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佛助道,多位一体:谈《西游记》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智敏 2011-08-17
求佛助道,多位一体:谈《西游记》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求佛助道,多位一体:谈《西游记》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廖康

 





第一次读《西游记》是在朋友羊羊家。那时文革初始,造反罢课;兴奋过后,闲极无聊。可看的书烧的烧了,没收的没收了;马列著作读不懂,老毛的书只是装样子时念念,其实没劲。意外发现羊羊家竟然还窝藏了本“四旧”小说。初尝禁果,哇!唾液横生,其快乐足以和宝黛偷读《西厢记》相比,欲罢不能。虽然羊羊得了甲种肝炎,我还是偷着去他家玩。他很快发现我这“患难之交”醉翁之意不在酒,抱怨起来。我只好与他达成协议,看一章,玩一会儿。记得一天,我看到孙悟空为过火焰山,从罗刹女那里骗来了芭蕉扇,可是没学会让扇子变小的口诀,扛着大扇正得意地赶路;牛魔王从后面追来,定然要大战一场,不知不觉便翻到下一章了。羊羊眼巴巴地等着跟我打斗呢,便把棍子伸到我眼前晃动,我抬手撩那棍子,把他家最漂亮的乳白玻璃灯罩打碎了。



二十五年后,在美国要教《西游记》前,我才第二次读这部古典名著。我曾担心这小说太小儿科了,如果我都没兴趣,怎么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想到《西游记》居然比《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还让我看到了以前想都没想到的主题——求佛助道,以及独一无二的人物塑造方式——多位一体。



《西游记》描述道教内部陷入混乱,需要佛教来帮助整治,这首先是通过大闹天宫来反映的。孙猴子是个杂家子弟,师傅虽说是个道人,但其名号乃是菩提祖师,分明有佛家的成分。他登坛讲道:“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尘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儿道,讲一会儿禅,三家配合本如然。”(2)看来还搀合了儒家学说,整个一大杂烩。在他与猢狲徒弟有关学什么的问答中,这祖师还明确提到“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他都可以教。但从他给徒弟起的名字——孙悟空——来看,他还是以佛家为主。



孙悟空成为杂家信徒的起因很有意思,但往往为人们忽视:在第一回,这美猴王正玩得高兴,突然想到了终极问题——死,不由得“忧烦,掉下泪来。”于是,他出海寻访神仙,要学那长生不老之术。没想到菩提祖师秘密传授了他长生秘诀后,又当众告诉他虽然他有长生之法,但是还有“三灾利害”。每五百年后,要分别遭受雷灾、火灾、风灾。为躲避这些灾难,孙悟空又学会了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只因他在师兄弟面前炫耀,变了棵松树,被祖师斥责一番,说他那是找死,并将他赶走,还不准孙悟空说出师祖姓名,否则要“把你这猢狲剥皮挫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2)


菩提祖师如此偏心,又不为徒儿保密;明明教了孙悟空长生之道,又警告并威胁他还会死亡。如此缺乏博爱,如此自相矛盾,难道是佛家所为?有些读者可能会说,这情节只是为孙悟空回花果山找个理由而已。不,当我们看明白这部小说的主题之后,就会想到,这是吴承恩在利用小说形象地表现道教的无能,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混乱状况,天下失道无德,等等需要去西天取经的必要。



道教的无能在随后五回里更精彩、更具体地表现了出来。玉皇大帝虽然不是道教的创始人,却是道家的首席行政长官,虽然他身后还有太上老君等董事会成员,但毫无疑问,玉皇大帝是负责日常事务的总裁。但是他似乎没什么本事,手下的兵将也多为废物;治下的国家是一个拳头大的是哥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丛林。孙悟空修炼成仙,一回到水帘洞,就主动出击,首开杀戒,到水脏洞把曾经欺负过小猴子的混世魔王给宰了。为了发展花果山的武装力量,孙悟空到傲来国界念咒语、吹邪风,抢来了刀枪剑戟。周边七十二洞的妖魔鬼怪立即臣服孙悟空,向美猴王朝拜进贡。仗着一身本事,孙悟空去龙宫勒索,得到金箍棒和盔甲。玉帝招安,孙悟空嫌弼马温官职太小,自封齐天大圣。托塔天王和三太子哪吒也不是他的对手,玉帝只得认可这位敢于和自己平起平坐的猴王,并修建府第,请他上天居住。只因王母娘娘办蟠桃盛宴没有请他,孙悟空便大闹天宫,把道家的皇宫搅得天翻地覆。虽然他被二郎神抓获,但即便是道教的祖师爷也拿他无可奈何,反倒让他在八卦炉中练出一对火眼金睛,再次搅闹天庭。不得已,玉皇大帝只好请来西天的如来佛,才制服了妖猴,把他压在佛祖手掌化作的五行山下,随后把蟠桃宴开成“安天大会”。道教天下的混乱,首领无能为力,需要佛教的帮助才能够维持秩序,令天下太平。这一切,都在前七回生动地展现出来。



小时候看《西游记》,喜爱的当然只是这些情节,什么主题不主题,根本不在意。尽管吴承恩生怕读者会无视他的严肃主题,在大闹天宫后明确点题,但很多人与我当年一样,还是把它忽略了。其实,作者通过如来佛之口把它说得一清二楚:“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但那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海恶。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8)此处,吴承恩还是笔下留情了,也许是怕官家或读者骂他不爱国,才没敢直说问题就出在中国,反而把“东部神洲”说成是理想国。其实,按如来佛安排,跋山涉水去西天取三藏真经的玄奘是哪国人,谁不知道?好在那是前朝的事情,也许是那年头人们的政治觉悟不那么高,也许是明朝还没有把大国的气度丧失遗尽,没听说有谁找过吴承恩的麻烦。



《西游记》的大背景,不仅是中国戡乱、道德沦丧,就连去西天取经的唐僧本人也惨遭罹难。还未出生,他中了状元、为当朝丞相招为驸马的父亲就在上任的路上被刁民杀害,母亲被掳受辱;他自己则经历了咬断脚趾、漂流江心、为人收留、孤身长大、寻母报仇的苦难历程。足够搞比较文学的学生,研究神话原型的学者用来和希腊的俄底浦斯王(其名意为受伤肿胀的脚)或犹太人的摩西比较总结一番。如果说谋杀只是个偶然事件,但那刁民刘洪不过是个撑船的艄子,竟然能冒充状元到江州上任,一干就是十八年,这就足以表明当时的国情了。那还是在盛唐之初、贞观之治时发生的事件。显然,《西游记》向我们展示的是:在道教兴盛的汉朝灭亡并历经多年战乱之后,无论是本土的儒家还是道教,都已无法训导神州的子民,中国需要新的伦理道德体系。这就是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背景,《西游记》用形象的手法向读者铺垫这一主题。



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经历了八十一难。许多妖魔都是道家子弟,比如:在黑松林劫走唐僧的黄袍怪是玉帝身边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下凡;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仙和银角大仙是为太上老君照看炼丹炉的两个童子;枯松涧火云洞的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武艺和法术都在孙悟空之上;金兜洞的独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下凡。盘丝洞的蜘蛛精和黄花观的蜈蚣精也是道家的弟子。六耳猕猴简直就是另一个孙悟空,不仅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将拿他不下,甚至没有谁能够把他和孙悟空区分开来,还得再次请如来佛出马。这些都是在不断显示道教的礼崩乐坏,需要佛教来帮助维持秩序。



也有不少妖魔是佛家的牲畜或弟子下凡,这些家伙都各有手段,孙悟空那么大本事却经常不是对手,而且他们随便拿个什么佛家的法器就会让老孙这位杂家子弟束手无策。比如让唐三藏在通天河成为“陈()到底”(49)那个妖怪,不过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一条金鱼;只是听了些经,便修炼成精。又如小雷音寺的黄眉怪,无非是弥勒佛身边的一个童子,拿了个金铙、偷了个布袋,就把孙悟空和道教诸多神灵抓了起来。还有狮驼国的三怪:青狮、白象、大鹏,都是佛家的牲畜和妖魔,孙悟空与之交手,往往无可奈何,不得不请求观音、弥勒佛、文殊、普贤等菩萨相助,甚至需要如来佛本人来帮忙,才可以度过难关。曾经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简直成了个跑腿求援的信使。这一切都进一步表明佛家法力无边,世界多么需要佛教来帮助拨乱反正。



唐僧取经,一路风险,到处灾难。但他们一进入西方佛地,所见尽是花团锦簇,“所过地方,家家向善,户户斋僧;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见林间客诵经”(98)。端的是个极乐世界!简直就像文化革命时期的中国:整天抓革命,时时学《毛选》,自然而然就促进了生产,人人满意,家家幸福;不用教诲,就把孙悟空熏陶得不杀生了,就把猪八戒熏陶得不好色了。如来佛端坐在雷音寺大雄宝殿上,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谆谆教导唐僧一行:“你那东土乃南瞻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榖;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生,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其永堕阿鼻,不得超生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理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辇何耶?”(98)好嘛,他个如来竟然把神州大地说得一无是处,把儒家和法家也讥笑了一通。明朝的气度真不小,吴承恩如此利用小说反党,借古讽今,污蔑我们伟大祖国,和谐社会,居然没让他到五七干校去劳改。



伟大导师随后又发出最高指示:“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98)玄奘、悟空把三藏真经带到大唐,立功成佛。八戒、沙僧、白龙马也修成了正果。求佛助道,弃道入佛,以佛治世;这就是《西游记》的主题。



然而,即使不知道,甚至没有想过《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也基本上不会影响我们对这部小说的欣赏。《西游记》的价值不在于主题的意义,不在于那无聊的,让人随看随忘的说教,而在于吴承恩展现主题的方式,在于他用丰富的想像力和生动活泼的文字讲述了那些有趣的故事,在于他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关于吴承恩想像力的丰富和故事的有趣,已经有无数文章赞誉,我无意锦上添花。关于他的人物刻画,许多人批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以及其他次要角色,基本上都是平板式的性格,而且他们都一成不变。虽然孙悟空和猪八戒到了西天就变了,但小说没有写出他们是怎么发展变化的,而是简单地告诉读者,他们变了。这是小说最大的失败。但我认为,可以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看作一个人——玄奘。他们是他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多重性格;这些人物实际上是多位一体。



我们知道,历史上,玄奘是独自一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西域学习、研究、论述、辨明佛法,并取经回国。我们也知道,他那空前绝后的伟大业绩完全是个人行为,不像《西游记》所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得到唐朝皇帝的批准和赞助。皇家的赞赏,所给予的荣誉和支持都是在玄奘回国后才得到的。他一路经历的苦难很可能远比小说描述的那些有惊无险的故事要惊险得多、要困难得多,因为他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保护,没有诸多神仙和菩萨相助,更没有如来佛慈悲的大计划保佑他平安无事。玄奘必定是依靠了小说所描写的唐僧那种坚定不移的信仰、意志和毅力,孙悟空的本领和聪明,沙僧的吃苦耐劳和白龙马的无言内敛,再加上运气和各地人们的帮助,他才能成功。同时,我们也不难想象,玄奘作为一个人,也会有猪八戒所代表的种种弱点:好色、懒惰、偷安。作为一个能够克服那么多困难的人,玄奘肯定不是唐僧那样一个柔弱的人,而是像孙悟空那样:本事高强、坚忍不拔、一往无前、敢做敢为。这样一个人,难道他就从来没有野心?没有杀机?没有歹意?没有孙悟空那些缺点?



基于历史,基于常识,我认为完全可以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看作是玄奘一人的诸多棱面。无论吴承恩是否有此意图,作为读者,我们有权力这样诠释小说,只要这样解读有助于我们欣赏作品。这样解读,一个丰满的、复杂的人似乎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不再是单一的性格,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似乎看到他在取经路上曾经软弱、曾经消沉、曾经犹豫,曾经打过退堂鼓,曾经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他最终克服了种种外界的艰难,平息了痛苦的内心挣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到达了理想的极乐世界。不仅如此,玄奘还可以是我们多数人的代表。我们都有向善的一面,都有信念和毅力,都有勇气和智慧;同样,我们也都有邪恶的念头,不良行为和种种弱点。重要的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就有可能承受苦难、经历磨练、通过考验,最终修成正果,或曰佛、或曰真人、或曰君子……当然,另外一种可能性也许更大。毕竟,玄奘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但有了一个玄奘,我们就有了榜样,有了希望。我们就看到:人,可以高尚,可能成功。



如果这样看待《西游记》的人物,那它就比另外两部古典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成功。那两部小说里刻画的人物多有性格单一、没有发展变化的缺点。而且那些人物都不可能像《西游记》的人物这样作多位一体的组合,因而显得平板而不够丰满。在这个意义上,《西游记》的成就超过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的另外一大成就是对话,尤其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对话,写得非常生动有趣、真实可信;远远超过《三国演义》里的文言对话,也比《水浒传》里的对话更加生活,只有《金瓶梅》的对话堪与媲美。然而,《西游记》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为了凑足九九八十一难,许多历险故事写得大同小异,而且佛家随便一个动物下凡,就闹得道家没辙,典型的意图大于形象,极其无聊。此外,许多故事,叙述过了,在搬兵求救时又复述一遍,令人厌烦。再就是小说里穿插了大量的诗,其实无非就是些合辙押韵的顺口溜而已,用来描写风景、人物、作战等等,毫无诗意,但却透着作者的自鸣得意。让人不禁看低了作者的文采,与曹雪芹《红楼梦》里诗词的运用相比,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西游记》若删掉一半,文学价值会大得多。



尽管如此,读《西游记》还是让我重温了儿时的乐趣,而且让我惊喜地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主题和人物塑造手法。不管那手法是不是作者的初衷,我有充足理由作如是观,并因此而进一步欣赏作品。教学时,指出并让学生讨论这两点,他们也觉得学到了自己读小说看不到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