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作文教学的百年回眸与检讨(下)

 luhuwu 2011-08-19
高中作文教学的百年回眸与检讨(下)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2006年09期
【原文出处】《德州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2期第8~13页
【英文标题】Review and Self-criticism to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in One-hundred-year
  HUANG Wei
  ( Education Academy of Science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作者简介】黄伟,宁波大学教育科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黄伟(1959-),男,安徽舒城人,在读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育方面的研究。

【内容提要】 纵观20世纪上半叶语文学科高中作文教学发展轨迹,大体可以作出这样的划分:1. 以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为标志的开端期;2. 以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颁布为标志的初建期;3. 以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为标志的确立期;4. 以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为标志的发展期。纵览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的作文教学变革轨迹,大体可以做出这样的划分: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新建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是作文教学的挫折与恢复期;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作文教学的发展与成型期;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是作文教学的改革与转型期。
The development orbit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can be divided as the follows: 1. School rules made by emperor order in 1902 and school rules approved by emperor in 1904 are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period; 2. implementing order of middle school rule in 1912 and course standard of middle school in 1913 are regarded as the first building period; 3. abstract of new school system course standard·the abstract of national language course of high school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 in 1923 is regarded as the establishment period; 4. provisional course standard of ordinary national course of high school of 1929 is the sign of development period. We can divide the process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21th century into these periods as follows: the exploration and building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was from the fifties to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sixties, the setback and convalescence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was from middle period of the sixties to the seventies,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was from the eightie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was from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1990s to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日    期】2006-02-09
【关 键 词】高中/作文教学/回眸/检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high school/composition teaching/review/self-criticism/course standard/syllabus


    20世纪下半叶高中作文教学的变革轨迹
    ——以“教学大纲”为视点(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是在1956年。当时,汉语与文学分设,而高中语文学科只设文学不设汉语,因此在高中学段只颁行了《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的汉语与文学分设,是语文教学史上的创举,这一实验探索很有意义,但是,在实验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写作教学没有与汉语、文学教学进行很好的配合,总体上对作文有所忽略。尽管教学大纲也强调“在各种书面作业里,作文是很重要的一种”,并规定每学期用于作文应有12课时。继汉语、文学课本编完试用之后,还于1957年草拟了《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①,但这个方案没有公开发表,实际上,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突出写作”的传统在这一时期有所削弱。汉语与文学分设的语文课程实验历时仅一年多,实验中的经验与教训、成绩与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和修正便告夭折。
    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汉语与文学合并后的第一份语文教学大纲,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具有奠基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大纲分为七个部分: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选材标准;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大纲七个部分对作文教学均有论述,为1963年到1966年的作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确立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之与阅读教学一起共同构筑了语文教学的主体工程。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的中心地位在大纲中得到重新确立,在“教学要求”中对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阶段,使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在“教学内容”中规定:“高中阶段,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据培养读写能力的要求和步骤,在课本里编入一些有关读写知识,讲记叙、说明、议论和布局谋篇等知识。”在这份大纲中,读写中心、读写并进的教学思想得到凸显和加强,而提高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拓展了“读写结合”的传统语文教学思想,使读写结合的训练更为切实具体。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课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作文”三部分,在“选材标准”中也关注到写作的学习,“可以选内容无害而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至于思想内容稍有消极因素而艺术水平很高,足以作为学习借鉴的,也可以选一点”。在这份大纲里不仅注重课文对作文的示范、引导作用,而且还关注到语文知识包括写作知识对作文的指导作用。“学生的读写能力不能凭空养成,要以讲读教学为中心,进行种种严格的训练。”“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讲读教学必须同学生的写作实践密切联系。应该结合课文讲读,就作文批改进行批评,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写而不应该那样写,说得出错误的原因,想得出改正的办法。”这里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是,“读写结合”正在被纳入训练的范畴,在寻求读写结合的内在关联性方面与传统的理解和做法并非完全一致。简言之,传统的读写结合侧重于阅读之于写作的涵养、积淀、感悟;而这里关注的读写结合则侧重于讲读和语文知识对于写作的示范、指导作用。这样来对待和理解读写结合,一方面使读写结合的训练得到落实,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把读写结合导入惟技术的“单行道”。
    第三,加强写作训练,初步建构现代作文教学的阶梯和序列。大纲对写作明确提出了加强训练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中提出用多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提高写作能力,非多写多练不可。”“应该适当增多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大纲在写作训练方面的另一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探讨作文教学与训练的科学化,着力建构作文训练系统,可谓是建国后作文训练体系的滥觞。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要线索,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系。顺序主要表现在:(一)从阅读内容比较单纯、篇幅比较短的文章到阅读内容比较复杂、篇幅比较长的文章。(二)逐步理解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从词句到篇章,从比较单纯的方法到比较复杂的方法。(三)逐步理解和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等主要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几种体裁的文章的写法。整套教材要就上述这些方面作出安排,明确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重点。”对高中写作训练分层提出目标和要求:高中一年级,“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能力。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的文章,力求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句流畅。”高中二年级,“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继续提高比较复杂的记叙能力,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议论能力。学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用之于读写。写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高中三年级,“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各种表达能力,掌握比较复杂的议论方法,注意观点正确鲜明,材料充实可行,论证严密,语言简练。”
    第四,关注高中与初中的衔接,加强对课内和课外的写作指导。大纲对高中阶段作文的总体要求是:“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要求“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这些要求都是在初中作文水平基础之上提出的。此外,大纲还就课内和课外指导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作文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作文中带有普遍性的缺点和错误,要利用讲评予以纠正。”“课外写作指导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很重要,例如指导学生写日记、笔记,帮助学生编壁报或级刊,练习写作。”写作指导“既要有统一的布置和一般的要求,又要适当地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别和爱好的不同,尽可能做到切实具体,因材施教。”[7] 加强指导,实际上是确保作文训练思想得到落实。
    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一套供全国统一使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这套教材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为主要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它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又加强了作文训练与作文指导。具体表现为:按照记叙、说明、议论的顺序编排,形成有层次、有序列的训练体系;采用单元形式编排,把课文及有关的语文知识短文、练习题组合在一起,读写结合紧密,训练较为严密、系统。
    1966年至1977年我国经历了“十年浩劫”,语文教育包括作文教学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和破坏,偶有的作文训练也只不过是“口诛笔伐”“斗私批修”的“大批判”操练,无论是能力的训练还是文风的养成,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弊多利少。1977年“十年浩劫”结束,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时期。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与教学计划相适应,当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对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再版发行。这个大纲的精神与1963年的大纲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一些发展。就写作而论,表现在:
    (一)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有了更为明确而理性的认识。1978年大纲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不重视培养读的能力,想很快就学会写,是不对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要经过反复的艰苦的训练,不重视写作训练也是不对的。写作实践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把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适当结合起来,联系学过的课文,弄清楚写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这样对学生会更有启发。”经过十年浩劫,中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下降,对此整个社会和教育界忧心忡忡,学校和语文教师急切希望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鉴于此,大纲及时理清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并指明“要经过反复的艰苦的训练”,对于恢复作文训练常规、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
    (二)丰富了作文方式,使作文训练形式灵活多样。大纲指出:“作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写、缩写、改写、写局部、写片断等等,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说和写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很有作用。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方式之一。命题要得当,要联系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在1980年的对1978年的教学大纲修改本《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还注意到“听”与“写”的结合,大纲指出:“要注意进行听的训练,如听写,作听讲记录等。”与1963年大纲相比,78年和80年的大纲不仅关注了读写结合,而且注意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尤其注意到“听”“说”与“写”的结合,这是大纲的创新。
    (三)重视并细化了作文指导与评改。对于作文指导,大纲指出:“首先是观点、态度的指导,也要在方法方面给以指导。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启发他们在下笔之前考虑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对作文评改,大纲要求:“评改是要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领悟到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经过多次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评改要认真,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普遍改或重点改,书面改或当面改,指导学生自己改或组织学生互相改等),应以教师评改为主。每次评改可以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对于共同性的问题应在全班讲评。”另外大纲对作文的次数也作了规定,“命题作文每两三周一次,其他方式的作文练习,每周一两次。”
    (四)对作文训练的科学化问题进行探讨。在1963年初步构建的作文能力发展序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作文训练的科学化问题。1978年大纲指出:“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要研究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提高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研究作文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使作文更有科学性和计划性。中学生作文能力达到什么水平,应该有标准。要开展切实的科学研究,使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大纲的倡导下,从教材到教学,对作文训练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实验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新时期,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1986年,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对1980年《全日制十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进行多次修订,于12月颁行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90年对86年大纲又进行了修订,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这几次修订大纲,在作文教学方面表现出以下发展轨迹:
    (一)完善语文能力结构体系,对阅读、写作、听说分别提出能力指标,明确了具体要求。至此,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得以确立。就写作教学而言,在与阅读相结合的基础上,大纲还倡导与听说结合,即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结合,赋予了作文训练更为宽广的途径,借此追求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语文能力训练系统。86年和90年的大纲对写作能力均分年级提出要求。从1986年到1990年对大纲数次修订,写作这一块变化不大,因此,仅以1990年大纲为例:
    高中一年级:1. 继续培养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练笔的习惯,能较好的选择和组织材料。2. 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3. 写一般的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准确明白的语言和各种说明方法。4. 练习写一般通讯报道、调查报告等。
    高中二年级:1. 作文要讲求构思,条理明晰,语句通畅,有一定的速度。2. 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3. 继续培养写记叙文的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4. 练习写一般书评、影视评、剧评和计划、总结等。
    高中三年级:1. 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2. 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与63年、78年的大纲相比,86年至9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赋予作文更加丰富的内涵,作文既有书面表达形式,亦有口头表达形式;对写作能力及其训练的目标也更加完整,除了要求会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还要求会写包括通讯报道、调查报告、书评、影视评、剧评、计划、总结在内的常见的应用文。为了确保训练任务的落实和能力目标的完成,大纲对作文指导和评改提出了要求:“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搜集积累材料。”“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课外写作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观察,写日记、笔记,办黑板报、墙报。”
    (三)作文训练的形式有所丰富。78年教学大纲对作文训练的形式曾有初步探讨,指出作文除命题作文外,还可以进行听写、缩写、改写、写局部、写片断等等训练,86年、90年的教学大纲除了提及上述几种作文形式外,还提示有“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等作文形式,这对作文的开放和多样性改革的推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四)初步关注作文与素养的关系,期望通过作文训练来培育学生的做人素质和语文素养。86年、90年大纲强调:“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作文的文风问题在78年教学大纲中已有提及,但是,当时处于十年动乱结束不久的拨乱反正之初,极左思潮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还未得到彻底清算,对学生作文中以套用政治话语为时髦,以贴政治标签为深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醒觉,就连大纲文本的话语方式也带有明显的极左痕迹,在这种背景下还遑论其他?对作文文风问题真正开始关注和反思的是90年代,这从一个侧面对我们有所启示:作文文风问题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或作文教学问题,它与社会环境、政治氛围、思潮观念、人文背景密切相关,仅从作文教学解决学生作文文风问题以及作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问题未免有些天真。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教材对写作训练体系也作过有益的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代编写及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和听说训练方面,着眼于实际应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编排,形成与阅读训练相配套的写作训练系统。见下表[8]:
    G31Q905.jpg
    作文训练系统到90年代初已发展得较为完备,但是否已达到科学化的程度仍有待探讨。实际上,与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相伴而生的一些问题也不断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追问,而这些“问题”及其“思考和追问”正是推动作文教学改革的动力。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衔接,于1997年秋季开始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试验。这份大纲是在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基础上新一轮的探索,对语文课程结构进行改造,在写作方面也有新理念和新策略。
    (一)随着课程结构的变化,作文教学相应发生了变化。在新的课程结构中,语文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在学科类课程中,又设置有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写作教学在这三类课程中均有体现。除了必修课外,写作教学在选修课和活动课中也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大纲指出:“预备升学的文科学生的限定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学修养、写作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可以开设写作、文言文阅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等课。预备升学的理科学生的限定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论著能力和写作报告、科学小论文能力。可以开设中外科普论著选读、科学小论文写等课。预备就业的学生的限定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写作常用应用文的能力。可以开设实用口语、应用写作等课。”在活动类课程中,写作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具有选择性、个性化,写作练习也就相应有了更宽的渠道和自由伸展、发挥特长的空间。
    (二)注重思维训练和素质培养,文体训练有所淡化。50年代至90年代初,在大纲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有其共同追求,这就是强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写作基本训练,强调写作训练的序列性和系统性。80年代,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作文教学方法与模式大体是在这一作文观念指导下形成的,这些新方法与模式的形成以及交流推广,对我国作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我国作文教学的改革,但也应该看到,作文教学仅在“文体训练”和“写作技术”上打转转,难以实现作文教学突破性变革,也难以发挥作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甚至有可能陷入技能化、机械化训练的死胡同。有鉴于此,96年的新大纲淡化了“文体训练”,而是特别关注思维训练、习惯养成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96年大纲指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全面训练。几种能力的训练要注意各自特点,协调进行,共同提高。”“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主要规定以下能力指标:1. 观察,积累,思考,养成习惯。2. 理清思路,确定中心和写法;根据需要,展开联想和想像;想清楚再写。3. 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情达意。值得注意的是,新大纲关注写作必备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联想、想像能力的培养;对文体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对语体提出了要求。这些表述逼近了作文核心层面,切入了学生写作所必备的语文素养,呼应了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三)对高中作文练习作出量的规定。在写作方面,大纲做到弹性与刚性统一,在作文形式方面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但对作文练习的速度和数量却作了刚性的规定。大纲指出:“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阶段作文一般不少于25次,文字总量一般不少于2万字,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对每周训练的频度没有作硬性的规定,而是规定其作文的速度和习作的次数与字数。这样的规定便于学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开始编写高中语文新课本,并于1997年开始在江西、山西和天津试行。2000年经过修改、审定,这套高中语文课本在全国使用。在写作安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些不同,具体表现在:写作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上),进行专题训练,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这几种能力训练,又是按照写作过程进行的分解训练。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在专题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比如传记、通讯、游记、读后感、思想评论、文学评论等,并学习编辑作文集。第三阶段(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文科学生、理科学生、预备就业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相应的写作能力[9]。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修订后重新颁布,在作文教学方面变化不大,但是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增加的这项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既是对作文质量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写作素养的要求,更是试图对当时学生作文中不良文风的矫正。
    200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提出9条要求,体现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关于写作,大纲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对作文教学关注重心的转向。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关注的重心,无一例外地是作文本身,而2002年的大纲开始实现关注重心的转向,即由关注学生的作文转向关注作文的学生。如果将2002年的大纲与2000年的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比较可以发现,2002年的大纲更加关注写作者的写作素养,关注通过作文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写作素质和做人修养。比如“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仅涉及到作文问题,而且涉及到写作者在写作之前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再如“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涉及到作文的文体和语体问题,也涉及到作者的做人态度问题;又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悟真实健康”,不仅是对作文质量的要求,也是对作文文风的要求。
    (二)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大纲指出:“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种“倡导”,自50年代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是与素质教育相呼应的“作文育人”观的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严格训练”的路子,这固然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提供了策略与方法上帮助,也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但是惟理性化、技术化的训练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学生的兴趣、爱好少有充分施展的空间,学生的个性、特长难有发挥的余地,这势必束缚了学生作文才情,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原创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作文“刻板僵化”以及作文中套话、假话、大话的泛滥,失去了作文的创造灵性。所谓写作教学的成效都只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因而,提出“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既是针砭时弊之论,亦是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的高要求。
    (三)关注写作过程。2002年的大纲开始对作文过程予以关注,例如,大纲写道:“善于观察生活”,“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这些表述都含有关注作文过程的意味。另外,大纲还把写作过程理解为“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过程,“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的过程,提倡通过这些过程养成习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002年的教学大纲是迄今为止的最后一份大纲,是对以前大纲的总结和超越,同时也是通向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桥梁。
    纵览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的作文教学变革轨迹,大体可以做出这样的划分: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新建期(亦可以称为奠基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是作文教学的挫折与恢复期;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作文教学的发展与完善期;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是作文教学的改革与转型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作文教学面临着如何从传统走进新时代的选择和探索,63年出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便是这一时期探索的标志和成果。63年的大纲,奠定了共和国成立后至90年代作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和大体格局,90年代之前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在这一框架和格局下运行,虽然不断修订,但没有根本性的变化。78年出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标明了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历史挫折后进入恢复重建的新时期,直到80年代对78年教学大纲的修改和增删,但仍是努力恢复到63年大纲的标准与水平;1986年12月出台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对1980年大纲的修订,1990年对86年大纲又进行了修订,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这一时期是共和国成立后少有难得的稳定发展期,作文教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稳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具体地说,完善了63年初步构建的以文体训练为中心、追求训练的序列性、系统性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训练体系到90年代中期发生了转变,其主要标志是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颁布。这份大纲打破了文体训练系统,因课程结构的变革(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而革新和拓展了写作教学空间及训练方式,更为关注写作的基本能力和作文、做人的素质。如果说这份大纲是作文训练范型开始转换的标志,那么,到2002年大纲的颁布则标明作文范型转换初步实现并昭示着作文教学向纵深改革的时期已经到来。
    注释:
    ①《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主笔起草,内容较为详备,分为四个部分:作文教学的任务;初中和高中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初中和高中各年级作文教学的内容;作文的指导批改和讲评。



【参考文献】
    [1][2][3][4]舒新城,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498-499,508-509,527,535.
    [5]董纯才. 改造我们的中学国文教学[J]. 人民教育,1950,(2).
    [6]朱绍禹,庄文中,主编. 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75.
    [7]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15-4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