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古代女子的饰物(配图)

 zqslbrj 2011-08-18



中国古代男女留长发,尤其是儒教盛行之后,身体发肤受于父母,为了孝道,头发是不能随便剪的。再者,历代妇女以长发为美,故中国古代男女在梳理头发时少不了以饰物固定长发或点妆。      

         

    中国发饰有男女之分。在初期中国古代男女的发饰是多以簪为饰,在使用上,男子多以簪横贯椎发,或以帽冠将发套住后,用簪穿过帽孔中把它固定。至于妇女的插簪部位,则因各朝代、各地风俗性及各人的审美观念不同而异,可直插、横插及使用的簪数多寡不一。      

         

    新石器时代的簪「古称之为笄」,多作圆锥形状。商代的簪头已有雕饰,而在西周至汉代期间的簪,簪头更镶有绿松石和玉的宝石饰物。到了唐、宋年代,簪的簪枝以金、银为多,而在工艺方面,有錾花、镂花和幼金丝的盘花徇等的簪首工艺技术。明清代年间,更镶有珍珠、玛瑙、翡翠、琉璃、珊瑚及点翠等的簪、扁方”钗及步摇等的饰物。      

         

    中国发饰 形制雕镂精美,精巧玲珑,除了取其吉祥、辟邪保身或长佑平安之外,也成为富贵人家或贵族炫耀财富身份的象征,更是男女情爱寓语寄情之物。发饰所 能发的美感,平添了女性的妩媚,娇美,高雅。及重要的,图形纹饰反应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寓意及艺术。      

         

    头簪的原意是连缀,因戴冠于发要用工具,以后就把这种工具称为簪了。簪后来又变为妇女头上的装饰品。贵族妇女“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驱”,喜以满头珠翠为荣耀。      

         

    清代宫廷发簪,最精美的有翠嵌珠宝头簪、银嵌翠蝴、蝶簪、银镀金嵌珠宝点翠花簪、铜镀金点翠珠宝簪等。发簪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先用金银制成特定形体的簪架,簪架周围高出一圈,中间凹陷的部分粘贴羽毛,它是用翠乌蓝,紫色羽毛绒古称“点翠”,再配上一圈“金边”,嵌翡翠、珍珠、碧玺、珊瑚、宝石等珍贵材料,再饰以美满的吉祥图案。      

         

    晚清又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大拉翅取代了用发架梳的两把头,据说是慈禧的独创发明。慈禧名为太后,实为女皇,她所处地位与清代的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无度、生活靡费。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标准。      

         

    清代满族妇女的扁方与汉代长簪有类似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对象不同罢了。由此可推断,扁方可能由长簪演变而来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头上插一个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插一白银或白铜小扁方,以示区别。      

笄 ji1 固定发髻的用具。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CR,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新石器时代 石笄,骨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红山文化 玉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簪 zan1 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其中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 zhi4。

   

   (另解:)簪为绾发所用长条形针状物,即古時的笄。早在新石器時代,妇女就已经使用发簪一类的首飾,古人谓笄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一为固冠。为兼顾其实用性,所以针多粗,而头部不大,而今日之簪,多注重在裝饰,头部较为夸大,且镶以珠玉宝石,力求美观;另一端则尖細如针,针的作用,只为了易于插入发髻 .

   明代 金凤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钗 chai

    ---股左右成對。釵的兩股或作等長並列或作一股垂直,一股彎鉤、或作一長一短。釵首多有刻紋或精雕細啄作?雲、花草、樹木........等形狀

   明代 金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宋代 金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步摇   

   多为隆重场合所用发饰。步摇底座为簪钗,在缀着花鸟禽兽的簪钗上系上金叶或挂衔着珍珠、玉石、碧玺、翡翠或玛瑙......等各种缤纷套目的珠串,随着人体的走动,金叶或珠串便会摇颤。摇出女人的风情,随着莲步轻移,闪着金碧璀璨光影,响着铮铮琮琮悦耳声。  

     

   步摇最初是贵族妇女所专用,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前多数镶满珠玉。成为分组下垂的穗状串饰。或另有四蝶步摇,摇动时像蝶儿展翅飞舞。  

     

      

   唐代 四蝶银步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东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卷 中戴步摇的女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栉 zhi4

   

   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栉也可以直接戴在头上作为装饰。

   宋代 银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唐代 金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唐代 张萱 捣练图 中头戴梳篦的仕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注:中华祖先从五万年前至六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利用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石珠等创造串饰。文中提到的笄,簪,栉等首饰,已知最早的文物都出自距今一万年至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
   华胜

   

   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 。

   

   电视剧 大汉悲歌 中戴华胜的辛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华祖先使用耳饰最早的文物证据来自距今一万年至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耳环

   

    和现代意义基本相同,指环状的耳饰。

   

    耳环大约出现于晚唐时期,至五代,宋初,汉族妇女戴耳环已很普遍。今少数民族中阿昌族,黎族妇女多戴耳环,并且直径较大。海南岛黎族妇女戴的耳环直径18cm,每耳戴十几个耳环,从大到小一环套一环,非常独特。

    

   

   宋代 金耳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耳玦 jue2   

     

   有缺口的环形玉称为玦。耳玦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耳饰,其戴法目前不是很清楚。有人说戴耳玦时可将缺口夹住耳朵,也有人说需用细绳子系挂在耳眼上。也有人说古人生前戴环、死后戴玦,实际只是一种猜测。   

     

   河姆渡文化 玉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耳坠

   

   耳坠也是一种耳饰,又称坠子。最早的实物为河北省定县华塔遗址北魏石函中出土的金耳坠一对,耳坠长9cm,主体为金丝编成的圆柱,小金球,圆金片及由锁链联结的圆锥体组成,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明神宗孝靖皇后的一对金耳坠最有代表性,主体为月宫中捣药的兔子。

   

   汉代 鎏金点翠花篮耳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明代 玉兔捣药耳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耳珰 

   珰是直接穿挂于耳上的耳饰,一般为为凹腰圆筒形

   

   汉代 耳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六朝 琉璃耳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耳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古代已经有假发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头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银镀金嵌宝蝴蝶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金薄画搔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明-金头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玳瑁雕花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雕花象牙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翡翠红宝石钻石戒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战国前-心形碧玺链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青玉老土红凤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春秋 玉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臂钏

   

   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钏“字的造形从“金“,从“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明代的金花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缠花发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点翠嵌宝石蝠蝶花卉钿子清(1644-1911)长:29厘米 阔:16.5厘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牡丹发钗

     

   清代,长21cm。

   宮廷女性用來固定头发,以代表富贵的红色牡丹花, 上有一支蝴蝶用珍珠定在花芯,绿叶部分与红花对照,精巧而细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扁方

   

   ---簪的一种,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所用的特殊髮飾。其造型作扁平一字形,又扁又方,有扁尺形、縮腰寬瓣形、縮?兩端尖葉形.....等,也称大簪,扁方上飾有牡丹、石榴、蝙蝠、蝴蝶或吉祥鳥獸形以取其祝福的寓意

   金镂空蝠寿扁方,清,长32cm,最宽4.3cm。

    扁方长形,金质,成色上佳。两端镂空錾刻古钱纹,镂空处分别嵌翠玉及碧玺的“富”“贵”“吉”“祥”四字。中部錾刻三个“寿”字及两只蝙蝠,寿字与蝙蝠一一相间。扁方的一端头嵌翠玉蝙蝠及两枚碧玺花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云凤纹金簪: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长15.3厘米,簪首长6厘米,宽2.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顶用金丝盘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云纹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凤凰身体用状如谷子的金粒交错排列而成,边缘用金丝盘出卷草纹图案。工艺极为讲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明 累丝嵌宝石人物纹金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玛瑙佛手形蜜蜂形金簪: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1厘米,簪首长3厘米,宽3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印象沐?蹦钩鐾痢=鹬省M?出土两件,形制相同。簪首镶一块桔红色玛瑙,色泽鲜亮,玛瑙雕刻成佛手形,顶端有一只玛瑙制成的小蜜蜂,形态栩栩如生。“蜂”与“丰”有谐音,寓意风调雨顺,丰收吉庆,流行于明清时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碧玉簪:

   明(公元1368-1644年)长12厘米,簪首直径0.5厘米;长11厘米,簪首直径0.6厘米;长8.3厘米,簪首直径0.5厘米;长8厘米,簪首直径0.5厘米。馆藏。碧玉质。簪针均作方锥形,簪首作覆斗形,粗眉上卷,宽鼻,大嘴微张,其余三件均通体素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螭纹金簪:

   明(公元1368-1644)长11.8厘米,簪首直径1.2厘米,长11.9厘米,簪首至今1.2厘米。南京中华门外出土。金质。两件,形制相同。簪首作一团身螭。簪针内空,圆形,近簪首处弯曲。通体锤碟出二螭,一螭向下游动,一螭侧身向前攀援,两相呼应,意趣盎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22.3厘米,簪首长9.2厘米,宽6.1厘米;长22.5厘米,簪首长8.9厘米,宽6.2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夫人墓出土。金质。共出土一对,系凤冠商的插饰。簪针扁平,弯曲呈勾状,上端弯曲连接簪首。簪首饰凤凰。尖啄,羽冠,丹凤眼,昂首挺胸,两翼外张,振翅欲飞,羽毛层层叠叠,长长的尾羽向上翻飞,双爪伫立祥云之上。云作如意形,其工艺非凡,用细如毫发的金丝和谷粒大的金珠,根据凤凰的各部位特征分段制成。完美地展现了凤凰地造型,代表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超水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佛手形金簪:

   明(公元1368-1644年)长12.2厘米,簪首长1.2厘米,宽0.7厘米。1976年南京江宁殷巷出土。金质。簪针为圆形,簪首为一佛手。佛手指细长,不见骨节,指甲狭长,五指微曲,拇指,中指,小指指尖翘起,似做拈花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佛像形金簪: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长5.8厘米,簪首高2.2厘米,宽1.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做成一尊佛像。佛像螺髻,着左袒袈裟,作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佛字金簪: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长10.7厘米,簪首高3.5厘米。1959年南京江宁殷巷沐晟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锥形,簪顶用垒丝工艺做出祥云,云下作一圆形,内写“佛”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云犀纹金簪:

   明(1368-1644年)长11.7厘米,簪首直径2.4厘米。1975年南京中山门外出土。金质。簪针扁平。簪首作如意云形,上卧一金牛,身披金丝绶带,前蹄腾空,回首翘望。牛首右上方焊一圆形金托,内嵌物已失,为一幅“犀牛望月”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菊花形金簪:

   明(公元1368-1644),长11.5厘米,簪首边长1.7厘米。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簪针针呈方棱形,簪顶用垒丝做成委角方形。其上用细金丝盘成两重花瓣,做成一朵盛开的菊花,工艺精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灵芝竹节纹玉簪: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0.3厘米,簪首直径1.5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有沁色。簪顶部作灵芝纹,簪首雕琢两竹节纹,顶部略弯曲。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梅花竹节碧玉簪: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长12,8厘米,簪首直径1,3厘米,长13,8厘米,簪首直径1.6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出土两件,形制相同,簪首作钱纹,通体雕琢竹节纹,上部饰数多梅花。末端作竹子截面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凤凰牡丹纹金簪: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18.4厘米,簪首长8厘米,宽1.5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状,簪首用垒丝工艺作出朵朵牡丹,一只凤凰栖息于牡丹丛中。采用盘丝,垒丝,刻丝,焊接等工艺,重重叠叠,极为精细。“凤栖牡丹”隐喻荣华富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牡丹形金簪: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长14厘米。簪首宽10.5厘米。1978年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俞通源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用薄金片锤碟出两重牡丹瓣,并用金丝连接,花瓣和叶子上在錾刻出细线纹,层次丰富,形象逼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明(公元1368-1644年)长13.6厘米,钗首长3.4厘米,宽3厘米。1963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金质。钗首制成朵云状,其上用锤碟,錾刻,焊接等工艺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主题。莲叶穿孔,可系饰物。婴戏莲纹始于宋代,寓意美好,后代极为流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清 “伏牛望月”金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南唐 金镶玉步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花卉纹银梳子(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银镶珊瑚扁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镶珊瑚扁方五件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亭阁形金耳坠:

   明(公元1368-1644年)长4.7厘米,亭阁高3厘米,宽1.5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耳坠为亭阁形。亭顶部用金丝编结成十三瓣花形,亭作长方形,重檐,屋角上翘。亭的一面为屏风,其余三面则为可启闭的双扇门。屋顶的下部为立柱和花板。亭阁比例得当,屋脊上的瓦楞整齐清晰,扇门花纹精细,工艺精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葫芦形金耳环: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6厘米,葫芦长3.2厘米,宽1.3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墓出土。金质。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耳坠作葫芦形,一锤碟。錾花,焊接等工艺制成。葫芦空心,棱角突出,上端有五个圆珠组成的花瓣。再通过缠绕的金丝连接五片蕉叶,葫芦底作钱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花卉纹点蓝耳环(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药神形金耳坠:

   明(公元1368-1644年)长10.3厘米,药神高5厘米,宽1.8厘米。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同出土一对,形制相同。耳坠的造型为药神形象,其上部是一朵六瓣莲花,花上有镶嵌物。莲花下是一荷锄背篓的女子,头挽高髻,颈戴项圈,飘带环绕其身。身后的背篓中露出一枝刚采摘来的灵芝。药神立于莲花座上,耳坠采用花丝,镶嵌,锤碟,焊接等工艺制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五毒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唐·龙头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头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头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