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孕妇被撵下公交车令人齿寒
背景: 在温州打工的唐苹在公交车上临产,被撵下车,司机称“别弄得车上又脏又臭”,唐苹最后在街边产女。 东方早报发表刘洪波的文章:孕妇临产被撵下公交,这是毫无疑问的冷酷事实。但着眼点不同,对这一事实仍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就要足月生产了,该孕妇夫妇还要坐公交车转医院,是不是太吝啬,或者太无知,是不是丈夫对妻子太不照应?这样一来,临产孕妇被撵下公交,就有了些咎由自取的意思。有人还会说,公交上那么多人,大家都是有事的,送孕妇上医院,会耽误很多人,司机不按线路走还有违规程,等等。这样,司机撵孕妇下车,部分乘客助威,又都情有可原了。但是,我们难道可以说,一个人必须自己做得无懈可击,才配得到同情?或者,一个人只有闲工夫很多,司机是不是只有一点不破常规,才能去做一件人命关天而且并无危险的善事?孕妇为何会在公交车上临产?当然是因为贫穷,因为劳碌。一对外出打工的夫妇,也有自己的生活逻辑。这不是转院待产时是否出得起打车钱的问题,而是打车是否在他们的生活视线里,是否属于他们的生活选项的问题。孕妇选择了何种交通工具,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突然临产时,得到了怎样的对待。她本来是在车上,这辆车不仅可以使她更快地进医院,也可以使她保存人类生育时的尊严,但她被迫离开了那辆公交车,不得不暴露在街头和阳光下生产婴儿。这一幕,即使没有使这名孕妇感到冷酷,也应当让社会反视道德的危机。孕妇在路边生产后,得到了多人帮助,最终母婴平安,这也许能使当事人感到温暖。但如果我们都去传诵这温情的一面,以之冲淡刻在社会肌体上的冷酷,那就是选择性记忆中尤其恶劣的一种。 小蒋随想:上周,在上海的一趟公交车上,一名男乘客和女司机合力将一个捡破烂的老者赶下车。本周,又出现了温州公交车“甩”孕妇的新闻。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今天的一些人是怎么了?遇到摔倒的老人无人去扶,面对临盆的孕妇嫌脏嫌臭,学雷锋甚至被认为是傻冒……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它的挡箭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它的辩护词是“好人未必有好报”。大道理某些人可能不愿意听,那么就说点实际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出差错、不会有有求于人的那一天?社会道德的衰败不是因为“别人”,恰恰是许多人都试图把自己摘出来、独善其身。虽然这年头倡导绿色出行、公交优先,但从现实来看,坐公交车的人往往都是“草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某些搭乘公交车的人装什么“大瓣蒜”?凭什么嫌弃其它遇到困难的草根?公交车上都有老幼病残孕专座,这同样说明,公交车从未因为私家车与出租车的出现,而“拒载”上述乘客。道理很明白,有些人却装糊涂。幸好,不是所有人都犯混。唐苹在街边产女,有多名好心人相助,让我们仍对人性的良善心怀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