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沙起义失败的原因

 8801dz 2011-08-17
   
                                                             华沙起义失败的原因

    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抛开波兰临时政府内那些领导者有争权夺利嫌疑先不说,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应该说这是一次英勇的带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反法西斯运动。
 
苏军进军的情况
   
    早在1944年7月27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就给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下达了命令,指示方面军向华沙方向发-动-进-攻,任务是不晚于8月5日-8日,夺取华沙东部的布拉格,并在维斯瓦河西岸占领登陆场。
    7月30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抵达维斯瓦河,先头部队开始渡河,但前线的苏军发现,在维斯瓦河西岸以及华沙附近有德军重兵布防。从一名被俘的德军少将口中得知,其中有党卫军的部队。
    这时在华沙方向上作战的苏军,由于迅速的长距离推进已呈疲惫状态,人员损失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后勤保障也没有跟上,华沙附近的几条大河对重武器的部署和使用有一定影响,加上完全没有料到德军居然会有这么多的精锐部队在固守华沙,因此陷入了苦战之中。(说句题外话,远征华沙带来的补给问题已经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老问题了,以前的图哈切夫斯基也遇到过,何况那时还有个斯大林为了争功在背后挚肘图帅,因此我一看见经常有人以苏波战争来指责图帅名过其实,指挥无能就火冒三丈,纸上谈兵谁不会阿~不去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实际就顺口开河的人最是无赖)
    苏军的推进受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而且德军的增援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向苏军进攻方向调动。8月3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所属第二坦克集团军报告,德军85辆坦克以及步兵从华沙东北向华沙东面的沃沃明地区发动猛攻,突破了苏军防线。另一支由近40辆坦克组成的德军部队也从华沙近郊杰隆卡发动反攻,第二坦克集团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而这时,作为先头部队渡过了维斯瓦河,并且建立起登陆场的波兰第1集团军陷入了德军的火力网,已经被完全击溃了,牺牲290人,负伤684人,逃跑565人,余部撤退回维斯瓦河东岸(可怜的波兰人。。) 以上都从侧面证明华沙地区德军力量非同一般,并非如波兰方面所提供的情报简单。8月5日,第2坦克集团军作出了准确的报告,参加8月3日华沙反攻的德军部队是党卫军“骷髅师”、党卫军“维京人”师、党卫军“赫尔曼.戈林”师,投入坦克和自动火炮约170辆。至8月7日,更准确的数字出来了,仅在第二坦克集团军的进攻地域内,德军集中了4个坦克师(坦克4师、坦克19师、党卫军“骷髅师” 、党卫军“赫尔曼.戈林”师),还有“维京人”摩托化师,总兵力大约为51500人,1158门迫击炮和火炮,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苏军的推进受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而且德军的增援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向苏军进攻方向调动。
    8月3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所属第二坦克集团军报告,德军85辆坦克以及步兵从华沙东北向华沙东面的沃沃明地区发动猛攻,突破了苏军防线。另一支由近40辆坦克组成的德军部队也从华沙近郊杰隆卡发动反攻,第二坦克集团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而这时,作为先头部队渡过了维斯瓦河,并且建立起登陆场的波兰第1集团军陷入了德军的火力网,已经被完全击溃了,牺牲290人,负伤684人,逃跑565人,余部撤退回维斯瓦河东岸(可怜的波兰人。。)
以上都从侧面证明华沙地区德军力量非同一般,并非如波兰方面所提供的情报简单。8月5日,第2坦克集团军作出了准确的报告,参加8月3日华沙反攻的德军部队是党卫军“骷髅师”、党卫军“维京人”师、党卫军“赫尔曼.戈林”师,投入坦克和自动火炮约170辆。至8月7日,更准确的数字出来了,仅在第二坦克集团军的进攻地域内,德军集中了4个坦克师(坦克4师、坦克19师、党卫军“骷髅师” 、党卫军“赫尔曼.戈林”师),还有“维京人”摩托化师,总兵力大约为51500人,1158门迫击炮和火炮,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关于苏联与华沙起义的一些资料
   
     斯大林一向非常着重军事力量对比,而且也关注着华沙的形势发展,而由于他对波兰方面撇开苏联单独行动的做法炯炯于怀,他从一开始就认为,4万名手持轻武器的波兰地下军队,在没有得到苏军的帮助和配合下便发动起义,只能是一次冒险,在斯大林8月5日给丘吉尔的电报中便非正式的表述了这个意见。
8月9日,斯大林在与波兰领导人米科拉伊奇克会见时,再次发表了对华沙起义的看法,认为“华沙的波兰地下军队所有这些起义举动都是不现实的,因为起义者手里没有武器,而德国人仅在布拉格地区(波兰地名,又名普加拉)就有3个坦克师,还不算步兵。德国人会轻而易举地打死所有波兰人。”不过,斯大林也表示,“苏联部队当然会制服德国人的抵抗并夺取华沙,但这需要时间。” 米科拉伊奇克则表示:“情况是这样的:德国人并不是强大到足以把波兰人从他们占领的华沙这些地区赶出去。波兰人需要武器是为了坚守阵地。”他再次请求斯大林向华沙起义者提供武器援助,斯大林当即回复:“我们不吝惜武器。我们可以向波兰人提供诸如机枪、反坦克炮之类的武器。”但表达了其疑虑,重武器不可能从飞机上空投,而从市区上空空投武器,也没有把握确信这些武器不会落入德国人手中。”米科拉伊奇克则说。市内有可供空投武器的地点,应该不致让武器落入德国人手中。(事实证明波兰领导人是过于乐观和天真了)
尽管斯大林答应援助华沙起义者,但苏联对起义的军事冒险性质仍然是持批判的态度。8月13日,塔斯社发表声明,把流亡政府事先没有向苏军指挥部透露任何有关起义消息、没有与其协商向华沙进攻时宜的前前后后,向全世界公布。(获取政治上的主动权)16日,在给丘吉尔的信中,斯大林明确表示,在进一步了解华沙事件后,他确信华沙之举“是一个轻率的、骇人的冒险举动”,表示“苏军统帅部同华沙的冒险行为无关”,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几天后,斯大林干脆把发动华沙起义的人称为“一帮罪犯”,说他们为了夺取政权,而“把很多几乎是赤手空拳的人民推向了德国大炮、坦克和飞机的炮口。”他还特别强调,“从军事观点来看,这种局面不断把德国人的注意力引向华沙,对于红军或者对于波兰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处的。”
    从7月20日——8月8日,整个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牺牲了6668人,负伤21850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14辆,飞机35架。第二坦克集团军则使损失了155辆T-34坦克和其它类型坦克和自行火炮55辆。尽管如此,苏军在8月上旬还是多次发动进攻,但由于德军反击力量强大,总的进展不大。 面对部队不断加大的人员伤亡和敌人抵抗力量的强大,苏军统帅部重新调整了作战计划。改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在进抵纳累夫河并在其西岸占领登陆场,再进攻华沙——作战计划的变更,必然要花更多的时间。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华沙起义者是继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了。 不过,为了支援华沙,苏军强渡维斯瓦河的作战计划还是比原定计划提前4天开始了。8月21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命令所属第48师、第65、第28、第70集团军渡过维斯瓦河,占领对岸的登陆场。但是,从现有保存的文件上可以看出,苏军的战斗进展非常不顺利,他们受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第48师的报告指出:“敌人用自行火炮和坦克的行动掩护自己的撤退。这种情况极大的增加了与敌人步兵战斗的困难,并不能象预计的那么快攻下他们占据的阵地。……为我们提供自行火炮和坦克是必须的,这是由集团军每天遭到的巨大损失提出的,仅今天一天(ps.1944年8月24日),就死亡了224人,伤717人。” 而第47集团军在整个8月都在与德军进行拉锯战,人员伤亡惨重,部队急剧减员——第129步兵师每师不足3500人,第77步兵师每师剩下4000人,下属的步兵团每团只有300人,每连剩下20来人。整个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8月份因为伤亡和各种原因所组成的人员损失为114000人,而从后方得到的新兵补充,不仅数量太少不足以补充损失,而且军事素质也很差。前线部队指挥员对此怨声载道。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部队的作战和推进。8月29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左翼部队转入战略防御,右翼部队则继续进攻。同时转入战略防御的还有乌克兰第四方面军一部以及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
    后世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故意见死不救,这个问题其实很难介定,从苏联领导人的观点来看,他们对华沙起义极度反感,对于援助更大程度是责任多于热情,基本是不用指望斯大林会下死命令热火朝天地去救华沙;但另一方面,前线部队的作战也绝不可以说是不努力的,其投入的力量也不能说不多,在整个8月份,苏军在华沙方面上多次发动进攻,与德军的精锐部队死战,并一度攻入了布拉格地区,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这对于华沙城内的起义者却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波兰人曾经希望看到的红军一股作气攻入华沙,与起义者会师的愿望自始至终没能实现。
    如同前文所述,由于波兰国家军的起义计划和打算是一直在秘密状态中酝酿的。起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多少出乎苏联意料之外。即使在起义爆发后,波兰方面给苏联的消息,不是简单的通报,就是请求支援武器装备之类,从未正式的向苏联介绍过起义的政治目的,哪怕是暗示。实际上,在9月以前,苏联对华沙城内起义者的具体情况和思想状态的确并不了解,而即使是斯大林在起义初期对华沙起义所作出极恶劣的评价,也只是从军事力量对比的意义上讲的,并没有涉及到其他方面。 苏联要更多的了解起义情况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前线部队的报告,其二是苏联提出需要一个在华沙城内的苏联军官作为联络人提供准确情报。 第一条途径,直到9月中旬苏军攻入布拉格地区,才对城内的情报有真正较多的了解,之前的时间苏军被SS挡在维斯瓦河边,根本没办法得到多少系统和有价值的情报。而且从现有的材料上看,前线的报告对起义指挥者的评价极差,而且指出起义各级指挥官对苏联都怀有强烈的敌意。这对于苏联当局对起义的性质更是增添了恶感和怀疑。而另一方面,各种报告则指出了由于苏军的前进和所提供的空投武器物资,普通的波兰人对于苏联的恶感在减低,好感在逐渐增加,而伦敦流亡政府的威望也由于起义的不顺利和准备仓促而急剧下降。
    第二条途径,在华沙城内国家军司令部有一个苏军军官卡卢金大尉,他自愿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联系,说明华沙城内的情况。而从英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转来的材料,也有很大部分是出自这个人所提供。康·巴·卡卢金是苏军炮兵大尉,1942年被德军俘虏,1943年作为德国在苏军战俘中进行工作的“宣传员”来到华沙,年底与波兰人民军和工人党的代表建立联系,受领执行人民军交给的任务,1944年,他在华沙国家军参谋部工作,表示自愿与莫斯科以及前线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建立联系,以一名苏联军官的身份通报华沙的情况。
    平心而论,卡卢金大尉是一个忠于祖国以及相当认真负责的人来,他告知了起义者所需要的自动武器和弹药、手榴弹和反坦克武器,指明了武器空投地点和作出了识别的信号。问题在于,以他这样的身份背景,苏联方面根本不可能信任他,事实上也证明,斯大林对这个来路不明,背景可疑的苏军大尉所提供的情报是完全不信任的。(可惜可惜,想想却是人之常情,) 这第二条路,真正起作用的时候是直到苏联历史上著名的情报员——隶属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的侦察员“奥列格”(大名是伊万.安德烈耶维奇.科洛斯中尉)在9月21日被空投到华沙市内,然后跟起义者建立起联系后。10月1日开始,真正详细的材料才源源不断地报回莫斯科。其中包括了许多详细而真实的有关起义国家军领导人和军官的政治态度乃至市民的态度等等,以及很多重要的情况,苏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才真正掌握比较多的华沙起义的政治和军事情况,而奥列格的情报在不久之后也慢慢逐样得到了验证。。。(除了奥列格还有其他情报员陆续被空投到华沙城中,但有的很不走运,曾有一个电报话务员摔成了重伤)

关于西方盟国与华沙起义的一些资料
   
     英美两国对华沙起义从一开始就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援助。当时,西方盟军在诺曼第登陆后,不断遇到德军调来的部队猛烈反扑,而华沙起义在客观上是帮了他们一点小忙,这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把更多的兵力投入东线,包括一些精锐部队,这对西方盟军来说无疑是有利的。而另一方面,西方盟国对波兰的地位是极为看重的,波兰是他们政治棋盘中非常重要的一只棋子,无论从二战的局势来看,还是从战后欧洲格局重新划分的需要来看,意义都非比寻常,因此他们对于华沙起义的援助还是很热心的。而波兰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也对英美寄予了厚望,起义的计划早在1944年7月26日,已经通报了英国政府(难怪苏联这么生气),并且请求英国给予积极的援助,而英国政府对于波兰提出的大多数要求给予了拒绝(比如派出一些军官到华沙协助起义),但答应英美两国会给予华沙起义者充分的武器和物资支援。 8月8日开始,从意大利西南部巴里机场起飞的英国飞机,向华沙起义者空投了武器和补给品,但其中不少物资落入到了德军控制地区。有鉴于此,英国空军在13日起的三个夜间,奉丘吉尔的命令出动了100多架次的重型轰炸机,又给华沙起义者空投了大约3吨的武器和装备,这次为了提高空投的准确率,飞行员被命令大大降低飞行高度,结果导致了巨大的损失,这个计划在执行了2夜之后就被迫中止了。 苏军在前线红军的控制区内救起了一些英国飞行员,很快就了解到了这些情况,生还的英国飞行员称这种冒险行动“与自杀无异”,有证据证明这给苏联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13日和14日,英美分别致信红军总参谋部和莫洛托夫本人,寻求在向华沙提供援助上与苏联配合行动的可行性——包括支援起义者更多的武器装备,轰炸华沙的某些地区和空投波兰伞兵部队。英国方面指出英国向华沙进行空投行动存在的种种困难,如夜间空投准确率低,通过地中海沿岸的基地提供必要数量的补给武器也存在一系列的限制因素等等;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也代表美国空军提出,白天在高空空投补给的行动实际上难以实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确保补给品落到只控制着华沙相对不多地区的波兰人手中。 数了上面一大堆困难,英方提出建议:“让美国人在俄国的基地完成这项行动,从那里他们可以向波兰提供缴获的德军武器。”而对于波兰人请求的需要指定轰炸的目标,英方也认为“只有从低空执行此次行动的俄国战术空军部队,可以对准确轰炸目标给予唯一可能的帮助。”哈里曼则提出苏联空军司令部能与英美飞行员配合行动,并且能给予足够的支持:“我们所能提供的最有效的行动是在苏联基地上的美国轰炸机部队在白天的穿梭飞行。我国政府非常希望这一尝试能得以进行,尽管它有些冒险又存在一定难度。”
    在苏联眼中,这些要求分明就是英美在推卸责任,把苏联往火坑里推,卷入到华沙起义这个漩涡之中,联系到华沙起义把苏联撇在一边,英美盟国事先知道了起义的计划和具体安排,并实际上背着苏联支持波兰这样干。(8月18日,莫洛托夫从英国大使克尔处得到了英国确实事先知道华沙起义具体安排的答复,而且暗示苏联须对华沙的现状付一定责任,是“苏联红军指挥部曾多次号召波兰人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以及“苏联部队直接向华沙地区推进的行动以及德国人开始从华沙撤退的事实”导致了“无疑对波兰总司令作出决定产生了影响”) 苏联对英美的态度是感到非常不满的,加上红军本身力量不足,进攻华沙的军事行动不顺利。因此除了答应提供武器空投外,其他要求一概断然拒绝。并且先后多次给英美回复了措辞强硬的外交信。 “.......苏联政府坚决反对美国或者英国飞机完成向华沙地区空投武器的任务后在苏联领土上降落。因为苏联政府不想直接或间接地被牵扯到在华沙地冒险中去。”而对丘吉尔和罗斯福联名致信斯大林的举动,斯大林则回复,苏军的军事行动,而不是对起义者的直接帮助,是对反纳粹的波兰人“最好和最有效的帮助。” 此外莫洛托夫致信克尔,对苏联号召起义一事进行澄清:“众所周知,是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发出在华沙起义的号召。” 苏联政府对西方盟国援助华沙行动的不配合态度,一方面给了国际上敌视它的力量找到了新的有力证据,另一方面也在盟国关系中造成了强烈的紧张气氛。丘吉尔曾两次通过正式的致苏联政府外交信函表达了不满,然而苏联立即进行了反应强烈的反驳。 在苏联政府的答复信中:“苏联政府希望成立一个公正的委员会来查明,是以谁的名义下达了在华沙进行武装起义的命令,谁对没有提前通知苏联军事指挥部负责。世界上没有一个指挥部,无论是英国的或是美国的,能够容忍自己前线的军队未经指挥部同意并违反其作战计划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并且首次向盟国承认了苏军本身存在的问题:“毫无疑问,如果华沙起义前,有人询问苏联指挥部,在8月初在华沙进行武装起义的安排是否合理,那么苏联指挥部就会劝阻放弃这种想法,因为苏联军队离作战地点有500公里远并已相当疲惫,当时并没有足够准备强攻夺取华沙,因为德国人有足够时间从西部调来坦克封锁华沙地区。 “没人能指责苏联政府没有向波兰人民提供足够的援助,其中也包括华沙。最有效的援助方式是,已解放了波兰1/4以上地区的苏联军队,对占领波兰的德国侵略者的积极军事行动,所有这些都是苏联军队作出的,也只有苏联军队为了解放波兰而流血牺牲。”“........至于您试图让苏联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为华沙的冒险行动和华沙人的牺牲负责,苏联政府不能听任别人嫁祸于人,关于苏联政府就华沙的立场似乎违背了盟国合作精神也一样。不能怀疑,如果英国政府采取措施,让苏联指挥部及时得出打算在华沙起义,那么华沙的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为什么英国政府没有想到有必要预先通知苏联政府??同样的事情不是没在1943年4月发生过。”
    在这里苏联指的是1943年4月在欧战正激烈的期间,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政府默认之下发表了关于卡廷事件措辞激烈的仇视苏联政府的“诬蔑性的”声明。这也是苏联第一次在外交场合公开提到英国在“卡廷事件”上的立场,给予了英国政府极大的震动。在今天,我们当然得知,这并没有什么“诬蔑性”。但在半个世纪之前,各种材料尚未清楚的情况下,苏联的说法力量是很大的,因为这关系到三大盟国脆弱而微妙的同盟关系,关系到反纳粹阵营的合作精神,其政治军事意义之大可想而知。而且,平心而论,在那时的局势下,波兰流亡政府发表那样的宣言的确是不合时宜,对大局无益,这给了苏联政治上的主动权。 (这里有一个插曲,纳粹德国的军队挖出来了卡廷森林的遗骨,开始在舆论上攻击苏联,而苏联方面的辩驳是软弱无力的,他们的籍口根本是漏洞百出,一是那里有考古墓地群(这个对任何一个考古学家或者法医都不是问题吧?埋下去2年的骸骨和在地底数百年的骸骨怎会一样?)二是失踪的波兰官兵是被德军俘虏了(但之前波兰流亡政府多次追问失踪的5万军官到哪里去了,苏联政府却始终没有提到这一点“有力证据”)然而,当时是战时,一切材料都尚不清楚,国际舆论对这样重大的事件仍然是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而对戈培尔来说,倒霉的是,纳粹的名声实在是太臭了,造成了一个局面就是无论他们说什么,都被认为是恶意中伤,老谋深算的斯大林很快看出了这一点,然后就命令莫洛托夫在这方面大做文章,而出来的效果也很好,当时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大败,卡廷事件很快的就被引导到是新败的纳粹在恶意中伤苏联这一方向上,这个说法看上去合情合理,苏联政府也暂时的渡过了这一难关。) 英美两国很快意识到盟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应该向着哪一个方向发展,而且随着华沙起义胜利希望的日益渺茫,他们对华沙的态度也认为已经无能为力了,不再在这个问题上与苏联抖缠了。丘吉尔在10月5日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华沙史诗”演说,热情吹捧了华沙起义者的英勇斗争精神一番,然后给予了英美苏三国对华沙起义者的支援给予充分肯定,对盟国的合作精神大加赞扬:“英国、美国、波兰和苏联飞行员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去支援华沙的波兰人” 不论怎么说,波兰人对英美寄予了过多的希望,而英美无疑是辜负了这种希望,而苏联无论是多么的不合作,它所作的的确也不算少。 手头上有一份空投物资数量表,记载了一定时期内(9月13日开始)每天苏联向华沙空投武器物资食物的数量。苏联空军并且多次轰炸了1号地区周围德军的迫击炮阵地。 “1号地区”按当时苏军的划分,在威尔逊广场以北,向西沿罗新斯基街到斯托列奇诺街,向南沿斯托列奇诺街到波兰军大道,然后沿此大道向东到八角广场,再由此广场向西北沿米茨凯维奇街到威尔逊广场。这个地区是起义者抵抗的中心区域。
    相比之下,英美两国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来自华沙起义者的材料证实,英国和美国空军空头的物资,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没有帮助到起义者,而是供应了德国人。如,9月18日15时20分-25分,100架美军“空中堡垒”飞机,在华沙上空4000米高度空投了1000个携带物资的降落伞,但其中落入到起义者占领区的只有21个,落入苏军占领区的有19个,另外960个降落伞全部落入德国人手中。最远的降落伞降落到了距离华沙40公里处。 由于苏军距华沙距离近,而且拥有出色的战术空军。它可以充分利用航程短,空投时间灵活,战术空军低空飞行水平高等等盟军不具备的条件,大大提高了空头的效率和准确率。苏军持续的空投行动一直到10月1日结束,当时前线已经从不同渠道,包括“奥列格”提供的情报,得知起义者已经准备向德军投降。因此空投到此为止。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苏军战术空军低空飞行,他们空投的物资是没有使用降落伞的,其中也摔坏了不少,波兰国民军抓住了这一点展开反苏宣传,一方面对外宣传缩小他们得到物资的数量,
另一方面也宣传完好的物资都是英美空投的,坏的物资是苏联来的。。。当然,苏联方面也慢慢的通过情报员知道了这些情况,并且将其定性为反苏行为,在苏军占领华沙后,随之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清洗。。。
 
华沙起义者起义时的武器装备如下:
 
重机枪:20
轻机枪:98
手提式机枪:604
步枪:1386
各式手枪:2665
手榴弹:超过5万(只有这个多。。。)
后来通过盟军的空运得到了一些重武器如下:
迫击炮:13门
火箭筒:150门
反坦克炮:230门
反坦克枪:300支45毫米炮1门
50毫米迫击炮156门45毫米炮弹300枚
50毫米迫击炮架37216个
50毫米迫击炮弹11658发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向起义者空投物资如下:
    反坦克枪 505支 冲锋枪 1378支 步枪 170支 卡宾枪 522支 德制步枪 350支反坦克枪弹 57640发 步枪子弹 1312600发 图卡列夫式手枪子弹 1360984发7.7毫米子弹 75000发 驳壳枪子弹 2606000发 巴拉贝伦自动手枪子弹 312760发苏制手榴弹 18428枚 德制手榴弹 18270枚电话机 10部 电话线缆 9600米 电话交换机1部 电话电池 10箱 巴斯-80型电池22组药品 515公斤 食品 126681公斤 以上就是华沙起义者的全部家当。
    此外,起义者在华沙起义中抢到了一些德军的武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分期分批抢到,消耗的也很快,其中包括轻型坦克5辆,(其中有4辆在8月上旬的战斗中损失),装甲车辆4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