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腹中宝宝隔着肚皮看病 06-科教卫·国内新闻-解放日报

 达成书藏 2011-08-17

给腹中宝宝隔着肚皮看病

——记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胎儿医学组

2011年8月16日   06:06-科教卫·国内新闻     作者:顾泳

  本报记者 顾泳

    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诊室,不大的房间内,满满一大盘“喜蛋”最夺人眼球。“我这里别的不多,喜蛋最多!”胎儿医学组带头人孙路明笑着对记者说。

    这间小小的诊室开设不过一年有余,迄今却已有数百名准妈妈成功“升级”。与许多其他孕妇不大一样,她们在妊娠过程中,腹中的宝宝或多或少带些问题,外院几乎宣布放弃。但在这里,胎儿医学组专家的精心会诊、治疗与呵护,让小生命得以幸运地来到世上,更让盼子心切的妈妈们圆了梦想。

孕妇们的“最后一站”

    31岁的小林与丈夫结婚多年未孕,求助人工辅助生育技术。几次三番之后,两个胎儿在腹中存活下来。本以为好事成双,没想到妊娠到了24周,其中一个胎儿没了胎心。小林四处问诊,给出的答案大致相同:另一个胎儿十有八九不保,还是别要了。不甘心的小林,慕名来到一妇婴的胎儿医学诊疗组,求诊于孙路明医生。经过综合诊断,医生最终下出结论:这属于“双绒毛腔双羊毛囊双胞胎”,两个胎儿相互影响不大,流掉死胎,另一胎如精心呵护,有望保住。

    每天坚持打保胎针、定期进行胎儿监护,这让本就焦虑的孕妇更添烦恼。胎儿医学组的医护人员在治疗之时,不时为她作心理疏导。在妊娠33周时,一个健康宝宝平安降生了。抱着皮肤红红的新生儿,小林喜极而泣,“这是我的幸运,更是宝宝的幸运。”

    在胎儿医学组,像小林这样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前来求诊的,占了绝大多数。对于这些在腹中就不被“看好”的生命,许多医生会直截了当给出建议,“胎儿不好,放弃吧!”但孙路明坚定地认为,来到一妇婴的都是疑难杂症孕妇,只要胎儿不是先天畸形,就应该想尽办法努力尝试,“许多宝宝不是畸形,只是生了点小毛病,只要治疗得当就没问题。我这里是最后一站,如果我也拒绝了,宝宝就真的没希望了。”

多学科协作是“基石”

    所谓胎儿医学,是指诊断和治疗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疾病。这个概念其实在我国还很前卫:给腹中的宝宝隔着肚皮看病,其难度可想而知。从加拿大培训三年返沪的孙路明,与杨颖俊等三名医生共同组成了一妇婴的胎儿医学门诊,人手虽然不多,患者却已爆棚。在许多论坛上,一妇婴的胎儿医学诊断俨然成为疑难孕妇的“救命稻草”。孙医生介绍说,其实患者有所不知,胎儿医学的发展靠一个科室远远无法做到,从产科、超声科、麻醉科到新生儿科、护理科……一条完好结合的“安全链”,才有望让小生命安抵世上。

    小磊就是在这样的悉心关爱下诞生的。这名在妈妈腹中被诊断患有盆腔囊肿的孩子,最早被建议 “拿掉”。妈妈听到这一消息后如五雷轰顶。最后,她来到一妇婴的胎儿医学门诊处,超声诊断发现,这是个男孩,各方面均没有问题,只是盆腔多出个囊肿;检验科诊断,染色体全部正常……孙医生大胆向妈妈建议,男孩的盆腔里并没有特别组织,就算有个囊肿也不碍事。就这样,妊娠继续着。小磊平安出生后,立即被送至新生儿科监护……时隔大半年,如今孩子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可爱。

患者家属理解万岁

    数据显示,一妇婴的胎儿医学组每个月门诊量约为100人次左右。相比传统产科,胎儿医学组的工作量更大,每名孕妇的情况各有不同,个个都需细致而周到的呵护。“焦虑、烦躁、敏感、担心甚至绝望,是这些孕妇常见的情绪,”护士长告诉记者,“一个指标稍有不正常,她们常常会反复咨询,开导工作难度不小。也正如此,用在心理疏导的时间远远多于实际操作的时间。”本来就风险不小的治疗,加上情绪复杂的孕妇和家属,医护人员不厌其烦的解释工作,确实在医患沟通中见了效。

    一度因腹中胎儿贫血被告知胎儿不保的刘女士,历经两次宫内输血,胎儿最后还是未能留下来。刘女士出院时真诚地对孙医生说:“整个治疗过程中我没留下任何遗憾,感谢您和您的团队。”如今,孙医生和她的团队仍为那些腹中胎儿废寝忘食地忙碌着,对她们来说,最大的烦恼并不是工作强度有多大,而是时间太少、人手太少,相比孕妇们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觉捉襟见肘。“如果能再多培养点人才,再多些门诊时间,相信将能让更多期盼当妈妈的女性一圆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