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原饮2

 散萃 2011-08-18
释名】本方为吴有性所创,其意直达巢穴,使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名达原饮。
  【方源】《温疫论》。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组成】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用法及用量】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斟酌,所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
   【方证】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痛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疫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热。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主治】(1)流行性感冒之邪伏膜原者。
   (2)流行性出血热之初起者。
   (3)乙型流行性脑炎之邪伏膜原者。
   (4)传染性肝炎之邪溢少阳经者。
   (5)疟疾。
   【历代医家方论】《瘟疫论》说:“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合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予饮,非拔病之药也。”
   《张氏医通》说:“或问疫邪初犯募原,吴又可以达原饮为主方,详方中槟榔、草果、厚朴俱属清理肠胃之品,知母直泄少阴邪热,与募原何预而用之?答曰:募原虽附躯壳,贴近于里,为经络脏腑之交界,况湿土之邪,从窍而入,以类横连,未有不入犯中土者,所以清理脾胃为先,又可专攻瘟疫,历治有年,故立此为初犯募原之主方。……余尝以此治疫疟、时疫,靡不应手获效,总藉以分解中外寒热诸邪之力耳。”
   《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北方医者治温病,恒用吴又可达原饮,此大谬也。达原饮为治瘟疫初得之方,原非治温病之方也。疫者,天地戾气,其中含有毒菌,遍境传染若役使然,故名为疫。因疫多病热,故名为瘟疫,瘟即温也。是以方中以逐不正之气为主。至于温病,乃感时序之温气,或素感外寒伏于膜原,久而化热,乘时发动,其中原无毒菌,不相传染,治之者惟务清解其热,病即可愈。若于此鉴别未清,本系温病而误投以达原饮,其方中槟榔开破之力既能引温气内陷,而厚朴、草果之辛温开散大能耗阴助热,尤非温病者所宜,虽有知母、芍药、黄芩各一钱,其凉力甚轻,是以用此方治温病者,未有见其能愈者也。且不惟不能愈,更有于初病时服之,即陡然变成危险之证者,此非愚之凭空拟议,诚有所见而云然也。”
   【方理】长夏之时,时至伏暑,而疫病者多见并相互传染者众。吴有Kl生,大胆提出了其病在膜原之说以及有关传染之问题。本方按吴有性之见,并非因时病而作。他认为:“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致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吴有性在此提出病疫之由是从口鼻而入的观点,是没有问题的。然疫病之作之发,与季节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即疫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而长夏之际,湿热郁蒸,使病毒疫邪具有更适宜的流行和扩布条件。故在本阵之中,将达原饮列入四时方阵,以匡原方立论之失。四时之病,并非仅指因寒热温凉四气之变所致疾病,同时也包括四时环境下所滋生繁衍的疾病。本方槟榔、厚朴疏利三焦,草果、甘草消滞和中,黄芩清里郁之热,白芍敛热伤之营,知母清润存阴以除疫疟。诸药合之,具有开达膜原、燥湿化痰、辟秽化浊之功。故长夏之际,病疫初起者,可选而用之。此为易之不易、不易之易也。
   【附方】柴胡达原饮:本方去知母、芍药,加柴胡、枳壳青皮桔梗、荷叶梗。主治:湿痰伏于膜原,胸膈痞闷,心烦,头眩口腻,咳痰不爽,舌苔粗厚,扪之糙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