式调整棚内湿度,以防过于干燥和潮湿。
3、 空气质量
牛棚要经常保持通风,防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滞留。通风不仅能排除有害气体,同时排出热量和水气,因此在生产中要注意处理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否则,气温过低,造成牛体自身热量增加,导致能量浪费。
四季牛棚,冬天(11月20日——4月1日)可使用暖棚,前墙低,增加受光面积,起到了暖棚的受光和保温作用,并便于调节温度、湿度和牛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夏天(5月15日——10月1日)把后墙的棉帘及水笼布卷起固定在棚顶上,同时移去前面的棉帘及暖膜,仅留下水笼布遮凉,把进、出气孔全部打开,形成坐南朝北的凉棚牛舍。春天(4月1日——5月15日)秋天(10月1日——11月20日)把前面的棉帘、暖膜及水笼布全部掀开,使其成为坐北朝南的开放式牛棚。
四季牛棚使用方便,随着季节变换可随时调节使牛长年生长在适宜环境中,并且有设计简单,建造方便,成本低,耐用等特点,非常适于华北地区广大农民养殖户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