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年前的抗旱救灾

 怡爽 2011-08-19

编辑怡爽 文/

八十年前的抗旱救灾

  
    1936年,四川大旱,国民政府宜宾地区的专员冷寅东召集科研人员,试图寻找粮食代用品。当时树皮草根、浮萍绿藻早已食尽。没有办法,研究者转而致力于研究白泥。不久,他们得出结论:白泥仅仅含有磷、铜等化学成分,缺乏人体所需的营养。
  
    但是,冷寅东并不相信,又请上海某大学的专家详加鉴定。得到的答复是,白泥不含人体所需营养成分,吃100斤白泥仅可以获得200卡路里的热量。可是冷寅东还是不死心,于是亲自试验。他用2两白泥加1两大米煮成稀饭,再加少许白糖。这种稀饭,吃了确实耐饿。不过,吃过的人大便困难,须用大黄、苏打之类的东西通泻。
  
    实验至此,冷专员认为试验成功,马上给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刘湘写信建议推广。至于吃了拉不出来的问题,冷说,“经亲身试验,得补救之方二:一为与粮食掺而食之,其害既少,耐饥力强。其二,可以谷草或地瓜皮煎汤服用,其胀立解”。这个“研究项目”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没有得道推广。
  
    与搞饮食“研究”相对应的,是求雨。
  
    当时,四川大学教授朱长青曾经献过一份解旱古方。朱说,“救旱之法……中土早有此种科学,远胜外洋而失传数千年。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有“噪而燔之”的记载,如法必得大雨”。
  
    朱长青提及,董仲舒的具体做法是:“先择吉日,忌乙丁,用壬癸。设坛去城十里,斜上稍高,须选直路。……城内人民每人送稻草一担于架下,泼油二三桶于其上。”这就是为所谓“燔”做的准备。至于“噪”,需要把两千青壮年男人集合起来,他们要“手执松明火把(来回奔跑)……口中哦哦之声不止”。最后,让主事者点燃柴堆。“使燔噪达于天气”。朱教授说,这样做很灵的,“不出12小时必得大雨”。
  
    1940年,四川中江县大旱。时任中江县长的萧烈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除了天灾,“当时盗贼抢劫的事情也时有所闻”。万般无奈之下,地方上的人士纷纷要求县政府设法求雨。县长被缠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当时的求雨措施很多。首先,严禁屠宰,以表示能够体察上天的好生之德。其次是封锁城的南门,堵塞传说中旱魃经由之路。但这些办法都没有效果。于是县长就组织农民玩水龙、在城外山顶积柴烧火、用火药炮向天施放……办法用尽,老天爷仍然不给面子。于是,政府出面请来道士登坛作法。萧烈说,在求雨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雷声大作的现象。但是,往往是只打雷不下雨。
  
    不久,有人献计说,应该惩处风神。县长于是派了警察用铁链到雷神庙里把风神的泥塑拉倒。接着,政府又升堂宣布风神的罪行,下令将其收监。这个做法,本是儿戏。不料闹来闹去时间长了,老天竟然大雨倾盆,下了整整一个星期。
  
    以上种种救灾活动,距今不到80年。但是,这些文字,读来实在让人感慨万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