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晋纪年

 tailie 2011-08-19
两晋纪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
      晋朝的历史异常复杂。“久合必分”指的就是西晋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但是西晋维持了仅仅11年的统一,又再次陷入混乱和分裂。先是八王之乱,接着五个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进入中原并建立各自的国家,史称“五胡乱华”。西晋被匈奴汉国(前赵)灭亡,皇族司马氏随即在建康(南京)称帝,建立东晋。黄河流域和四川被五胡诸国占据,《晋书》把这些国家归纳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成汉,统称十六国,把它们和正统地位的东晋合称为东晋十六国。此外,由于冉魏附于后赵、西燕附于后燕、代即北魏前身,没有把这三国列入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持续了一百多年,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晋朝可按京城的改变简单地分为西晋(公元265-316年)和东晋(公元317-420年)。虽然在很多时候晋朝的中央政权力量弱小,五胡十六国中有一些人口、领土、势力都更强大的国家,也应当主要使用晋的年号。
晋朝可以细分为以下时期:
 
西晋与东吴对峙(公元265-280年)
统一的晋朝(公元280-290年)
八王之乱的割据时期(公元291-306年)其中304年五胡乱华开始
西晋末年的混乱时期(公元307-317年)
偏安南方的东晋(公元317-420年)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
东晋灭亡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五胡乱华结束。

西晋(公元265-316年)
西晋与东吴对峙时期(公元265-280年)
晋武帝司马炎
265 乙酉 泰始 元年(吴末帝孙皓 甘露元年)
266 丙戌 泰始二年 (吴末帝孙皓 宝鼎元年 甘露二年)
269 己丑 泰始五年 (吴末帝孙皓 建衡元年 宝鼎四年)
272 壬辰 泰始八年 (吴末帝孙皓 凤凰元年)
275 乙未 咸宁 元年(吴末帝孙皓 天册元年)
276 丙申 咸宁二年 (吴末帝孙皓 天玺元年)
277 丁酉 咸宁三年 (吴末帝孙皓 天纪元年)
280 庚子 太康 元年(咸宁六年)(即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统一的晋朝(公元280-290年)
晋武帝司马炎
280 庚子 太康 元年(咸宁六年、天纪四年)
290 庚戌 太熙 元年(晋惠帝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永熙元年)
晋惠帝司马衷
290 庚戌 永熙 元年(太熙元年)

八王之乱的割据时期
晋惠帝司马衷(他已经在前一年登基)
291 辛亥 永平 元年(当年再改年号为元康)八王之乱爆发
291 辛亥 元康 元年(永平元年)
300 庚申 永康 元年
301 辛酉 永宁 元年(永康二年)
302 壬戌 太安 元年(永宁二年)
303 癸亥 太安二年 (益州牧李特 建初元年 李特家族不久称成都王,后称帝,定国号为“成”;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可以把它们总称为“成汉”)
304 甲子 永安 元年(匈奴人刘渊称汉王,为与汉朝区分,可称其为匈奴汉国)(成都王李雄 建兴元年)
306 丙寅 光熙元年(永安三年) (李雄称帝,即成武帝 晏平元年)

西晋末年的混乱时期(公元307-317年)
晋怀帝司马炽
307 丁卯 永嘉 元年
308 戊辰 永嘉二年 (汉王刘渊 永凤元年)
309 己巳 永嘉三年 (汉王刘渊 河瑞元年)
310 庚午 永嘉四年 (汉王刘聪 光兴元年)
311 辛未 永嘉五年 (成武帝李雄 玉衡元年)(汉王刘聪 嘉平元年)
313 癸酉 永嘉七年 (晋愍帝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建兴元年)
晋愍帝司马邺
313 癸酉 建兴 元年(永嘉七年)
314 甲戌 建兴二年 (前凉张实 永安元年)
315 乙亥 建兴三年 (汉王刘聪 建元元年)
316 丙子 建兴四年 (汉王刘聪 麟嘉元年)匈奴汉国灭亡西晋


偏安南方的东晋(公元317-420年)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注意我提供的十六国年号尚不完整
晋元帝司马睿
317 丁丑 建武 元年
318 戊寅 大兴 元年(建武二年)(汉王刘粲 汉昌元年)刘曜迁都长安,改匈奴汉国为“赵”,史称前赵(前赵刘曜 光初元年)这一年有4个年号,注意各自的适用范围。
319 己卯 大兴二年(后赵石勒 元年)羯人石勒也称赵王,为与前赵区别,史称后赵
320 庚辰 大兴三年(前凉 张茂 永元 元年)
322 壬午 永昌 元年
晋明帝司马绍 太宁 元年
322 壬午 永昌元年(司马绍登基后没有改司马睿的年号)
323 癸未 太宁 元年(永昌二年)他总算还是改了
324 甲申 太宁二年 (前凉张骏 太元元年)
晋成帝司马衍
325 乙酉 太宁三年(司马衍登基后也沿用前一个皇帝的年号)
326 丙戌 咸和 元年(太宁四年)
328 戊子 咸和三年(后赵石勒 太和元年)
329 己丑 咸和四年(后赵灭前赵)
330 庚寅 咸和五年(后赵石勒称帝 建平元年)
333 癸巳 咸和八年(后赵石弘 延熙元年)
334 甲午 咸和九年 (成 李班 玉衡 二十四年)
335 乙未 咸康 元年 (后赵 石虎 建武 元年) (成哀帝李期 玉恒元年 )
337 丁酉 咸康三年(前燕慕容皝 元年)
338 戊戌 咸康四年 (大成国皇帝李寿改国号为“汉”,成汉昭文帝李寿 汉兴元年)
晋康帝司马岳
343 癸卯 建元 元年
344 甲辰 建元二年 (成汉归义侯李势 太和元年)
晋穆帝司马聃
345 乙巳 永和 元年
346 丙午 永和二年 (成汉归义侯李势 嘉宁元年) (前凉张重华 永乐元年)
349 己酉 永和五年 (后赵石虎 太宁元年)
350 庚戌 永和六年 (后赵石祗 永宁元年)
351 辛亥 永和七年 (前秦苻健 皇始元年)
352 壬子 永和八年 (前燕慕容儁 元玺元年)
354 甲寅 永和十年 (前凉张祚 和平元年)
355 乙卯 永和十一年 (前秦苻生 寿光元年)(前凉张玄靓 太始元年)
357 丁巳 升平 元年 (前秦苻坚 永兴元年) (前燕慕容儁 光寿元年)前秦苻坚暂时性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
359 己未 升平三年 (前秦苻坚 甘露元年)
360 庚申 升平四年 (前燕 慕容〈日韦〉 建熙元年)
晋哀帝司马丕
362 壬戌 隆和 元年
363 癸亥 兴宁 元年(隆和二年)(前凉张天锡 太清元年)
365 乙丑 兴宁三年 (前秦苻坚 建元元年)
晋废帝司马奕
366 丙寅 太和 元年
371 辛未 太和六年(晋简文帝没有在登基的第二年春节更改年号,而是当年就更改年号,这一年也就等于咸安元年)
晋简文帝司马昱
371 辛未 咸安 元年(太和六年)
372 壬申 咸安二年
晋孝武帝司马曜
373 癸酉 宁康 元年
376 丙子 太元 元年
383 癸未 太元八年(淝水之战)
384 甲申 太元九年(后燕慕容垂 燕元元年) (后秦姚苌 白雀元年)
385 乙酉 十年 (前秦苻丕 太安元年) (西秦 乞伏国仁 建义元年)
386 丙戌 十一年 (前秦 苻登 太初 元年) 北魏(即代国)建立,北朝纪年开始(北魏拓跋珪 登国元年)
388 戊子 十三年 (西秦 乞伏乾归 太初 元年)
389 己丑 十四年 (后凉 吕光 麟嘉 元年)
394 甲午 十九年 (前秦 苻崇 延初 元年) (后秦 姚兴 皇初 元年)
396 丙申 二十一 (后燕 慕容宝 永康 元年)(北魏拓跋珪 皇始元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
397 丁酉 隆安 元年
398 戊戌 隆安二年 (后燕慕容盛 建平元年)(南燕慕容德 元年)(北魏拓跋珪 天兴元年)
399 己亥 隆安三年 (后燕慕容盛 长乐元年)(后秦姚兴 弘始元年)(北凉段业 天玺元年)(后凉吕光 承康元年)(后凉吕绍 承康元年)(后凉吕纂 咸宁元年)
400 庚子 隆安四年 (南凉 秃发利孤 建和 元年)(南燕 慕容德 建平 元年)(西凉 李暠 庚子 元年)
401 辛丑 隆安五年 (后凉吕隆 神鼎元年)(后燕慕容熙 光始元年)(北凉沮渠蒙逊 永安元年)
402 壬寅 元兴 元年(南凉秃发薷檀 弘昌元年)
404 甲辰 元兴三年 (北魏拓跋珪 天赐元年)
405 乙巳 义熙 元年(南燕慕容超 太上元年)(西凉李暠 建初元年)
407 丁未 义熙三年 (大夏王赫连勃勃 龙升元年)(后燕慕容熙 建始元年)(后燕高云 正始元年)
408 戊申 义熙四年 (南凉秃发薷檀 嘉平元年)
409 己酉 义熙五年 (西秦乞伏乾归 更始元年)(北魏拓跋嗣 永兴元年)(北燕冯跋 太平元年)
412 壬子 义熙八年 (北凉沮渠蒙逊 玄始元年)(西秦乞伏炽磐 永康元年)
413 癸丑 义熙九年 (大夏王赫连勃勃 凤翔元年)
414 甲寅 义熙十年 (北魏拓跋嗣 神瑞元年)
416 丙辰 义熙十二年(后秦姚泓 永和元年) (北魏拓跋嗣 泰常元年)
417 丁巳 义熙十三年 (西凉李歆 嘉兴元年)
418 戊午 义熙十四年 (大夏王赫连勃勃称帝,即夏世祖武烈帝 昌武元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 己未 元熙 元年 (夏世祖武烈帝赫连勃勃 真兴元年)
420 庚申 元熙二年 (西秦乞伏炽磐 建弘元年)(西凉 李洵 永建 元年)刘裕晋恭帝退位,南朝刘宋开始,东晋历史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