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事历史普及——枪械简史(转帖)

 netmonk 2011-08-19

军事历史普及——枪械简史(转帖)

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
提起枪的发明,一定得提到火药。因为是火药的出现才促成了枪的诞生,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初年,我国著名的炼丹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丹经》中提出了用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炼丹的方法。当时,硫磺、硝石均是用来治病的药,这两种药和木炭和在一起能着火,因而将其称为“火药。到了公元10世纪,火药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在唐朝至北宋时期,军队已广泛使用霹雳火球、火药箭、震天雷等火器。大约在公元905 年,中国最早的原始枪——“火枪”(或称“火矛”)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幅细致地绘出“枪”的图画出现在10世纪中叶绘在中国敦煌一幅丝绸图上。这是一幅佛教图,画中如来在念佛,妖女和她的恶魔们企图使他分心,一枚手榴弹正要向他投去,同时还有一个头上有3条蛇的恶魔在用火枪向他瞄准。

最初的火枪用长竹作枪管,内装火药,点放后,喷出的火焰伤人。严格地说,这时的火枪还不能称之为枪,因为它没有弹丸,所以,人们常将它称为射击火器。尽管射击火器不能称为枪,但它却是枪的鼻祖,为枪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据现有史料记载,最早研制和使用管形火器的是陈规,当时,他担任德安(今湖北安陆)知府。南宋绍兴二年(11 32 年),北方的金朝军队经常南侵,这年,有一群散兵游勇聚集在一位名叫李横的旗帜下,四处抢夺,袭扰城镇。有一天,李横带着他的兵了攻打德安城,在这次战斗中,陈规运用他发明的火枪组成一支60多人的火枪队,2 人~3 人操持一杆火枪,将李横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当时,陈规的火枪用大毛竹做枪管,内装火药,从尾后点火,火焰可喷出几支远。

陈规发明了最早的管形火器后,火枪不断发展,到南宋末年的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省寿县)制造出“突火枪”,这种“突火枪”是一种比较接近现代枪的管形火器,其“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点燃火药后,竹管中先喷出火焰,接着飞出 “于案”,并伴随着很大的声响。史料中没有介绍“子案”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但它却是后来子弹的雏形,是兵器史上的一大创举。突火枪既有枪筒,又有“子案”(子弹),这就具备了枪的基本条件。不过,这时的“枪筒”由竹或木制成,点燃后易开裂,威力也不可能很大,所以,金属管形火器后来的出现就成了必然。

我国最晚在13世纪发明了真正的枪。我国黑龙江曾出土了一支1288年生产的青铜手枪,这支枪有互尺多长,8 斤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金属管形火枪。

南宋至元,类似突火枪的火器曾盛行一时,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我国发明的火药。火器首先传人中东。阿拉伯人仿照中国的突火枪,造出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被称为“马达发”。

到明代,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枪,其性能也大大提高。1355年,有一位名叫焦玉的人献给朱元津几十支火龙枪,朱元璋让大将军徐达试放,其“势若火龙,洞透层草”,朱元璋看后很高兴,认为“此枪取天下如反掌,功成当封大将军”。10多年后,朱元璋果然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而在这场夺取政权的斗争中,火枪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还有多管枪,有的可单管轮流发射,有的可多管同时发射,这种多管枪堪称现代机关枪和多管火器的先驱。

管形火器的发明,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战争的形式,使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

从火门枪到火绳枪
公元14世纪,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兵器,使欧洲国家吃了大亏,这些欧洲人从战争中认识到,管形火器确实威力很大,于是,纷纷学习制造火药和火器,当时,欧洲国家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所以,中国的管形火器在阿拉伯人手中没有长足进步,在欧洲却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最早的枪是火门枪,我国早期的小型火铳等都属火门枪,所谓火门枪,就是在枪上有一个点火的火门。火门枪结构很简单,发射方式类似今天的爆竹,它有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发射管(即枪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发射管尾端接一称之为“舵杆”的木棍或长矛,木棍或长矛便于射手握持、瞄准和控制发射。火门枪的发射一般需要两个人。发射时,将黑色火药从枪的膛口装人,然后再插入诸如石弹、铁弹、铜弹或铅弹一类的弹丸,接着用烧得红热的金属丝或木炭点燃火门里的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发射时,两名发射手分别负责瞄准和点火。

然而两个人使用一杆火门枪,显得很不方便,特别是骑兵,根本无法两人操作,德国的黑衣骑士是最早装备和使用小型火门枪的军队,骑士们全都一人挎一支火门枪。尽管这种枪在今天看来很落后,但在当时,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威力。一次,黑衣骑士与法国军队交战,黑衣骑士用绳子把枪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枪,右手点火,打完一次重新从膛口装人火药和弹丸。尽管德国火门枪命中率较低,操作麻烦,发射效率低,但是,手持长矛和刀剑的法国士兵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能喷火飞弹的新式武器,吓得争相逃脱。

然而火门枪实在太不方便了,当时,射手们这样评价火门枪:“单人操作火门枪,得有两双眼睛三只手才行!”为了使枪能够单人方便地使用,一位英国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点火装置,用一根可以燃烧的“绳”代替红热的金属丝,并设计了击发机构,这就是在欧洲流行了约一个世纪的火绳枪。火绳枪诞生后,火门枪需一手持枪,一手持燃烧物,根本无法瞄准而导致射击不准的缺陷被克服了。火绳枪的结构是,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于的,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毫米~120 毫米,这样,士兵将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眼睛始终盯准目标。据史料记载,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 分钟可发射2 发子弹,长管枪射程大约100 米~200 米。

从火门枪到火绳枪,是枪械发展史上点火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直至今天,火绳枪的原理仍获得广泛的应用。

火绳枪的口径约20毫米~30毫米之间,重量约5 千克~7 千克,弹丸重不到30克,初速约240 米o 钞,射程100 米~200 米,每3 分钟发射2 发。重型火绳枪长达2 米左右,重达12千克,需支在叉架上发射,弹丸重 30 克~45克,能击中200米外的目标。火绳枪一在战场上出现,立即引起各国军队的注意。很快,火绳枪就淘汰了火门枪,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战兵器。当时,由于采用大群人马进行战斗,队形较为密集,故容易杀伤敌人。

西班牙人研制了一种后来在整个欧洲最负盛名的火绳枪——“穆什克特”火枪,该枪长约1 .8 米~2 .月米,重约 8千克~11千克,子弹重约 32 克~50克,口径在 23 毫米以内,从枪口装填弹药,射击时须放在叉形支架上,最大射程为250米,能穿透当时骑兵的盔甲。对火绳枪战术技术有独到研究的西班牙将军萨罗.德.科尔多瓦在国王的支持下,于16世纪初建立起欧洲第一支正规的火枪步兵部队,这支部队所有的官兵均使用“穆什克特”火绳枪。科尔多瓦的这支火绳枪部队最早被编成20个纵队,每个纵队1000~1250人,每个纵队又分成5 个连。后来,科尔多瓦又将他的火绳枪部队采用步兵团的编队体制,每个步兵团辖3 个纵队,步兵团由火枪兵和长矛兵混编而成,这种混编步兵团又称为“西班牙方阵”。在“西班牙方阵”中,火枪兵与长矛兵大体相等,后来火枪兵逐渐增多,不过,火枪兵的月薪明显比长矛兵多。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火绳枪的威力,科尔多瓦又发明了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战术——后退装弹战术,即一个火枪战斗编队一般有40个横列,作战时,列队的枪手依次齐射,尔后沿着排与排之间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后排装子弹,这一战术弥补了火绳枪发射速率太慢的缺陷,从而保证了周而复始地连续不间断的射击。

在发生于1525年2 月的帕维亚会战中,科尔多瓦火枪兵首次同法国骑兵交手。射手们占据有利地形,将火枪架在叉架上,当时,法国骑兵根本没有将西班牙火绳枪士兵放在眼中,他们仍然毫无顾忌地摧马冲向西班牙阵地。然而,战争的态势很快发生了变化,西班牙火枪兵轮流射击形成的持续火力将法国骑兵一个个地打下了战马,法国骑兵方寸大乱,损失惨重。这之后,西班牙军队依仗火绳枪的威力,彻底击败了在数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法国军队,称霸欧洲数十年。之后,法国等国也相继仿效,纷纷成立以火绳枪为主要武器步兵团,这样,一度衰落的步兵又重新获得生机,并将不可一世的骑兵赶下了战争舞台主角的位置。

作为第一种可以真正用于实战的轻型射击武器,火绳枪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不能在风雨天使用,战斗开始前和战斗进行时,火绳必须始终燃着,不仅消耗量大,而且非常容易发生危险,特别是在夜间作战时,燃着的火绳所发出的光亮,无疑暴露出己方所在地及作战兵力的多少。

于是,人们又开始探索克服火绳枪缺点的新型武器。

转轮打火枪与燧发枪
轮打火枪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装枪,这种转轮打火枪的零件主要有:带锯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等,击锤头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钢轮表面的细齿与隧石摩擦而发火点燃火药。射手射击前,需用小板手卷链条,在卷链条的过程中将弹簧压缩,弹簧张开带动钢轮旋转,整个过程就像闹钟的发条。

尽管转轮打火枪是人们在克服火绳枪种种不便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关于其诞生,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枪,也有人说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更有人活灵活现地说这种枪的发明者是一个偷鸡者,并编出了这样一个似乎可信的故事:这个偷鸡贼经常在夜间去作梁上君子,他偷鸡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绳枪,但是,火绳枪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开动脑筋,发明了这种较为隐蔽的转轮打火枪。

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转轮打火枪的故事较为可信。故事中说,出身于16世纪初的基弗斯在钟表界颇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各种造型别致的精美手表,对各种枪械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火绳枪。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抽烟点火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点火方式,燧石闪亮的火花瞬间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慧,于151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

基弗斯发明成功的转轮打火枪引起德国军方的关注,很快,这种枪便开始装备德军骑兵和步兵,1544年,德国与法国交战,当时德军骑兵装备了转轮打火枪,法国军队仍装备火绳枪。战斗进行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枪的法军几乎没能打出一枪一弹,而以转轮打火枪为主要武器的德军骑兵则越战越勇,将法军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屡遭失败的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配备了转轮打火枪。这样,转轮打火枪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转轮打火枪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人们又开始研制新的“点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枪,他们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而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撞击式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

17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又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王亨利四世为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枪械,到17世纪中期,这种燧发枪已广泛装备法国军队,后来,这种燧发枪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

燧发枪有步兵燧发枪和骑兵燧发枪两种,前者口径19.8 毫米,枪长1560毫米,枪重5.69千克,弹丸重32.1克;后者口径17.3 毫米,枪长1210毫米,枪重4.6 千克,弹丸重21.3 克。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明的机械式机枪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政府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在燧发枪纵横战场的200 年间,许多政治、军事事件与燧发枪紧密相连,特别是美国独 立战争的历史,差点因燧发枪而改写。美国独 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民志愿组织成的一支民兵组织向英国殖民主义者打响了独 立战争第一枪。英美双方均使用燧发枪较量,从1775年4 月19日一直打到1783年9 月,英国政府被迫同意美国独立。在这次独 立战争的第3 年,即1777年10月的一天,英美双方军队在相距100 ~300码的阵地 上对峙,英国殖民军神枪手福开森少校接到命令,让他于掉一个美国重要人物——北美十三州人民推举的总司令华盛顿。有一天,美方阵地上出现了一个衣着随便的军官,连一个卫兵都没有带,身旁仅站着一个副官模样的人,当福开森端着燧发枪骂阵时,这个漫不经心的美国人一直盯着英国阵地,丝毫没有要逃离的样子,福开森认为他不可能是多大的官,不值得他这个神枪手去取他的性命,故没有开枪。后来,福开森得知,此人不仅是大官,而且竟是大名鼎鼎的华盛顿。试想当时福开森开了枪,华盛顿也许会失去性命,那样,美国的历史真的可能会是另一个模样。

刺刀走上枪身之路
火绳枪、燧发枪走上战争的舞台之后,人们以为长矛兵很快就会被淘汰,但战争的实践却告诉人们,由于早期火枪射速太慢,重新装填弹药费时费力,所以,尽管在16世纪的欧洲,没有火枪的军队没有胆量与装备火枪的部队较量,但是,很多战争又是通过白刃战决定胜负的。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战场上起决定作用的兵器仍然不是流行的火枪,而是老式的长矛和弓箭。所以,每次战斗,参战双方都既要有火枪兵,又要有长矛兵,这样,管理、训练起来十分不便。能不能造出一种既有火枪功能,又有长矛功能的新兵器呢?这一问题像火花般不断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终于,率部驻扎在法国东南部、濒临大西洋比斯开湾巴荣纳城的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开始了最初的尝试。“刺刀”一词就由巴荣纳城(Bayonne )而得名。

皮塞居的灵感来自他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因弹药供应不上,士兵们捡起折断的长矛头,塞进步枪的枪口,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皮塞居认为,应该为火枪兵配备一种枪与矛相结合的兵器,这样既可远射,又能进行格斗。1640年,世界上第一支装有刺刀的步枪终于在皮塞居领导下诞生了。这种早期刺刀是直形双刃,刃部长30厘米,锥形木柄边长30厘米,那时的刺刀还不是装在枪管下,而是直接插人滑膛枪口内。很快,皮塞居的步兵团全部换装成装有刺刀的制式步枪,成为第一支完全使用火枪的部队。1647年,皮塞居率部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夺取比利时的伊普雷城时,他指挥部队先用火力向列队迎战的比军射击,尔后命令上兵们装上刺刀,对阵势已乱的敌军发起冲锋,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肉搏战,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仓惶弃城。1688年,法国陆军元帅、军事工程师沃邦又对刺刀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刺刀套在枪口外部,这样,刺刀不仅使火枪在任何时候都具有自卫能力,而且不影响枪的射击功能。到1855年,刺刀就被普遍地装于单兵枪械前,成为用于刺杀的锋利兵器。

俄国著名将领苏沃洛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刺刀见红是步兵之魂。”1763年,他开始任俄军苏兹达利步兵团团长,他极端重视刺刀战,经过他的训练,这个步兵团成为俄军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第二次俄土战争期间,苏沃洛夫奉命攻打伊兹梅尔要塞,这之前,俄军已对这个设防坚固的城堡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强攻,却一直未能攻破。苏沃洛夫率领他的团队到达后,借着夜幕冲过壕沟,爬上城墙,与守卫的土耳其军队展开了白刃格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1 .5 万名土军士兵倒在俄军士兵的刀下,土军不得已举手投降。

到17世纪末,欧洲各国部队普遍装备I 刺刀,从此,火枪一身兼二任,长矛兵很快便从步兵方队中消灭了。

步兵上装刺刀,不仅可以使持枪者在无弹药及近距离与敌胶着无法发射火力时用来刺杀敌人,更重要的是激发与培养军人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刺刀曾发挥过令人骄傲的战绩,至今,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仍收藏有一把把缺了口、卷曲的刺刀。这些刺刀反映的那场战斗发生于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次,有一支志愿军部队向敌后猛插,切断了敌人的逃路,我先头部队(3 连)在书堂站与逃敌遭遇,敌人为逃命,用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我3 连阵地凶猛地扑来。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 个小时,最后,我3 连官兵的子弹打光了,蜂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倒在山下。然而,勇士们没有后退,他们装上刺刀,勇敢地向敌人冲去,将刺刀狠狠地插入了敌人的胸膛……尽管这个连的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300 多名敌人。

20世纪70年代,美军曾提出一个颇为新鲜的观点,他们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刺杀是步兵最不重要的一种技能,刺刀只不过是一种开罐头的工具而已。然而,1985年1 月,美国陆军又重新恢复了刺杀训练。因为,美军的有识之士认为:刺刀战不仅需要士兵有熟练的技巧,更需要士兵有坚强的意志,刺杀训练除具有一定的实战用途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现代条件下士兵最重要的勇敢战斗精神。

20世纪中叶,随着步枪本身的自动化和战场上各种火力密度的增加,白刃战已明显减少,刺刀的地位和作用确实已经下降,不过,作为一种面对面的格斗兵器,刺刀在军队中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备,只是刺刀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研制和发展的军用刺刀,刀身较短,多采用分离式,强调多用性。苏联研制的AMK 自动步枪所配备的刺刀,不仅能当匕首和钢锯使用,而且其刀鞘和刀体还可组合成剪钳,用于剪铁丝网,由于刀柄和刀鞘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也可以用来剪断高压电线。

让林肯丧命的击发枪
4 月14日,是每个西方人都特别关注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耶稣的殉难日。1865年这天晚上8 点半,刚工作完了的林肯和夫人一同到达戏院看戏。戏演到一半,负责总统安全的卫兵帕克因在包厢的过道里看不到精彩的演出,便私自下楼找了一个座位。帕克没有想到,他的所有举动全被躲在阴暗处窥探时机的刺客蒲斯看到了,蒲斯乘机悄悄地溜到楼上,随后轻轻地拉开包厢的门,悄悄地溜进了包厢。蒲斯右手紧握着一支大口径手枪,左手拿着一把匕首。在距离林肯总统1 .5 米远的地方,蒲斯停了下来,悄悄地举起了他手中的枪。悄悄地,他对准了林肯的脑袋,扣动了扳机,子弹从林肯的左耳上方射入脑颅。只见林肯身子稍向前倾了一下,便仰面倒下。

凶手行刺林肯总统的枪是一支11.8 毫米口径的德林杰击发枪。所谓击发枪,就是使用击发火帽(底火)点燃火药的枪械。击发枪的发明是人类克服这之前枪械缺点而诞生的。击发枪诞生之前,尽管与火门枪、火绳枪相比,燧发枪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燧发枪还是存在着点火时间长、底火装置防水性能差等等缺陷。所以,人们一直探索着研制一种新的枪械。

击发枪由英国牧师亚历山大.约翰.福赛思研究成功。作为一名乡村牧师,学识渊博的他在传经布道之余,经常钻研化学,常常搞点化学试验,而且对枪也很有研究。在一次试验中,他提炼出一种灰褐色的晶状粉末,这种粉末就是雷汞,雷汞的性能很独特,稍不留心,受到轻微撞击便会发生爆炸。福赛思没有被雷汞的“怪脾气”所吓倒,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把它派上用场。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雷汞对针刺、撞击和热作用都极敏感,可作为枪械理想的起爆药。福赛思的设想得到了一位名叫莫拉的好友的赞同。莫拉是伦敦古堡的主管,他邀请福赛思到伦敦做试验。1805年,福赛思终于用雷汞研制成功了击发点火技术,这之后,他和蒸汽机的发明人詹姆斯.瓦特合作,于1807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击发枪。这之后,福赛思和瓦特进一步合作,研制了好几种击发枪。很快,福赛思便放弃了乡村牧师的职业,创立了福赛思专利枪械公司,大量生产一种名为“香水瓶”的击发枪。“香水瓶”式击发枪很独特,在击发机构座板外侧确有一个如同香水瓶形状的金属罐,内装底火药,可绕轴转动。当射手把发射药、垫片和弹丸由枪口装填完毕后,“香水瓶”即转动180度,瓶底朝上,这样便有一定量的雷汞洒到底火盘中,扣动扳机,击锤打击击针,击针撞击底火盘,使雷汞起爆,火焰经传火孔点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

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福赛思的枪最早采用的是器皿装雷汞,后来,他又把雷汞铺在两张纸之间,进一步制作成纸卷“火帽”。1808年,法国枪械工程师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针刺发火。从那时起,枪弹开始从分装向定装式过渡,只不过弹壳是纸做的。1814年,英籍美国人齐舒亚.肖发明成功了铜制雷汞火帽,使击发点火技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1821年,英国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纸火帽的“引爆枪”。1825年,美国人德林杰发明了采用击发火帽的击发手枪。利.德林杰是美国著名的枪械工匠,他发明的击发手枪外表很美观,制作也非常精致,有各种型号。枪管短的有25.4 毫米,长的大约100 毫米;口径最小的为8 .38毫米,最大的为13.7 毫米。刺客蒲斯行刺林肯的手枪是11J 毫米口径的德林杰击发枪,这种枪为单管固定结构,采用盒式闭锁机,铜制。此枪携带方便,结构简单,特别适宜近距离紧急情况下使用。不过,由于凶手用他刺杀了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林肯,所以,美国陆海军都拒绝使用这种枪。

击发枪后来还发展成多管击发枪,一些美国西部牛仔常常身穿牛仔裤、头戴大沿帽、手握多管击发枪,骑着骏马到处行侠。这种多管击发枪比单发击发枪打得快。击发枪显著提高了枪械的射击可靠性,并有较好的防水性能,“瞎火”故障大幅度减少。而使用燧发枪,平均每7 发子弹就会出现一次“瞎火”,采用击发枪大约发射200 发子弹才会出现一次“瞎火”现象。击发枪的出现标志着枪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滑膛枪到线膛枪
早期的枪管,里面都是滑溜溜的,所以,这些枪也被称为“滑膛枪”。当时使用的枪弹也多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铁粒或铅丸,当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过小时,装填弹丸很费力,且不易装填密实。若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过大,发射时密闭性不好,火药气体就会从这些空隙中泄漏出去,使枪的射击准确度降低或射程减少。而且,即使弹丸和枪膛之间间隙很小,子弹离开枪口后,在空中飞行时仍像一个醉汉,不是东摇西晃,就是头朝后翻跟头,既打不远,又打不准。

于是,滑膛枪就变成了线膛枪,也就是说,枪膛再也不是光光滑滑的了,而是有了膛线,有了膛线,子弹就可以高速旋转,从而在空中稳定飞行,指到哪里打到哪里。这里需要作一点小小解释。膛线的英文单词是“rifling ”,这个词源于古高地日耳曼语中的“riffilon”,原文为“波纹”、“细浪”。后来,又派生出“rifle”(线膛步枪)这个词。不过,我国早年将“膛线”翻译成了“来复线”,“线膛步枪”翻译成了“来复枪”。

关于膛线,究竟谁是第一个发明者,众说纷坛。据记载,奥地利维也纳人凯尔奈曾发明了直膛线,不过,这种直膛线是为了加速从膛口装弹,而不是为了使弹旋转。英国伍尔威奇兵工厂的陈列室内保留有一些17世纪制造的线膛步枪,枪管里有明显的旋转膛线。美国独 立战争期间,美国抗英部队由于使用了线膛枪将装备滑膛枪的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15世纪末期,德国人研制出一种线膛枪。说得最为圆满的可能是下列一则故事,我们不妨展开介绍。

1854年,英国测量员意特沃斯奉命改进枪的性能,正当他无计可施时,忽然间联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认为,陀螺之所以能旋转,是因为它不仅围绕着本身的轴线转,而且陀螺轴线还围绕着垂直轴线旋转,转得越快,站得就越稳,摆动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变,还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于是,他很快在枪管内刻制螺旋膛线。遗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试验并没有受到重视,他研制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枪也无人问津。直到若干年后的1865年,另一位英国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发明的膛线基础上进行改进,才使膛线在枪上获得泛的应用。

隐藏在枪膛内的膛线,凹下去的小槽被称为阴线,凸起来的则叫阳线,两条相对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口径,子弹头的直径比口径稍大一些,这叫过盈,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弹头嵌入膛线而旋转。作为一名曾发明过爆炸弹头的发明家,梅特福发明浅阴线和稍带圆角的阳线,这种膛线结构保证了膛线内不因使用黑火药而堆积过多的火药残渣。应该说,梅特福膛线是一种黑火药时代较为成功的膛线。

线膛枪的原理并不复杂。当子弹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嵌人膛线时,便沿着膛线向前运动,同时开始旋转,旋转的弹头与陀螺相似,子弹轴相当于陀螺轴,弹道的切线,即弹头离开枪口后的飞行方向相当于垂直轴。弹头的转速达每秒3000转,它不但绕着弹头做圆圈运动,且弹头的轴线始终围绕着弹道切线做锥形运动,从而能克服空气阻气,不断向前飞去,保证弹头稳定地向前飞行。因此,一颗小小的子弹竟能飞几千米的距离,其道理就不难理解了。

膛线的条数多少常与枪的口径大小有关,一般在3 ~12条之间,手枪、冲锋枪、步枪等常为4 条,口径大一些的机枪是8 条。膛线的方向有右旋和左旋两类,现在一般均采用右旋,究其原因,不过是习惯而已。有了膛线,子弹头离开枪口时的旋转速度就可高达每分钟旋转20万转了,这样,就保证了弹头足够的飞行稳定性,保证了子弹的飞行距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枪均改成了线膛枪,滑膛枪也还在使用,如霰弹枪就采用滑膛,打猎用的猎枪由于要求的射击距离不远,又使用霰弹,故也采用滑膛枪。此外,箭形弹等一些特种枪弹也采用滑膛,因为它主要靠尾翼稳定,不需要线膛来帮助了。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萨多瓦地区展开了一场欧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会战,普鲁士军和奥地利军以50万的兵力进行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战争,在总参谋长毛奇的指挥下,普鲁士军以巧妙的战术、猛烈的火力打败了一直称雄欧洲的奥地利军。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奥军伤亡被俘4 .5 万人,普军仅损失约1 万人。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尽管决定这次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但这一条因素不可小视:普军大量装备了以后装击针枪为代表的先进武器,而奥军使用的仍是前装燧发枪。

早期的枪都是前装枪,而且多是前装滑膛枪,虽然也有人试用后装的结构,但是因不能保证闭塞火药燃烧气体和操作不便而被放弃。前装枪就是从枪口装填弹药的枪,一般由身管、枪机和握把(或枪托)组成。前装枪从一些西方电影上还能常常见到: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曾有一个场面将前装枪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描写了一场街头巷战,射手每打完一枪,都要迅速把枪递给身后的人,换取一支装好子弹的枪,而那个接过空枪的人又迅速将弹药捅人枪膛,以供射手使用。

前装枪有几个特点:(1 )弹头和火药分别从枪口用通条或其他工具捅人枪膛内,所以枪弹是分装的;(2 )口径一般比较大,在20毫米左右;(3 )枪尾端是封闭的,枪管内膛没有刻制膛线;(4 )由于枪弹要从枪口装人,装填路线长,速度慢,装填时,人体动作幅度大,枪管需在地上竖起来,操作强度大,容易暴露目标。

而后装枪只需操作枪柄,使枪机前后滑动,即可装弹与退膛,每分钟能发射6~7 发子弹,而且能以卧、跪。立或行进中多种姿势重新装弹和射击。相比较,奥军士兵的前装枪,装填弹药时必须将枪管竖直,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操作动作大,很容易暴露目标,每分钟只能发射互~2 发子弹。这就是说,一万普军枪手的火力相当于4 ~5 万奥军枪手的火力,难怪奥军战败呢?

最早尝试枪械弹药后装的是法国人包利,他试用的子弹本身带有点火装置,但由于枪管尾端不密封,火药气体从后面跑了出来,因而失败了。19世纪30年代,有人发明了一种纸壳定装式枪弹,将弹丸、底火、发射药合为一体,从而为后装枪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835年,普鲁士人德莱赛在军方的支持下发明成功后装式步枪,这种从身管后方装填弹药的枪由身管、枪机、发射机和枪托等组成,发射的就是纸壳定装枪弹。使用时,射手用枪机从后面将子弹推人枪膛,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即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由于这种枪发射时击针穿破纸弹壳底部打击底火,所以叫针刺发火枪。同时,由于这种后装枪的子弹需要一发一发地装人枪膛,所以也叫“后装单发枪”。

后装单发枪比前装枪装填子弹方便,发射过程也大大简化,它的射击速度也比前装枪提高了四五倍,同时还能在跑动或卧、跪射击中重新装填子弹,所以,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对德莱赛枪很重视,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秘密生产这种枪。后装单发枪采用击针刺燃底火的方式以及定装式枪弹,都和现代枪很相似,这说明这种枪对后世枪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然而,从前装改为后装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实现后装枪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要采用定装式金属弹壳枪弹,只有定装枪弹才可以从枪尾装填,早期的枪弹是分装的,德莱赛针刺发火枪采用的是纸壳定装式枪弹,以后才过渡到金属弹壳定装式枪弹,采用金属弹壳枪弹,弹壳可以膨胀,紧贴弹膛壁,解决了后装枪的闭气问题,而且在火药气体压力下降后,弹壳又能自动收缩,弹壳收缩后与弹膛壁有一空隙,便于抽壳。其次,后装枪上要有切实可靠的闭锁装置,防止武器射击时,燃烧的火药气体从枪管尾端跑出来,若气体跑了出来,没有压力也就无法推动弹头向前运动。

前装枪转变成后装枪是一大进步,但是,早期的枪械是前装枪,所以,习惯势力总是百般挑剔和阻挠后装枪的使用和装备。据说,一位普鲁士将军非常讨厌后装枪,他在死时留下遗言,要求在他的墓地上用前装滑膛枪放一阵枪声,否则他死不瞑目。一个瑞士军事代表团访问普鲁士时,检阅了普鲁士后装枪部队的瑞士将军边走边嚷嚷道:“用嘴吃东西是高贵的(指前装枪),瑞士射手从来不会卑贱到使用从尾部装填的‘灌肠枪’(指后装枪)来射击。”

发生在1866年的奥普大会战终于给前装枪的维护者以致命的打击,战后,法国、俄国和奥地利均争先恐后地淘汰了前装枪。在瑞士,当有人再次问那位把后装枪叫做“灌肠枪”的将军对后装枪怎么看时,这位将军不得不说:“枪是前装还是后装都是一个样,但吃东西是万万少不了嘴巴的。”不久,瑞士军队决定换装后装枪,他再也没有敢反对。9世纪60年代,英美等国开始设计制造后装连发枪,并相继装备部队,这之后,许多国家竞相制造,从而造出了许多种类繁多的枪。我国于1867年研制成功了美式后装单发枪,其子弹为铅弹,药筒有纸和金属制两种。到 19 世纪 70 年代,我国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后装单发枪。后来,我国又仿制了多种后装连发枪。

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没有储存子弹的弹仓,也即时下所说的弹巢。根据弹仓在枪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为前托弹仓、后托弹仓和机巢弹仓。弹仓有固定式和可卸式两种,固定弹仓使用较广,常能容纳5 发子弹,采用弹夹做装弹工具,可一次将子弹全部装人弹仓。使用弹仓可大大地缩短装弹时间,提高枪的发射速度,使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是枪技术的一大进步,也表明枪弹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所
有这些,都为近代枪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枪和枪弹的变迁
19世纪初期,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产业革命在英。法等欧洲工业国家相继发生。枪及枪弹制造业随着制造技术的迅速提高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对线膛枪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这种步枪起初仍采用球形弹丸。由于球形软铅弹丸的直径比枪膛口径小,所以由枪口装填弹丸较方便,使弹丸能顺利地滚人枪膛并停在药室前端。装填弹丸后,用通条撞击并压扁弹丸,使它与膛线紧密贴合,以防火药气体逸散出去。这样虽然提高了弹丸的装填速度,但由于弹丸变形不规则,反而使射击精度大为降低。怎么办?德尔文没有气馁,他坚持不懈地继续进行研究和试验。1828年,他将球形弹丸改成长圆形,结果发现这种长圆形子弹完全消除了球形弹丸射击精度差的缺点。这之后,子弹全都变成了长圆形。将长圆形子弹装人枪膛,用通条进行冲打后,由于它身材长,比球形弹更容易嵌入膛线,而且与枪膛有较大的接触面,故具有更好的密封药室和枪膛火药气体的性能。同时,由于子弹的头部较尖,一方面可减少飞行中的空气阻力,缩小枪的口径和减轻枪的重量;另一方面它在嵌人膛线时,只是子弹尾部产生对称性的变形,不影响弹丸的射击精度。

因为德尔文在枪和枪弹的改进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所以,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他的《步枪史》一书中,将德尔文称为“现代步枪之父”。

德尔文之后,图温南和米涅分别对步枪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图温南在德尔文步枪的药室中心处安装了一个圆柱形的钢杆,弹丸装填后,此钢杆正好顶在它的尾部空腔,这样在通条冲击弹丸时,可使其产生规则变形,从而提高枪的射击精度。米涅则用一个半球形空心铁塞堵住弹丸底部的圆锥形孔,这样,在发射子弹时,可借火药气体向上推顶空心铁塞的力量,使弹丸变形而嵌入膛线,省去了用通条冲打弹丸这一步骤,既提高了装填速度,又改善了枪膛的闭气性,所以,米涅改进成的米涅式步枪,比德尔文枪更优越,曾在欧洲获得广泛使用。

前面我们曾介绍过,早期的定装式枪弹采用的是纸壳,纸壳枪弹易受潮,强度低,发射后残存纸片会遗留在枪膛内。1836年,巴黎著名的枪械工程师勒富夏发明成功了针刺发火枪弹,刚开始,这种针刺发火枪弹的弹壳也是纸的,只不过底部是金属的,他将击发药装在金属底部。尽管这种枪弹比全部是纸壳的枪弹进了一步,但其基本上还属于纸壳枪弹,后来,他使用了全金属弹壳,这种弹很奇特,弹壳壁上伸出一根金属针,击锤先打击金属针去激活击发药,这种子弹就是带针枪弹或针刺发火枪弹。

1835年~1847年间,法国枪械工程师福芬拜发明了将击发药装在弹底缘周围、击针撞击底缘即可发火的底缘发火枪弹,这种枪弹到今天仍在一些运动枪械上使用。

看过子弹的人都会知道,在子弹底部中间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底火,底火是子弹的一个单独零件,其内不但装有击发药,而且装有供击针打击的砧垫(又叫火台)。

早期枪弹使用的都是黑火药,黑火药又叫有烟火药,发射时不但冒黑烟,残渣也很多。人们一直期待着无烟火药的出世。无烟火药的发明,纯粹属于偶然。一天,瑞士著名的化学家熊旁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盛满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撞倒了,溶液洒了一桌子,一时又找不到抹布,情急之下,熊旁看到椅子上有一条妻子的围裙,便顺手拿来“救急”。事后,熊旁生怕妻子责怪,便把沾了溶液的围裙拿到火炉旁烘干,这一烘不要紧,他刚刚走近火炉,就听见“噗”的一声,围裙突然起火,被烧得一于二净,没冒一点烟,没留一点灰烬。大吃一惊的熊旁静下心来,突然想到枪械设计师们一直在苦苦寻求的无烟火药,顿时兴奋起来,他仔细地回忆起事情的经过,肯定地说:“我已经合成成功了一种新的化合物——无烟火药!”接着,他又做了多次试验,终于证实了这一伟大的发现,并把这种化合物定名为“火棉”,这种“火棉”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硝化棉。

硝化棉在枪弹、炮弹上应用之后发现,其能量大、残渣少,在较小的容积内装填即可产生巨大的爆炸力、推动力,这样不仅使弹头初速加快,射程增远,而且使枪弹直径、枪械口径第一次缩小到10毫米以下。需要指出的是在熊旁发现了无烟火药之后,法国化学家维埃尔也为硝化棉无烟火药的进一步完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熊旁、维埃尔同时代的瑞典化学家艾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更是将火药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化学家,他在试验中发现,将硝化甘油和普通黑火药相混合,可使黑火药的威力增强20倍。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硝化甘油的性能极不稳定,在法国赫伦尼堡的一个实验室里,老诺贝尔领着几个人少量生产硝化甘油时,由于未能控制好溶液温度,突然发生了震天撼地般的爆炸,一共炸死4 人,包括老诺贝尔最心痛的小儿子埃米尔。爆炸声像一大片阴云,将诺贝尔一家及赫伦尼堡城笼罩在痛苦之中,这期间,一个又一个谣言出现了,有人甚至说诺贝尔研制的新炸药一旦全部爆炸,会将整个赫伦尼堡炸得片甲不留。不久,谣言引来了警察局的官员,他们禁止诺贝尔一家在城区研制生产硝化甘油。

面对警察局的禁令,面对亲人和朋友的死亡,面对巨大的危险,诺贝尔和家人处于犹豫之中。然而,困难是难不倒真正的科学家的,死亡也吓不住真正的科学家。诺贝尔不肯半途而废,与亲人一起买了一条驳船,把主要设备全都搬到船上,在市区外的马拉伦湖面继续进行试验。一个偶然的机会,诺贝尔终于发现,硝化甘油可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吸附后的硝化甘油就不像原先那样易燃易爆了,可安全地生产和运输。这一发现为弹药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能。很快,诺贝尔就研制成功了硝化甘油双基无烟火药,还制成了各种安全的烈性炸药,这种烈性炸药不仅可用作枪械、火炮的发射药,还广泛用于开矿、筑路施工等生产领域。

不久,高性能无烟火药就逐渐取代黑火药,成为枪弹、炮弹的主要发射药,到19世纪后期,古老的黑火药基本上退出了军事领域。

久盛不衰的左轮手枪
1880年,加菲尔德当选为美国总统,翌年 7月2 日,加菲尔德总统准备从巴尔的摩市波托马克火车站乘车外出时,突然遭到一个名叫吉托的人的枪袭,总统背部中弹2 发,当即倒在血泊之中。9 月19日,因体内大量出血,加菲尔德告别了人世。在这一事件中,凶手吉托使用的是一种名为柯尔特的左轮手枪。

1901年9 月 6日,美国第25任总统麦金荣在音乐厅和人们握手道别时,同样遭到一名名叫利昂的凶手的枪击。9 月14日,麦金莱总统在病床上低声唱完《我在步步走近你,上帝》一歌后,无可奈何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无独有偶,凶手利昂同样使用的是左轮手枪。

轮手枪又叫转轮手枪,是一种带多弹膛转轮的手枪,在非自动手枪中最为有名。它能绕轴旋转,可使每个弹膛依次与枪管相吻合,它之所以叫左轮手枪,是因为其射击时,转轮是向左旋转的。通常,20秒钟左右可射击完转轮内的子弹。

通常,人们认为左轮手枪是美国人塞缪尔.柯尔特于1835年发明的,因为在1835年10月22日,柯尔特获得了专利号为6909号的英国专利,其专利产品就是转轮手枪。尽管有人认为柯尔特并不是左轮手枪的最早发明人,因为在英国白厅皇家联合部队的博物馆中,还珍藏着一支1650年前制造的打火左轮手枪,其口径12.7 毫米,枪管和转轮均为铜制。不过,人们普遍认为,柯尔特发明的左轮手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左轮手枪。

实际上,在火绳枪和燧发枪时代,就出现过多种原始的左轮手枪,但需用手拨动转轮,使用相当不便。当然,这种早期左轮手枪也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可靠、使用安全等优点。1818年,美国人科利尔等3 人发明成功一种燧发左轮手枪,首次将击发机构的动作与左轮结合在一起,成为应用较早的左轮手枪。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较差,价格昂贵,加上没有应用火帽,故未能获得广泛应用。

柯尔特1835年发明的那种左轮手枪为火帽击发式,使用口径10.16毫米的纸弹壳锥形弹头,与现代左轮手枪相差无几,为此,不少史书将柯尔特称为“左轮手枪之父”。

柯尔特1814年6 月19日出生于美国康狄格涅州卡特伏德市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是一个手枪迷,担任丝绸厂老师的父亲给他买来了各式各样的手枪,小柯尔特总要把每一种枪都拆开,以探究其内部奥妙。1830年~1831年间,完成大学预科和阿默斯特学院学业后的柯尔特登上了一艘名叫“科沃”号的双桅船,开始了经好望角到英国和印度旅行。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双桅船在海上静悄悄地行驶着,在漫长的旅途中,柯尔特除了登上甲板,远望海鸟追逐轮船外,还经常跑到驾驶舱。舵手手扶舵轮,时而向左转,时而向右转,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一直琢磨着如何把新式击发枪原理与旧式转轮枪结合在一起的柯尔特突然爆发出灵感,他高声喊到:“成功了!成功了!”把整个驾驶舱里的人弄得莫名其妙。柯尔特连忙跑回船舱,模仿舵轮的结构绘制出一种全新的手枪图纸,并急不可待地用木头雕出击发式转轮手枪的模型。回到美国后,柯尔特一头扑进转轮手枪的研制工作中。1834年,在来自巴尔的摩的机械工约翰.皮尔逊的协助下,柯尔特很快就制造成功了可以发射的样枪。

在柯尔特发明左轮手枪之前,所有的转轮手枪都是手动转轮手枪,而柯尔特的转轮是由待击发的击锤转动,这种自动转轮手枪的诞生使过去所有的手动转轮手枪相形见细。与过去的转轮手枪相比,柯尔特转轮手枪有如下独特之处:弹仓作为一个带有弹巢的转轮,能绕轴旋转,射击时,每个弹巢依次与枪管相吻合。转轮上可装5 发子弹,枪管口径为9 毫米。而且它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撞击式枪机,击发火帽和线膛枪管,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功能完善。

柯尔特是一个技术和经营两方面的全才,他在发明转轮手枪后,一方面不断改进,从1847年至1860年间,他共改进与推出12种转轮手枪;另一方面,他将发明与实业结合在一起,他申请专利时,申请的专利要求范围达8 项,其中包括转轮手枪上的枪管、转轮弹膛和枪底把的连接方法等,而且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柯尔特武器制造公司。不过,这其间他也遇到过挫折,自己的兵工厂创办6 年后因难以维系曾经倒闭。不过,转轮手枪1846年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战争使他时来运转,在陆军上尉S.H .沃克的支持和合作下,柯尔特在家乡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重建了自己的公司,他设计制造的0.44英寸M1847 式转轮手枪被美国联邦政府大量购买。当然,柯尔特的转轮手枪也确实使美军得心应手。战后,柯尔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很快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大公司,至今,该公司在世界上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与其他所有枪械不同的是,转轮手枪的枪管和枪膛是分离的,转轮手枪通常由3 部分组成:枪底把、转轮及其回转、制动装置和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枪底与一般枪上的机匣相类似,上面开有许多槽孔,以便将所有的机构和零件结合在一起,如枪管、框架、握把等;转轮、回转和制动装置通过回转轴固定在框架上,转轮既是弹膛又是弹仓,其上有5 ~7 个弹巢,最常见的是6 个,故人们又把这种转轮手枪叫“六响子”;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是转轮手枪最复杂部分,按动作原理可分为单动式和双动式。单动式在发射时要先用手压倒击锤,使它处于待击状态,然后扣动扳机射击。双动式既可用手压倒击锤使之待击,也可直接扣动扳机进行自动待击的射击。早期的转轮手枪多属单动式,而后期的多属双动式。转轮手枪是手工装填弹药,子弹打空之后就得退壳或重新装填。有3 种方法将转轮推出框架,最常用的是转轮摆出式,就是将转轮甩向左侧或右侧,甩向左侧的叫左轮手枪,甩向右侧的叫右轮手枪,但是,从古至今,右轮手枪基本上没有,所以,左转手枪成了转轮手枪的代名词,甚至比转轮手枪这个词用得还像。

由于左轮手枪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很快受到各国官兵的喜爱,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枪更是风靡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和生产这种手枪,许多军官都以拥有一支左轮手枪而自豪。

自动手枪出现后,左轮手枪的一些弱点很快暴露出来,左轮手枪容弹量少,枪管与转轮之间有间隙,会漏气和冒烟,初速低,重新装填时间长,威力较小。所以,作为军队的正式装备,左轮手枪逐渐被自动手枪所代替。但是,由于该枪有一个特殊优点——可靠,特别是对瞎火弹的处理既可靠又简捷,所以,在一些国家的陆军装备中,仍给它保留了一定的地位。而且,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警察对左轮手枪情有独钟,美国警察中90%的人爱用左轮手枪,他们认为,手枪是面对面使用的近距离武器,一定要可靠,左轮手枪一旦瞎火,只需再扣一次扳机,那发“死弹”便会转到一边,立即可以补上一枪。而自动手枪遇到这种情况,要退弹是来不及的。此外,在民用自卫武器市场上,左轮手枪占有的份额也较大,是最受欢迎的枪种,这与左轮手枪外型美观是分不开的,1981年,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遭暗杀受伤,凶手钦克利使用的就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左轮手枪。

并不自动的自动手枪
转轮手枪诞生后,初速低、威力小、弹容小、重新装填时间长等弱点日渐暴露出来,于是,人们期待一种不仅能自动装填、自动待击,而且容量大,能连续射击的手枪。经过人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一种英文名称为“pistol”的自动手枪诞生了。

在英文里,尽管转轮手枪和自动手枪都是手枪,但其英文名称却大不相同。转轮手枪的英文名称是“reVOver ”,其意为“转动”,而手枪的名称却是“pistol”,这个英文单词甚至无对应的中文含意,最早,人们将它音译成“皮斯托”。据专家考证,手枪之名的来源有二种说法,其一说认为,手枪出现在16世纪中叶,当时的意大利皮斯托亚城有个名叫维特里的枪匠,他造的一种手枪命名为“皮斯托亚”,他造的每支枪上都醒目地刻上“皮斯托亚”的英文字母,后来,人们便习惯将枪叫作“皮斯托”。另一种说法认为,古代刀、剑柄上有一种名叫“皮斯托”的圆头,手枪的口径与圆头直径差不多,故手枪取名为“皮斯托”。

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手枪于1892年由奥地利人约瑟夫.劳曼研制成功,由于他在登记专利时总喜欢签上肖伯格兄弟公司的名字,所以,人们将他发明的手枪称为肖伯格手枪,该枪采用全新设计,自动方式为底火管驱动式,由6 发弹夹供弹,初速365 米/ 秒,全枪长320 毫米,全枪重贝.32千克。不过,这种枪性能太差,未能广泛采用。1893年,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自动手枪——7.65毫米C93 式博查特手枪,不久,他的助手乔治.鲁格又对这种手枪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更名为P08 式9 毫米鲁格手枪,这才成为一支成功的手枪。该枪曾作为制式自卫武器,在德军服役达30年之久。

不过,在早期的军用自动手枪中,较为成功且名气较大的还是毛瑟手枪,这种手枪后来被人们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军用自动手枪。毛瑟手枪的型号很多,最早的一种也并非毛瑟本人发明制造,而是由在德国毛瑟兵工厂工作的费德勒三兄弟发明。三兄弟中的老大名叫菲德尔,担任工厂实验车间主任;老二叫弗里德里克,老三叫约瑟夫,两人都是设计室的技术人员。该枪研制工作始于1893年,1895年3 月制成样枪。毛瑟兵工厂厂主、著名的枪械设计师彼德.保罗.毛瑟对费德勒兄弟的发明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支持,并亲自组织试验。试验成功后,又于1896年以厂主毛瑟的名义向德国、英国等12个国家申请了专利,这支手枪命名为M96 式7 .63毫米毛瑟自动手枪。M96 式7 .63毫米毛瑟手枪是一种对手枪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手枪,该枪采用短枪管后坐式自动方式,闭锁卡铁摆动式闭锁方式,首创空仓挂机机构,使手枪的结构更趋完善。该枪全长305 毫米,枪管长140 毫米,有4 条右旋膛线,全枪重1 .12公斤,弹匣容弹量10发,弹丸初速409 米/ 秒,其弹匣分6 发、10发、20发3 种,结构紧凑,威力大,使用方便,特别是其配有木质外壳,这种外壳既可以用做枪套,又可以与手枪结合在一起,用于抵肩射击,这样就提高了射击时的稳定性并增加了射击距离。

研制成功M96 式7 .63毫米毛瑟自动手枪后,毛瑟兵工厂又以该枪为基础,不断进行技术改进,研制生产了1897年式、1898年式、1899年式、1912年式、1916年式、1932年式等多种型号自动手枪。毛瑟手枪以威力大、火力强著称于世。例如,1932年式毛瑟手枪配有一个形似盒子的木质枪套,这种枪套还可以用作枪托,用于抵肩射击,其最大射程达900 米,战斗射速达每分钟 110发以上,而当时一般手枪仅在24~40发之间。

除装备德军外,毛瑟手枪还装备了意大利、俄国、土耳其等很多国家的军队,用一句话说:毛瑟手枪走遍天下。20世纪初,国外各种手枪大量涌人中国,其中毛瑟手枪最有竞争力。清朝末期,袁世凯在小站训练的新军即装备了毛瑟手枪。清王朝覆灭之后,全国各地割据的军阀纷纷进口各种武器装备,据不完全统计,进口的木盒枪托的毛瑟手枪竟达几十万支,它不仅可作军官佩带的自卫武器,还能改装成骑兵用的马枪,也可当步枪手枪。可以这样说,大威力毛瑟手枪是当时中国数量最多的一种手枪,人们给它起了多种不同的绰号:盒于炮、驳壳枪、自来得等。我们从电影、电视上看到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指战员及国民党中下级军官配带的多数是这种手枪。朱德总司令解放前一直使用的就是一支毛瑟手枪,这支枪是他1927年8 月参加南昌起义时使用的,上刻“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此枪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双方的兵工厂均仿制过毛瑟手枪。

自动手枪通常由套筒、套筒座、枪管、复进装置、弹匣和击发、发射机构等6大部件构成。套筒是手枪的主要部件,其用途类似于步枪上的枪机,可完成闭锁、击发。抽壳、抛壳、推弹以及使击锤待发等动作。套筒座类似于机匣,用来连接全枪零部件和导引套筒前后运动。枪管。复进装置、弹匣和击发、发射机构都靠套筒座而连成一个整体。复进装置由复进簧及复进簧导杆组成,复进簧是用来承受活动部件的后坐,后坐结束后,被压缩的复进簧伸长,将活动部件推向前,枪在后坐和复进过程中进行抽壳、抛壳、推下一发弹入膛,然后闭锁待击或击发,整个过程大约需0 .1 秒。击发机构大多采用击锤回转式,即击锤翻转打击底火。发射机构有单动式和双动式,一般都采用双动式,弹匣则装在握把内。

将自动手枪和我们前面已介绍过的左轮手枪相比较就会发现,自动手枪的结构要比左轮手枪复杂得多,威力也比左轮手枪大得多。不过,自动手枪实际上是一种半自动步枪,须射手每扣一次扳机才能发射一发枪弹,这与自动步枪的概念完全不同。那么,人们为什么将理应称为半自动手枪称为自动手枪呢?原来,在手枪研制之初,人们把自动装填但不能自动待击的手枪称为半自动手枪,而把既能自动装填又能待击的手枪叫自动手枪。后来,人们把本应称为自动手枪的连发手枪称为冲锋手枪或突击手枪,我国则习惯上将这种能连发的手枪称为战斗手枪。

勃郎宁和他的自动手枪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处不易发觉的知识性错误,那就是:在“勃”字词汇中有一个“勃郎宁”的条目,该条目这样注解到:“手枪的一种,可以连续射击,因设计人美国的勃郎宁而得名”。

这段注解错就错在一句话上:‘可以连续射击“,实际上,勃郎宁自动手枪是自动装填手枪,并不能连续射击,只能单发射击。尽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文有错,但是,能被《现代汉语词典》收成条目,这本身就说明“勃郎宁手枪”很有名气。

勃郎宁全名为约翰.摩西.勃郎宁,1855年出生在美国盐湖城北部的奥格登小镇,是枪械工程师乔纳森.勃郎宁的二儿子。从少年时代起,小勃郎宁就和哥哥马休一起,在父亲开的枪铺中学艺,对枪十分感兴趣。勃郎宁对枪的兴趣起源于他的家庭。小时候,刚从外地移民来犹他州奥格登的勃郎宁一家常常为吃饭问题而犯愁,空闲时,勃郎宁只得常常去狩猎,打些野兔野鸡,给饭桌增添一些菜肴。狩猎就需使用枪,在使用中,勃郎宁越来越对枪情有独钟。老勃郎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把造枪知识和经验全部传授给了他。14岁那年,勃郎宁用手中的材料为哥哥马体造了一把相当出色的猎枪,使造了一辈子枪的父亲大吃一惊。20岁那年,勃郎宁造出了一支枪机起落式单发步枪。这是一把相当有特色的枪,把扳机护圈向下拉,就把枪机拉下来,开了锁,同时抽壳、抛壳并使击锤待击。将扳机护圈合上,便推次发枪弹人膛,此时枪便可以进行下一发弹的发射准备。这支枪造出后,老勃郎宁说了一句既朴实又夸张的赞语:“我活了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枪。”

勃郎宁去世后,勃郎宁和哥哥马体各扬所长:勃郎宁在设计武器上极具天赋与才能,马休擅长经营管理。于是,两人连手在老勃郎宁枪铺的基础上,创办了勃郎宁兄弟公司,他们购买了一幢两层楼房,楼上是展品陈列室,楼下是工场和样品室,公司全称为J .M .勃郎宁兄弟公司,他们的4 个弟弟也安排在公司的各个关键岗位上。1880年~1882年,勃郎宁与兄弟们加工制作了 600多支他所设计的单发步枪, 1883年,他将该枪的生产权和销售权卖给了美国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实际上,勃郎宁全面开始武器设计生涯就是从结识温彻斯特连发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T.贝尼特开始的,当时,贝尼特来到他的作坊门口,提出要买他的步枪,从此之后开始了长达19年之久的著名的温彻斯特——勃郎宁合作,温切斯特也成为美国当时最大的武器制造商之一,而且所有武器几乎都是勃郎宁设计的。从1884年10月到1886年8 月,温彻斯特公司还购买了勃郎宁设计的1886式杠杆枪机型步枪、1887式杠杆枪机型霰弹枪以及其他9 种产品的设计。从1887年3 月到1889年3 月,按当时风俗,勃郎宁做了两年传教士,之后又回到枪械设计工作上,在这之后的3 年间,他设计出20多种枪械产品,并申请了专利。

勃郎宁的手枪设计生涯是从1889年开始的。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海勒姆七.马克沁发明了机枪——世界上第一种自动武器后6 年,勃郎宁通过采用枪口火药气体作为自动能源的方式,将1873式杠杆枪机型步枪改设计成自动手枪,从而在自动手枪的研制历史上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勃郎宁研制成功自动手枪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一天,被高度紧张的设计工作弄得精疲力尽的勃郎宁,带着自制的猎枪到奥格登附近的一个沼泽地去打野鸭,随着“砰”、“砰”两声枪响,弹无虚发的勃郎宁击中了两只野鸭,当同伴们忙着收获“战利品”时,勃郎宁的双眼却紧紧盯在了一片被火药气体吹倒的香蕉叶草上。望着被吹倒的香蕉叶草,正在努力寻找一种手枪自动化能量的勃郎宁顿时茅塞顿开,惊喜得跳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很快,他就利用枪口火药气体作为能源,将1873年式杠杆型步枪加以改造,研制成功导气式结构自动手枪。从表面上看,勃郎宁手枪非常普通,但其发射时却让人惊奇无比,因为铰链式活塞是安在枪管顶部,向后弧线运动,并且挡住了射手的瞄准视线。上下摆动式枪机是由连杆操作的,连杆装在活塞柄上。要想装弹,射手必须抓住活塞柄的头部,向上且向后弧线运动,这样就使枪机运动到后方,并使击锤待击。释放活塞柄,枪机向前运动,并且从弹匣里抓住枪弹。发射时,弹丸在枪膛向前运动了102rum行程后,经过枪管上方的导气孔,从导气孔流出的火药气体开始作用于活塞上,使活塞向后运动,活塞柄向后弧线运动,带动枪机完成自动动作。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勃郎宁兄弟公司的武器生产未能形成预想的规模。1895年7 月3 日,勃郎宁来到位于康涅狄格州的柯尔特武器制造公司,为该公司董事长约翰.H .霍尔和技术专家卡尔河.埃贝茨表演了他所设计的自动手枪的战斗性能,不久,勃郎宁与柯尔特公司达成了一项口头协议——勃郎宁手枪的生产权转让给柯尔特公司。同年9 月,勃郎宁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1896年7 月24日,勃郎宁与霍尔正式签订了关于生产勃郎宁自动手枪和其它3 种手枪的合同。在这份合同中,勃郎宁将柯尔特公司生产的由他设计的手枪的销售范围限定在美国,因为他还计划将他的手枪卖到欧洲。从此,勃郎宁开始了与柯尔特公司的各种合作,柯尔特公司生产的每一种手枪都是以勃郎宁手枪为基础,并由勃郎宁进行全新设计而成的,其中主要有M1900 式柯尔特一勃郎宁手枪,其口径为7 .65毫米;M1902 式。M1905 式、M1910 式等,口径扩大为11.43毫米。其中,7 .65毫米口径的M1900 式因小巧玲珑、外形精美而获得欧洲一些国家军队的喜爱,被比利时、瑞典等国选作军官佩枪。而威力大的11 .43毫米M1910 式通过了美军手枪选型试验,获得美国军方的青睐,于1911年3月29日被美军正式采用,命名为M1911 式军用手枪。勃郎宁在该枪提出的结构原理也被后人们称为柯尔特一勃郎宁式自动原理。可以这样说,勃郎宁为推动美国自动手枪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郎宁计划打人欧洲市场的手枪是一种特种手枪和特种手枪弹,这种手枪弹弹径7.65mm,弹长17mm,弹壳底部略呈凸缘,人们称之为半底缘式,后来7.65mm手枪弹变成了家喻户晓的7 .65mm勃郎宁手枪弹。1896年~1897年,勃郎宁设计了一种自由枪机式手枪,1897年10月,在柯尔特公司技术奇才和专利代理人埃贝茨的帮助下,勃郎宁起草了一份专利申请书。遗憾的是,柯尔特公司的其他人似乎对生产一种袖珍手枪并不感兴趣,于是,勃郎宁只好到他一直想进入的领域一欧洲去为这支袖珍手枪找婆家。

比利时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国家虽小,名气却不小,特别是它的枪械工业,享誉全球,尤其是被简称为FN公司的赫斯塔尔国家兵工厂,更是赫赫有名。勃郎宁的新枪引起比利时FN公司一位前驻哈特福德的代表——哈特.O .伯格的兴趣,1897年春天,伯格以FN公司商务董事的身份带走了勃郎宁手工制作的样枪,到公司与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协商。FN公司对勃郎宁设计的这支新枪进行了一些射击试验,射击了500 发枪弹,未发现一发瞎火故障。FN公司总经理亨利.弗伦内伊和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当即决定购买这支枪的生产权。1897年7 月17日,勃郎宁与FN公司董事会主席巴伦.查尔斯.德马默尔签定了合同,从此,勃郎宁开始了与FN公司的长期合作。

在经过了18个月的生产准备之后,FN公司于1899年生产出了第一批勃郎宁手枪,并命名为M1899 式。到1899年底,公司产品生产记录上就达到了3900支。1900年7月3 日,比利时政府决定采用改进后的此枪,用以配发比利时军官,并命名为M1900式。1923年,为进一步提高M1900 式自动手枪的射击精度,勃郎宁对其作了进一步改进,由斯普林菲德兵工厂生产,命名为M19llAI 自动手枪。该枪枪长219 毫米,空枪重1 .13公斤,弹匣容弹量7 发,战斗射速 35 发/分,弹丸初速253 米/ 秒,有效射程70米,由于这种枪动作可靠,性能稳定,后来被长期用作为美军的制式自卫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曾对世界上几种著名的手枪进行过一次评选,参加角逐的有德国的“沃尔特”、日本的“14式”、“美国的柯尔特45式”和“M19llAI ”等。专家们从手枪的构造、命中率、杀伤力、射速等方面逐一打分,结果,M19llAI 手枪以满分独占鳌头,被誉为“军用手枪之王”。这种枪后来在许多国家广泛使用,长达60余年,生产总量逾1000万支。

1922年,67岁高龄的约翰.勃郎宁设计出一种口径9 毫米的大威力手枪,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和枪管偏移闭锁方式,这是勃郎宁最著名的结构设计,是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后一种手枪。不过,由于FN公司当时经济状况不佳,未能及时生产这种手枪。1926年11月26日,勃郎宁在比利时监制生产枪械时,突发心脏病,死在生产线上,所以,勃郎宁未能看到一生中设计得最为满意的手枪问世。

勃郎宁去世后,他的学生塞维担任FN公司的总设计师,对9 毫米手枪又作了改进,于1935年开始大量生产,比利时军队决定装备此枪,命名为M1935 式,又称为GP35式。GP的含意为“大威力”,这种手枪后来被欧洲、亚洲许多国家使用,至今,仍有72个国家的军队和警察装备使用,在世界枪坛上享有盛誉。该枪长200 毫米,空枪重0 .88公斤,弹匣容弹量13发,弹丸初速354 米/ 秒,战斗射速 40 发/分,有效射程 50 米。

一生勤奋的勃郎宁生前答记者问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枪管中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能凝聚与孕育着成功与奇迹。”在他去逝的祭文中,美国国防部是这样评价他的:事实将要记载的是,勃郎宁先生设计的武器没有一种是证明不行的……他的逝世,无疑对美军今后自动武器的发展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自动武器史上,无人对国家的贡献可以与他相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