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除心理障碍,谛听心灵开启

 luhuwu 2011-08-19
根除心理障碍,谛听心灵开启
——农村高中生作文心理障碍对策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2006年09期
【原文出处】《中学文科》(南宁)2006年5期第9~10页
【作者简介】白燕萍,广西贺州高级中学(542800)


    作文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人们常常把作文水平作为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但不知何时起,学生作文时常表现出十二分的无奈。相当一部分学生视作文为负担,一提到写作文,便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这在农村高中非常明显。
    学生作文水平之所以不能正常发挥,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心理上的障碍。据调查,一般中学约有15%-17%的学生因受种种不正常心理因素的影响,作文成绩始终处于低下水平。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本人感到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心理障碍是可以根除的。
    一、教师方面
    1. 降低要求,面对实际
    降低作文教学的过高要求,这是消除农村高中学生害怕作文心理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因为作文要求降低之后,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要求之间的距离便相应缩短了,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作文便可获得成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感,又会为以后的作文积累良好的情绪体验,并逐渐形成一种心理需求,其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得到充分的调动。
    2. 激发兴趣,诱发动机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到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这段话告诉我们,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足见消除学生的畏惧作文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教给他们写作知识更为重要。由怕写到敢写到爱写,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次大的飞跃。作文教学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易克服学生的“厌烦”心理。
    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在教学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高,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才显著加强。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用得恰当,写得生动,都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只有在学习成功激起旺盛的求知欲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可言。
    3. 巧用批评,重视讲评
    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批改和讲评这一有利契机,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主动和学生交流思想,掌握其思想动态,以达到感情上的沟通,调控学生的写作心态。为了发挥情感动力的效应,优化学生的写作心态,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作文时,必须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批语要有鼓励性的语句,讲评要着眼学生的纵向比较。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加以肯定,对作文中的优点表示赞赏,充分利用赏识效应。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性中最深切的要求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种“渴望”不论是尖子生还是差生都需要,满足了这种“渴望”,学生尝到了劳动成果被人肯定的成功喜悦,便会增强写作文的信心。
    4. 形式多样,殊途同归
    作文训练的形式应追求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最后达到训练的总体要求。本人认为,堂上的训练只是众多作文训练渠道的其中一个。此外,让学生一人写一天的接力日记、每周一次的周记都是学生愿意写的小文章;手抄报比赛、妙语佳句摘抄比赛也能让学生乐于主动参与。这些对作文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学生作文“害怕”心理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心理特点及其规律,克服心理障碍,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使学生敢写、爱写、能写,而不是强求他们会写。
    二、学生方面
    1. 铸塑人格精神
    文如其人,一篇好文章自然有一股强大的人格之力支撑其中。学生感受到这样的人格,毫无疑问会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的组成和人生道德规范的自律。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诗句对真理的追求矢志不渝,对人生观的理解透辟精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情洋溢,对哲理的思考耐人寻味,学生如果读到这样的诗,心灵怎能不受震动呢?
    心灵的清浊与尊卑决定了文品与人品的高低。因此,铸塑写作主体的人格精神,能使学生对生活有一种深深的爱,对光明和美好有一种执著的追求,进而达到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的合一境界,促使学生更健康地作文、做人。
    2. 敏锐感触神经
    从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提高后,自然就会在其内心构建起认知的框架,而这种框架的建立,又会使他自然而然地去消化、吸收进而感知生活。这样他们的感触神经就能渐渐敏锐。作文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即使是具有相同经历的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也是有差异的。存在差异的关键在于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这也是部分农村高中生不愿写作文、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之一。因此,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从生活当中捕捉作文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知能力,使学生感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正是作文材料的来源。
    3. 活化想象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是将感知材料在大脑中重新组合、加工改造、融会升华、发展创新的重要思维方法。作文中的想象思维在于构思。构思是学生对作文内容表现形式的内心设计,构思阶段也是学生作文最困难阶段。有些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是“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感到无从下笔。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从诸多材料中加以分析、筛选、组合、加工、提炼中心的能力,对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段落层次及语言表达不会正确地处理,这也是学生作文心理的障碍。有些学生在构思作文过程中,不愿思考,见到文题就匆忙下笔,想到哪写到哪,条理不清,偏题离题,文不达意。而一旦学生的想象思维活化了,作文的兴趣也就浓了,思路会很快打开了,从而也就消除了心理碍障。
    4. 积淀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精神生活的范围,就是在积极的活动中发展、形成和满足他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需要和兴趣。”而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正好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需求。这些丰富多彩、富有强烈人文意义的活动,突破了学校的围墙,形成了各种新鲜而生动的刺激,赋予学生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只有这样,学生心灵世界才会闪烁璀璨的生命之光、哲理之光、人格之光。而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学生写作文时定会叙事有序、议论有理、抒发有情、描写有度。如果这样,他们厌烦、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哪会不能根除呢?
    最后,笔者认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农村高中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将会发生变化,学生作文厌烦、畏惧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作文的质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这有待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从实际入手,激发他们热爱作文、留意作文,增强他们作文的内驱力,尽可能使作文成为他们学习上的一件乐事,从而根除了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让教师听到学生心灵开启的美妙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